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赤眉興盛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赤眉軍開始四處作戰後,王莽就注意到了這一支起義軍。】
【因為赤眉軍的活動範圍著實不小,他們以泰山為支點,在青州和徐州兩地來回縱橫,進攻城鎮,擊潰官府,打開糧倉,救濟百姓;此外,各地的地主豪商也是他們打擊的對象,這些人家的糧倉同樣被打開,或是分給了當地已經快要餓死的百姓,或是充作了赤眉軍的軍糧。】
【而麵對赤眉軍的攻勢,地方官府根本不是對手,郡守也好,刺史也罷,包括其他官員,紛紛棄城而逃。】
“好多糧食!娘,好多糧食啊!”一名幼童大聲喚著母親,眼中都是看到了糧食的喜悅,以及對這樣多的糧食的震驚。他從出生到現在,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多的糧食。
這名幼童指的,當然是官府的糧倉,以及那些豪強地主富商們家中的存糧。
事實上,豪強們家裏麵的存糧,比官府的糧倉中的糧食還要多。
母親抱住自己的孩子,也盯著那些糧食挪不開眼睛:“是啊,好多糧食……”
不要說孩子沒有見識過這麽多的糧食,她這個母親活了這麽多年,同樣沒有見過。
這麽多的糧食,能吃到多少年之後!那些大戶人家是怎麽吃的,能夠吃這麽多?他們是不是有什麽特殊的存糧的法子,能夠讓糧食不腐壞?
要是,要是自己家能有上那麽一小部分,就足以富足地生活好幾年了!
看到了這些的不隻是這母子二人,各個時空的百姓們,以及豪強大族官員皇室,都看到了。
百姓們一麵震驚於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糧食,一麵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若是自家能有這樣的一小部分的糧食將會如何……
“不要那麽多,隻要一袋,隻要當時有一袋糧食,我的孩子就不會餓死了……”一名年紀不小的婦人哭了起來,渾濁的淚水從滿是皺紋的臉上流下來。
她還記得當時大旱,地裏種不出來糧食,還要繳納賦稅,大人們都病的病死的死,她的孩子同樣沒能逃過一劫——盡管家中的人都盡可能地想要給孩子找到吃的,維持孩子的生命。
那個時候,大族們可沒有陷入饑荒,他們甚至還有銀錢或者糧食去買奴婢!
雖然,在那樣的環境之下,賣身的價格已經被壓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廉價格,但是她可不覺得那些大族拿不出來正常的價格——他們隻是想要趁機壓價罷了!
在這麵壓價,在那麵不斷讓糧食漲價……
當時,隻要有一袋糧食,她的孩子就不會死,她一家都能勉勉強強地活著。
而有這樣遭遇的,又何止婦人一人,又何止婦人一家?
所有曾經麵臨過衣食無著、勞作了一年卻依舊沒剩什麽的百姓,都能夠感受到近似的痛苦和,憤怒。
——憑什麽?憑什麽!
而最為怒火衝天的,就是正在經曆災荒,正在不斷死人,正在掙紮著要死去的百姓們。
本來,這個時期就會出現不少衝擊官府和大戶以搶糧的事情,這個畫麵一出,無疑是最大的刺激。原本不打算參與或者覺得參與了也沒有什麽結果的人,都想要改變主意,加入隊伍之中了。
-
同樣看到這一畫麵的王公貴族、豪強富商、皇室宗親們,麵色就極為難看了。
“這個東西到底想幹什麽?”有人神色陰沉,聲音中蘊藏著怒火,卻又強行壓下了聲音,“是一定要攪動得天下大亂才行嗎?!”
這個東西為什麽要將那些糧倉中的畫麵完完全全地放出來!
讓那些庶民們看到了,不知道會引發多大的動蕩。
有年輕人還想不太明白:“反正那些民眾也不是不知道大族之中有存糧,三六九等,他們又不是從未見識過……”
那些百姓又不是沒有見過官宦或者豪商乃至地主們的富裕或者尊貴生活,像是京中或者大城中的百姓,日常就能見到各個府邸的奴婢來往穿行,能夠見到官員貴族商人們綾羅綢緞車馬精美,能夠見到大族們吃穿不愁前呼後擁。
而至於底下縣城村鎮中的百姓,雖然見不到這樣的場景,但也能見識到他們當地的地主大戶們的富裕生活,能夠見到縣令出行的場麵,能夠見到那些與他們的生活天壤之別的日子。
所以,他們又不是不知道大家族中的糧倉存糧豐厚,也不是不知道糧商們囤積著許多糧食。
又能有多大的問題?
中年男人一聽這樣的話,怒火更加旺盛了:“蠢貨!”
他在房間內踱步,咬牙切齒:“你已經成人了,居然還想不明白這件事情,家族日後怎麽能放心交到你的手上?!”喘了口氣,接著道,“綾羅綢緞,奴仆成群,前呼後擁,這些東西確實尊榮富貴,但是這些又怎麽能夠和糧食相比!”
對於天下任何一個人而言,能夠有什麽東西,比糧食還要重要?
男人承認,即使是自己如今的身份,若是真的麵臨那樣跌落穀底的一天,糧食也是至關重要的。
——不論貧窮還是富貴,不論低賤還是尊貴,沒有糧食,都不可能活下去。
人總要吃東西才能維生的,而若是有權有勢卻沒有糧食,也同樣不可能活下去,除非這人已經超脫凡俗了。
作為達官貴人,或許對這一點感觸不深,因為他們已經太久太久沒有麵臨過吃不飽穿不暖、每天睡前都在擔心自己第二天醒不過來的境地了,甚至,從小就生在富貴錦繡堆裏的人,根本就對此毫無概念。
但是對於那些百姓而言,這些日子可能就是他們的日常;即使境況好一些的,也總要為糧食而考慮。
這種情況下,達官貴人們再怎麽穿著華貴,再怎麽仆婢成群,都不可能與他們的糧食相比!
那麽多的糧食,讓他們看到了,他們如何能夠安心,又如何能夠甘心?
即使他們之前就知道權貴富商家中糧食不少,但是聽說、知道,與親眼見到,這兩者的震撼力又如何能夠等同?
有了這樣的親眼所見,有了這樣的衝擊力,怕是這些人能夠做出許多震動天下的大事來。
——還好,還好。男子心中暗歎,還好現在天下還稱得上一句“太平”,還好他們家族的所在地近年也沒有攤上什麽天災人禍。
-
當然,也不是所有高官顯貴或者皇帝都能夠反應過來這件事情,不少昏庸隻知享樂的皇帝,對於這樣的影響一無所知。
【地皇二年,王莽派遣將領景尚帶兵攻打赤眉軍。】
【雙方來回拉鋸了一年,最終卻是赤眉軍大勝,王莽軍不僅戰敗,就連主帥景尚都被斬殺。】
【王莽收到消息後大怒,決定重新派兵,繼續攻打這個赤眉軍。這一次,他派遣的主將是太師王匡——這個王匡是王莽的侄子,與綠林軍的王匡並非同一人;以及更始將軍廉丹。而出動的兵力,則達到了十餘萬。】
【本來,赤眉軍就比較受當地百姓的歡迎,不乏有百姓雖然沒有加入赤眉軍,但是也為他們提供幫助的現象;而王匡和廉丹的行為,更是將百姓們推到了赤眉軍一方。】
【王匡和廉丹兩人,都不是什麽軍紀嚴明之人,個人覺得他們兩人本身可能就是那種放縱隨意、不把百姓當人看的人,因此,他們率領的軍隊也展現出了鮮明的匪徒風采。】
【按照史冊記載,他們大軍“所過放縱”,隨意劫掠百姓,在其中遭難的百姓不計其數。有這樣的朝廷大軍,百姓們如何能夠不支持赤眉軍?如何能不盼著朝廷大敗?甚至,如何不願意為赤眉軍提供幫助、通報信息?】
【在交戰之後,王匡和廉丹屢屢戰敗,但是即便如此,王匡等也還是沒有準確判斷形勢,不顧師老兵疲,一定要進攻赤眉軍的董憲所部,結果再度潰敗,將領和士兵四散逃亡。】
【王匡的運氣好一點,他成功地逃出生天;而廉丹就沒有那麽好運了,他被赤眉軍追上,隨後斬殺。】
【事實上,在最初的時候,廉丹還是有那麽一點不要在此戰死的機會的——他碰上了一個叫做馮衍的人,並且招為了幕僚。】
【馮衍便勸說廉丹,要眼光長遠,要順應天下大勢,要懂得變通,要做符合天下人願望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馮衍建議廉丹先不要去進攻赤眉軍,而是選擇一個較大的郡城駐紮下來,等待接下來的時局變動,然後順應時代,做一些能夠讓子孫後代福祿無窮、讓自己青史留名的事情。】
【馮衍的建議是非常有道理的,他看出來了現在新朝不得人心,百姓們已經在如今的水深火熱中懷念起了漢朝;且,從後來的發展來看,新朝的氣數也不剩幾年了,天下的轉折點很快就要出現。】
【但是廉丹並沒有聽從這些建議,於是,馮衍便逃了。不過馮衍此人也時運不濟,雖然才能確實具備,但終其一生也沒能得到施展的空間。】
【總之,經過這一場又一場的大勝,赤眉軍的名頭日益響亮,力量也越發壯大,已經發展成了超過十萬人的大軍;同時,連年作戰下來,赤眉軍也幾乎掃清了新朝在華北乃至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力量,為新朝的滅亡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百姓們用仇恨的目光盯著那些官軍。
官軍,說是官軍,是朝廷正規軍,但是可從來不是百姓們的朋友,說是敵人都不為過。
“看來這曆朝曆代,從古至今,這些朝廷的軍隊就沒有變過德行!”有人譏諷,又帶著自嘲和憤怒。
王匡和廉丹這兩人帶領的十萬大軍,簡直是移動的地獄。每到一處,就要摧毀一處的民生,殺滅或者摧殘一地的百姓,讓這片地區哀嚎遍野、屍橫於道。
這和他們現在的那些個官兵有多少區別?沒有!
所以,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這些官兵們都是這樣。一旦發現可能的官兵的蹤跡,普通百姓還是盡可能地躲遠點、藏好點方為正道。
要是躲不過……那就讓女眷藏好。
也有行商湊過來道:“你們常年待在一地不清楚,有時候那些個山匪,其實就是官兵!”說到最後,他還下意識壓低了聲音。
“這!”這個事情,確實有不少人其實並不清楚。
他們祖祖輩輩,自己的一輩子,都呆在一個鎮子之中,或者一個村子之中,至多也就是去一下下縣城——實際上,去縣城的人都不多。
因此,他們頂多知道外麵有些地方有山匪,有路匪……總之就是有些要錢不說,可能還殺人不眨眼的匪徒。至於這些個匪徒究竟是什麽來曆,又具體是個什麽情況,統統一概不知。
所以,這名行商的話,簡直是如同驚雷一般劈入他們的大腦,震得他們目瞪口呆。
不自覺地,他們也像是那名行商一樣壓低了聲音:“真的嗎……那些官兵原來就是匪徒?”
“這不是話本子吧?好好的官兵怎麽就變成匪徒了?”
“……我覺得不像假的,那些官兵平日裏就能要人錢財、欺淩他人,怎麽就不能變作匪徒了?匪徒幹的事兒,不就是他們平時幹的事兒嗎?”
“要真是這樣,朝廷就不管管嗎?!”
“嗤,你怎麽還想著朝廷呢?看了這麽多事情,你怎麽還不清楚朝廷其實壓根沒興趣管這些……‘小事兒’?反正老爺們又不會碰見這些事情。”
-
而與百姓們因為兵禍而悲傷憤怒恐懼不同,不少文人此時卻將注意力放在了馮衍身上。
準確點說,是一生鬱鬱不得誌的馮衍身上。
從馮衍的遭遇之中,他們仿佛看到了同樣無人賞識,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報國誌向難以實現的自己。
馮衍還曾經給更始將軍廉丹充任幕僚,能夠對他提出建議,但是自己呢?
——一部分人確實還有一些微小的機會,隻不過最後才發現這些機會同樣不可能讓自己能夠實現抱負;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壓根連這種微小的機會都不曾擁有。
因此,這些文人在此時不由自主就感懷起來,若是周邊住著朋友的,便跑去找友人一同感懷歎息;朋友不在身邊的,便隻能一人獨自傷感。
除了文人,亦有武將也為自己的不得誌而悲歎。
這些壯誌難酬的武將之中,不乏有宋朝的武將——原因當然是眾所周知的那一點。
大宋,難道不需要武將嗎?難道就不需要增強兵力,好守衛邊疆,抵擋敵軍入侵,甚至更進一步,去收複失地,光複中原嗎?
但偏偏,偏偏武將不算是“好男兒”!
盡管有著武將世家撐場麵,盡管高層將領也不缺少錢財地位,但是這還是不一樣的啊!
【因為赤眉軍的活動範圍著實不小,他們以泰山為支點,在青州和徐州兩地來回縱橫,進攻城鎮,擊潰官府,打開糧倉,救濟百姓;此外,各地的地主豪商也是他們打擊的對象,這些人家的糧倉同樣被打開,或是分給了當地已經快要餓死的百姓,或是充作了赤眉軍的軍糧。】
【而麵對赤眉軍的攻勢,地方官府根本不是對手,郡守也好,刺史也罷,包括其他官員,紛紛棄城而逃。】
“好多糧食!娘,好多糧食啊!”一名幼童大聲喚著母親,眼中都是看到了糧食的喜悅,以及對這樣多的糧食的震驚。他從出生到現在,可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多的糧食。
這名幼童指的,當然是官府的糧倉,以及那些豪強地主富商們家中的存糧。
事實上,豪強們家裏麵的存糧,比官府的糧倉中的糧食還要多。
母親抱住自己的孩子,也盯著那些糧食挪不開眼睛:“是啊,好多糧食……”
不要說孩子沒有見識過這麽多的糧食,她這個母親活了這麽多年,同樣沒有見過。
這麽多的糧食,能吃到多少年之後!那些大戶人家是怎麽吃的,能夠吃這麽多?他們是不是有什麽特殊的存糧的法子,能夠讓糧食不腐壞?
要是,要是自己家能有上那麽一小部分,就足以富足地生活好幾年了!
看到了這些的不隻是這母子二人,各個時空的百姓們,以及豪強大族官員皇室,都看到了。
百姓們一麵震驚於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糧食,一麵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若是自家能有這樣的一小部分的糧食將會如何……
“不要那麽多,隻要一袋,隻要當時有一袋糧食,我的孩子就不會餓死了……”一名年紀不小的婦人哭了起來,渾濁的淚水從滿是皺紋的臉上流下來。
她還記得當時大旱,地裏種不出來糧食,還要繳納賦稅,大人們都病的病死的死,她的孩子同樣沒能逃過一劫——盡管家中的人都盡可能地想要給孩子找到吃的,維持孩子的生命。
那個時候,大族們可沒有陷入饑荒,他們甚至還有銀錢或者糧食去買奴婢!
雖然,在那樣的環境之下,賣身的價格已經被壓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廉價格,但是她可不覺得那些大族拿不出來正常的價格——他們隻是想要趁機壓價罷了!
在這麵壓價,在那麵不斷讓糧食漲價……
當時,隻要有一袋糧食,她的孩子就不會死,她一家都能勉勉強強地活著。
而有這樣遭遇的,又何止婦人一人,又何止婦人一家?
所有曾經麵臨過衣食無著、勞作了一年卻依舊沒剩什麽的百姓,都能夠感受到近似的痛苦和,憤怒。
——憑什麽?憑什麽!
而最為怒火衝天的,就是正在經曆災荒,正在不斷死人,正在掙紮著要死去的百姓們。
本來,這個時期就會出現不少衝擊官府和大戶以搶糧的事情,這個畫麵一出,無疑是最大的刺激。原本不打算參與或者覺得參與了也沒有什麽結果的人,都想要改變主意,加入隊伍之中了。
-
同樣看到這一畫麵的王公貴族、豪強富商、皇室宗親們,麵色就極為難看了。
“這個東西到底想幹什麽?”有人神色陰沉,聲音中蘊藏著怒火,卻又強行壓下了聲音,“是一定要攪動得天下大亂才行嗎?!”
這個東西為什麽要將那些糧倉中的畫麵完完全全地放出來!
讓那些庶民們看到了,不知道會引發多大的動蕩。
有年輕人還想不太明白:“反正那些民眾也不是不知道大族之中有存糧,三六九等,他們又不是從未見識過……”
那些百姓又不是沒有見過官宦或者豪商乃至地主們的富裕或者尊貴生活,像是京中或者大城中的百姓,日常就能見到各個府邸的奴婢來往穿行,能夠見到官員貴族商人們綾羅綢緞車馬精美,能夠見到大族們吃穿不愁前呼後擁。
而至於底下縣城村鎮中的百姓,雖然見不到這樣的場景,但也能見識到他們當地的地主大戶們的富裕生活,能夠見到縣令出行的場麵,能夠見到那些與他們的生活天壤之別的日子。
所以,他們又不是不知道大家族中的糧倉存糧豐厚,也不是不知道糧商們囤積著許多糧食。
又能有多大的問題?
中年男人一聽這樣的話,怒火更加旺盛了:“蠢貨!”
他在房間內踱步,咬牙切齒:“你已經成人了,居然還想不明白這件事情,家族日後怎麽能放心交到你的手上?!”喘了口氣,接著道,“綾羅綢緞,奴仆成群,前呼後擁,這些東西確實尊榮富貴,但是這些又怎麽能夠和糧食相比!”
對於天下任何一個人而言,能夠有什麽東西,比糧食還要重要?
男人承認,即使是自己如今的身份,若是真的麵臨那樣跌落穀底的一天,糧食也是至關重要的。
——不論貧窮還是富貴,不論低賤還是尊貴,沒有糧食,都不可能活下去。
人總要吃東西才能維生的,而若是有權有勢卻沒有糧食,也同樣不可能活下去,除非這人已經超脫凡俗了。
作為達官貴人,或許對這一點感觸不深,因為他們已經太久太久沒有麵臨過吃不飽穿不暖、每天睡前都在擔心自己第二天醒不過來的境地了,甚至,從小就生在富貴錦繡堆裏的人,根本就對此毫無概念。
但是對於那些百姓而言,這些日子可能就是他們的日常;即使境況好一些的,也總要為糧食而考慮。
這種情況下,達官貴人們再怎麽穿著華貴,再怎麽仆婢成群,都不可能與他們的糧食相比!
那麽多的糧食,讓他們看到了,他們如何能夠安心,又如何能夠甘心?
即使他們之前就知道權貴富商家中糧食不少,但是聽說、知道,與親眼見到,這兩者的震撼力又如何能夠等同?
有了這樣的親眼所見,有了這樣的衝擊力,怕是這些人能夠做出許多震動天下的大事來。
——還好,還好。男子心中暗歎,還好現在天下還稱得上一句“太平”,還好他們家族的所在地近年也沒有攤上什麽天災人禍。
-
當然,也不是所有高官顯貴或者皇帝都能夠反應過來這件事情,不少昏庸隻知享樂的皇帝,對於這樣的影響一無所知。
【地皇二年,王莽派遣將領景尚帶兵攻打赤眉軍。】
【雙方來回拉鋸了一年,最終卻是赤眉軍大勝,王莽軍不僅戰敗,就連主帥景尚都被斬殺。】
【王莽收到消息後大怒,決定重新派兵,繼續攻打這個赤眉軍。這一次,他派遣的主將是太師王匡——這個王匡是王莽的侄子,與綠林軍的王匡並非同一人;以及更始將軍廉丹。而出動的兵力,則達到了十餘萬。】
【本來,赤眉軍就比較受當地百姓的歡迎,不乏有百姓雖然沒有加入赤眉軍,但是也為他們提供幫助的現象;而王匡和廉丹的行為,更是將百姓們推到了赤眉軍一方。】
【王匡和廉丹兩人,都不是什麽軍紀嚴明之人,個人覺得他們兩人本身可能就是那種放縱隨意、不把百姓當人看的人,因此,他們率領的軍隊也展現出了鮮明的匪徒風采。】
【按照史冊記載,他們大軍“所過放縱”,隨意劫掠百姓,在其中遭難的百姓不計其數。有這樣的朝廷大軍,百姓們如何能夠不支持赤眉軍?如何能不盼著朝廷大敗?甚至,如何不願意為赤眉軍提供幫助、通報信息?】
【在交戰之後,王匡和廉丹屢屢戰敗,但是即便如此,王匡等也還是沒有準確判斷形勢,不顧師老兵疲,一定要進攻赤眉軍的董憲所部,結果再度潰敗,將領和士兵四散逃亡。】
【王匡的運氣好一點,他成功地逃出生天;而廉丹就沒有那麽好運了,他被赤眉軍追上,隨後斬殺。】
【事實上,在最初的時候,廉丹還是有那麽一點不要在此戰死的機會的——他碰上了一個叫做馮衍的人,並且招為了幕僚。】
【馮衍便勸說廉丹,要眼光長遠,要順應天下大勢,要懂得變通,要做符合天下人願望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馮衍建議廉丹先不要去進攻赤眉軍,而是選擇一個較大的郡城駐紮下來,等待接下來的時局變動,然後順應時代,做一些能夠讓子孫後代福祿無窮、讓自己青史留名的事情。】
【馮衍的建議是非常有道理的,他看出來了現在新朝不得人心,百姓們已經在如今的水深火熱中懷念起了漢朝;且,從後來的發展來看,新朝的氣數也不剩幾年了,天下的轉折點很快就要出現。】
【但是廉丹並沒有聽從這些建議,於是,馮衍便逃了。不過馮衍此人也時運不濟,雖然才能確實具備,但終其一生也沒能得到施展的空間。】
【總之,經過這一場又一場的大勝,赤眉軍的名頭日益響亮,力量也越發壯大,已經發展成了超過十萬人的大軍;同時,連年作戰下來,赤眉軍也幾乎掃清了新朝在華北乃至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力量,為新朝的滅亡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百姓們用仇恨的目光盯著那些官軍。
官軍,說是官軍,是朝廷正規軍,但是可從來不是百姓們的朋友,說是敵人都不為過。
“看來這曆朝曆代,從古至今,這些朝廷的軍隊就沒有變過德行!”有人譏諷,又帶著自嘲和憤怒。
王匡和廉丹這兩人帶領的十萬大軍,簡直是移動的地獄。每到一處,就要摧毀一處的民生,殺滅或者摧殘一地的百姓,讓這片地區哀嚎遍野、屍橫於道。
這和他們現在的那些個官兵有多少區別?沒有!
所以,從古至今,一直以來,這些官兵們都是這樣。一旦發現可能的官兵的蹤跡,普通百姓還是盡可能地躲遠點、藏好點方為正道。
要是躲不過……那就讓女眷藏好。
也有行商湊過來道:“你們常年待在一地不清楚,有時候那些個山匪,其實就是官兵!”說到最後,他還下意識壓低了聲音。
“這!”這個事情,確實有不少人其實並不清楚。
他們祖祖輩輩,自己的一輩子,都呆在一個鎮子之中,或者一個村子之中,至多也就是去一下下縣城——實際上,去縣城的人都不多。
因此,他們頂多知道外麵有些地方有山匪,有路匪……總之就是有些要錢不說,可能還殺人不眨眼的匪徒。至於這些個匪徒究竟是什麽來曆,又具體是個什麽情況,統統一概不知。
所以,這名行商的話,簡直是如同驚雷一般劈入他們的大腦,震得他們目瞪口呆。
不自覺地,他們也像是那名行商一樣壓低了聲音:“真的嗎……那些官兵原來就是匪徒?”
“這不是話本子吧?好好的官兵怎麽就變成匪徒了?”
“……我覺得不像假的,那些官兵平日裏就能要人錢財、欺淩他人,怎麽就不能變作匪徒了?匪徒幹的事兒,不就是他們平時幹的事兒嗎?”
“要真是這樣,朝廷就不管管嗎?!”
“嗤,你怎麽還想著朝廷呢?看了這麽多事情,你怎麽還不清楚朝廷其實壓根沒興趣管這些……‘小事兒’?反正老爺們又不會碰見這些事情。”
-
而與百姓們因為兵禍而悲傷憤怒恐懼不同,不少文人此時卻將注意力放在了馮衍身上。
準確點說,是一生鬱鬱不得誌的馮衍身上。
從馮衍的遭遇之中,他們仿佛看到了同樣無人賞識,一身才華無處施展、報國誌向難以實現的自己。
馮衍還曾經給更始將軍廉丹充任幕僚,能夠對他提出建議,但是自己呢?
——一部分人確實還有一些微小的機會,隻不過最後才發現這些機會同樣不可能讓自己能夠實現抱負;而另一部分人,則是壓根連這種微小的機會都不曾擁有。
因此,這些文人在此時不由自主就感懷起來,若是周邊住著朋友的,便跑去找友人一同感懷歎息;朋友不在身邊的,便隻能一人獨自傷感。
除了文人,亦有武將也為自己的不得誌而悲歎。
這些壯誌難酬的武將之中,不乏有宋朝的武將——原因當然是眾所周知的那一點。
大宋,難道不需要武將嗎?難道就不需要增強兵力,好守衛邊疆,抵擋敵軍入侵,甚至更進一步,去收複失地,光複中原嗎?
但偏偏,偏偏武將不算是“好男兒”!
盡管有著武將世家撐場麵,盡管高層將領也不缺少錢財地位,但是這還是不一樣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