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舂陵兵起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東部的赤眉軍發展得如火如荼之時,在綠林軍方麵也有了重大進展。】
【前麵提到過,除了原綠林軍分兵而成的下江兵和新市兵外,平林人起兵響應綠林軍,形成了平林兵;西漢宗室後代劉演和劉秀兄弟二人起兵,響應綠林軍,號為舂陵兵。】
【但是劉演和劉秀二人的起兵,就與王匡王鳳或者樊崇等純粹農民起義的起兵並不相同了。】
【作為劉氏宗室出身,雖然家中並無爵位,但是兄弟二人也不是什麽貧苦百姓,他們的父親劉欽曾擔任縣令,在南陽地區也有大片的土地。因此,他們可以算作是地主一係的,但鑒於身負劉氏血脈,就又有了宗室一係。】
【在王莽的政權下,漢朝滅亡,劉氏也從宗室直接變成普通人,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為劉氏子孫接受,否則在王莽剛剛立了一個一歲的皇太子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麽多地方反抗力量了。】
【但是當時,作為最普通的宗親,劉演和劉秀兄弟二人也並沒有參與此事,畢竟他們已經屬於分支的分支的分支……了。】
【可等到王莽登基,推行一係列改革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一方麵,是王莽的政策對地主的巨大損害——盡管他的政令難以推行和落實,但之所以無法推行,正是因為其對地主豪強們的利益的負麵影響;且,王莽雖然一時間難以推行,可他看樣子也沒有想著就一定要改變原有政策。】
【這如何能忍?萬一,萬一日後的王莽坐穩了天下,還想著要割他們的肉呢?】
【另一方麵,就是王莽的政策因為不夠妥當,以及用人和推行問題,導致了進一步的民不聊生,起義頻頻,眼看四處烽煙,而王莽卻對此毫無辦法,束手無策。這不正是說明,王莽的政權不夠穩固,此時正是推翻對方的好機會嗎?】
【——畢竟,除了倒行逆施,讓百姓民不聊生之外,他們作為劉姓宗親,還有一個殺手鐧:正統!】
【固然過往的所有人,不論是皇帝本人,還是劉姓宗室,還是朝臣貴胄,亦或者士人百姓,都對劉家的天命產生了深深的質疑,並且堅信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可是如今,經過王莽的一番操作,大量的百姓又開始懷念漢朝還在的日子了——雖然這其中不乏因為如今的艱難度日,而對過往的記憶不自覺進行的美化和幻想。】
【但總歸,反正大家是開始懷念大漢了啊!】
【因此,南陽的劉秀和劉演兄弟決意起兵。】
劉邦本人對於老劉家還能出幾個人才,抓住機會,主動起兵,將主導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還是比較滿意的。
“既然乃公的大漢被稱作是西漢,那必然是有一個東漢……就不知是不是這兄弟二人所創了。”
能夠將大漢重新立於世間,這當然是好事,是劉邦所樂見的。
畢竟,在前麵的幾個起義力量中,都沒有劉家人的參與。不論是東部樊崇所率的赤眉軍,還是這邊聲勢浩大的綠林軍,其主要首領都沒有劉家人。
而王莽,眼見著就要倒台了。
如果不能在這些先頭軍隊中有自己的力量,劉氏想要再重獲輝煌,相當艱難。
現如今,有劉氏子孫能夠選擇自己拉起一支軍隊,也算是培植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力量了——亂世之下,手中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兵力,那就不要想著求什麽榮華富貴了,能夠自保就不錯了。
不過,喜悅過後,劉邦又隱隱察覺到了問題。
他回想起了自己的發家曆史。
比起自己的這些個子孫,他本人雖然也曾有個亭長之位,但是也可以算做是農民出身,從土裏刨食爬出來的。
而他身邊的人,不是沛縣的一群老朋友,同樣是泥腿子,最多不過是小吏;要不就是呂氏的人馬,也算不得什麽大地主,稱不上什麽一方豪強;亦或者,是張良這些六國流落之人。
但是,即便是張良這樣的人,大多也不是他的最初的最根子的核心班底。
他起家,是真的有一些與自己一同從底層掙紮上來的人的,他們在最初並沒有什麽大的地位差距,大家幾乎是能夠平等對話的;而這些人組成了大漢開國的主要部分,因此才有了“布衣將相”,有了新的階層變換。
可劉秀和劉演呢?
——他們本身就是地主豪強出身,他們拉起來的隊伍,又會是什麽樣?
從組成上來說,會不會和一批地主聯合在一起?從上下而言,這支隊伍從最開始,是不是就有了明確的等級劃分,士卒們就對將領們是仰望的?
這些本來也不算什麽大問題。
畢竟,這樣的構成又不妨礙打天下,不妨礙建立新的政權。
可問題是在後麵——大漢,西漢末年的種種危機,不論是民間起義,還是天命問題,都源自於百姓活不下去了。
而百姓活不下去,一個核心原因就是沒有土地又有沉重負擔。
想要讓百姓有土地,就需要重新洗牌。
可在地主們的支持下光複的大漢,能夠有底氣有力量去對地主們下手嗎?
“別到時候還是解決不了多少問題,又走了西漢的老路啊……”劉邦神情又凝重了起來。若是僅僅是走老路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這些地主們成長為足夠力量的豪強之後,將手伸到朝堂宮廷之中——
有了地方的力量,自然就會對中央產生野望。
可別到了最後,好好的朝堂甚至宮廷,都徹底變成這些力量的角鬥場。
【他們決定起兵,除了自己組織人手外,還拉攏了一批周圍的地主,一個叫做鄧晨,一個叫做李通。這兩人還和劉秀成為了姻親。】
【地皇三年十月,劉演和劉秀在南陽起兵,起兵時的兵力有七千餘人。】
【起兵之後,劉演就主動派人聯係上了綠林軍的分支,平林兵和新市兵。此時新市兵和平林兵正準備向北擴張,舂陵兵可以說是送上了一個好的方案——劉氏在南陽當地的影響力可不算小。】
【因此,三方一拍即合,準備聯合作戰。】
【合並之後,三方將目標定為了棘陽,並且大獲成功,將棘陽化作了自己的地盤。】
【在這樣的大勝之下,大軍打算乘勝追擊,劉演決定直接進攻南陽的首府,同時也是重要的戰略地區的宛城——這個地方,還是敵對的朝廷軍的主要駐紮地點之一。】
【但這一決定最後被證明,是有些冒險了。】
【宛城既然是軍事重鎮,又是王莽軍駐紮的主要地點,防護力度較之之前的城池完全不同。匆忙進攻之下,起義軍完全沒有討到好,被震驚和恐慌於自己的大本營要被攻破的宛城主帥擊敗——且是大敗。】
【以舂陵兵為例,劉氏的數個兄弟子侄都在此戰戰死;而沒有被明確記載的,沒有名姓的平林兵和新市兵的士卒,在此戰中同樣大量戰死。】
【起義軍經此一役,不得不退守棘陽,調整作戰方案,以及,重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這樣的慘敗確實對不少士兵的作戰意誌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他們甚至開始考量是否要幹脆南行。】
【而宛城軍則在勝利的鼓舞之下,想要乘勝追擊,全殲這幾支起義軍。】
“這是前後都要犯同樣的錯誤?”有人笑道。
乘勝追擊本不是問題,不乘勝追擊反而放過敵軍留下隱患才是錯誤。隻不過,乘勝追擊也不是盲目的追擊,也需要建立在對情況的判斷、對敵軍的了解之上。
但是看樣子,不論是這些個起義軍,還是這個宛城軍,對自己的對手都沒有那麽了解啊。
隻不過,要是這些起義軍沒有能夠調整過來,就以現在的軍心散落的狀態,怕是還真不好能有個什麽好結果。
軍心亂了,即使那些宛城軍對於起義軍的情況並沒有掌握那麽詳細,但是也難以取勝。
他旁邊的人想了一下:“說起來可能的轉機……赤眉軍在琅琊一帶,燕地的軍隊也難以趕過來……但是綠林軍自己就還有一支下江兵啊!”
當時綠林分兵,除了行新市兵和後來新起的平林兵,可還有一支分出去的下江兵。
雖然分兵,但是下江兵到底也是在這一片活動。所以,若是此時從外麵趕來一支援軍的話,那起義軍的情況說不得還真的能夠得以扭轉。
這兩人都是秦漢時期的人,與西漢末年相隔甚遠,並不知曉其後的發展。
討論到此,後麵這人便開始分析起來:“我怎麽覺得,這些個起義軍,或者說綠林軍一係,從這時候開始就好像有些聽從這劉氏兄弟的話的意思了?”
雖然大家也沒有合為一體,沒有誰並入另一方,但是這一係列作戰,看樣子指揮權是在劉演手中不假——劉演決定進攻宛城,然後還真的進攻了……
第一個人也想了想,覺得雖然確實在指揮中劉演奪得了一定的主導權,可還沒有到那個地步:“但是綠林,至少平林兵和新市兵大約還是沒有想著就此投身劉氏麾下的,他們可能是覺得劉氏對南陽的了解和掌握更深一些……或許還有一定的劉氏宗親地主出身的加持?”
這個推斷也不是他胡言亂語。
實在是雖然綠林軍都是農民出身,和地主八竿子打不著,甚至他們應當是敵視仇恨地主群體的;但是有時候,窮苦出身的人,偏偏又會下意識對那些出身更高的、受過教育讀過書的人,有一定的畏懼和順從心理。
這前後兩種情緒看起來好像很矛盾,但是確實是可以並存的。
【若是撤走的話,能夠撤走的實際上隻有新市兵和平林兵,劉氏的舂陵兵其實根本沒有多少選擇——因為他們本就是南陽本地起兵,多為子弟,若是離開南陽,又能去哪裏?】
【況且,作為地主聯合拉起來的兵馬,他們家中也有不少家產和財富,若是就此離開,那麽就相當於平白扔下了日後可能有用的各種資源財富,也是扔下了自己本就擁有的財富。】
【因此,劉演也好,劉秀也罷,他們都不打算就此撤兵。】
【但隻他們不想撤兵是不行的,一旦平林兵和新市兵真的撤走,那麽僅僅憑借舂陵兵,就根本不是宛城軍的對手。因此,他們必須想好一個能夠穩住同盟的方法,讓他們願意一同繼續對敵。】
【就在此時,由王常、張卬以及成丹率領的下江兵,共五千餘人,抵達了附近。】
【劉演決定將這支軍隊拉過來當做援軍,增強己方力量,同時說服新市兵和平林兵。因此,他和劉秀一同前往下江兵駐地,麵見了王常——王常被說的心服口服,一心想要追隨劉氏兄弟,共創大業。】
【即,如今天下亂象,皆是由於人心思漢所致;而雖然豪傑無數,但是劉氏兄弟起兵,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正統歸位……】
【但是王常想要追隨劉氏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另兩位主將,成丹和張卬的讚同。他們二人並沒有歸順追隨的打算,也不覺得應當聽從劉氏兄弟的命令。】
【可這並不影響王常成功勸說下江兵的大部分將領,與劉氏兄弟合作;而下江兵願意合作的態度,又影響到了本來想要南撤的新市兵和平林兵。】
【因此,最終四支軍隊還是決定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宛城軍。】
“劉演也是可惜了。”李世民有些惋惜,雖然從劉演一些政治上的表現來看,他也不是非常適合成為一名皇帝,但是如曆史上這般英年早逝,還是可惜了。
畢竟,作為劉氏宗親自己起兵的首領,作為劉秀的兄長,劉演天生就是占據一定的優勢的;而在舂陵兵中,他也頗有威望,備受信服。
隻不過若是他沒有死,日後的東漢又會是什麽模樣——還真不好說。
畢竟劉演在一些政治方麵的敏感度和應對都要差了劉秀一絲,比如背叛了他、與更始帝合謀要殺害他的李軼,就被劉秀察覺出過一些不和諧之處、並且多次提醒告誡過他,可是劉演依舊沒有放在心上。
而若是劉演未死,東漢的開國皇帝到底應當是誰?其後的即位問題又能否處理好?
要知道,開國初的幾個皇帝,可是最容易出現繼承問題的時候。
【前麵提到過,除了原綠林軍分兵而成的下江兵和新市兵外,平林人起兵響應綠林軍,形成了平林兵;西漢宗室後代劉演和劉秀兄弟二人起兵,響應綠林軍,號為舂陵兵。】
【但是劉演和劉秀二人的起兵,就與王匡王鳳或者樊崇等純粹農民起義的起兵並不相同了。】
【作為劉氏宗室出身,雖然家中並無爵位,但是兄弟二人也不是什麽貧苦百姓,他們的父親劉欽曾擔任縣令,在南陽地區也有大片的土地。因此,他們可以算作是地主一係的,但鑒於身負劉氏血脈,就又有了宗室一係。】
【在王莽的政權下,漢朝滅亡,劉氏也從宗室直接變成普通人,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能為劉氏子孫接受,否則在王莽剛剛立了一個一歲的皇太子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麽多地方反抗力量了。】
【但是當時,作為最普通的宗親,劉演和劉秀兄弟二人也並沒有參與此事,畢竟他們已經屬於分支的分支的分支……了。】
【可等到王莽登基,推行一係列改革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一方麵,是王莽的政策對地主的巨大損害——盡管他的政令難以推行和落實,但之所以無法推行,正是因為其對地主豪強們的利益的負麵影響;且,王莽雖然一時間難以推行,可他看樣子也沒有想著就一定要改變原有政策。】
【這如何能忍?萬一,萬一日後的王莽坐穩了天下,還想著要割他們的肉呢?】
【另一方麵,就是王莽的政策因為不夠妥當,以及用人和推行問題,導致了進一步的民不聊生,起義頻頻,眼看四處烽煙,而王莽卻對此毫無辦法,束手無策。這不正是說明,王莽的政權不夠穩固,此時正是推翻對方的好機會嗎?】
【——畢竟,除了倒行逆施,讓百姓民不聊生之外,他們作為劉姓宗親,還有一個殺手鐧:正統!】
【固然過往的所有人,不論是皇帝本人,還是劉姓宗室,還是朝臣貴胄,亦或者士人百姓,都對劉家的天命產生了深深的質疑,並且堅信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可是如今,經過王莽的一番操作,大量的百姓又開始懷念漢朝還在的日子了——雖然這其中不乏因為如今的艱難度日,而對過往的記憶不自覺進行的美化和幻想。】
【但總歸,反正大家是開始懷念大漢了啊!】
【因此,南陽的劉秀和劉演兄弟決意起兵。】
劉邦本人對於老劉家還能出幾個人才,抓住機會,主動起兵,將主導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還是比較滿意的。
“既然乃公的大漢被稱作是西漢,那必然是有一個東漢……就不知是不是這兄弟二人所創了。”
能夠將大漢重新立於世間,這當然是好事,是劉邦所樂見的。
畢竟,在前麵的幾個起義力量中,都沒有劉家人的參與。不論是東部樊崇所率的赤眉軍,還是這邊聲勢浩大的綠林軍,其主要首領都沒有劉家人。
而王莽,眼見著就要倒台了。
如果不能在這些先頭軍隊中有自己的力量,劉氏想要再重獲輝煌,相當艱難。
現如今,有劉氏子孫能夠選擇自己拉起一支軍隊,也算是培植真正的屬於自己的力量了——亂世之下,手中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兵力,那就不要想著求什麽榮華富貴了,能夠自保就不錯了。
不過,喜悅過後,劉邦又隱隱察覺到了問題。
他回想起了自己的發家曆史。
比起自己的這些個子孫,他本人雖然也曾有個亭長之位,但是也可以算做是農民出身,從土裏刨食爬出來的。
而他身邊的人,不是沛縣的一群老朋友,同樣是泥腿子,最多不過是小吏;要不就是呂氏的人馬,也算不得什麽大地主,稱不上什麽一方豪強;亦或者,是張良這些六國流落之人。
但是,即便是張良這樣的人,大多也不是他的最初的最根子的核心班底。
他起家,是真的有一些與自己一同從底層掙紮上來的人的,他們在最初並沒有什麽大的地位差距,大家幾乎是能夠平等對話的;而這些人組成了大漢開國的主要部分,因此才有了“布衣將相”,有了新的階層變換。
可劉秀和劉演呢?
——他們本身就是地主豪強出身,他們拉起來的隊伍,又會是什麽樣?
從組成上來說,會不會和一批地主聯合在一起?從上下而言,這支隊伍從最開始,是不是就有了明確的等級劃分,士卒們就對將領們是仰望的?
這些本來也不算什麽大問題。
畢竟,這樣的構成又不妨礙打天下,不妨礙建立新的政權。
可問題是在後麵——大漢,西漢末年的種種危機,不論是民間起義,還是天命問題,都源自於百姓活不下去了。
而百姓活不下去,一個核心原因就是沒有土地又有沉重負擔。
想要讓百姓有土地,就需要重新洗牌。
可在地主們的支持下光複的大漢,能夠有底氣有力量去對地主們下手嗎?
“別到時候還是解決不了多少問題,又走了西漢的老路啊……”劉邦神情又凝重了起來。若是僅僅是走老路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這些地主們成長為足夠力量的豪強之後,將手伸到朝堂宮廷之中——
有了地方的力量,自然就會對中央產生野望。
可別到了最後,好好的朝堂甚至宮廷,都徹底變成這些力量的角鬥場。
【他們決定起兵,除了自己組織人手外,還拉攏了一批周圍的地主,一個叫做鄧晨,一個叫做李通。這兩人還和劉秀成為了姻親。】
【地皇三年十月,劉演和劉秀在南陽起兵,起兵時的兵力有七千餘人。】
【起兵之後,劉演就主動派人聯係上了綠林軍的分支,平林兵和新市兵。此時新市兵和平林兵正準備向北擴張,舂陵兵可以說是送上了一個好的方案——劉氏在南陽當地的影響力可不算小。】
【因此,三方一拍即合,準備聯合作戰。】
【合並之後,三方將目標定為了棘陽,並且大獲成功,將棘陽化作了自己的地盤。】
【在這樣的大勝之下,大軍打算乘勝追擊,劉演決定直接進攻南陽的首府,同時也是重要的戰略地區的宛城——這個地方,還是敵對的朝廷軍的主要駐紮地點之一。】
【但這一決定最後被證明,是有些冒險了。】
【宛城既然是軍事重鎮,又是王莽軍駐紮的主要地點,防護力度較之之前的城池完全不同。匆忙進攻之下,起義軍完全沒有討到好,被震驚和恐慌於自己的大本營要被攻破的宛城主帥擊敗——且是大敗。】
【以舂陵兵為例,劉氏的數個兄弟子侄都在此戰戰死;而沒有被明確記載的,沒有名姓的平林兵和新市兵的士卒,在此戰中同樣大量戰死。】
【起義軍經此一役,不得不退守棘陽,調整作戰方案,以及,重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這樣的慘敗確實對不少士兵的作戰意誌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他們甚至開始考量是否要幹脆南行。】
【而宛城軍則在勝利的鼓舞之下,想要乘勝追擊,全殲這幾支起義軍。】
“這是前後都要犯同樣的錯誤?”有人笑道。
乘勝追擊本不是問題,不乘勝追擊反而放過敵軍留下隱患才是錯誤。隻不過,乘勝追擊也不是盲目的追擊,也需要建立在對情況的判斷、對敵軍的了解之上。
但是看樣子,不論是這些個起義軍,還是這個宛城軍,對自己的對手都沒有那麽了解啊。
隻不過,要是這些起義軍沒有能夠調整過來,就以現在的軍心散落的狀態,怕是還真不好能有個什麽好結果。
軍心亂了,即使那些宛城軍對於起義軍的情況並沒有掌握那麽詳細,但是也難以取勝。
他旁邊的人想了一下:“說起來可能的轉機……赤眉軍在琅琊一帶,燕地的軍隊也難以趕過來……但是綠林軍自己就還有一支下江兵啊!”
當時綠林分兵,除了行新市兵和後來新起的平林兵,可還有一支分出去的下江兵。
雖然分兵,但是下江兵到底也是在這一片活動。所以,若是此時從外麵趕來一支援軍的話,那起義軍的情況說不得還真的能夠得以扭轉。
這兩人都是秦漢時期的人,與西漢末年相隔甚遠,並不知曉其後的發展。
討論到此,後麵這人便開始分析起來:“我怎麽覺得,這些個起義軍,或者說綠林軍一係,從這時候開始就好像有些聽從這劉氏兄弟的話的意思了?”
雖然大家也沒有合為一體,沒有誰並入另一方,但是這一係列作戰,看樣子指揮權是在劉演手中不假——劉演決定進攻宛城,然後還真的進攻了……
第一個人也想了想,覺得雖然確實在指揮中劉演奪得了一定的主導權,可還沒有到那個地步:“但是綠林,至少平林兵和新市兵大約還是沒有想著就此投身劉氏麾下的,他們可能是覺得劉氏對南陽的了解和掌握更深一些……或許還有一定的劉氏宗親地主出身的加持?”
這個推斷也不是他胡言亂語。
實在是雖然綠林軍都是農民出身,和地主八竿子打不著,甚至他們應當是敵視仇恨地主群體的;但是有時候,窮苦出身的人,偏偏又會下意識對那些出身更高的、受過教育讀過書的人,有一定的畏懼和順從心理。
這前後兩種情緒看起來好像很矛盾,但是確實是可以並存的。
【若是撤走的話,能夠撤走的實際上隻有新市兵和平林兵,劉氏的舂陵兵其實根本沒有多少選擇——因為他們本就是南陽本地起兵,多為子弟,若是離開南陽,又能去哪裏?】
【況且,作為地主聯合拉起來的兵馬,他們家中也有不少家產和財富,若是就此離開,那麽就相當於平白扔下了日後可能有用的各種資源財富,也是扔下了自己本就擁有的財富。】
【因此,劉演也好,劉秀也罷,他們都不打算就此撤兵。】
【但隻他們不想撤兵是不行的,一旦平林兵和新市兵真的撤走,那麽僅僅憑借舂陵兵,就根本不是宛城軍的對手。因此,他們必須想好一個能夠穩住同盟的方法,讓他們願意一同繼續對敵。】
【就在此時,由王常、張卬以及成丹率領的下江兵,共五千餘人,抵達了附近。】
【劉演決定將這支軍隊拉過來當做援軍,增強己方力量,同時說服新市兵和平林兵。因此,他和劉秀一同前往下江兵駐地,麵見了王常——王常被說的心服口服,一心想要追隨劉氏兄弟,共創大業。】
【即,如今天下亂象,皆是由於人心思漢所致;而雖然豪傑無數,但是劉氏兄弟起兵,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正統歸位……】
【但是王常想要追隨劉氏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另兩位主將,成丹和張卬的讚同。他們二人並沒有歸順追隨的打算,也不覺得應當聽從劉氏兄弟的命令。】
【可這並不影響王常成功勸說下江兵的大部分將領,與劉氏兄弟合作;而下江兵願意合作的態度,又影響到了本來想要南撤的新市兵和平林兵。】
【因此,最終四支軍隊還是決定通力合作,共同應對宛城軍。】
“劉演也是可惜了。”李世民有些惋惜,雖然從劉演一些政治上的表現來看,他也不是非常適合成為一名皇帝,但是如曆史上這般英年早逝,還是可惜了。
畢竟,作為劉氏宗親自己起兵的首領,作為劉秀的兄長,劉演天生就是占據一定的優勢的;而在舂陵兵中,他也頗有威望,備受信服。
隻不過若是他沒有死,日後的東漢又會是什麽模樣——還真不好說。
畢竟劉演在一些政治方麵的敏感度和應對都要差了劉秀一絲,比如背叛了他、與更始帝合謀要殺害他的李軼,就被劉秀察覺出過一些不和諧之處、並且多次提醒告誡過他,可是劉演依舊沒有放在心上。
而若是劉演未死,東漢的開國皇帝到底應當是誰?其後的即位問題又能否處理好?
要知道,開國初的幾個皇帝,可是最容易出現繼承問題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