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科幻世界》專訪
我是文豪,和天後在一起怎麽了 作者:貓叒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方圓正坐在書桌前,手機突然響了起來。來電顯示是李響。方圓接起電話,隻聽見李響興奮的聲音從那頭傳來。
“方老師!我剛看完《贍養人類》,不得不說,這次你真的是太驚豔了!”李響的語氣中帶著止不住的激動,“你知道嗎?‘終產者’這個概念,簡直是神來之筆!我敢打賭,它很快就會成為科幻界的經典設定。”
方圓微微笑了笑,回複說道,“你別捧我了,終產者這個設定其實是從我之前的一些社會學閱讀裏得到的靈感,沒想到反響會這麽好。”
這個設定確實驚豔,不知道當時大劉是怎麽想出來的,更不要說後麵《三體》裏麵的各種設定,簡直讓人拍案叫絕。
李響在那頭笑著說:“你太謙虛了!這次你可是給科幻圈帶來了不少震撼,大家都在討論你的這部新作。‘終產者’不僅僅是個科幻概念,它揭示了現代社會中財富與權力極度集中的潛在危險,簡直是一種未來預言。你不知道吧?網上關於‘終產者’的討論都已經上了熱搜,連不少主流媒體都在報道這部作品!”
方圓愣了一下,沒想到《贍養人類》的反響會如此迅速和熱烈。
李響接著說道:“你這一作,已經是衝著下一屆的星河獎去了!這部作品這麽有深度,風格又獨特,評委們肯定會為它投票的,我覺得星河獎非你莫屬了。”
方圓聽到“星河獎”這三個字,心裏也稍微動了一下。作為國內科幻界的最高榮譽,星河獎一直是許多科幻作家的夢想
“星河獎能不能拿到我倒是沒想過,不過能讓大家喜歡,我就已經很滿足了。”方圓說道。
“你這麽說就沒勁了!不過你是真的不需要擔心,大家現在都在期待你獲獎呢。”李響的語氣依然興奮,“對了,《科幻世界》最近正在策劃一個專訪,準備詳細采訪你關於《贍養上帝》和《贍養人類》的創作過程和背後的思考。他們說這是讀者們強烈要求的,你得趕緊準備準備吧!”
方圓挑了挑眉:“《科幻世界》要對我專訪?這麽正式嗎?”
李響笑了笑:“你現在可是他們的焦點作家,怎麽可能不認真對待?他們很快就會和你聯係,準備好接受讀者們的各種問題吧。我覺得,這次采訪不僅能讓你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也能讓更多人理解你作品中的哲學和社會思考,特別是你對人類社會未來的看法。”
方圓點了點頭,內心也開始期待起這次訪談,“好吧,看來我得準備一些更深入的回答了,不能讓大家失望。”
兩人聊了很久,話題從《贍養人類》一直延展到未來的創作和科幻圈的變化。電話掛斷後,方圓坐在書桌前,回味著李響的話,思索著專訪的內容,打算提前準備一下。
方圓如約來到《科幻世界》最新一期的主題訪談。這期訪談的主題是圍繞他的兩部廣受好評的作品——《贍養上帝》和《贍養人類》,重點探討他在創作中所汲取的靈感,以及他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思考。
訪談的錄製地點在《科幻世界》總部的一間簡潔明亮的會議室裏,牆上掛著幾幅著名科幻封麵的海報,房間裏彌漫著輕鬆的氣氛。主持人是一位資深科幻編輯,手邊擺著一本最新的《科幻世界》雜誌,裏麵正刊登著方圓的《贍養人類》。
主持人開場時笑著說:“方圓老師,您的作品《贍養上帝》和《贍養人類》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尤其是它們對人類社會的深刻隱喻和未來的思考。能和我們聊聊,您創作這些作品的靈感是從哪裏來的呢?”
方圓點點頭,說:“有幾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比如,齊格蒙特·鮑曼的《流動的現代性》,還有曼紐爾·卡斯特的《信息時代》三部曲。”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些書討論了全球化、技術革命帶來的社會變化。尤其是,人與社會的互動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控製。”
“這也是‘贍養’主題的核心來源。人類被自己創造的文明或外部力量‘贍養’,逐漸失去了對自身命運的掌控。”
主持人點點頭,問道:“那在您的創作中,這種思考具體體現在哪裏呢?”
方圓笑了笑:“我一直在想,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我們的社會會不會進入一種極端狀態。財富、資源,甚至權力,可能都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裏。”
他接著說:“普通人可能失去自主發展的機會。這種未來並不遙遠,甚至可能就在我們眼前。”
“所以我在《贍養人類》裏塑造了‘終產者’的概念,想讓大家思考:如果財富極端集中,個體的命運會怎麽樣?”
主持人若有所思:“‘終產者’確實引發了很多討論。您覺得我們真的會走向《贍養人類》裏的那種未來嗎?”
方圓笑了一下,回答道:“我不想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樂觀或悲觀都太片麵了。”
“在創作時,我更多是提供一種‘可能性’的思考。現在,科技和資本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社會分化越來越明顯。”
他繼續說:“‘終產者’是對這種趨勢的誇張表現。但它背後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主持人微笑著問道:“您認為,科幻文學在這種社會反思中,能起到什麽作用?”
方圓停頓了一下,說:“科幻的力量在於,它能超越現實,構建全新的未來和假設情境。”
“在這些情境下,人類麵對從未遇到過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其實是現實中的隱喻。”
他總結道:“通過描寫未來,科幻能讓讀者提前思考現實中的問題。這種文學是一種思想實驗,也是一種文化的預警。”
“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僅能給讀者帶來想象的樂趣,還能促使他們對現實進行更深刻的反思。”
“方老師!我剛看完《贍養人類》,不得不說,這次你真的是太驚豔了!”李響的語氣中帶著止不住的激動,“你知道嗎?‘終產者’這個概念,簡直是神來之筆!我敢打賭,它很快就會成為科幻界的經典設定。”
方圓微微笑了笑,回複說道,“你別捧我了,終產者這個設定其實是從我之前的一些社會學閱讀裏得到的靈感,沒想到反響會這麽好。”
這個設定確實驚豔,不知道當時大劉是怎麽想出來的,更不要說後麵《三體》裏麵的各種設定,簡直讓人拍案叫絕。
李響在那頭笑著說:“你太謙虛了!這次你可是給科幻圈帶來了不少震撼,大家都在討論你的這部新作。‘終產者’不僅僅是個科幻概念,它揭示了現代社會中財富與權力極度集中的潛在危險,簡直是一種未來預言。你不知道吧?網上關於‘終產者’的討論都已經上了熱搜,連不少主流媒體都在報道這部作品!”
方圓愣了一下,沒想到《贍養人類》的反響會如此迅速和熱烈。
李響接著說道:“你這一作,已經是衝著下一屆的星河獎去了!這部作品這麽有深度,風格又獨特,評委們肯定會為它投票的,我覺得星河獎非你莫屬了。”
方圓聽到“星河獎”這三個字,心裏也稍微動了一下。作為國內科幻界的最高榮譽,星河獎一直是許多科幻作家的夢想
“星河獎能不能拿到我倒是沒想過,不過能讓大家喜歡,我就已經很滿足了。”方圓說道。
“你這麽說就沒勁了!不過你是真的不需要擔心,大家現在都在期待你獲獎呢。”李響的語氣依然興奮,“對了,《科幻世界》最近正在策劃一個專訪,準備詳細采訪你關於《贍養上帝》和《贍養人類》的創作過程和背後的思考。他們說這是讀者們強烈要求的,你得趕緊準備準備吧!”
方圓挑了挑眉:“《科幻世界》要對我專訪?這麽正式嗎?”
李響笑了笑:“你現在可是他們的焦點作家,怎麽可能不認真對待?他們很快就會和你聯係,準備好接受讀者們的各種問題吧。我覺得,這次采訪不僅能讓你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也能讓更多人理解你作品中的哲學和社會思考,特別是你對人類社會未來的看法。”
方圓點了點頭,內心也開始期待起這次訪談,“好吧,看來我得準備一些更深入的回答了,不能讓大家失望。”
兩人聊了很久,話題從《贍養人類》一直延展到未來的創作和科幻圈的變化。電話掛斷後,方圓坐在書桌前,回味著李響的話,思索著專訪的內容,打算提前準備一下。
方圓如約來到《科幻世界》最新一期的主題訪談。這期訪談的主題是圍繞他的兩部廣受好評的作品——《贍養上帝》和《贍養人類》,重點探討他在創作中所汲取的靈感,以及他對人類社會未來的思考。
訪談的錄製地點在《科幻世界》總部的一間簡潔明亮的會議室裏,牆上掛著幾幅著名科幻封麵的海報,房間裏彌漫著輕鬆的氣氛。主持人是一位資深科幻編輯,手邊擺著一本最新的《科幻世界》雜誌,裏麵正刊登著方圓的《贍養人類》。
主持人開場時笑著說:“方圓老師,您的作品《贍養上帝》和《贍養人類》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尤其是它們對人類社會的深刻隱喻和未來的思考。能和我們聊聊,您創作這些作品的靈感是從哪裏來的呢?”
方圓點點頭,說:“有幾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比如,齊格蒙特·鮑曼的《流動的現代性》,還有曼紐爾·卡斯特的《信息時代》三部曲。”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些書討論了全球化、技術革命帶來的社會變化。尤其是,人與社會的互動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以控製。”
“這也是‘贍養’主題的核心來源。人類被自己創造的文明或外部力量‘贍養’,逐漸失去了對自身命運的掌控。”
主持人點點頭,問道:“那在您的創作中,這種思考具體體現在哪裏呢?”
方圓笑了笑:“我一直在想,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我們的社會會不會進入一種極端狀態。財富、資源,甚至權力,可能都集中在極少數人手裏。”
他接著說:“普通人可能失去自主發展的機會。這種未來並不遙遠,甚至可能就在我們眼前。”
“所以我在《贍養人類》裏塑造了‘終產者’的概念,想讓大家思考:如果財富極端集中,個體的命運會怎麽樣?”
主持人若有所思:“‘終產者’確實引發了很多討論。您覺得我們真的會走向《贍養人類》裏的那種未來嗎?”
方圓笑了一下,回答道:“我不想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樂觀或悲觀都太片麵了。”
“在創作時,我更多是提供一種‘可能性’的思考。現在,科技和資本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社會分化越來越明顯。”
他繼續說:“‘終產者’是對這種趨勢的誇張表現。但它背後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深思。”
主持人微笑著問道:“您認為,科幻文學在這種社會反思中,能起到什麽作用?”
方圓停頓了一下,說:“科幻的力量在於,它能超越現實,構建全新的未來和假設情境。”
“在這些情境下,人類麵對從未遇到過的挑戰。而這些挑戰,其實是現實中的隱喻。”
他總結道:“通過描寫未來,科幻能讓讀者提前思考現實中的問題。這種文學是一種思想實驗,也是一種文化的預警。”
“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僅能給讀者帶來想象的樂趣,還能促使他們對現實進行更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