白起的故事


    一、簡介


    白起(?-前257年),一稱公孫起,郿邑(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他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白起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出色的戰績,被譽為“戰神”,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他輔佐秦昭襄王,屢立戰功,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的結局卻充滿了悲劇色彩,最終被秦昭襄王賜死。


    二、人物生平


    1、嶄露頭角


    白起出生的年代,正是秦國國力日強的時期。秦昭襄王即位後,繼續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製,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在這種曆史背景下,白起以“善用兵”聞名,並得到新任秦國丞相魏冉的舉薦,逐漸得到了昭襄王的任用。


    秦昭襄王十三年(前294年),秦昭襄王發起攻韓之戰,先派向壽率軍伐韓,後又以左庶長白起取代向壽攻韓,攻打韓國的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這是白起軍事生涯的起點,他在此戰中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為日後的輝煌戰績奠定了基礎。


    2、伊闕之戰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以及東周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升為左更的白起率軍先敗東周軍,然後與韓、魏聯軍會戰於伊闕(今河南洛陽南龍門附近)。他采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率先出擊的弱點,先設疑兵同韓軍對陣,以少量兵力鉗製聯軍的主力韓軍;然後集中精銳,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不戰自潰。白起乘勝揮師追擊,擴大戰果,以不到韓魏聯軍一半的兵力,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攻占伊闕,俘虜魏將犀武(即公孫喜),攻下五城。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戰後,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隨後,白起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今山西垣曲東)的土地。


    伊闕之戰後,白起在秦國軍界的地位更加穩固。他繼續東進,攻取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同時,他還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魏國的垣(今山西垣曲東南),隨後將之歸還魏國,以彰顯秦國的威德。此後,白起又進兵攻占韓國的手工業區宛(今河南南陽),進一步削弱了韓國的實力。


    3、南拔鄢郢


    伊闕之戰後,秦國意圖展開南麵攻勢,繼續削弱國勢走向衰微的楚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司馬錯率秦軍從隴西出發,一舉攻占楚國黔中郡(今湘西及黔東北)。楚國被迫割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漢北(漢水以北地)給秦。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率數萬秦軍從武關方向大舉攻楚。楚頃襄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國中上下離心,守備虛弱。白起決意死戰,很快深入楚國腹地,先奪取鄧(今湖北襄樊北),逼近楚國郢都北麵的戰略要地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鄢是楚的別都,也是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的門戶,勢在必保。楚頃襄王增派楚軍主力拚死守城。白起采取引水灌城的辦法,在鄢城西築起堵水的堨,引西山長穀水(即蠻水,亦稱鄢水)入長渠(後世又稱白起渠),把水從城西灌向城東。楚國軍民溺死數十萬人,楚軍主力受到慘重損失,鄢城也隨之陷落。白起又率軍轉向西南,攻取了位於郢都上遊的西陵(即夷陵,今湖北宜昌南),截斷了郢都與巫郡的聯係。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郢都,下令放火焚燒了在西陵的楚先王陵墓,以打擊楚國的軍心士氣。隨後乘勝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安陸(今湖北安陸南),南攻到洞庭湖及其以南地,楚軍潰不成軍,相繼退卻到城陽(即成陽,今河南息縣西北)、陳(今河南淮陽)。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白起與蜀中郡守張若率軍攻占了巫郡及江南地區,在此設立黔中郡。


    4、屢敗三晉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年),白起伐魏,攻取兩城。此後,他繼續東進,與趙、魏等國交戰,屢建奇功。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趙、魏合攻韓國北麵的重鎮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韓國向秦求救。昭襄王便派白起、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秦軍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以平均每日急行百裏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突然出現在華陽的戰場上,趙、魏聯軍措手不及,遭遇大敗。擄獲趙、魏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敗逃。又與領兵來援的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最終魏國被迫獻南陽與秦國求和。


    此後,白起繼續攻打韓國,攻占汾水之畔的陘城(今山西曲沃東北),攻陷五城(一作九城),斬首五萬。又攻占韓國位於太行山南的南陽地(今太行山南與黃河之間地),目的在於截斷韓上黨郡與其南半部的聯係,奪取上黨。


    5、決戰長平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攻占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便遣使投降趙國。趙孝成王根據平原君趙勝等人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大將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此時,廉頗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裏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裏,星羅棋布,互相連接。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穀。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占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製深入之敵的努力,結果沒有成功,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裏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後,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戰略相持使得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隻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巨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閼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白起麵對輕敵的對手,決定采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裏石長城。百裏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占,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地穿插到趙軍背後襲占百裏石長城防線,反映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裏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麵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采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製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麵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趙括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隻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自到河內郡督戰征調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征者爵位一級以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複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將趙降卒四十萬全部坑殺隻留下二百四十名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創造了中國先秦戰史上最大的一次殲滅戰戰例。戰後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6、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一麵平定了上黨全境鞏固秦軍對上黨的控製;一麵請秦昭襄王增調軍隊和糧草準備乘勝一舉滅亡趙國。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十月白起分兵三路:一路由王齕率領攻占趙都邯鄲(今河北邯鄲)以西的要地武安、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趙太原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白起自統主力駐留上黨準備進攻邯鄲。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範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即使周公、召公、呂望的功勳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範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秦與趙、韓停戰言和各自撤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範雎結下仇怨。


    7、賜死杜郵


    白起,這位曾以鐵血手段震撼六國的戰神,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悲哀。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白起的故事以一種淒涼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自長平之戰後,白起與應侯範雎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範雎因嫉妒白起的大功,屢次在秦昭襄王麵前進讒言,使得白起逐漸失去了秦王的信任。當秦昭襄王決定再次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時,白起以其敏銳的軍事直覺,判斷此時並非攻趙的最佳時機,力勸秦王放棄此念。然而,秦王卻未聽從他的建議,堅持發兵。


    王陵率兵攻打邯鄲,卻久攻不下,損失慘重。秦王心急如焚,欲派白起為帥,以期扭轉戰局。但白起深知此時出兵無異於自投羅網,堅決拒絕了秦王的任命。秦王的怒火被徹底點燃,他無法理解這位昔日戰無不勝的將軍為何會如此怯懦。同時,範雎也趁機落井下石,進一步挑撥秦王與白起的關係。


    在秦王的盛怒之下,白起被貶為士卒,並被放逐至陰密。然而,秦軍的戰敗消息卻如潮水般湧來,使得秦王更加遷怒於白起。他命白起即刻動身前往流放地,不得有絲毫耽擱。白起病體沉重,卻不得不踏上這條通往死亡的旅程。


    當白起行至杜郵(今陝西省鹹陽市任家咀村)時,秦王的使者帶著一把冰冷的利劍來到了他的麵前。使者宣讀了秦王的旨意:“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賜劍自刎。”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死亡判決,白起仰天長歎:“我對上天有什麽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但隨即,他又仿佛明白了什麽,低聲自語道:“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這就足夠死罪了!”說罷,他毅然引劍自刎,結束了自己輝煌而又悲壯的一生。


    白起的死,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秦國乃至整個戰國時期的重大損失。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本應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繼續發光發熱。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他最終卻以這樣一種淒涼的方式離開了這個世界。他的故事,成為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和歎息。


    三、主要影響


    1、軍事思想


    白起,這位戰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獨特的戰略眼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擔任秦軍主將三十餘年,攻城七十餘座,在作戰中料敵如神,出奇製勝,威震六國,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軍事思想,不僅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最高水平,也為後世兵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


    白起的軍事思想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他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種殲滅戰的思想在他指揮的多次戰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在伊闕之戰中,白起以不到韓魏聯軍一半的兵力,全殲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創造了中國先秦戰爭史上的一次奇跡。這種殲滅戰的思想,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後世兵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強調追擊戰


    為了達到殲滅戰的目的,白起非常強調追擊戰的重要性。他認為,在敵軍敗北逃走的情況下,必須發起窮追猛打的追擊戰,才能徹底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這種思想在他的多次戰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在華陽之戰中,白起在敵軍敗逃後,立即發起追擊戰,最終全殲敵軍。這種追擊戰的思想,不僅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也為後世兵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


    重視野戰築壘工事


    白起對野戰築壘工事的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在野戰中構築壁壘工事可以有效地阻止敵軍的進攻和突圍。這種思想在他的多次戰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在預期殲敵地區構築了壁壘工事以阻止趙軍的進攻;在趙軍主力進攻受挫後改為就地築壘防守時他又在趙軍營壘周圍構築了壁壘工事以防止趙軍突圍。這種重視野戰築壘工事的思想不僅提高了秦軍的防禦能力也為後世兵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使用遠程奔襲戰術


    白起在作戰指導中還善於使用遠程奔襲戰術。他認為通過遠程奔襲可以迅速到達戰場出奇製勝。這種思想在他的多次戰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在華陽之戰中他由鹹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裏的急行軍速度八日到達華陽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種遠程奔襲戰術不僅提高了秦軍的機動性也為後世兵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


    白起的軍事思想是秦國兼並戰爭實踐活動的產物它不僅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也為後世兵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殲滅戰思想、追擊戰思想、野戰築壘工事思想和遠程奔襲戰術等都對後世兵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軍事活動


    白起一生指揮了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七十餘戰未嚐敗績。他的軍事活動不僅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戰爭經驗和教訓。


    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是白起軍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戰役。在這場戰役中他麵對韓魏以及東周聯軍的強大兵力采用了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成功地全殲了敵軍二十四萬人。這場戰役不僅展示了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也為秦國的東進之路掃清了障礙。


    南拔鄢郢


    在南拔鄢郢的戰役中白起再次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他率領秦軍深入楚國腹地采取引水灌城的辦法成功地攻占了楚國的鄢城和郢都。這場戰役不僅削弱了楚國的實力也為秦國的南進之路奠定了基礎。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白起軍事生涯中的巔峰之作。在這場戰役中他麵對趙軍的強大兵力采用了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成功地全殲了趙軍四十五萬人。這場戰役不僅創造了中國先秦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殲滅戰戰例也徹底摧毀了趙國的軍事力量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白起的軍事活動不僅展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也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戰爭經驗和教訓對後世兵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軼事典故


    1、白起坑殺趙卒


    長平之戰中白起麵對四十萬投降的趙軍降卒做出了一個震驚天下的決定——坑殺。這一舉動不僅讓趙國元氣大傷也讓白起背負了千古罵名。然而從軍事角度來看白起此舉實則是出於無奈。當時秦軍糧草不濟無法養活如此眾多的降卒。若將其放歸趙國無異於放虎歸山。因此白起隻能狠下心來采取了這一極端措施。這一事件也成為了白起軍事生涯中最為爭議的一段。


    2、白起與範雎的恩怨


    白起與範雎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個縮影。範雎因嫉妒白起的大功屢次在秦王麵前進讒言使得白起逐漸失去了秦王的信任。而白起則因性格剛烈、不善逢迎與範雎的關係日益緊張。最終在攻打邯鄲的問題上兩人的矛盾徹底爆發。白起堅決反對出兵而範雎則極力慫恿秦王。結果白起因拒絕出兵而被貶黜流放最終慘遭賜死。這一事件不僅反映了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嫉妒與貪婪。


    3、白起的軍事才能


    白起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出色的戰績聞名於世。他熟知兵法善於用兵能夠根據戰場形勢靈活調整戰術。在伊闕之戰中他以少勝多大敗韓魏聯軍;在長平之戰中他更是以驚人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手段重創趙國主力。他的軍事才能不僅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成為了後世兵學研究的寶貴財富。


    五、後世紀念


    1、曆代追封


    白起死後其軍事才能和戰功得到了後世的廣泛認可。唐宋時期他被供奉於武成王廟內位列武廟十哲之一。宋徽宗時他更是被列入武廟七十二將之中位居東廡之首。這些榮譽不僅是對白起軍事才能的肯定也是對他為秦國統一大業所作貢獻的銘記。


    2、墓址與祠堂


    白起墓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城東郊渭河北岸的任家咀。墓呈圓形底部直徑19米墓高8米。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530工廠在施工時曾發現墓道並出土了兵器、佩劍等文物數件現存於鹹陽博物館。1982年白起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還建有白起祠堂以紀念這位偉大的軍事家。


    3、民間傳說與信仰


    在民間傳說中白起被賦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他被視為戰神和護國神隻受到人們的崇拜和祭祀。在一些地區人們還修建了白起廟來供奉他並祈求他的庇佑。同時道教也將白起納入神鬼譜係中逐漸抬升其地位並最終使其成為神將。這些民間傳說和信仰不僅反映了人們對白起軍事才能的敬仰也體現了人們對和平與安寧的渴望。


    白起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以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出色的戰績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的結局卻充滿了悲劇色彩令人扼腕歎息。但無論如何白起的故事都將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名人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瑩瑩燦燦的高孝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瑩瑩燦燦的高孝恭並收藏華夏名人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