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既然已經走到了如今的地步,就不應該選擇放棄。有很多事不是因為可以獲得結果才去做,而是因為在努力的道路上可以看到自己獲得成功的可能。
接下來的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的度過,也沒有發生什麽特別的事,隻是每日晚間依然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她總是想著各種各樣的事,無論是過去的還是剛才發生的,總之心緒很不寧靜。
隻是心情不好的時候,那些詩集就有了作用。如今有了燈,她便可以在燈下好好讀書,望著上麵一行又一行的字,有時淚水就莫名其妙的淹沒眼眶,她不懂自己為何會變得這樣感性,隻是一讀到這些詩,她就想起了舊日的歲月,想起了那些遠去的人和事。
終究還是物是人非,閑來無事她就會讀讀宜蓁做過批注的五經。望著那娟秀的字跡,她總想起這溫柔而又命運悲慘的女子來。若是她知道自己走到這一步,想必也會為自己感到開心吧,隻是她離這樣的生活其實隻差很近很近的距離,卻終究是咫尺天涯。
又是一年的春節時分,山上大多數人也不大重視這樣的節日,就連燈籠也沒有掛上幾盛。師姐還是忙著習武和想著自己的心上人,並沒有多長時間思索過節的事情。
恰巧在這時候,嵇乘雲邀請她去逛燈會。清雲以前沒有去過這樣熱鬧的地方,便欣然應允。兩個都是獨自一人,待在一起倒是能解幾分思鄉之苦。
在初見嵇乘雲的時候,清雲一直覺得他是一個很喜歡搞怪且性情開朗,但又透露著幾分猥瑣齷齪的人,可是隨著後來的交往漸深,她就發現這人的臉上帶著千層麵具,讓人無論如何都琢磨不透。他的外表是那樣熱情,但內心卻又透著一股冷情決絕。可是再往下相處,她又能看出他心中那種說不出來的悲傷,就像自己。兩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並不是什麽也沒有經曆過的純潔無暇的花。
或許是因為兩人之間的相似性,她從一開始就覺得頗為投緣,雖然身份差距很大,但這並不能影響兩個人之間的共同語言,也許有的時候比身份更重要的還是兩個人所共有的心靈狀態。
在去找嵇乘雲之前,青雲準備先去和洛淮聊一聊自己讀書的事。在這兩年的時光裏她找過先生幾次,但總的來說次數並不多,主要她也忙於山上的事情,很多時候並沒有更多的精力讀書。
洛淮實在是品德和涵養都相當高尚的人,從沒有因為她讀書少而說過她,反而一直在鼓勵她。
洛淮常常說,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有一顆愛讀書的心,隻要願意自己讀書,就可以往上走,就說明心中還有希望,這樣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是值得敬佩的。
在和洛淮相處的過程中,她改變了自己原有的很多想法,也明白很多的書生並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隻是一些窮酸且喜歡抱怨的人,ta們在很多時候是真正懷著利國利民的想法的人。
隻是就如洛淮所說,因為書生們還是缺乏能力,故而很多觀點都不過被當權者所利用,以至於最終魚肉人民。但說到底,大部分書生也不過是受害者而已,ta們每日都希望可以報效國家,但最終的結局卻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甚至有時候自以為作為人生信仰的東西,卻最終成為娛樂別人的方式。
洛淮雖然大部分時候都是麵無表情或者是語笑盈盈的,但有時候也透露出幾分悲哀。這座書院裏收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寒門子弟,可以有機會上升的人並不多,畢竟科舉之路雖然表麵上可以給寒門子弟提供機會,但大部分的可能性都落在了世家貴族的王孫少爺身上。他們從小就可以生長在京城獲得最優質的條件,而且有很多的考官就和他們的父輩有著利益往來,自然會擁有更多的機會,而地方可以出來的大部分也是豪強地主的孩子,至於普通人隻是偶爾會給一個機會,以此顯示底層還有上升的渠道來降低他們的不滿。
想讓這些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停的讀四書五經,讓他們接受同樣的訓練,最終寫出規範的文章。大部分人的文章寫到最後都是一樣的,其中並沒有真情實感,也不過是對於古書的摘抄以及寫一些符合當今聖上心意的話。明明聖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明明有時事策論的部分,但是為了學生有一個好一些的成績,他們這些先生根本就不敢根據實際情況去教,更不敢巴望這些人能在未來為官途中有什麽新的見解,畢竟從這一套規範化的訓練中得到的是很多的木偶人,他們所做的隻是為了維持這個王朝的統治,順便以這樣的想法來教化人民,培養出來很多和他們一樣的傀儡。
洛淮曾經試圖在原有的四書五經基礎上加一些真實的曆史背景,比如說明在儒家中的一些內容對於百姓不利的地方,就像雖然儒家認為每個人都可以修德,但不同的人所修的德是不同的:對於農民來說,可以種好稻子就是成為聖賢的道路;而對於皇帝來說可以更好地繼承大統才是成為聖賢的道路。別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但所謂聖賢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麵前的天空就是很低,雖然這也可以提升對於生活的滿足感,不至於每日都處在痛苦的思索之中,但也沒有辦法看到生活中存在的真正問題,沒有辦法對如今皇權獨大的局麵提出自己獨特的思考和改變的辦法。
洛淮希望這些孩子可以真正像孔孟說的一樣,成為堯舜,建立大同世界,改變如今世間的種種不公,獲得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但這又怎麽可以做到呢?
年紀小的孩子自然可以接受他的想法,但一旦被其他先生聽到,就總是說他畫蛇添足,淨講一些沒有用的東西。畢竟人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裏都總是想要可以出些功效的,若是學了這些沒用的以至於考不上舉試,反倒會害了人家全家,甚至讓這個孩子落入和祖輩一樣的命運循環,又有哪家的父母願意呢?
況且,隨著這些孩子的長大還有自己的人生經曆,洛淮也深深的明白,很多時候所謂的信仰或者良知都是沒有用的。人在世間最重要的就是活下去,比如像他就活的很痛苦,因為他在心裏還存著幾分期盼,存著幾分向善的願景,存著幾分反抗與改變的心意,但這樣活著畢竟是很艱難的。
若是一個人像豬和牛馬一樣什麽都不懂,隻是井底之蛙永遠看不到外麵更大的世界,就不會知道自己的卑微與渺小,也不會產生改變的願景,更不會因為在努力之後依然忍不住向下墜落甚至回到比原處更低的位置而覺得萬分悲傷、心如死灰。
這世上最悲慘的並非是井底之蛙,而是明明沒有上升的機會,卻一心想要改變;明明隻是傀儡,卻向往著自己可以掌握命運的絲線。這隻不過是幻想,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現實。努力了一生最終也不過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到頭來落得屍骨無存,甚至為所有人,甚至是被自己所救贖的人的嘲笑。
洛淮在官場沉浮中見過太多這樣的人,甚至他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如此世道的受害者。他在開始時是以很高的評價進入禮部的,可以說原本應該有著最為光輝明媚的前途,但因著他在心中還存在著對於現實的不滿,以至於有時會表露出並不願意和官場上的人同流合汙,故而常常遭到他人的鄙視和嘲諷,甚至連曾經的知己都因此而離開了他。
在那些人的心中,像他這樣的人是完全沒有任何希望的,就算有文采又能如何,最終也不過是給禮部惹來麻煩。
清雲早就知道他和嵇乘雲都在禮部,也曾經問過洛淮嵇乘雲的情況。洛淮一向是個冷靜自持的人,但一聽到這名字,神情就比往常顯得哀傷許多,過了好半天,隻是訥訥的說兩個人曾經的關係還不錯,但是如今也分道揚鑣了。
清雲因此覺得,也許他所謂的和自己因為意見不同而分別的知己就是嵇乘雲吧。她也想去向嵇乘雲問個明白,畢竟洛淮實在是個好人,若是可以找機會給他的官場之路開一個機會,也是極好的事。但一想到嵇乘雲那人一向陰險狡詐的態度,她就覺得還是應該作罷,不然若是兩個人之間真有什麽糾葛,要是自己還和嵇乘雲提起洛淮的事,也許又給了嵇乘雲一個收拾他的機會,畢竟像那樣的陰險小人可不會允許自己的敵人瞎蹦噠。
接下來的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的度過,也沒有發生什麽特別的事,隻是每日晚間依然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她總是想著各種各樣的事,無論是過去的還是剛才發生的,總之心緒很不寧靜。
隻是心情不好的時候,那些詩集就有了作用。如今有了燈,她便可以在燈下好好讀書,望著上麵一行又一行的字,有時淚水就莫名其妙的淹沒眼眶,她不懂自己為何會變得這樣感性,隻是一讀到這些詩,她就想起了舊日的歲月,想起了那些遠去的人和事。
終究還是物是人非,閑來無事她就會讀讀宜蓁做過批注的五經。望著那娟秀的字跡,她總想起這溫柔而又命運悲慘的女子來。若是她知道自己走到這一步,想必也會為自己感到開心吧,隻是她離這樣的生活其實隻差很近很近的距離,卻終究是咫尺天涯。
又是一年的春節時分,山上大多數人也不大重視這樣的節日,就連燈籠也沒有掛上幾盛。師姐還是忙著習武和想著自己的心上人,並沒有多長時間思索過節的事情。
恰巧在這時候,嵇乘雲邀請她去逛燈會。清雲以前沒有去過這樣熱鬧的地方,便欣然應允。兩個都是獨自一人,待在一起倒是能解幾分思鄉之苦。
在初見嵇乘雲的時候,清雲一直覺得他是一個很喜歡搞怪且性情開朗,但又透露著幾分猥瑣齷齪的人,可是隨著後來的交往漸深,她就發現這人的臉上帶著千層麵具,讓人無論如何都琢磨不透。他的外表是那樣熱情,但內心卻又透著一股冷情決絕。可是再往下相處,她又能看出他心中那種說不出來的悲傷,就像自己。兩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並不是什麽也沒有經曆過的純潔無暇的花。
或許是因為兩人之間的相似性,她從一開始就覺得頗為投緣,雖然身份差距很大,但這並不能影響兩個人之間的共同語言,也許有的時候比身份更重要的還是兩個人所共有的心靈狀態。
在去找嵇乘雲之前,青雲準備先去和洛淮聊一聊自己讀書的事。在這兩年的時光裏她找過先生幾次,但總的來說次數並不多,主要她也忙於山上的事情,很多時候並沒有更多的精力讀書。
洛淮實在是品德和涵養都相當高尚的人,從沒有因為她讀書少而說過她,反而一直在鼓勵她。
洛淮常常說,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有一顆愛讀書的心,隻要願意自己讀書,就可以往上走,就說明心中還有希望,這樣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是值得敬佩的。
在和洛淮相處的過程中,她改變了自己原有的很多想法,也明白很多的書生並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隻是一些窮酸且喜歡抱怨的人,ta們在很多時候是真正懷著利國利民的想法的人。
隻是就如洛淮所說,因為書生們還是缺乏能力,故而很多觀點都不過被當權者所利用,以至於最終魚肉人民。但說到底,大部分書生也不過是受害者而已,ta們每日都希望可以報效國家,但最終的結局卻和自己想象的恰恰相反,甚至有時候自以為作為人生信仰的東西,卻最終成為娛樂別人的方式。
洛淮雖然大部分時候都是麵無表情或者是語笑盈盈的,但有時候也透露出幾分悲哀。這座書院裏收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寒門子弟,可以有機會上升的人並不多,畢竟科舉之路雖然表麵上可以給寒門子弟提供機會,但大部分的可能性都落在了世家貴族的王孫少爺身上。他們從小就可以生長在京城獲得最優質的條件,而且有很多的考官就和他們的父輩有著利益往來,自然會擁有更多的機會,而地方可以出來的大部分也是豪強地主的孩子,至於普通人隻是偶爾會給一個機會,以此顯示底層還有上升的渠道來降低他們的不滿。
想讓這些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停的讀四書五經,讓他們接受同樣的訓練,最終寫出規範的文章。大部分人的文章寫到最後都是一樣的,其中並沒有真情實感,也不過是對於古書的摘抄以及寫一些符合當今聖上心意的話。明明聖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明明有時事策論的部分,但是為了學生有一個好一些的成績,他們這些先生根本就不敢根據實際情況去教,更不敢巴望這些人能在未來為官途中有什麽新的見解,畢竟從這一套規範化的訓練中得到的是很多的木偶人,他們所做的隻是為了維持這個王朝的統治,順便以這樣的想法來教化人民,培養出來很多和他們一樣的傀儡。
洛淮曾經試圖在原有的四書五經基礎上加一些真實的曆史背景,比如說明在儒家中的一些內容對於百姓不利的地方,就像雖然儒家認為每個人都可以修德,但不同的人所修的德是不同的:對於農民來說,可以種好稻子就是成為聖賢的道路;而對於皇帝來說可以更好地繼承大統才是成為聖賢的道路。別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但所謂聖賢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有的人麵前的天空就是很低,雖然這也可以提升對於生活的滿足感,不至於每日都處在痛苦的思索之中,但也沒有辦法看到生活中存在的真正問題,沒有辦法對如今皇權獨大的局麵提出自己獨特的思考和改變的辦法。
洛淮希望這些孩子可以真正像孔孟說的一樣,成為堯舜,建立大同世界,改變如今世間的種種不公,獲得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但這又怎麽可以做到呢?
年紀小的孩子自然可以接受他的想法,但一旦被其他先生聽到,就總是說他畫蛇添足,淨講一些沒有用的東西。畢竟人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裏都總是想要可以出些功效的,若是學了這些沒用的以至於考不上舉試,反倒會害了人家全家,甚至讓這個孩子落入和祖輩一樣的命運循環,又有哪家的父母願意呢?
況且,隨著這些孩子的長大還有自己的人生經曆,洛淮也深深的明白,很多時候所謂的信仰或者良知都是沒有用的。人在世間最重要的就是活下去,比如像他就活的很痛苦,因為他在心裏還存著幾分期盼,存著幾分向善的願景,存著幾分反抗與改變的心意,但這樣活著畢竟是很艱難的。
若是一個人像豬和牛馬一樣什麽都不懂,隻是井底之蛙永遠看不到外麵更大的世界,就不會知道自己的卑微與渺小,也不會產生改變的願景,更不會因為在努力之後依然忍不住向下墜落甚至回到比原處更低的位置而覺得萬分悲傷、心如死灰。
這世上最悲慘的並非是井底之蛙,而是明明沒有上升的機會,卻一心想要改變;明明隻是傀儡,卻向往著自己可以掌握命運的絲線。這隻不過是幻想,永遠也不可能成為現實。努力了一生最終也不過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到頭來落得屍骨無存,甚至為所有人,甚至是被自己所救贖的人的嘲笑。
洛淮在官場沉浮中見過太多這樣的人,甚至他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如此世道的受害者。他在開始時是以很高的評價進入禮部的,可以說原本應該有著最為光輝明媚的前途,但因著他在心中還存在著對於現實的不滿,以至於有時會表露出並不願意和官場上的人同流合汙,故而常常遭到他人的鄙視和嘲諷,甚至連曾經的知己都因此而離開了他。
在那些人的心中,像他這樣的人是完全沒有任何希望的,就算有文采又能如何,最終也不過是給禮部惹來麻煩。
清雲早就知道他和嵇乘雲都在禮部,也曾經問過洛淮嵇乘雲的情況。洛淮一向是個冷靜自持的人,但一聽到這名字,神情就比往常顯得哀傷許多,過了好半天,隻是訥訥的說兩個人曾經的關係還不錯,但是如今也分道揚鑣了。
清雲因此覺得,也許他所謂的和自己因為意見不同而分別的知己就是嵇乘雲吧。她也想去向嵇乘雲問個明白,畢竟洛淮實在是個好人,若是可以找機會給他的官場之路開一個機會,也是極好的事。但一想到嵇乘雲那人一向陰險狡詐的態度,她就覺得還是應該作罷,不然若是兩個人之間真有什麽糾葛,要是自己還和嵇乘雲提起洛淮的事,也許又給了嵇乘雲一個收拾他的機會,畢竟像那樣的陰險小人可不會允許自己的敵人瞎蹦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