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禪位·王氏天命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接下來,在漢成帝時期,由於他的治理水平,對漢朝天命的質疑聲音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而到了漢哀帝時期,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更關鍵的問題是,不論是皇帝本人,還是朝臣士人貴族豪強,乃至百姓,所有人,都是相信天命之說的。】
【他們相信天命,也同意如今的種種天災異象都是上蒼的宣告,是上蒼要更換天命的表示。】
【這才是關鍵。】
【有沒有天命的說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是真的相信這個東西的。】
【哪怕是野心家,在利用這天命之說的時候,他們心中也都是相信這個東西的——甚至,他們的野心,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被“漢室天命不再”而催發出來的。】
【人們把百姓流離失所歸結於天意,將大漢社稷動蕩歸結於天命,繼而產生了對漢室政權的不信任,對其合法性的質疑——這其實也能夠理解,雖然我們現如今不會這麽想,但是在遙遠的漢朝,在人對自然對世界的認知都極度有限的時候,歸結於天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當然,一味地歸結於天命,反過來也限製了皇帝、朝廷、百姓對於造成現狀的原因的認知。】
【總之,深陷合法性危機的漢哀帝,在現在已經覺得自己別無選擇——大漢的天命要走到盡頭了!】
【而最終必然的走向是,禪位,漢家禪位給別人。】
【那麽對於漢哀帝而言,在他的認知中,既然禪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麽重點就要放在禪位的人選上了。】
【反正都要禪位,那麽為什麽不能我自己選擇一個我樂意的人?】
【縱觀如今和皇帝走得近的人,一方麵是外戚,傅氏丁氏乃至王氏,這些都不是漢哀帝喜歡的,他對他們的觀感都不咋樣;另一方麵是朝臣,但是這同樣不是漢哀帝願意禪位的對象。】
【那麽,就剩下了最後一個部分,董賢。】
【此時的董賢擔任大司馬一職,為了提升大司馬的地位,漢哀帝還將丞相改為了大司徒,與大司馬、原禦史大夫現大司空,並稱三公。】
【既然要禪位,為什麽我不能禪位給董賢呢?】
【但是問題出現了,漢哀帝死的太早了——在位不到七年,便猝然駕崩。】
【此時的董賢,在朝中壓根還沒有培植出來多少勢力;他本人也還沒有怎麽經過朝堂磨煉,擁有相應的心性和能力。】
【盡管漢哀帝駕崩時,將傳國玉璽和綬帶交給了董賢,並表示,“不要隨便交給別人”——即,要麽讓董賢繼承皇位,要麽讓董賢主持新帝的人選,但這並沒能在後續起到多大的作用。】
【皇帝駕崩當日,蟄伏已久的太皇太後立刻出山,奪回了玉璽和綬帶,並且重新舉任大司馬,也就是王莽;而董賢沒過兩日,便被罷官後自盡。】
【朝中局勢在這一刻,發生了從上至下的徹底的震蕩。】
【權力在這時,終於徹徹底底地落入了王氏——王莽手中。】
“當所有人都打心眼裏相信,朝廷要走向滅亡的時候,朝廷就一定會走向滅亡。”李世民歎息,對自己的兒女道,“即使朝廷並沒有真的衰敗到這個地步,即使朝廷本來還有一些機會,”
這個道理,作為經曆過隋末亂世、大唐建立的人,他深有體會。
隋朝是不是陷入了劇烈動蕩之中?
當然。
隋朝是不是不得民心?
沒錯。
朝中是不是有不少大臣貴族有其他打算?
這是事實。
但是,當時的隋朝就一定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會了嗎?隋朝在當時就已經絕對要走向毀滅了嗎?
這卻是不能徹底肯定的。
隻不過,在皇帝的作為之下,在數次未成功的征伐之下,在民間民怨沸騰之下,在朝中大族各懷心思之下,沒有人相信隋朝還能夠維持下去了——人們不願意相信,也從心底裏不相信還有這樣的可能!
而沒有人對隋朝抱有看好,後果會是什麽樣的?
是反抗的人越來越多,是趁機實現野心的人越來越多,是對朝廷的支持越來越少……
-
啊……
劉邦無言,如果說已經打心眼裏相信隻有禪位一條路可走,那麽想要禪位給自己願意的人倒也是正常心理。
但是,假使禪位這個前提沒有問題,那你也得考慮考慮這個禪位對象能不能擔得起這樣的大任吧?!
若是再過上十數年,如果董賢一直穩如泰山且沒有出過什麽岔子,那麽或許他還可以擔得起這樣的重任,能夠承接好這樣的重擔。
但是,現在?漢哀帝自己在位不過七年,董賢得勢進入朝野的視線,又才有幾年?
他有這樣的羽翼嗎?他有這樣的能力嗎?
他真的,不會被這樣的重擔、或者說餡餅,砸死嗎?
——果然,砸死了吧。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漢哀帝倒是想要給董賢這樣的權力和地位,但是這不僅是漢哀帝本人願意就可以的,還要看董賢能不能接住。
接不住的話,這樣的潑天富貴,反而會變成最快最致命的催命符。
漢哀帝要是真的極度在乎董賢,反倒應該給他安排別的保障,而非將玉璽和綬帶交付於他。
但是他這個子孫真的沒有想到自己英年早逝後,會發生什麽事情嗎?
不見得吧。
他這個子孫,心性不夠長久,但是腦子想的倒還是比較清楚的。
董賢能不能擔起這樣的擔子,太皇太後和王氏有沒有存著各種心思,他難道想不明白嗎?
所以,這小子還真是撒手不管了啊!
將玉璽和綬帶交給董賢,大約也就是給他了個機會——雖然皇帝本人也知道希望渺茫——要是能成,自然是好;但要是不行,那也就算了。
要不然,最少最少,皇帝都應該在自己真的身死之前,把太皇太後帶走。
劉邦甩了甩胳膊,站起身來,總是坐在一處身子都有點僵硬了。
他心中思量著,是不是得給子孫的教育內容上加上一項,有關於天命的認知問題?
他本人當然是覺得自己和大漢乃天命眷顧,但是除此之外,他也並不覺得大漢的建立就完全是依靠天命——這分明還有他的能力在其中啊!
所以,後來的子孫們,也不能就隻相信天命,而不管其他——說要禪位你就真的覺得隻能禪位了?你怎麽就不能賴在皇位上就不走呢?
他老劉家的子孫,怎麽能有這種沒事兒把家裏麵的好東西拱手讓人的家夥?
【王莽此人吧,在朝堂士林之中,在民間江湖之中,口碑聲名都很好。】
【在漢成帝時期、王鳳還活著的時候,他就入朝為官,備受王鳳青眼,臨死前還不忘囑咐妹妹孝元皇後王政君照拂這個侄子;後來作為大司馬的叔父王商還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封地分出來一部分給王莽。】
【朝臣們對他讚不絕口的同時,漢成帝本人都覺得王莽是個賢德之人。】
【王莽對外示人一貫以簡樸謙卑清廉的形象,他禮賢下士,從不以自己地位而瞧不起人,還將自己的俸祿分給貧苦百姓與門客,甚至為了接濟百姓而賣掉了自己的車馬;】
【在漢哀帝時期,王氏失勢,王莽便在自己新都侯的封地閉門不出,安分守己的樣子;他的二兒子在這個時候打死了家仆,王莽鐵麵無私,嚴格處置,最終逼得二兒子自盡。】
【總而言之,通過以上種種行為,王莽在民間和朝堂都積累了巨大的名望,朝中清流紛紛對他無比讚賞,民間百姓都對他稱讚有加;在王鳳等人還在世的時候,王莽的聲名就已經超過了自己的叔伯;在漢哀帝時期,民間都為王莽被迫歸家而憤憤不平。】
漢朝前期的皇帝們,從劉邦到劉恒,再到劉啟、劉徹、劉弗陵,乃至劉病已,臉色都變得相當難看。
王莽——此人經營如此聲名,為的是什麽?!
可別說什麽他就是這樣克己奉公、一心為民、大公無私而無所求的人。
西漢的這些個皇帝們,沒有一個人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的人存在,自然也不會相信王莽這些表現背後沒有什麽隱藏的陰謀。
世界上不可能有什麽完全無私的人,劉邦表示,他混跡江湖軍中朝堂如此多年,看得人數不勝數,根本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如果真的有人對外表現得不在乎世俗常規的富貴,那麽一定是因為他有著其他的追求,也就是其他的私人的目標。
“而且,若是有什麽一心為公心係萬民的人,他如何能夠容忍當時的朝廷?”劉邦冷笑。
他篤定,當時的西漢朝廷,已經到了民間人人不滿的地步了。而若有人真的無私為公,那麽必然不能夠坐視這樣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
——從這個角度講,王莽也不可能是什麽忠心漢室的人。
他或許賢良,但是對於劉氏而言,可不是什麽能夠信重托付的對象。
-
劉徹的眉毛都跳了起來:“他如此養望,所欲為何?”
聲望這種東西,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極大的影響力。
王莽養望——養望這件事情本身倒沒有問題,朝堂中的公卿王侯們都想要讓自己在朝中有聲望,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在民間培養聲望。這屬於常規操作。
但是,像是王莽這樣的巨大聲望,甚至在王鳳等王氏叔伯還在世、身居高位的時候,王莽的聲望就超過了他們的,這就不尋常了。
“昔年周公因流言而被迫退避……”他思索著,想到了周朝的曆史。
周公因為流言言說他要篡位而不得不退避以證清白,但是王莽卻在培養一個無上的賢德的心係天下的聲望……他想幹什麽?
再者,當時的那幾位大漢天子,可都沒有什麽好名聲。
-
劉啟也冷笑連連。
把自己的兒子逼得自盡,讓自己的聲望更上一層樓……
他並不是覺得逼死自己兒子這件事情過於殘忍無情、驚世駭俗,畢竟老劉家這種事情嘛……但是那是皇室、那是天子,如何能夠與尋常人家等同?
可王莽卻能夠如此狠心,實在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內心到底想要什麽。
【但是王莽本人,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在意一些事情的人。】
【在王根繼任大司馬又患病後,朝中其實就開始計劃下一個大司馬的人選了。而我們都知道,最終,繼任者依舊是王氏族人,也就是王莽。】
【但是最初的候選人其實並非王莽。】
【剛開始,漢成帝是更屬意淳於長的——他是孝元皇後王政君的外甥,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王氏的延伸。】
【但是王莽秘密搜集了淳於長的罪證,並將之告訴了王根,王根大怒,讓王莽將這些告訴了太後王政君,最終淳於長被罷免,王莽最後得以接任大司馬一職。】
【而在漢哀帝駕崩後,王莽即刻重入朝堂,擔任大司馬。在太皇太後王政君和王莽的共同作用下,傅氏、丁氏被清洗一空,王氏重新主導了整個朝堂。】
【接著,兩人在劉氏宗親之中扒拉了一遍,在近枝之中挑出了一個合適的繼位人選:漢元帝之孫,中山孝王之子,劉衎,年僅九歲,後稱為漢平帝。】
【看過點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選立新君不選一個能夠親政的,而是選擇了一個年幼的需要人輔政的,這種時候人們存著的究竟是什麽心思。】
【漢平帝共計在位不過五年,這五年之中,王莽全權掌握朝堂和天下大權,並且依舊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聲望——鑒於他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不需要再如之前那般受製於人,他培養自己聲望的方式更多了,範圍也更廣了。】
【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向天下發行宣揚自己大義滅親的文章——在二兒子之後,長子也被王莽殺死;大規模封賞王侯宗室,封賞官員,對百姓施以恩惠;大力宣揚禮法和教化,召集各種人才,籠絡儒生;以重金引誘匈奴等前來朝賀……】
【五年過去,漢平帝病逝,王莽的權力依舊穩固。】
【而這一次,他幹脆選擇了漢宣帝的玄孫,一歲的劉嬰,立為皇太子。】
【啊沒錯,就是皇太子,連皇帝都不是了;而王莽自己則以大臣身份踐祚攝政,“如周公故事”。】
【而到了漢哀帝時期,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更關鍵的問題是,不論是皇帝本人,還是朝臣士人貴族豪強,乃至百姓,所有人,都是相信天命之說的。】
【他們相信天命,也同意如今的種種天災異象都是上蒼的宣告,是上蒼要更換天命的表示。】
【這才是關鍵。】
【有沒有天命的說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是真的相信這個東西的。】
【哪怕是野心家,在利用這天命之說的時候,他們心中也都是相信這個東西的——甚至,他們的野心,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被“漢室天命不再”而催發出來的。】
【人們把百姓流離失所歸結於天意,將大漢社稷動蕩歸結於天命,繼而產生了對漢室政權的不信任,對其合法性的質疑——這其實也能夠理解,雖然我們現如今不會這麽想,但是在遙遠的漢朝,在人對自然對世界的認知都極度有限的時候,歸結於天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當然,一味地歸結於天命,反過來也限製了皇帝、朝廷、百姓對於造成現狀的原因的認知。】
【總之,深陷合法性危機的漢哀帝,在現在已經覺得自己別無選擇——大漢的天命要走到盡頭了!】
【而最終必然的走向是,禪位,漢家禪位給別人。】
【那麽對於漢哀帝而言,在他的認知中,既然禪位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麽重點就要放在禪位的人選上了。】
【反正都要禪位,那麽為什麽不能我自己選擇一個我樂意的人?】
【縱觀如今和皇帝走得近的人,一方麵是外戚,傅氏丁氏乃至王氏,這些都不是漢哀帝喜歡的,他對他們的觀感都不咋樣;另一方麵是朝臣,但是這同樣不是漢哀帝願意禪位的對象。】
【那麽,就剩下了最後一個部分,董賢。】
【此時的董賢擔任大司馬一職,為了提升大司馬的地位,漢哀帝還將丞相改為了大司徒,與大司馬、原禦史大夫現大司空,並稱三公。】
【既然要禪位,為什麽我不能禪位給董賢呢?】
【但是問題出現了,漢哀帝死的太早了——在位不到七年,便猝然駕崩。】
【此時的董賢,在朝中壓根還沒有培植出來多少勢力;他本人也還沒有怎麽經過朝堂磨煉,擁有相應的心性和能力。】
【盡管漢哀帝駕崩時,將傳國玉璽和綬帶交給了董賢,並表示,“不要隨便交給別人”——即,要麽讓董賢繼承皇位,要麽讓董賢主持新帝的人選,但這並沒能在後續起到多大的作用。】
【皇帝駕崩當日,蟄伏已久的太皇太後立刻出山,奪回了玉璽和綬帶,並且重新舉任大司馬,也就是王莽;而董賢沒過兩日,便被罷官後自盡。】
【朝中局勢在這一刻,發生了從上至下的徹底的震蕩。】
【權力在這時,終於徹徹底底地落入了王氏——王莽手中。】
“當所有人都打心眼裏相信,朝廷要走向滅亡的時候,朝廷就一定會走向滅亡。”李世民歎息,對自己的兒女道,“即使朝廷並沒有真的衰敗到這個地步,即使朝廷本來還有一些機會,”
這個道理,作為經曆過隋末亂世、大唐建立的人,他深有體會。
隋朝是不是陷入了劇烈動蕩之中?
當然。
隋朝是不是不得民心?
沒錯。
朝中是不是有不少大臣貴族有其他打算?
這是事實。
但是,當時的隋朝就一定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機會了嗎?隋朝在當時就已經絕對要走向毀滅了嗎?
這卻是不能徹底肯定的。
隻不過,在皇帝的作為之下,在數次未成功的征伐之下,在民間民怨沸騰之下,在朝中大族各懷心思之下,沒有人相信隋朝還能夠維持下去了——人們不願意相信,也從心底裏不相信還有這樣的可能!
而沒有人對隋朝抱有看好,後果會是什麽樣的?
是反抗的人越來越多,是趁機實現野心的人越來越多,是對朝廷的支持越來越少……
-
啊……
劉邦無言,如果說已經打心眼裏相信隻有禪位一條路可走,那麽想要禪位給自己願意的人倒也是正常心理。
但是,假使禪位這個前提沒有問題,那你也得考慮考慮這個禪位對象能不能擔得起這樣的大任吧?!
若是再過上十數年,如果董賢一直穩如泰山且沒有出過什麽岔子,那麽或許他還可以擔得起這樣的重任,能夠承接好這樣的重擔。
但是,現在?漢哀帝自己在位不過七年,董賢得勢進入朝野的視線,又才有幾年?
他有這樣的羽翼嗎?他有這樣的能力嗎?
他真的,不會被這樣的重擔、或者說餡餅,砸死嗎?
——果然,砸死了吧。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漢哀帝倒是想要給董賢這樣的權力和地位,但是這不僅是漢哀帝本人願意就可以的,還要看董賢能不能接住。
接不住的話,這樣的潑天富貴,反而會變成最快最致命的催命符。
漢哀帝要是真的極度在乎董賢,反倒應該給他安排別的保障,而非將玉璽和綬帶交付於他。
但是他這個子孫真的沒有想到自己英年早逝後,會發生什麽事情嗎?
不見得吧。
他這個子孫,心性不夠長久,但是腦子想的倒還是比較清楚的。
董賢能不能擔起這樣的擔子,太皇太後和王氏有沒有存著各種心思,他難道想不明白嗎?
所以,這小子還真是撒手不管了啊!
將玉璽和綬帶交給董賢,大約也就是給他了個機會——雖然皇帝本人也知道希望渺茫——要是能成,自然是好;但要是不行,那也就算了。
要不然,最少最少,皇帝都應該在自己真的身死之前,把太皇太後帶走。
劉邦甩了甩胳膊,站起身來,總是坐在一處身子都有點僵硬了。
他心中思量著,是不是得給子孫的教育內容上加上一項,有關於天命的認知問題?
他本人當然是覺得自己和大漢乃天命眷顧,但是除此之外,他也並不覺得大漢的建立就完全是依靠天命——這分明還有他的能力在其中啊!
所以,後來的子孫們,也不能就隻相信天命,而不管其他——說要禪位你就真的覺得隻能禪位了?你怎麽就不能賴在皇位上就不走呢?
他老劉家的子孫,怎麽能有這種沒事兒把家裏麵的好東西拱手讓人的家夥?
【王莽此人吧,在朝堂士林之中,在民間江湖之中,口碑聲名都很好。】
【在漢成帝時期、王鳳還活著的時候,他就入朝為官,備受王鳳青眼,臨死前還不忘囑咐妹妹孝元皇後王政君照拂這個侄子;後來作為大司馬的叔父王商還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封地分出來一部分給王莽。】
【朝臣們對他讚不絕口的同時,漢成帝本人都覺得王莽是個賢德之人。】
【王莽對外示人一貫以簡樸謙卑清廉的形象,他禮賢下士,從不以自己地位而瞧不起人,還將自己的俸祿分給貧苦百姓與門客,甚至為了接濟百姓而賣掉了自己的車馬;】
【在漢哀帝時期,王氏失勢,王莽便在自己新都侯的封地閉門不出,安分守己的樣子;他的二兒子在這個時候打死了家仆,王莽鐵麵無私,嚴格處置,最終逼得二兒子自盡。】
【總而言之,通過以上種種行為,王莽在民間和朝堂都積累了巨大的名望,朝中清流紛紛對他無比讚賞,民間百姓都對他稱讚有加;在王鳳等人還在世的時候,王莽的聲名就已經超過了自己的叔伯;在漢哀帝時期,民間都為王莽被迫歸家而憤憤不平。】
漢朝前期的皇帝們,從劉邦到劉恒,再到劉啟、劉徹、劉弗陵,乃至劉病已,臉色都變得相當難看。
王莽——此人經營如此聲名,為的是什麽?!
可別說什麽他就是這樣克己奉公、一心為民、大公無私而無所求的人。
西漢的這些個皇帝們,沒有一個人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的人存在,自然也不會相信王莽這些表現背後沒有什麽隱藏的陰謀。
世界上不可能有什麽完全無私的人,劉邦表示,他混跡江湖軍中朝堂如此多年,看得人數不勝數,根本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如果真的有人對外表現得不在乎世俗常規的富貴,那麽一定是因為他有著其他的追求,也就是其他的私人的目標。
“而且,若是有什麽一心為公心係萬民的人,他如何能夠容忍當時的朝廷?”劉邦冷笑。
他篤定,當時的西漢朝廷,已經到了民間人人不滿的地步了。而若有人真的無私為公,那麽必然不能夠坐視這樣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
——從這個角度講,王莽也不可能是什麽忠心漢室的人。
他或許賢良,但是對於劉氏而言,可不是什麽能夠信重托付的對象。
-
劉徹的眉毛都跳了起來:“他如此養望,所欲為何?”
聲望這種東西,在任何時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有極大的影響力。
王莽養望——養望這件事情本身倒沒有問題,朝堂中的公卿王侯們都想要讓自己在朝中有聲望,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在民間培養聲望。這屬於常規操作。
但是,像是王莽這樣的巨大聲望,甚至在王鳳等王氏叔伯還在世、身居高位的時候,王莽的聲望就超過了他們的,這就不尋常了。
“昔年周公因流言而被迫退避……”他思索著,想到了周朝的曆史。
周公因為流言言說他要篡位而不得不退避以證清白,但是王莽卻在培養一個無上的賢德的心係天下的聲望……他想幹什麽?
再者,當時的那幾位大漢天子,可都沒有什麽好名聲。
-
劉啟也冷笑連連。
把自己的兒子逼得自盡,讓自己的聲望更上一層樓……
他並不是覺得逼死自己兒子這件事情過於殘忍無情、驚世駭俗,畢竟老劉家這種事情嘛……但是那是皇室、那是天子,如何能夠與尋常人家等同?
可王莽卻能夠如此狠心,實在讓人不得不懷疑他內心到底想要什麽。
【但是王莽本人,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在意一些事情的人。】
【在王根繼任大司馬又患病後,朝中其實就開始計劃下一個大司馬的人選了。而我們都知道,最終,繼任者依舊是王氏族人,也就是王莽。】
【但是最初的候選人其實並非王莽。】
【剛開始,漢成帝是更屬意淳於長的——他是孝元皇後王政君的外甥,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王氏的延伸。】
【但是王莽秘密搜集了淳於長的罪證,並將之告訴了王根,王根大怒,讓王莽將這些告訴了太後王政君,最終淳於長被罷免,王莽最後得以接任大司馬一職。】
【而在漢哀帝駕崩後,王莽即刻重入朝堂,擔任大司馬。在太皇太後王政君和王莽的共同作用下,傅氏、丁氏被清洗一空,王氏重新主導了整個朝堂。】
【接著,兩人在劉氏宗親之中扒拉了一遍,在近枝之中挑出了一個合適的繼位人選:漢元帝之孫,中山孝王之子,劉衎,年僅九歲,後稱為漢平帝。】
【看過點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選立新君不選一個能夠親政的,而是選擇了一個年幼的需要人輔政的,這種時候人們存著的究竟是什麽心思。】
【漢平帝共計在位不過五年,這五年之中,王莽全權掌握朝堂和天下大權,並且依舊在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聲望——鑒於他掌握了絕對的權力,不需要再如之前那般受製於人,他培養自己聲望的方式更多了,範圍也更廣了。】
【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向天下發行宣揚自己大義滅親的文章——在二兒子之後,長子也被王莽殺死;大規模封賞王侯宗室,封賞官員,對百姓施以恩惠;大力宣揚禮法和教化,召集各種人才,籠絡儒生;以重金引誘匈奴等前來朝賀……】
【五年過去,漢平帝病逝,王莽的權力依舊穩固。】
【而這一次,他幹脆選擇了漢宣帝的玄孫,一歲的劉嬰,立為皇太子。】
【啊沒錯,就是皇太子,連皇帝都不是了;而王莽自己則以大臣身份踐祚攝政,“如周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