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暴行苛政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哈?!
公子扶蘇就這麽選擇自盡了?!
秦朝公卿們瞬間啞然,瞠目結舌地看著這一係列神奇的發展。
就連先前一直沉浸在痛苦悲傷和恐懼中淚流不止的李斯都被這樣的情況驚得止住了眼淚,原本的情緒也一時間被打得七零八落。
就這麽自盡了?在一封不知真假的突如其來的詔書的要求下?
在身邊還有蒙恬勸說,在自己身在邊疆遠離中央,還有數十萬軍隊——雖然不能保證這些軍隊會聽從扶蘇和蒙恬的指揮,但是竟然連掙紮都不掙紮一下的嗎?!
所有人都神情複雜,包括李斯。
這讓他們該說什麽好,說大公子對皇帝的孝心忠心實乃日月可鑒,還是說大公子對陛下實在有些順從過頭了,還是說陛下的威望實高即使遠隔萬裏也毫不影響?亦或者說——
他們陛下在大公子心中究竟是個什麽形象?就是這麽一個毫不留情要自己的兒子自盡,並且連最後見一麵、說幾句話的機會也不給的形象?
哪怕是此時心中惶惶已經在絞盡腦汁準備逃亡的趙高,看到這樣的發展也不由感慨萬分。
就連蒙恬都覺得這封詔書不太可信,要先查探一番消息再說,怎麽大公子居然就這麽要自盡了?!你可是皇帝的親兒子,長子,視作繼承人的兒子,你對於皇帝的形象居然就是這麽個認知,對於皇帝的信任居然還不如大臣?
那個自己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還真是天時地利人和。
扶蘇當然也看到了這樣的事情發展。
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有些隱隱的委屈——他覺得,那個他之所以就這麽選擇自盡,不正是因為相信父親嗎?!
正因為絕對相信皇帝,所以才壓根不覺得皇帝的詔書有被偽造的可能;也正因為足夠相信皇帝,才會毫不質疑皇帝的決斷。
如果父親真的要讓自己自盡,那一定是有充足的理由,也有了充足的準備。
那自己還掙紮什麽,難道一定要反叛自己的父親嗎?
再說,扶蘇也壓根不覺得自己能夠反叛成功。
所以,如果那封詔書沒有作假,自己倘若反叛,不過是讓父子之情更加斷絕。
他的想法嬴政還不知曉,但倘若嬴政能夠知曉,一定會怒火蹭蹭往上漲——朕還要感謝你這麽信任朕嗎?你信任朕倒是信任了,但是怎麽就沒有一點兒子對於父親的信任?怎麽沒有兒子覺得“父親怎麽可能要殺我”的信任?
再說了,朕如果真的對一個兒子不滿,也根本犯不著讓他自盡。
-
而百姓們看到這樣的發展,更是一臉茫然。
對於皇室消息,不論哪個朝代,普通百姓都是一知半解,隻能知道一些允許流傳的、表麵的消息,譬如皇帝聖明、皇後賢德、太子英明……,或者某一天,皇帝有了個寵妃、太子被廢了……
但是,像是這樣全麵而細節的皇室秘聞,那是真真沒有聽過——不是說民間沒有流傳過各種小道消息、對皇室朝堂的各種揣測,但是那都是小道消息啊!
怎麽能跟這樣的敘述相比?
而各種權謀他們暫且還看不明白,但同樣的,對於公子扶蘇就這麽選擇自盡,有不少人就表示了不解。
為什麽就這麽選擇自盡了?那誰誰誰\/戲文……不還說什麽要找個明白嗎?
秦朝的百姓反應則更激烈。
公子扶蘇之名,那就屬於允許流傳的那一類,而他流傳出來的也多是好名聲,譬如寬仁,譬如賢明,總之都是聽起來很好的名聲。
說句不好聽的,有一些已經有點受不了如今各種法令政策的百姓,就是在心中存著一點微弱的希望——如果是這位公子即位,那麽他們的日子是不是可能能夠好過一點?
結果,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公子,就這麽幹淨利落地沒了?!
【接著,李斯和趙高帶著秘不發喪的皇帝遺體以及車隊回到了鹹陽,為胡亥舉行了登基儀式。】
【作為非正常手段登基的人,胡亥並沒有一個正常登基的皇帝所擁有的安全感。】
【而同時,他之所以能夠登基,依靠的也全都是他人,並非後世一些皇帝那樣完全憑借自身能力,因此,他的底氣更加缺乏。】
【再加上他的年齡不過十二,沒有受到過皇帝教育,也沒有擁有自己的朝堂勢力,更不知道應當如何處理朝政、治理天下、收攏自己的權力,因而,胡亥在登基後便開始了一連串的神奇操作。】
【一方麵,他基本上完全聽信趙高的言論,將大權都放給趙高以及李斯——嚴格說起來,李斯還是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權力;另一方麵,他用自己的邏輯開始嚐試穩固自己的地位。】
【而這兩方麵加起來構成的操作,這完全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李斯打了個抖,他猛然間有了一種感覺,那就是那個自己盡管這般汲汲營營,但最終必然落不著任何好——會有多壞還不清楚,但是絕非任何一種好結局。
沒有經曆過任何正當的儲君教育的年幼的全盤相信趙高且自己毫無安全感的皇帝……
同為朝臣的其他人,同樣感覺不怎麽好。
想要鞏固權位的皇帝,想要攫取大權的趙高——這兩者加起來,他們這些大臣又能有什麽好結果?
而大秦,大秦也不會有什麽好結果。
-
“胡亥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他自己的心性殘暴,完全不能以常理度之。”趙光義評價道,“且,還實在愚蠢。”
縱觀曆史,非正常即位、自身年幼、並無真正的前朝勢力、也沒有受到過正規的繼承人教育……種種情況疊加的皇帝或者王侯,也並非隻有胡亥一人。
但是,殘暴可怖而荒淫享樂、幾乎沒有做一件好事兒的,也隻有胡亥一人而已。
這說明什麽?這說明,胡亥的那一係列舉措,雖然不能說沒有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最關鍵的還是他個人的問題。
而秦朝,雖然不能保證換一個二世就能讓秦朝延續下去,但是顯然,胡亥這個二世為秦朝的滅亡那是可了勁兒地添柴放火。
【總體來說,胡亥的操作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第一個方麵,幹掉自己的兄弟姐妹,消除他們帶來的威脅。】
【扶蘇是第一個,隨後他又將十二個兄弟集體處死,又將十個姐妹和六個兄弟集體處死,逼迫三個兄弟自盡,另有公子高見無力回天,上書自願殉葬嬴政於驪山。】
【第二個方麵,幹掉對自己“有威脅”的大臣們。】
【蒙恬和蒙毅兄弟是第一波,隨後一切朝中重臣,如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以及其他重要官員,都被處死或被迫自盡。】
【當然,這些人死亡後,他們空出來的重要官職,都被趙高用自己的親信立刻填上,此外,地方官員慘遭毒手的也並不在少數——而胡亥對此毫無所覺,甚至並不覺得在自己幹掉兄弟姐妹和朝中重臣的事情上,趙高有極力挑撥。】
【當然,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一個重要角色:李斯。】
【在胡亥的殘忍愚蠢好享樂與對趙高的深信不疑的情況下,李斯壓根做不到保全自己,甚至不能保全家人。】
【在一番鬥爭之後,李斯被捕,隨後酷刑加身、屈打成招,最終李斯被俱五刑,同時夷三族。】
【朝中震蕩連連,秦朝的政治係統逐漸邁向混亂和癱瘓的同時,民間也混亂一片。】
李斯徹底癱軟了下來。
俱五刑……自己確實推斷出來那個自己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俱五刑的結果也著實有些難以接受。
當然,最讓他崩潰痛苦的,還是那個“夷三族”——這般慘烈,哪怕是過往的數個重臣都從未落得這個地步過!
那個自己精心計算,費心籌謀,最終自己死了也就算了,竟還讓自己的家族親人都不得好死……完完全全是錯了!錯了啊!
其他大臣一麵為自己的遭遇悲痛,一麵為自己的家人感到憂心,一麵也不忘怒視李斯——在最初的時候,如果李斯這個左丞相堅決不配合趙高和胡亥,他們二人還能上位嗎?還能輕易上位嗎?還能造成這樣的後果嗎?!
嬴政來不及為自己的諸多信重之臣而悲痛,他已經清楚地看到了大秦的末路。
如果說黔首反叛導致大秦滅亡,還讓他難以想象;那麽胡亥這樣的操作將會導致的後果,他卻看得清楚明白。
——即使沒有什麽黔首的事情,就胡亥這般的行事,最終大秦也還是要走向終結。
別的不說,中央朝中的手握大權的人——特指趙高——他如此渴望權力,胡亥又如此愚蠢貪婪,這二人最終怎能共存?
而一旦無法共存,以胡亥的腦子和能力,他能夠是趙高的對手?!
就算趙高篡權奪位之後,也構築不了一個長久穩定的王朝,可是那又如何?到了那個時候,大秦都已經滅亡了。
胡亥!非正常即位不是問題,但是這樣的愚蠢又殘暴,就是問題了!
【實際上,在嬴政在位後期,因為大量地征發徭役、六國百姓對秦法的不適應等原因,秦朝的治安問題就已經開始迅速惡化。】
【在皇帝出巡的時候,經過的山澤之中,就或許躲藏著一群逃犯、或者一群不願意服徭役的人,他們默默地看著皇帝出巡的隊伍,等著皇帝經過後繼續活動。】
【在皇帝出巡的過程中,懷念故國的六國貴族們就開始試圖刺殺皇帝,譬如博浪沙的那驚天一擊,更關鍵的是,這一擊未成,主導謀劃此事的張良卻可以輕而易舉地逃之夭夭,並且自如流竄,從未被追捕到過。】
【在皇帝身在鹹陽之時,甚至都遇到了打劫的盜賊。】
【種種情況,已經充分說明了當時秦朝社會治安的惡化,以及秦朝官府對於地方掌控力的不斷下滑,乃至部分地方官員對逃犯、逃徭役的百姓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與反對朝廷的刺客的勾連。】
【同時,由此也可以看出百姓——特別是六國百姓,對於秦朝的不滿和憤怒之情,並且這些情緒還在不斷地積攢之中,隻等著進一步的爆發。】
【皇帝於曆史上的大功無需懷疑,但是皇帝自己也確實給秦朝的衰亡埋下了種子。】
【而作為二世皇帝的胡亥,就非常大力地助推了這種情緒的增長,將這個種子催發成了參天大樹。】
【在登基之後,胡亥並不想著輕徭薄賦、寬簡刑罰,他延續了皇帝在位時的大量徭役,甚至還更進一步,征發了更多的徭役、對待服徭役的百姓越發苛刻;同時,還加重了刑罰。】
【關於這個刑罰問題,和李斯還有關係。】
【出於自身的法家理論,也出於討好皇帝以求自保的心理,李斯向胡亥建議要“深督輕罪”,胡亥當然予以同意,於是,原本就不怎麽能被六國百姓接受的“輕罪重刑”被進一步發展。】
【由此,百姓們如何能夠安穩過活?如何不對朝廷恨之欲死?】
【關於徭役,胡亥先是大量征發徭役修築秦始皇陵,且這次還要趕工期,因此征發人數極多的同時,這些徭役的勞作時間也迅速提升,一時間民怨沸騰,死傷甚眾。】
【除了皇陵,阿房宮也在修築的清單之中,二者疊加,對於民力的使用極大。】
【同時,胡亥還調集五萬人馬守衛鹹陽,並且要求各個地方向鹹陽提供糧草——這是在常規賦稅之外的;且,這些糧草在運輸的過程中,運送糧草的人一旦進入鹹陽方圓三百裏內,就必須食用自己帶的糧食,不能吃鹹陽地區的糧食。】
【以上種種,給百姓造成的負擔之大,已經到了無力承受的地步,更不要說就連常規賦稅都在不斷增長。】
【最終,一切爆發了。】
秦朝的百姓們幾乎無法相信,他們根本不敢想象天幕中日後的自己和家人會過著什麽樣的日子。
這能活嗎?別說過日子了,這還能活下去嗎?
朝堂上的大人物命運如何,他們暫且關心不到;而他們自己的命運——徭役大量征發,勞作時間還延長,賦稅不斷增長,還要進行額外收繳……以及,輕罪對應的重罰還要進一步加重。
這些情況,讓他們怎麽活下去?!
六國百姓崩潰更甚,畢竟說到底他們是剛剛被並入秦朝統治之中的,尚未對秦朝產生徹底的歸屬感,麵對如此情形,他們再是覺得原本的國家也不怎麽樣,也會不由自主地開始設想——
如果我們沒有被秦朝統治,是不是就不用遭遇這樣的絕望?
會有這樣的想法,完全是人之常情。
——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成了秦朝的子民,怎麽辦?
……要不,逃走算了?逃到山林之中,逃到江川湖澤之中,反正到哪兒也能活,就算那麽逃竄活得艱難,可留在家中等著朝廷難道就能活得好了嗎?
但是,這個決定終究是艱難的。
拋家舍業,百姓們的家中哪怕根本沒有什麽東西,做出這個決定也並不容易。
有人便心存希望:“現在能夠看到這個……的也不隻有我們,朝廷也能看到,那些公卿貴族還有……皇帝也能看到,他們總會做點什麽吧?”皇帝也不想自己沒了以後自己的兒子這麽搞事情吧?
朝堂之上的大臣們,想來也不會願意自己日後性命不保,自己的家人日後性命不保吧?
“隻要不是那個胡亥即位,換個公子,怎麽樣也不至於變成那樣吧?”抱有這種心思的百姓並不少,他們到底還是不願意去過流竄逃亡的日子的,“而且說不定朝廷能夠稍微減輕一點賦稅和徭役?”
要是這樣,那就太好了!
他們要求也不高,隻要不是胡亥即位將天下搞成那樣,隻要皇帝能夠願意稍稍減輕一點賦稅和徭役,那麽他們的日子就能夠好過不少。
公子扶蘇就這麽選擇自盡了?!
秦朝公卿們瞬間啞然,瞠目結舌地看著這一係列神奇的發展。
就連先前一直沉浸在痛苦悲傷和恐懼中淚流不止的李斯都被這樣的情況驚得止住了眼淚,原本的情緒也一時間被打得七零八落。
就這麽自盡了?在一封不知真假的突如其來的詔書的要求下?
在身邊還有蒙恬勸說,在自己身在邊疆遠離中央,還有數十萬軍隊——雖然不能保證這些軍隊會聽從扶蘇和蒙恬的指揮,但是竟然連掙紮都不掙紮一下的嗎?!
所有人都神情複雜,包括李斯。
這讓他們該說什麽好,說大公子對皇帝的孝心忠心實乃日月可鑒,還是說大公子對陛下實在有些順從過頭了,還是說陛下的威望實高即使遠隔萬裏也毫不影響?亦或者說——
他們陛下在大公子心中究竟是個什麽形象?就是這麽一個毫不留情要自己的兒子自盡,並且連最後見一麵、說幾句話的機會也不給的形象?
哪怕是此時心中惶惶已經在絞盡腦汁準備逃亡的趙高,看到這樣的發展也不由感慨萬分。
就連蒙恬都覺得這封詔書不太可信,要先查探一番消息再說,怎麽大公子居然就這麽要自盡了?!你可是皇帝的親兒子,長子,視作繼承人的兒子,你對於皇帝的形象居然就是這麽個認知,對於皇帝的信任居然還不如大臣?
那個自己能夠獲得最終的勝利,還真是天時地利人和。
扶蘇當然也看到了這樣的事情發展。
他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有些隱隱的委屈——他覺得,那個他之所以就這麽選擇自盡,不正是因為相信父親嗎?!
正因為絕對相信皇帝,所以才壓根不覺得皇帝的詔書有被偽造的可能;也正因為足夠相信皇帝,才會毫不質疑皇帝的決斷。
如果父親真的要讓自己自盡,那一定是有充足的理由,也有了充足的準備。
那自己還掙紮什麽,難道一定要反叛自己的父親嗎?
再說,扶蘇也壓根不覺得自己能夠反叛成功。
所以,如果那封詔書沒有作假,自己倘若反叛,不過是讓父子之情更加斷絕。
他的想法嬴政還不知曉,但倘若嬴政能夠知曉,一定會怒火蹭蹭往上漲——朕還要感謝你這麽信任朕嗎?你信任朕倒是信任了,但是怎麽就沒有一點兒子對於父親的信任?怎麽沒有兒子覺得“父親怎麽可能要殺我”的信任?
再說了,朕如果真的對一個兒子不滿,也根本犯不著讓他自盡。
-
而百姓們看到這樣的發展,更是一臉茫然。
對於皇室消息,不論哪個朝代,普通百姓都是一知半解,隻能知道一些允許流傳的、表麵的消息,譬如皇帝聖明、皇後賢德、太子英明……,或者某一天,皇帝有了個寵妃、太子被廢了……
但是,像是這樣全麵而細節的皇室秘聞,那是真真沒有聽過——不是說民間沒有流傳過各種小道消息、對皇室朝堂的各種揣測,但是那都是小道消息啊!
怎麽能跟這樣的敘述相比?
而各種權謀他們暫且還看不明白,但同樣的,對於公子扶蘇就這麽選擇自盡,有不少人就表示了不解。
為什麽就這麽選擇自盡了?那誰誰誰\/戲文……不還說什麽要找個明白嗎?
秦朝的百姓反應則更激烈。
公子扶蘇之名,那就屬於允許流傳的那一類,而他流傳出來的也多是好名聲,譬如寬仁,譬如賢明,總之都是聽起來很好的名聲。
說句不好聽的,有一些已經有點受不了如今各種法令政策的百姓,就是在心中存著一點微弱的希望——如果是這位公子即位,那麽他們的日子是不是可能能夠好過一點?
結果,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公子,就這麽幹淨利落地沒了?!
【接著,李斯和趙高帶著秘不發喪的皇帝遺體以及車隊回到了鹹陽,為胡亥舉行了登基儀式。】
【作為非正常手段登基的人,胡亥並沒有一個正常登基的皇帝所擁有的安全感。】
【而同時,他之所以能夠登基,依靠的也全都是他人,並非後世一些皇帝那樣完全憑借自身能力,因此,他的底氣更加缺乏。】
【再加上他的年齡不過十二,沒有受到過皇帝教育,也沒有擁有自己的朝堂勢力,更不知道應當如何處理朝政、治理天下、收攏自己的權力,因而,胡亥在登基後便開始了一連串的神奇操作。】
【一方麵,他基本上完全聽信趙高的言論,將大權都放給趙高以及李斯——嚴格說起來,李斯還是沒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權力;另一方麵,他用自己的邏輯開始嚐試穩固自己的地位。】
【而這兩方麵加起來構成的操作,這完全可以說是驚天動地。】
李斯打了個抖,他猛然間有了一種感覺,那就是那個自己盡管這般汲汲營營,但最終必然落不著任何好——會有多壞還不清楚,但是絕非任何一種好結局。
沒有經曆過任何正當的儲君教育的年幼的全盤相信趙高且自己毫無安全感的皇帝……
同為朝臣的其他人,同樣感覺不怎麽好。
想要鞏固權位的皇帝,想要攫取大權的趙高——這兩者加起來,他們這些大臣又能有什麽好結果?
而大秦,大秦也不會有什麽好結果。
-
“胡亥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他自己的心性殘暴,完全不能以常理度之。”趙光義評價道,“且,還實在愚蠢。”
縱觀曆史,非正常即位、自身年幼、並無真正的前朝勢力、也沒有受到過正規的繼承人教育……種種情況疊加的皇帝或者王侯,也並非隻有胡亥一人。
但是,殘暴可怖而荒淫享樂、幾乎沒有做一件好事兒的,也隻有胡亥一人而已。
這說明什麽?這說明,胡亥的那一係列舉措,雖然不能說沒有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最關鍵的還是他個人的問題。
而秦朝,雖然不能保證換一個二世就能讓秦朝延續下去,但是顯然,胡亥這個二世為秦朝的滅亡那是可了勁兒地添柴放火。
【總體來說,胡亥的操作包括如下幾個部分:】
【第一個方麵,幹掉自己的兄弟姐妹,消除他們帶來的威脅。】
【扶蘇是第一個,隨後他又將十二個兄弟集體處死,又將十個姐妹和六個兄弟集體處死,逼迫三個兄弟自盡,另有公子高見無力回天,上書自願殉葬嬴政於驪山。】
【第二個方麵,幹掉對自己“有威脅”的大臣們。】
【蒙恬和蒙毅兄弟是第一波,隨後一切朝中重臣,如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以及其他重要官員,都被處死或被迫自盡。】
【當然,這些人死亡後,他們空出來的重要官職,都被趙高用自己的親信立刻填上,此外,地方官員慘遭毒手的也並不在少數——而胡亥對此毫無所覺,甚至並不覺得在自己幹掉兄弟姐妹和朝中重臣的事情上,趙高有極力挑撥。】
【當然,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一個重要角色:李斯。】
【在胡亥的殘忍愚蠢好享樂與對趙高的深信不疑的情況下,李斯壓根做不到保全自己,甚至不能保全家人。】
【在一番鬥爭之後,李斯被捕,隨後酷刑加身、屈打成招,最終李斯被俱五刑,同時夷三族。】
【朝中震蕩連連,秦朝的政治係統逐漸邁向混亂和癱瘓的同時,民間也混亂一片。】
李斯徹底癱軟了下來。
俱五刑……自己確實推斷出來那個自己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俱五刑的結果也著實有些難以接受。
當然,最讓他崩潰痛苦的,還是那個“夷三族”——這般慘烈,哪怕是過往的數個重臣都從未落得這個地步過!
那個自己精心計算,費心籌謀,最終自己死了也就算了,竟還讓自己的家族親人都不得好死……完完全全是錯了!錯了啊!
其他大臣一麵為自己的遭遇悲痛,一麵為自己的家人感到憂心,一麵也不忘怒視李斯——在最初的時候,如果李斯這個左丞相堅決不配合趙高和胡亥,他們二人還能上位嗎?還能輕易上位嗎?還能造成這樣的後果嗎?!
嬴政來不及為自己的諸多信重之臣而悲痛,他已經清楚地看到了大秦的末路。
如果說黔首反叛導致大秦滅亡,還讓他難以想象;那麽胡亥這樣的操作將會導致的後果,他卻看得清楚明白。
——即使沒有什麽黔首的事情,就胡亥這般的行事,最終大秦也還是要走向終結。
別的不說,中央朝中的手握大權的人——特指趙高——他如此渴望權力,胡亥又如此愚蠢貪婪,這二人最終怎能共存?
而一旦無法共存,以胡亥的腦子和能力,他能夠是趙高的對手?!
就算趙高篡權奪位之後,也構築不了一個長久穩定的王朝,可是那又如何?到了那個時候,大秦都已經滅亡了。
胡亥!非正常即位不是問題,但是這樣的愚蠢又殘暴,就是問題了!
【實際上,在嬴政在位後期,因為大量地征發徭役、六國百姓對秦法的不適應等原因,秦朝的治安問題就已經開始迅速惡化。】
【在皇帝出巡的時候,經過的山澤之中,就或許躲藏著一群逃犯、或者一群不願意服徭役的人,他們默默地看著皇帝出巡的隊伍,等著皇帝經過後繼續活動。】
【在皇帝出巡的過程中,懷念故國的六國貴族們就開始試圖刺殺皇帝,譬如博浪沙的那驚天一擊,更關鍵的是,這一擊未成,主導謀劃此事的張良卻可以輕而易舉地逃之夭夭,並且自如流竄,從未被追捕到過。】
【在皇帝身在鹹陽之時,甚至都遇到了打劫的盜賊。】
【種種情況,已經充分說明了當時秦朝社會治安的惡化,以及秦朝官府對於地方掌控力的不斷下滑,乃至部分地方官員對逃犯、逃徭役的百姓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與反對朝廷的刺客的勾連。】
【同時,由此也可以看出百姓——特別是六國百姓,對於秦朝的不滿和憤怒之情,並且這些情緒還在不斷地積攢之中,隻等著進一步的爆發。】
【皇帝於曆史上的大功無需懷疑,但是皇帝自己也確實給秦朝的衰亡埋下了種子。】
【而作為二世皇帝的胡亥,就非常大力地助推了這種情緒的增長,將這個種子催發成了參天大樹。】
【在登基之後,胡亥並不想著輕徭薄賦、寬簡刑罰,他延續了皇帝在位時的大量徭役,甚至還更進一步,征發了更多的徭役、對待服徭役的百姓越發苛刻;同時,還加重了刑罰。】
【關於這個刑罰問題,和李斯還有關係。】
【出於自身的法家理論,也出於討好皇帝以求自保的心理,李斯向胡亥建議要“深督輕罪”,胡亥當然予以同意,於是,原本就不怎麽能被六國百姓接受的“輕罪重刑”被進一步發展。】
【由此,百姓們如何能夠安穩過活?如何不對朝廷恨之欲死?】
【關於徭役,胡亥先是大量征發徭役修築秦始皇陵,且這次還要趕工期,因此征發人數極多的同時,這些徭役的勞作時間也迅速提升,一時間民怨沸騰,死傷甚眾。】
【除了皇陵,阿房宮也在修築的清單之中,二者疊加,對於民力的使用極大。】
【同時,胡亥還調集五萬人馬守衛鹹陽,並且要求各個地方向鹹陽提供糧草——這是在常規賦稅之外的;且,這些糧草在運輸的過程中,運送糧草的人一旦進入鹹陽方圓三百裏內,就必須食用自己帶的糧食,不能吃鹹陽地區的糧食。】
【以上種種,給百姓造成的負擔之大,已經到了無力承受的地步,更不要說就連常規賦稅都在不斷增長。】
【最終,一切爆發了。】
秦朝的百姓們幾乎無法相信,他們根本不敢想象天幕中日後的自己和家人會過著什麽樣的日子。
這能活嗎?別說過日子了,這還能活下去嗎?
朝堂上的大人物命運如何,他們暫且關心不到;而他們自己的命運——徭役大量征發,勞作時間還延長,賦稅不斷增長,還要進行額外收繳……以及,輕罪對應的重罰還要進一步加重。
這些情況,讓他們怎麽活下去?!
六國百姓崩潰更甚,畢竟說到底他們是剛剛被並入秦朝統治之中的,尚未對秦朝產生徹底的歸屬感,麵對如此情形,他們再是覺得原本的國家也不怎麽樣,也會不由自主地開始設想——
如果我們沒有被秦朝統治,是不是就不用遭遇這樣的絕望?
會有這樣的想法,完全是人之常情。
——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成了秦朝的子民,怎麽辦?
……要不,逃走算了?逃到山林之中,逃到江川湖澤之中,反正到哪兒也能活,就算那麽逃竄活得艱難,可留在家中等著朝廷難道就能活得好了嗎?
但是,這個決定終究是艱難的。
拋家舍業,百姓們的家中哪怕根本沒有什麽東西,做出這個決定也並不容易。
有人便心存希望:“現在能夠看到這個……的也不隻有我們,朝廷也能看到,那些公卿貴族還有……皇帝也能看到,他們總會做點什麽吧?”皇帝也不想自己沒了以後自己的兒子這麽搞事情吧?
朝堂之上的大臣們,想來也不會願意自己日後性命不保,自己的家人日後性命不保吧?
“隻要不是那個胡亥即位,換個公子,怎麽樣也不至於變成那樣吧?”抱有這種心思的百姓並不少,他們到底還是不願意去過流竄逃亡的日子的,“而且說不定朝廷能夠稍微減輕一點賦稅和徭役?”
要是這樣,那就太好了!
他們要求也不高,隻要不是胡亥即位將天下搞成那樣,隻要皇帝能夠願意稍稍減輕一點賦稅和徭役,那麽他們的日子就能夠好過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