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擁立劉玄·新朝出兵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雙方的意見難以統一的情況下,綠林軍還是稍稍占了上風;因此,眾人將劉演從前線緊急召回,詢問他關於擁立新帝的意見。】
【這種所謂的“詢問”,想來大家都能夠明白其中的真實含義——哪裏是問你的意見,分明是直接通知,然後讓你表示同意罷了。這種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不算少見。】
【劉演當然心有不甘,他怎麽就不能稱帝了?】
【但是在如此態勢之下,他隻能采用“拖”字大法,表示當下不應當為此爭執,以免內部衝突、削弱大軍的戰鬥力,畢竟內部不和隻能給王莽可乘之機;既然大家不能共同議定人選,那不如等一等再說。】
【劉演的話不是沒有道理,此時起義軍若是為此內部爭鬥起來,對於大局而言可絕非好事;但是對於綠林軍的將領們而言,他們也能夠意識到另一個問題——拖一拖,情況說不定就會改變,變成對劉演有利的局麵。】
【到那時,他們還怎麽推舉劉玄?】
【因此,綠林軍將領堅決要盡快擁立皇帝,為此甚至拔出了佩劍。見到他們如此態度,最終,在淯水之畔,眾人設立大壇,祭天之後,擁立劉玄為帝,改元更始。劉玄也被稱為更始帝。】
【由此開始,更始元年與地皇四年並行。】
“唉,也不知道這個劉玄成了皇帝之後,會不會是一個好皇帝。”一名老婦人歎息道,綠林軍和舂陵兵爭鋒,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讓,最終還是選擇了劉玄為帝。
他們的爭鬥暫且不說,但是這個劉玄既然正兒八經稱帝還改元了,那能不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呢?至少,能不能比王莽的新朝,還有之前的西漢末年好一點?
雖然她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她幼時可是經曆過一點點亂世的尾巴——雖然隻是一個尾巴,但那也足以讓她刻骨銘心,記憶猶新,這輩子都忘不掉。
她隻不過是經曆一個亂世的尾巴就是這樣了,那像是這上麵的那些經曆了這麽多年的戰亂和各種豪強貴族的欺壓的百姓,又過得是什麽日子,她根本都不敢去想。
她的兒孫們也在一旁,同樣為當時的百姓們歎息,卻也做不了什麽:“希望他們能夠盡早推翻這個王莽,然後讓天下太平下來吧……劉玄要是個好皇帝的話,那就太好了。”
好皇帝,那可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
要是能夠有個好皇帝,那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好過點,地方那些官員和地主們也不敢太過分。
不隻是這一戶人家這麽想,天下許許多多戶百姓,許許多多戶人家,都在這麽想,也在這麽盼望著。
-
而讀書人們,有心報國之士們,同樣渴盼著能夠出現一位明君,自己能夠遇到一位賢明的君王,由此讓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共譜一段君臣佳話。
不過,劉玄是個什麽樣的,後來的士人們都非常清楚,對他自然沒有什麽期盼——一個軟弱又沒有多少能力的君主,最終也不過落得身首異處的結局,實在不值一提。
倒是不乏有人對綠林軍的表現感到不滿,並對此覺得鄙夷:“草莽出身之輩,眼中心中都沒有天下,毫無大局觀,隻知道為了自己的那點子蠅頭小利而爭奪,絲毫不顧天下大勢!”
“齊武王(劉演)之能為,從幾次征戰中便清晰可見;但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竟完全不管君主的能力和德行對天下的影響,隻一心要立更始帝……後續的天下亂局,皆因此而起!”
“……倘若齊武王為帝,後續便能少上不少紛爭,更始亂局也不會出現,天下便可早一步安定——這些草莽之輩,說是義軍,但如何能夠稱得上義軍?”
“偏他們還留了‘綠林好漢’之名,朝野皆知……而齊武王之名,卻未必能夠為人所知,何其不公!”
這部分人越想越憤怒,越想越覺得王匡王鳳等一眾綠林軍全都是自私自利之人,根本配不上綠林好漢的名聲,也不應當聲名如此之盛——比他們心目中的不錯的主公齊武王劉演的聲名都要響亮。
也有一部分人,他們對於新莽更始這些事情並不關心,反正他們又並非這時候的人,且距離這時候也實在太遠,他們在乎的,隻是當下的朝堂天下。
懷才不遇,鬱鬱難平啊!
但他們運氣就是如此不佳,未能得遇明主,隻能半生寥落,才華無人賞識——“當今……就是這樣了,也不知我們能否有那個運氣,遇到明主賞識了。”
“可我聽說太子也……唉,實在難說。”這人舉起杯盞,“李兄,弟弟敬你一杯!”
朝中反正就是這樣了,再提也沒有什麽意義,隻能平添苦悶,倒不如喝酒。
【但是劉玄稱帝,對於起義軍內部還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舂陵兵之中,不滿之聲頗多,將領之一的劉稷甚至當眾表示不承認更始帝,“當初起兵圖謀大事的,是劉演,誰知道如今的這個更始帝是誰?”】
【撕裂不僅在內部出現,在外部同樣有所表現——在此時,平林兵的一支包圍了新野縣,久攻不下,但是新野縣令卻在城頭表示,隻要有劉演本人的書信到來,他必將開城歸降。】
【更始政權建立後,劉演趕至新野縣外,新野縣令果真開了城門歸降。】
【這對於更始政權內部的影響極大,因為這代表著更始帝權力的不穩固,以及分裂力量的強大。】
【當然,更始稱帝,給起義軍帶來的影響也有正麵的,且不小——在劉玄稱帝,改元更始的消息傳向天下各地的之後,地方紛紛響應,都拋棄了王莽的地皇年號,稱更始元年,尊奉更始帝,起義的形式一片大好。】
【但此時此刻,更始政權的內部矛盾也好,外部的整體起義形勢也罷,都隻能暫緩,因為他們真正的外敵到來了。】
秦朝眾人看著直搖頭。
要說綠林軍不想要矮了舂陵兵一頭,這個心理他們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問題是,有時候內心的想法是一回事兒,但是現實情況又是一回事兒啊!
假使不願意日後受製於人,那麽從最開始就要選擇一個能夠讓自己不至於受製於人的道路——另立君主當然沒問題,但是選擇劉玄就不太對了。
如果你們自己有能力,那就不要想著立一個軟弱好擺布的皇帝,自己操控大權——都已經自己有能力了,又何必畫蛇添足,扶持他人?
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為帝,也不足以壓過當時所謂的複興漢室的意願,那就選擇一個足夠優秀的劉氏子孫為帝,畢竟真的是水平合格的皇帝的話,那正常情況下也不至於對這些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下狠手。
但是偏偏選擇了立劉玄為帝……
此人在過往中的經曆和展現的能力既不足以服眾,本人實際上又沒有足夠的才華和能力,讓他能夠在接下來的政治鬥爭中壓製住劉演和劉秀兄弟。
這樣一個人,立他有何好處?
最終怕是更始政權很快就會崩塌,而原本的這些綠林軍的將領們,要麽盡早投靠舂陵兵;要麽慢了一步或者堅持不投,最終被舂陵兵所殺;哦,還有一個赤眉軍,說不定還會被赤眉軍殺死。
到頭來,他們想要的東西,最終都得不到——說不定還會有人直接折在更始政權內部呢?
畢竟更始帝這人,一看就不是什麽能夠穩得住政權的人;加上外麵有著劉演和劉秀的壓力,他會在內部搞風搞雨也說不定。
【此前,王莽將新朝的重心放在了解決東麵的赤眉軍身上,畢竟先前看起來,好像是赤眉軍的威脅更大一點。】
【但,在宛城軍大敗,綠林軍和舂陵兵直接包圍宛城,並且進攻周邊的昆陽(河南葉縣)、郾縣、定陵(河南舞陽)等地之後——是的,劉玄稱帝之後,先是封賞官職,隨後,便將大軍分開,主力依舊在劉演的帶領下圍攻宛城,但是剩餘兵力由王常、劉秀、王鳳等人統帥,進攻周邊地區。】
【一方麵為了擴張控製地,一方麵也是為了協助主力攻破宛城,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幫助,還可以從這些地方獲得糧草補給。再者,就是為著接下來的目標——進攻洛陽,這個目標還可以與赤眉軍合作。】
【王莽收到前線消息後,頓時坐不住了:原來,這南麵的綠林軍才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
【反正東邊對赤眉軍的動兵之前也失敗了,那麽現在不如將重點放到綠林軍身上去,宛城可不能丟,洛陽更是得保住。】
看到王莽被天下的情況搞得焦頭爛額,左支右絀,顧得了一頭就顧不了另一頭,不少人在不滿他最初的篡位行為的同時,又有些感同身受的鬱悶和無奈——
大家都是被這四處亂竄作亂的盜賊搞得難以施為的天子啊!
縱然貴為天子,他們卻也不能獲得一個安安穩穩的環境,不能好好地在京中治理天下,隻因為這天下總有些不遵律令、肆意妄為的賊人,非要到處作亂,為自己謀取不當的利益。
他們還總是要打上什麽替天行道的旗幟,說什麽自己這個皇帝治理天下不當……
笑話!自己身為皇帝,天下的情況如何還需要別人來講嗎?
整個天下都在天子手中,最了解這個天下的人不是自己這個天子,難道還能是別的人,難道還能是這些個盜賊流寇?
這麽想的皇帝並不少,不論是王朝末年真的天下大亂之時的皇帝,還是中期後期各地已經頻頻出現問題的皇帝。
趙佶便在宮中憤憤歎息:“怎麽總有人要不知足呢?朕已經對他們很寬容了,為什麽這些人還要行那等大逆不道之事?”
“朕明明一直在為整個大宋殫精竭慮,還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很快我大宋就能夠收回燕雲地區了,怎麽他們不能理解朕的苦心就罷了,還要給朕、給整個大宋拖後腿呢?”
【因而,三月份,王莽緊急命令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兩人前往洛陽,第一件事就是在洛陽的各個郡縣征兵。雖然說是要征發四十二萬的精兵,但是這樣的倉促之下怎麽可能有這麽多的精兵?】
【四十二萬,倘若人數上不作假的話,那能夠保證全部都是壯年男子沒有老弱病殘就已經很不錯了。】
【征兵完畢後,就是直接帶著這些士兵奔赴南陽,號稱百萬大軍——是的,沒有什麽整合訓練,直接就行軍上戰場了。】
【王尋和王邑兩人完成征兵任務,帶兵出發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五月份。】
【而對麵的綠林軍等,在此期間已經連下數城,奪得了地盤的同時,還得到了大量的輜重;被包圍的宛城雖然還沒有被攻破,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搖搖欲墜。】
【不過,王莽此時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為了這一戰,他還特意找來了號稱精通兵法之輩,在軍中擔任參謀;且專門飼養了一批猛獸,譬如虎豹犀牛之類,隻等著兩軍交戰之時給起義軍一個驚喜。】
【說起來王莽的軍事部署,他還有一些非常典型的操作,且在後世,這種操作也算是屢見不鮮總有出現吧——嚴尤和陳茂這兩人在南陽地區領兵鎮壓起義軍的時候,還不能隨意作戰,每次決定行軍作戰的時候,都需要先行上報,否則就是私自動兵之罪。】
【可以說是相當經典,典中之典了。】
劉邦再度學會了一個詞語,典中之典,實在是形容得頗為巧妙。
確實,王莽的操作非常經典——讓將領們不能隨便行軍,也不能隨意展開戰鬥,一切都需要先行上報,隨後才能行動……
這嚴重地限製了將領們的發揮,也壓製了軍隊可能取得的成就。
畢竟,戰場上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可能某些戰術在昨日不行,但是在第二天的清晨突然就變得非常合適;可能前一日兩軍對壘對彼此都沒有什麽好方法,但是某一日己方就有了一個方案,但是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
以上種種,都是需要將領在短時間內的極大自由度和極大權力,進行迅速的決斷才可以。
再者,敵方的將領也有可能突然改變作戰方式,或者突然改變行軍路線,這些也需要己方將領即刻反應,根本沒有什麽先行上報的時間和機會。
——除非這個先行上報隻是隻將領們做出“上報”這個行為,而不需要得到朝廷的回複。
劉邦本人還是非常貫徹“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裏理論的。
想當年,韓信直接領兵在外,全權指揮,自行決斷,劉邦何嚐幹涉過他的判斷和指令?
不隻是韓信,即使是其他將領,在作戰的時候,劉邦也沒有過度幹涉,除了他本人擔任指揮之時。
【這種所謂的“詢問”,想來大家都能夠明白其中的真實含義——哪裏是問你的意見,分明是直接通知,然後讓你表示同意罷了。這種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不算少見。】
【劉演當然心有不甘,他怎麽就不能稱帝了?】
【但是在如此態勢之下,他隻能采用“拖”字大法,表示當下不應當為此爭執,以免內部衝突、削弱大軍的戰鬥力,畢竟內部不和隻能給王莽可乘之機;既然大家不能共同議定人選,那不如等一等再說。】
【劉演的話不是沒有道理,此時起義軍若是為此內部爭鬥起來,對於大局而言可絕非好事;但是對於綠林軍的將領們而言,他們也能夠意識到另一個問題——拖一拖,情況說不定就會改變,變成對劉演有利的局麵。】
【到那時,他們還怎麽推舉劉玄?】
【因此,綠林軍將領堅決要盡快擁立皇帝,為此甚至拔出了佩劍。見到他們如此態度,最終,在淯水之畔,眾人設立大壇,祭天之後,擁立劉玄為帝,改元更始。劉玄也被稱為更始帝。】
【由此開始,更始元年與地皇四年並行。】
“唉,也不知道這個劉玄成了皇帝之後,會不會是一個好皇帝。”一名老婦人歎息道,綠林軍和舂陵兵爭鋒,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讓,最終還是選擇了劉玄為帝。
他們的爭鬥暫且不說,但是這個劉玄既然正兒八經稱帝還改元了,那能不能成為一個好皇帝呢?至少,能不能比王莽的新朝,還有之前的西漢末年好一點?
雖然她如今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她幼時可是經曆過一點點亂世的尾巴——雖然隻是一個尾巴,但那也足以讓她刻骨銘心,記憶猶新,這輩子都忘不掉。
她隻不過是經曆一個亂世的尾巴就是這樣了,那像是這上麵的那些經曆了這麽多年的戰亂和各種豪強貴族的欺壓的百姓,又過得是什麽日子,她根本都不敢去想。
她的兒孫們也在一旁,同樣為當時的百姓們歎息,卻也做不了什麽:“希望他們能夠盡早推翻這個王莽,然後讓天下太平下來吧……劉玄要是個好皇帝的話,那就太好了。”
好皇帝,那可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
要是能夠有個好皇帝,那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好過點,地方那些官員和地主們也不敢太過分。
不隻是這一戶人家這麽想,天下許許多多戶百姓,許許多多戶人家,都在這麽想,也在這麽盼望著。
-
而讀書人們,有心報國之士們,同樣渴盼著能夠出現一位明君,自己能夠遇到一位賢明的君王,由此讓自己的抱負得以施展,共譜一段君臣佳話。
不過,劉玄是個什麽樣的,後來的士人們都非常清楚,對他自然沒有什麽期盼——一個軟弱又沒有多少能力的君主,最終也不過落得身首異處的結局,實在不值一提。
倒是不乏有人對綠林軍的表現感到不滿,並對此覺得鄙夷:“草莽出身之輩,眼中心中都沒有天下,毫無大局觀,隻知道為了自己的那點子蠅頭小利而爭奪,絲毫不顧天下大勢!”
“齊武王(劉演)之能為,從幾次征戰中便清晰可見;但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私利竟完全不管君主的能力和德行對天下的影響,隻一心要立更始帝……後續的天下亂局,皆因此而起!”
“……倘若齊武王為帝,後續便能少上不少紛爭,更始亂局也不會出現,天下便可早一步安定——這些草莽之輩,說是義軍,但如何能夠稱得上義軍?”
“偏他們還留了‘綠林好漢’之名,朝野皆知……而齊武王之名,卻未必能夠為人所知,何其不公!”
這部分人越想越憤怒,越想越覺得王匡王鳳等一眾綠林軍全都是自私自利之人,根本配不上綠林好漢的名聲,也不應當聲名如此之盛——比他們心目中的不錯的主公齊武王劉演的聲名都要響亮。
也有一部分人,他們對於新莽更始這些事情並不關心,反正他們又並非這時候的人,且距離這時候也實在太遠,他們在乎的,隻是當下的朝堂天下。
懷才不遇,鬱鬱難平啊!
但他們運氣就是如此不佳,未能得遇明主,隻能半生寥落,才華無人賞識——“當今……就是這樣了,也不知我們能否有那個運氣,遇到明主賞識了。”
“可我聽說太子也……唉,實在難說。”這人舉起杯盞,“李兄,弟弟敬你一杯!”
朝中反正就是這樣了,再提也沒有什麽意義,隻能平添苦悶,倒不如喝酒。
【但是劉玄稱帝,對於起義軍內部還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舂陵兵之中,不滿之聲頗多,將領之一的劉稷甚至當眾表示不承認更始帝,“當初起兵圖謀大事的,是劉演,誰知道如今的這個更始帝是誰?”】
【撕裂不僅在內部出現,在外部同樣有所表現——在此時,平林兵的一支包圍了新野縣,久攻不下,但是新野縣令卻在城頭表示,隻要有劉演本人的書信到來,他必將開城歸降。】
【更始政權建立後,劉演趕至新野縣外,新野縣令果真開了城門歸降。】
【這對於更始政權內部的影響極大,因為這代表著更始帝權力的不穩固,以及分裂力量的強大。】
【當然,更始稱帝,給起義軍帶來的影響也有正麵的,且不小——在劉玄稱帝,改元更始的消息傳向天下各地的之後,地方紛紛響應,都拋棄了王莽的地皇年號,稱更始元年,尊奉更始帝,起義的形式一片大好。】
【但此時此刻,更始政權的內部矛盾也好,外部的整體起義形勢也罷,都隻能暫緩,因為他們真正的外敵到來了。】
秦朝眾人看著直搖頭。
要說綠林軍不想要矮了舂陵兵一頭,這個心理他們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問題是,有時候內心的想法是一回事兒,但是現實情況又是一回事兒啊!
假使不願意日後受製於人,那麽從最開始就要選擇一個能夠讓自己不至於受製於人的道路——另立君主當然沒問題,但是選擇劉玄就不太對了。
如果你們自己有能力,那就不要想著立一個軟弱好擺布的皇帝,自己操控大權——都已經自己有能力了,又何必畫蛇添足,扶持他人?
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足以為帝,也不足以壓過當時所謂的複興漢室的意願,那就選擇一個足夠優秀的劉氏子孫為帝,畢竟真的是水平合格的皇帝的話,那正常情況下也不至於對這些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下狠手。
但是偏偏選擇了立劉玄為帝……
此人在過往中的經曆和展現的能力既不足以服眾,本人實際上又沒有足夠的才華和能力,讓他能夠在接下來的政治鬥爭中壓製住劉演和劉秀兄弟。
這樣一個人,立他有何好處?
最終怕是更始政權很快就會崩塌,而原本的這些綠林軍的將領們,要麽盡早投靠舂陵兵;要麽慢了一步或者堅持不投,最終被舂陵兵所殺;哦,還有一個赤眉軍,說不定還會被赤眉軍殺死。
到頭來,他們想要的東西,最終都得不到——說不定還會有人直接折在更始政權內部呢?
畢竟更始帝這人,一看就不是什麽能夠穩得住政權的人;加上外麵有著劉演和劉秀的壓力,他會在內部搞風搞雨也說不定。
【此前,王莽將新朝的重心放在了解決東麵的赤眉軍身上,畢竟先前看起來,好像是赤眉軍的威脅更大一點。】
【但,在宛城軍大敗,綠林軍和舂陵兵直接包圍宛城,並且進攻周邊的昆陽(河南葉縣)、郾縣、定陵(河南舞陽)等地之後——是的,劉玄稱帝之後,先是封賞官職,隨後,便將大軍分開,主力依舊在劉演的帶領下圍攻宛城,但是剩餘兵力由王常、劉秀、王鳳等人統帥,進攻周邊地區。】
【一方麵為了擴張控製地,一方麵也是為了協助主力攻破宛城,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幫助,還可以從這些地方獲得糧草補給。再者,就是為著接下來的目標——進攻洛陽,這個目標還可以與赤眉軍合作。】
【王莽收到前線消息後,頓時坐不住了:原來,這南麵的綠林軍才是他真正的心腹大患!】
【反正東邊對赤眉軍的動兵之前也失敗了,那麽現在不如將重點放到綠林軍身上去,宛城可不能丟,洛陽更是得保住。】
看到王莽被天下的情況搞得焦頭爛額,左支右絀,顧得了一頭就顧不了另一頭,不少人在不滿他最初的篡位行為的同時,又有些感同身受的鬱悶和無奈——
大家都是被這四處亂竄作亂的盜賊搞得難以施為的天子啊!
縱然貴為天子,他們卻也不能獲得一個安安穩穩的環境,不能好好地在京中治理天下,隻因為這天下總有些不遵律令、肆意妄為的賊人,非要到處作亂,為自己謀取不當的利益。
他們還總是要打上什麽替天行道的旗幟,說什麽自己這個皇帝治理天下不當……
笑話!自己身為皇帝,天下的情況如何還需要別人來講嗎?
整個天下都在天子手中,最了解這個天下的人不是自己這個天子,難道還能是別的人,難道還能是這些個盜賊流寇?
這麽想的皇帝並不少,不論是王朝末年真的天下大亂之時的皇帝,還是中期後期各地已經頻頻出現問題的皇帝。
趙佶便在宮中憤憤歎息:“怎麽總有人要不知足呢?朕已經對他們很寬容了,為什麽這些人還要行那等大逆不道之事?”
“朕明明一直在為整個大宋殫精竭慮,還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很快我大宋就能夠收回燕雲地區了,怎麽他們不能理解朕的苦心就罷了,還要給朕、給整個大宋拖後腿呢?”
【因而,三月份,王莽緊急命令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兩人前往洛陽,第一件事就是在洛陽的各個郡縣征兵。雖然說是要征發四十二萬的精兵,但是這樣的倉促之下怎麽可能有這麽多的精兵?】
【四十二萬,倘若人數上不作假的話,那能夠保證全部都是壯年男子沒有老弱病殘就已經很不錯了。】
【征兵完畢後,就是直接帶著這些士兵奔赴南陽,號稱百萬大軍——是的,沒有什麽整合訓練,直接就行軍上戰場了。】
【王尋和王邑兩人完成征兵任務,帶兵出發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五月份。】
【而對麵的綠林軍等,在此期間已經連下數城,奪得了地盤的同時,還得到了大量的輜重;被包圍的宛城雖然還沒有被攻破,但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搖搖欲墜。】
【不過,王莽此時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為了這一戰,他還特意找來了號稱精通兵法之輩,在軍中擔任參謀;且專門飼養了一批猛獸,譬如虎豹犀牛之類,隻等著兩軍交戰之時給起義軍一個驚喜。】
【說起來王莽的軍事部署,他還有一些非常典型的操作,且在後世,這種操作也算是屢見不鮮總有出現吧——嚴尤和陳茂這兩人在南陽地區領兵鎮壓起義軍的時候,還不能隨意作戰,每次決定行軍作戰的時候,都需要先行上報,否則就是私自動兵之罪。】
【可以說是相當經典,典中之典了。】
劉邦再度學會了一個詞語,典中之典,實在是形容得頗為巧妙。
確實,王莽的操作非常經典——讓將領們不能隨便行軍,也不能隨意展開戰鬥,一切都需要先行上報,隨後才能行動……
這嚴重地限製了將領們的發揮,也壓製了軍隊可能取得的成就。
畢竟,戰場上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可能某些戰術在昨日不行,但是在第二天的清晨突然就變得非常合適;可能前一日兩軍對壘對彼此都沒有什麽好方法,但是某一日己方就有了一個方案,但是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
以上種種,都是需要將領在短時間內的極大自由度和極大權力,進行迅速的決斷才可以。
再者,敵方的將領也有可能突然改變作戰方式,或者突然改變行軍路線,這些也需要己方將領即刻反應,根本沒有什麽先行上報的時間和機會。
——除非這個先行上報隻是隻將領們做出“上報”這個行為,而不需要得到朝廷的回複。
劉邦本人還是非常貫徹“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裏理論的。
想當年,韓信直接領兵在外,全權指揮,自行決斷,劉邦何嚐幹涉過他的判斷和指令?
不隻是韓信,即使是其他將領,在作戰的時候,劉邦也沒有過度幹涉,除了他本人擔任指揮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