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綠林之起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書生的政治啊……”朱元璋感歎,這個評價倒還真沒錯。
王莽的那一係列改革,有一大部分都是想著要什麽恢複上古風貌,尊崇周禮,說什麽上古時期大家日子平和安寧沒有一點紛爭,也沒有饑餓貧寒……
他也不想想,這到底符不符合現實!到底實際不實際!
要是上古真的是這樣,那為什麽最終天下還會走到如今的情況?
要是周朝真的千好萬好沒有一點毛病,那為什麽會有個西周又有個東周?又為什麽會出現春秋戰國,為什麽會有秦一統天下,會有漢建立基業?
要是所有人都覺得周朝、上古是最好的,人們生活安樂,那麽怎麽沒有人維護當時的情況,而是要一路發展到現在?
——西漢到如今的大明,過去了千年,可朱元璋絕沒有看見有人通過複興周禮來讓天下和樂的。
而他本人,也並不相信所謂的周禮能夠讓天下人都過上好日子。
所以,說王莽是書生的政治,也就是說他隻知讀書信書,而脫離實際不看現實,這還真沒毛病。
書生,典型的負麵的書生,不就是這樣的嗎?
而朱元璋本人,也沒少遇見過這樣的書生的政治。
那些個讀書人,固然不乏才幹出眾不死讀書的,但是這種隻知道沉湎於書中言論而對現實不屑一顧、一說就是要遵循古禮,隻要效仿三代就能天下太平的人,可不在少數。
一問就是要向上古聖賢明君效仿,一說就是沒有具體的效仿措施,壓根不知道如何和當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這種人,要他何用?
哪怕是放他去教人,都隻知道照本宣科,要不是讓學生什麽也學不到最終不得不另尋老師,要不就是教出一群和他一樣的所謂書生。
-
而在新朝,一直心懷憤恨和不甘的劉氏宗親們也各自尋人商議起兵之事。
鑒於之前的那一波起兵被王莽鎮壓下去了,連朵水花都沒能濺個大的,此時他們也是想要尋個萬全之策。
有人便道:“這不是天底下的黔首也都對他不滿了嗎?我們單獨起兵力量不足,那何不借一下這些黔首的力量?想來能夠作為複興大漢的一份子,他們也是願意的,也能夠感到榮耀。”
反正王莽的這些個改革,可真是沒一個發揮什麽好作用的。
有世家豪強對他不滿,這樣,朝中支持王莽的力量就已經削弱大半;
而他們在外起兵,再想個法子將那些個黔首的軍隊納入控製之中,如此一來,內外夾擊,何愁不能幹掉王莽,複興大漢?
恰在此時,神跡又講到了在江夏郡的起義大軍。
頓時,不少人更覺得這個方法非常可行了。
【王莽的第一個年號是始建國,共使用六年;第七年,他將年號改為了天鳳,這個年號也使用了六年;隨後,便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共有四年的地皇。】
【在他登基並且開始推行各種政令之後,原本就不少的農民起義變得越來越多。】
【而徹底爆發,並開始連成一片的各種起義,基本上都爆發在天鳳四年至天鳳五年。】
【天鳳四年,在距離長安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湖北,爆發了饑荒。為了填飽肚子,百姓們不得不深入沼澤區域嚐試挖野菜糊口,但是即使把野菜全挖幹淨,也不過那麽些,僧多粥少,根本不足以讓所有人都分到。】
【為了活命,百姓們不得不開始爭奪這些野菜。】
【而作為在眾人之間算是有點名望的人,王匡和王鳳便被推出來評理。而這一評理,進一步推高了他們在眾人心中的聲望。】
【由此,這些饑民便覺得不若讓二人充當領頭人,帶領大家掙出一條活路來。】
【就這樣,王鳳和王匡有了最初的班底,他們帶著這些人前往江夏郡的綠林山(湖北省京山市),準備以那裏為大本營,繼續發展。】
【當他們抵達綠林山的時候,隊伍已經從最開始的數百人發展到了七八千人,非常龐大。】
【起初,這一支勢力並沒有被朝廷放在眼裏,畢竟現在四處都在起兵,占山為王的不在少數,當地的官府也將他們當做是那些占山為王的土匪強盜一樣對待。】
【但是王匡和王鳳的經營實在有點看頭,在幾年過去後,綠林山不僅沒有衰弱消亡,反而越發強大,發展勢頭非常好。】
【此時,他們終於被朝廷注意到了:王莽騰出手來,特特下旨給荊州牧,讓他帶兵兩萬精兵去殲滅這一支起義軍。】
【在朝中看來,兩萬朝廷精銳正規軍,與七八千一萬的雜牌軍,怎麽樣都應該是朝廷勝利吧?】
朱允炆嘴角抽搐。
他仿佛從這個朝廷的心思中看到了自己的樣子……當年他是怎麽想的?當然是同樣的充滿自信!
朝廷數十萬大軍,縱然有一部分需要鎮守邊疆不能輕易調動,但是剩下的大軍在手,且還是開國初期的精兵,難道還奈何不了幾個藩王了?
因此,他堅決的在祖父剛剛駕崩不久就開始了削藩行動,一開始也還算順利,可偏偏在他的四叔那裏——怎麽會走到如今的地步?
朝廷的數十萬大軍,奈何不了一個北境藩王!
現如今,別說削藩了,就連半壁江山都要保不住了。為什麽會這樣?
-
要說大宋的地方文武官員,那也都是對付農民起義的老手了。
此時,就有一名武將教誨自家子弟:“對付這種盜賊,隻要能夠處理好他們的首領,就可以成功一大半了,餘下不過是烏合之眾,輕輕鬆鬆就能解決。”
而至於說怎麽處理好這些盜賊的首領……或是擊殺,或是俘虜,或者是談好條件將其招安。
反正方法多樣,且很多時候這群人傻乎乎的隻要說是招安就能解決,甚至不需要去搏命拚殺。
【但是,這個推測顯然是錯誤的。王匡和王鳳以及他們率領的起義軍的作戰素質沒有那麽低;而朝廷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沒有那麽高。】
【在荊州出兵之前,綠林山就得到了消息——雖然理論上是不應該的,但不知道是官府方麵毫無保密意識,還是做不到保密,總歸是給了綠林山應對時間。】
【王匡親自帶兵出山,提前埋伏在了荊州軍的必經之路上,又派遣將領馬武帶兵繞到荊州軍後方,切斷敵軍後路;荊州軍毫無防備,就被王匡率軍伏擊,驚慌失措,數千人被殲滅;而殘兵在慌亂之下回逃,卻正撞上了馬武的軍隊。】
【最終,荊州牧本人被俘虜,兩萬大軍都被殲滅,還給綠林山送上了大量的輜重。】
【此時是地皇二年。】
【在這一次大獲全勝後,王匡和王鳳繼續兵攻占周邊的縣城,並獲得了成功——他們將監獄打開,放出了犯人;將糧倉打開,裏麵的糧食分出一部分給當地的窮苦人家,大部分搬回了綠林山當做糧草。】
【隨著他們的屢屢獲勝,投奔他們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快,綠林大軍的人數增加到了五萬餘人。】
【不過不太妙的是,在第二年,由於人數過多和衛生饑餓等問題,在綠林山爆發了疫病,五萬餘人幾乎死掉了一半。】
【同時,上次戰敗的王莽卷土重來,又派遣了新的軍隊前來剿滅綠林山。】
【為了能夠繼續發展,避開爆發的疫病,也避開王莽的兵鋒,綠林軍決定分兵——王匡和王鳳,以及馬武、張卬(áng)和朱鮪帶領一部分人馬北上前往南陽,被稱為“新市兵”;而王常、成丹等人率領另一部分人馬向西進入南郡,被稱為“下江兵”。】
【就在綠林軍分兵之後,地皇三年,在平林便有人於平林起兵,響應綠林軍,並並入了新市兵中;同年,劉氏宗親、漢景帝第六子的後人劉演和劉秀兄弟起兵響應,稱為舂陵軍。】
李世民搖頭,新朝的軍事調動情況,簡直和個篩子一樣,想要獲知消息毫無難度。
而這種消息隨意傳播、四麵透風的情況,顯然對於作戰而言並非好事。
想當年,他尚在前線領兵之時,想要獲得敵軍的消息,還得親自帶上幾個人出去打探,雖然危險度不小,但是隻有這樣才能獲知到最確切最有時效性的消息。
但是放在新朝這種情況下……何須費此心力,冒如此風險?
作為後來者,他著實不清楚王莽究竟是怎麽想的,也並不清楚當時王莽對朝堂的真實掌控情況。
——他到底是真的就沒有這個要保密軍事情報的意識,還是有這個意識卻沒有做到保密?
若是前者,那麽朝中難道就沒有人提醒他嗎?是有人提醒但是他不放在心上,還是朝中百官竟無一人願意提醒?
若是後者,那他是有這個意識,卻又有其他打算,所以幹脆放任消息流傳?還是他也堅定要控製軍情流傳,但是卻壓根做不到?
李世民搖頭,這些好奇與猜想,不過是後世人的探究而已。過往的曆史對他而言已成定局,不知道也沒有什麽問題,左右他和大唐的官員們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此時,再把注意力放到綠林軍身上,李世民便看到了被光武帝列入名錄的將領:“馬武,雲台二十八將;王常雖非二十八將,但也為三十二將之一。”
馬武被劉秀歸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中,另有四將雖非二十八將但也入了雲台圖,其中之一便是王常。
綠林軍的這些人,青史留名者可不算少數。
李建成則對另外幾個人比較好奇:“耶耶,王鳳最後到底去哪了?還有那個張卬,後來也沒他的記載了。”
王匡最後兵敗身死,但是王鳳卻沒了消息。按理來說,以王鳳當時和在曆史上的身份和地位,不論他是被更始帝殺死,還是在戰鬥中身死,總該有人記載下來的——這是常理。
但偏偏,王鳳就是消失的無影無蹤,毫無消息。
而那個張卬,同樣如此,雖然他的身份並不如王鳳重要,但起碼也是綠林軍的主要將領之一,還參與了遊說赤眉軍殺死更始帝的事情,怎麽也沒了影蹤?
這兩人的情況,不論如何,都應該有一個最終的結局。但為什麽就好似直接中斷了?
-
劉邦在心中一算,有些驚訝:“王莽敗的竟這麽快?”
這綠林軍起兵,是在天鳳四年,等到王莽發兵攻打未果,就到了地皇二年。
而已知天鳳紀年共六年,也就是說王莽放著綠林軍不管足足有至少三年;而在他第一次發兵攻打綠林軍失敗後不過兩年,他自己就徹底身死了。
——這也太快了吧?
想當年秦末的起義,從陳勝起兵,到楚漢爭霸,到最終他自己獲勝……哦不對,王莽對標的應該是秦朝滅亡,而不是自己獲勝建立大漢。
要這麽算來的話,王莽敗亡的也不是特別特別快。
“劉演和劉秀,乃公的這兩個後代,是誰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同樣在天鳳四年,在距離長安較遠的魯地,琅琊郡海曲縣,一名被稱作呂母的婦人登上了奎山西麵山腳下的土台祭天。】
“?!”呂雉坐直了身子。
在另一處宮殿,劉邦也是同樣的反應。
而這樣的反應的人還有很多很多,譬如漢昭帝。他並不小看女子,當年衛後在長安混亂之中也曾經取武庫兵器,調遣衛隊,乃至征兵。
可是這個呂母看起來也並非什麽高門大戶的夫人,而是普通的民婦——在民間,在黔首之中,也能出現這樣的人物嗎?
-
對於民間百姓而言,這個畫麵的衝擊力更大。
因為畫麵中,呂母的衣著打扮顯然不是什麽貴婦人,而隻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女子。
自這個神跡出現以來,他們看到的征兵起義並不少,各種各樣的人都看到過,但是一個女子登上祭天台祭天,看樣子是要領兵起義……
這個場麵確實是從未見過。
民間的婦人確實與貴婦們不一樣,她們同男子一樣都要下地幹活,要耕種勞作,需要幹農活的時候是不會搞什麽男女之分的——能耕種,能夠在作物成熟之後搶收下來,誰還管男人女人?
但是這種領兵的事情,這種祭天的事情,是大事,是祭祀,通常當然還是由男人主導男人參與的。
在前麵幾個民風尚且較為開放的朝代還好一些,在後麵的幾個朝代,對女性的束縛隻有更深。
但不論哪個時期,他們確實也都不知道原來還有女人要去領兵,要去舉起起義的大旗。
或許一些讀書人知道,但是百姓們確實是一無所知。
王莽的那一係列改革,有一大部分都是想著要什麽恢複上古風貌,尊崇周禮,說什麽上古時期大家日子平和安寧沒有一點紛爭,也沒有饑餓貧寒……
他也不想想,這到底符不符合現實!到底實際不實際!
要是上古真的是這樣,那為什麽最終天下還會走到如今的情況?
要是周朝真的千好萬好沒有一點毛病,那為什麽會有個西周又有個東周?又為什麽會出現春秋戰國,為什麽會有秦一統天下,會有漢建立基業?
要是所有人都覺得周朝、上古是最好的,人們生活安樂,那麽怎麽沒有人維護當時的情況,而是要一路發展到現在?
——西漢到如今的大明,過去了千年,可朱元璋絕沒有看見有人通過複興周禮來讓天下和樂的。
而他本人,也並不相信所謂的周禮能夠讓天下人都過上好日子。
所以,說王莽是書生的政治,也就是說他隻知讀書信書,而脫離實際不看現實,這還真沒毛病。
書生,典型的負麵的書生,不就是這樣的嗎?
而朱元璋本人,也沒少遇見過這樣的書生的政治。
那些個讀書人,固然不乏才幹出眾不死讀書的,但是這種隻知道沉湎於書中言論而對現實不屑一顧、一說就是要遵循古禮,隻要效仿三代就能天下太平的人,可不在少數。
一問就是要向上古聖賢明君效仿,一說就是沒有具體的效仿措施,壓根不知道如何和當今的實際情況相結合。
這種人,要他何用?
哪怕是放他去教人,都隻知道照本宣科,要不是讓學生什麽也學不到最終不得不另尋老師,要不就是教出一群和他一樣的所謂書生。
-
而在新朝,一直心懷憤恨和不甘的劉氏宗親們也各自尋人商議起兵之事。
鑒於之前的那一波起兵被王莽鎮壓下去了,連朵水花都沒能濺個大的,此時他們也是想要尋個萬全之策。
有人便道:“這不是天底下的黔首也都對他不滿了嗎?我們單獨起兵力量不足,那何不借一下這些黔首的力量?想來能夠作為複興大漢的一份子,他們也是願意的,也能夠感到榮耀。”
反正王莽的這些個改革,可真是沒一個發揮什麽好作用的。
有世家豪強對他不滿,這樣,朝中支持王莽的力量就已經削弱大半;
而他們在外起兵,再想個法子將那些個黔首的軍隊納入控製之中,如此一來,內外夾擊,何愁不能幹掉王莽,複興大漢?
恰在此時,神跡又講到了在江夏郡的起義大軍。
頓時,不少人更覺得這個方法非常可行了。
【王莽的第一個年號是始建國,共使用六年;第七年,他將年號改為了天鳳,這個年號也使用了六年;隨後,便是他的最後一個年號,共有四年的地皇。】
【在他登基並且開始推行各種政令之後,原本就不少的農民起義變得越來越多。】
【而徹底爆發,並開始連成一片的各種起義,基本上都爆發在天鳳四年至天鳳五年。】
【天鳳四年,在距離長安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湖北,爆發了饑荒。為了填飽肚子,百姓們不得不深入沼澤區域嚐試挖野菜糊口,但是即使把野菜全挖幹淨,也不過那麽些,僧多粥少,根本不足以讓所有人都分到。】
【為了活命,百姓們不得不開始爭奪這些野菜。】
【而作為在眾人之間算是有點名望的人,王匡和王鳳便被推出來評理。而這一評理,進一步推高了他們在眾人心中的聲望。】
【由此,這些饑民便覺得不若讓二人充當領頭人,帶領大家掙出一條活路來。】
【就這樣,王鳳和王匡有了最初的班底,他們帶著這些人前往江夏郡的綠林山(湖北省京山市),準備以那裏為大本營,繼續發展。】
【當他們抵達綠林山的時候,隊伍已經從最開始的數百人發展到了七八千人,非常龐大。】
【起初,這一支勢力並沒有被朝廷放在眼裏,畢竟現在四處都在起兵,占山為王的不在少數,當地的官府也將他們當做是那些占山為王的土匪強盜一樣對待。】
【但是王匡和王鳳的經營實在有點看頭,在幾年過去後,綠林山不僅沒有衰弱消亡,反而越發強大,發展勢頭非常好。】
【此時,他們終於被朝廷注意到了:王莽騰出手來,特特下旨給荊州牧,讓他帶兵兩萬精兵去殲滅這一支起義軍。】
【在朝中看來,兩萬朝廷精銳正規軍,與七八千一萬的雜牌軍,怎麽樣都應該是朝廷勝利吧?】
朱允炆嘴角抽搐。
他仿佛從這個朝廷的心思中看到了自己的樣子……當年他是怎麽想的?當然是同樣的充滿自信!
朝廷數十萬大軍,縱然有一部分需要鎮守邊疆不能輕易調動,但是剩下的大軍在手,且還是開國初期的精兵,難道還奈何不了幾個藩王了?
因此,他堅決的在祖父剛剛駕崩不久就開始了削藩行動,一開始也還算順利,可偏偏在他的四叔那裏——怎麽會走到如今的地步?
朝廷的數十萬大軍,奈何不了一個北境藩王!
現如今,別說削藩了,就連半壁江山都要保不住了。為什麽會這樣?
-
要說大宋的地方文武官員,那也都是對付農民起義的老手了。
此時,就有一名武將教誨自家子弟:“對付這種盜賊,隻要能夠處理好他們的首領,就可以成功一大半了,餘下不過是烏合之眾,輕輕鬆鬆就能解決。”
而至於說怎麽處理好這些盜賊的首領……或是擊殺,或是俘虜,或者是談好條件將其招安。
反正方法多樣,且很多時候這群人傻乎乎的隻要說是招安就能解決,甚至不需要去搏命拚殺。
【但是,這個推測顯然是錯誤的。王匡和王鳳以及他們率領的起義軍的作戰素質沒有那麽低;而朝廷軍隊的作戰能力也沒有那麽高。】
【在荊州出兵之前,綠林山就得到了消息——雖然理論上是不應該的,但不知道是官府方麵毫無保密意識,還是做不到保密,總歸是給了綠林山應對時間。】
【王匡親自帶兵出山,提前埋伏在了荊州軍的必經之路上,又派遣將領馬武帶兵繞到荊州軍後方,切斷敵軍後路;荊州軍毫無防備,就被王匡率軍伏擊,驚慌失措,數千人被殲滅;而殘兵在慌亂之下回逃,卻正撞上了馬武的軍隊。】
【最終,荊州牧本人被俘虜,兩萬大軍都被殲滅,還給綠林山送上了大量的輜重。】
【此時是地皇二年。】
【在這一次大獲全勝後,王匡和王鳳繼續兵攻占周邊的縣城,並獲得了成功——他們將監獄打開,放出了犯人;將糧倉打開,裏麵的糧食分出一部分給當地的窮苦人家,大部分搬回了綠林山當做糧草。】
【隨著他們的屢屢獲勝,投奔他們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快,綠林大軍的人數增加到了五萬餘人。】
【不過不太妙的是,在第二年,由於人數過多和衛生饑餓等問題,在綠林山爆發了疫病,五萬餘人幾乎死掉了一半。】
【同時,上次戰敗的王莽卷土重來,又派遣了新的軍隊前來剿滅綠林山。】
【為了能夠繼續發展,避開爆發的疫病,也避開王莽的兵鋒,綠林軍決定分兵——王匡和王鳳,以及馬武、張卬(áng)和朱鮪帶領一部分人馬北上前往南陽,被稱為“新市兵”;而王常、成丹等人率領另一部分人馬向西進入南郡,被稱為“下江兵”。】
【就在綠林軍分兵之後,地皇三年,在平林便有人於平林起兵,響應綠林軍,並並入了新市兵中;同年,劉氏宗親、漢景帝第六子的後人劉演和劉秀兄弟起兵響應,稱為舂陵軍。】
李世民搖頭,新朝的軍事調動情況,簡直和個篩子一樣,想要獲知消息毫無難度。
而這種消息隨意傳播、四麵透風的情況,顯然對於作戰而言並非好事。
想當年,他尚在前線領兵之時,想要獲得敵軍的消息,還得親自帶上幾個人出去打探,雖然危險度不小,但是隻有這樣才能獲知到最確切最有時效性的消息。
但是放在新朝這種情況下……何須費此心力,冒如此風險?
作為後來者,他著實不清楚王莽究竟是怎麽想的,也並不清楚當時王莽對朝堂的真實掌控情況。
——他到底是真的就沒有這個要保密軍事情報的意識,還是有這個意識卻沒有做到保密?
若是前者,那麽朝中難道就沒有人提醒他嗎?是有人提醒但是他不放在心上,還是朝中百官竟無一人願意提醒?
若是後者,那他是有這個意識,卻又有其他打算,所以幹脆放任消息流傳?還是他也堅定要控製軍情流傳,但是卻壓根做不到?
李世民搖頭,這些好奇與猜想,不過是後世人的探究而已。過往的曆史對他而言已成定局,不知道也沒有什麽問題,左右他和大唐的官員們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此時,再把注意力放到綠林軍身上,李世民便看到了被光武帝列入名錄的將領:“馬武,雲台二十八將;王常雖非二十八將,但也為三十二將之一。”
馬武被劉秀歸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中,另有四將雖非二十八將但也入了雲台圖,其中之一便是王常。
綠林軍的這些人,青史留名者可不算少數。
李建成則對另外幾個人比較好奇:“耶耶,王鳳最後到底去哪了?還有那個張卬,後來也沒他的記載了。”
王匡最後兵敗身死,但是王鳳卻沒了消息。按理來說,以王鳳當時和在曆史上的身份和地位,不論他是被更始帝殺死,還是在戰鬥中身死,總該有人記載下來的——這是常理。
但偏偏,王鳳就是消失的無影無蹤,毫無消息。
而那個張卬,同樣如此,雖然他的身份並不如王鳳重要,但起碼也是綠林軍的主要將領之一,還參與了遊說赤眉軍殺死更始帝的事情,怎麽也沒了影蹤?
這兩人的情況,不論如何,都應該有一個最終的結局。但為什麽就好似直接中斷了?
-
劉邦在心中一算,有些驚訝:“王莽敗的竟這麽快?”
這綠林軍起兵,是在天鳳四年,等到王莽發兵攻打未果,就到了地皇二年。
而已知天鳳紀年共六年,也就是說王莽放著綠林軍不管足足有至少三年;而在他第一次發兵攻打綠林軍失敗後不過兩年,他自己就徹底身死了。
——這也太快了吧?
想當年秦末的起義,從陳勝起兵,到楚漢爭霸,到最終他自己獲勝……哦不對,王莽對標的應該是秦朝滅亡,而不是自己獲勝建立大漢。
要這麽算來的話,王莽敗亡的也不是特別特別快。
“劉演和劉秀,乃公的這兩個後代,是誰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同樣在天鳳四年,在距離長安較遠的魯地,琅琊郡海曲縣,一名被稱作呂母的婦人登上了奎山西麵山腳下的土台祭天。】
“?!”呂雉坐直了身子。
在另一處宮殿,劉邦也是同樣的反應。
而這樣的反應的人還有很多很多,譬如漢昭帝。他並不小看女子,當年衛後在長安混亂之中也曾經取武庫兵器,調遣衛隊,乃至征兵。
可是這個呂母看起來也並非什麽高門大戶的夫人,而是普通的民婦——在民間,在黔首之中,也能出現這樣的人物嗎?
-
對於民間百姓而言,這個畫麵的衝擊力更大。
因為畫麵中,呂母的衣著打扮顯然不是什麽貴婦人,而隻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女子。
自這個神跡出現以來,他們看到的征兵起義並不少,各種各樣的人都看到過,但是一個女子登上祭天台祭天,看樣子是要領兵起義……
這個場麵確實是從未見過。
民間的婦人確實與貴婦們不一樣,她們同男子一樣都要下地幹活,要耕種勞作,需要幹農活的時候是不會搞什麽男女之分的——能耕種,能夠在作物成熟之後搶收下來,誰還管男人女人?
但是這種領兵的事情,這種祭天的事情,是大事,是祭祀,通常當然還是由男人主導男人參與的。
在前麵幾個民風尚且較為開放的朝代還好一些,在後麵的幾個朝代,對女性的束縛隻有更深。
但不論哪個時期,他們確實也都不知道原來還有女人要去領兵,要去舉起起義的大旗。
或許一些讀書人知道,但是百姓們確實是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