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昆陽戰起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朝的將領們麵露苦澀。
誰都知道王莽這樣的行為堪稱難評,都知道王莽這樣的行為對戰局和將領所造成的負麵影響;但是,他們作為大宋的將領,在這方麵還不如新朝時候的嚴尤和陳茂!
這豈非更大的笑話?
有無數的先例在前,甚至是大宋自己的例子,但是朝廷依舊如此,官家也依舊如此。
什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分明是將在千裏之外,一言一行皆謹遵君命。
他們不僅要受到軍權的限製,不能隨便行軍和作戰;甚至,在行軍和作戰的時候,還要聽從依照朝中給出的陣圖布陣作戰!
朝中,給出的,陣圖!
——若是前麵數個王朝的名將們聽到,恐怕都會愕然不已,難以置信吧。
是啊,誰能相信,朝廷遠在千裏之外,根本不在前線也不能實時了解前線的各種變動,可是他們卻要對前線將領進行指揮,布置陣圖,要求如何作戰。
並非朝中不能給以前線軍隊指揮,但是這種指揮通常都是一種戰略上的、大方向上的指揮,譬如要求要攻下某些地方,或者要求俘獲某些人等等。
誰能像是如今的朝廷一樣,將作戰細節都要指揮了去?
若是當年衛霍二人受到這樣的指揮,那他們最終能否成就偉業恐怕就難說了;若當年李靖等被朝廷如此嚴密地要求,他們又能否取得那樣輝煌的成就?
不少宋朝的將領總會這樣想。
他們當然不是覺得自己能夠比肩衛霍等名將,但是,對於朝廷這樣嚴密的管控和指揮,卻總是難以平複。
但他們也隻能通過想象,來緩解自己的心緒了。
畢竟,武人地位無人不知,如何能夠、如何敢於光明正大地說出來這些話呢?這些,與太祖太宗背道而馳的話?
【而王邑和王尋這一來,便打下了一場名垂千古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昆陽之戰。】
【除了標誌著王莽的進一步敗亡之外,昆陽之戰還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劉秀的崛起,二是“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強”,並最終因此獲勝的著名案例。】
韓信了然地點頭。
從前麵王莽派出的大軍的基本情況,綠林軍和舂陵兵大體的分布情況,再加上“昆陽”這個地點,以及對於此次戰役的總體評價“以弱勝強”“後發製強”,他的心中對於具體的戰爭經過便有了個大概。
昆陽,這個地點多半不是起義軍主動選擇,而是王邑和王尋兩人的決定;
而以少勝多更不必說,王尋和王邑再如何也是帶了四十餘萬人,而起義軍假使有十餘萬人,其主力也在宛城,剩餘的兵力還要分散在各個攻克的城池之中。
以他的判斷,昆陽城內的起義軍大約不過一萬人。
這一戰並不容易,但是也不是特別困難。
【我們首先來總結一下雙方的情況。】
【王莽一方,雖然難以證明全部都是精兵,但是人數確實是達到了四十萬;統兵將領則為王尋和王邑,以及後來會合的、低一級的嚴尤和陳望等人。他們攜帶糧草,其後還有輜重在不斷運輸中。】
【起義軍一方,劉演正帶著主力包圍宛城,進入了最後階段,但也因此宛城的主力不可能隨意調動;王鳳、王常、劉秀等人帶著剩餘的兵力攻下了周邊的城池,並分散駐守。】
【此時,占據主動權的一方是王尋和王邑。】
【他們帶著號稱百萬的四十餘萬大軍來勢洶洶,打算迅速剿滅起義軍,而王邑則把第一個作戰目標放在了昆陽這座城池。】
【事實上,王莽軍內部對此並不是全然讚同的——作為有過不少作戰經驗的嚴尤就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昆陽並不應該成為大軍的第一個也是全力作戰的目標,他們應當直撲宛城,擊敗那些包圍宛城的起義軍。】
【隻要能夠解宛城之圍,擊潰起義軍的主力,那麽昆陽乃至其他的城池的問題,都將自動解決,完全可以做到不攻自破。】
【畢竟昆陽隻是一座小城,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戰略地位,也沒有什麽獨特的地理位置,其中的起義軍也不是什麽核心隊伍,況且這座城池本身還比較堅固。】
【但是王邑對此不以為然,他堅持要以昆陽為目標,聲稱要以攻破昆陽來作為威懾,顯示一下大軍的力量,鼓舞一下軍心——否則,簡直是自己滅自己的威風。】
【因此,王邑派遣軍隊向昆陽集結。】
李世民搖頭。
王莽最終敗的那麽快,除了他確實不得人心不招天下待見之外,他的一係列選人用人眼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看看他這次選出來的大軍統帥吧!
首先是作為大司空的王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他在軍事上的無知和傲慢——明明可以直接進攻真正的重鎮、被包圍的宛城,也是此次出征的核心目標,卻偏偏要先去進攻昆陽,理由還是要展現力量,抖抖威風……
這是什麽作戰理念?哪個將領統帥在選定作戰目標的時候,會以這些為依據?
在征戰之中,不是沒有需要展現自身武力、用戰果來威懾他人的時候,但是那也絕不是因為主帥覺得需要展露力量、不能“滅自己威風”,而是真的可以通過展示來獲得其他好處的——比如讓敵人主動後退撤離城池,比如讓他們不敢再輕易犯邊等等。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客觀情況,將領在選定一個用以威懾的目標時,也不會選擇一個普通的小城,選擇一個並非關鍵戰略地位的城池。
隻要有腦子的將領,就一定會選擇一個重要的、對敵軍有著關鍵意義的城池!
像是昆陽這樣,即使獲勝了,又能有多少威懾效果?
要說威懾,還是嚴尤說的那樣,一舉攻破宛城外的起義軍,這樣的威懾才是真的有效。
王邑一定要選擇昆陽,是無知;絲毫不理會嚴尤的建議,更是傲慢。
話說,西漢的大司空原名應當是禦史大夫來著吧?
禦史大夫,主要職責應當是監察百官,不管怎麽看都和軍事作戰沒有關係。王莽怎麽想的,要把這樣的官員作為數十萬大軍的主帥?
以及王尋,這個大司徒——丞相,雖然丞相的職權的涉及麵要廣上不少,但是同樣不涉及指揮作戰吧?且王尋本人的經曆之中,也沒有親臨前線這一曆程。
所以王莽是怎麽想的?他到底是怎麽挑人用人的?
以及,當時真正和軍中有關係的大司徒是誰來著?
【王莽大軍的動向一直備受關注,王鳳和劉秀等人當然也了解到了他們的最新動向——他們向昆陽這邊來了。】
【因此,昆陽的守軍開始整備,周邊的散落的軍隊也紛紛進入昆陽,加上劉秀率領的在外的三千騎兵,最終昆陽內部的守軍數量達到了一萬人左右。】
【一萬對四十萬,這樣的人數差距簡直可怖——這都不是數倍、十倍,而是四十倍。雖然目前看來,王邑好像隻派了十萬人來進攻昆陽,但即使如此,敵軍的兵力也是己方的十倍。】
【如此懸殊的差距,導致不少將領對能否守住昆陽的信心非常不足,對於是否要堅持守在昆陽也心存疑慮,普通的士卒更是憂心忡忡,他們想要回到自己的地盤,與妻兒團聚,保存力量。】
【見狀,作為認為此時應當堅守昆陽的劉秀出言勸阻:“如果昆陽失守,那麽不出一日,周邊各部也必將被殲滅,難以保全,再無再起之日。”】
【如今劉演率主力攻打宛城,根本騰不出手來救援昆陽以及其他城池,如果我們不守住昆陽,而是四處分散,那麽昆陽必然失守,而分開的各部也必然沒有什麽好結局,連最後的財物也不可能留下。】
【但是若是我們能夠齊心協力,存亡與共,集中力量堅持守住昆陽,那麽說不定還能有獲勝的機會;而若是能夠守住昆陽,那主動權反而就落到了我們的手中。】
【到那時,建立功業也未可知。】
【由於綠林和舂陵雙方的矛盾,劉秀的建議並沒有立刻被采納,昆陽城中依舊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沒過一會兒,王尋王邑派遣而來的大軍就已經能夠看到影子,即將抵達城北,綿延百裏,不見末尾。】
【此時,情況緊急之下,王鳳等人選擇采納劉秀的建議,並就此商議應對之法。】
【最終,王鳳和王常兩人率軍堅守昆陽,而劉秀帶著十餘騎即刻從南門出城,去周邊地區調集援軍,到時回來支援守軍。】
“十萬!”有人驚呼,他們已經全情帶入了起義軍,雖然這時候的起義軍已經又擁立了新的皇帝,雖然他們也沒有什麽上戰場的經曆。
全情代入之後,對於起義軍的每個遭遇,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神。
此次王尋王邑帶兵來襲同樣如此。
雖然他們也搞不懂什麽戰術之類,但是人數他們還是能夠看明白的——城內的起義軍最多也就是一萬人而已,可那些來進攻的敵軍最少都有十萬人!十萬人啊!
這是多麽可怕的數量?
十萬人,即使是用人海戰術,都能將昆陽城踏平吧?起義軍該怎麽辦才能找到生路?
一萬人就已經不算很少,但是十萬人,這樣的差距,除了天真不知事的幼童外,任何一個人都感到絕望——這是能夠通過團結一致打敗的敵人嗎?
“還有機會!還有機會!”有人喊道,“他們是守城又不是攻城,還有城牆,隻要能夠守住,隻要能夠堅持住——”那就有機會了!
雖然看起來機會也不是很大……
但這也足以讓人心短暫地振奮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百姓從這四十萬變百萬中得到了一些靈感:難道當時那xx的軍隊也是這樣虛張聲勢的,他們實際上的兵力壓根沒有那麽多?
【在劉秀帶人緊急出城後,王邑和王尋派兵包圍了昆陽城。】
【新軍的作戰風格也充分體現了王邑這個統帥的個人意誌:一定要展現出我大軍的強大力量,威風凜凜!】
【因此,他們先是將昆陽包圍了十層以上,又設立了百餘座軍營,將旗幟插得漫山遍野,鑼鼓聲一刻不停,聲傳十裏。】
【而攻城的方式也是大開大合,一邊在地麵上直接向城牆發起衝殺,用衝車和棚車頂在最前;又調集了軍中的所有弩箭向昆陽城發射;一邊又從地下挖掘地道,嚐試挖到城牆下避過城頭的攻擊,甚至直接挖垮或者挖過城牆。】
【但是起義軍此時的作戰意誌也很堅定,畢竟大家真的投了也絕對沒有好果子吃,加之不少人對於新朝是真的心中埋藏著深深的恨意,因此一時半刻,即使攻勢猛烈,新軍也還是沒能拿下昆陽城。】
【可好景不長,昆陽城到底是一座小城,城中的糧草不多,守軍也不多——人數上的巨大差距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彌補的,身陷重圍的恐懼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克服的。】
【新軍可以輪番進攻,交替休息,但是守城的起義軍由於人數太少,根本做不到這些。】
【因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鳳等人有些頂不住了,他們甚至一度想要幹脆投降算了。】
【但是這個請求被王尋和王邑拒絕了——昆陽頂不住了,那我們為什麽要接受你們的投降?你們投降了,我們的功業怎麽算?我們的戰果怎麽算?隻有攻破昆陽,將這些逆賊盡數斬殺,才能向天下昭示一下大軍的力量!】
【因而,新軍並不接受投降,攻勢還更猛烈了起來。】
【可這對於起義軍而言,某種意義上也並非壞事。他們已經動搖的堅守之心,已經渙散的作戰意誌,在這樣的毫無退路之下重新凝聚了起來,變得比以往更加堅定,真的再度守住了昆陽。】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堅定地走一條看起來非常艱難的沒有希望的路的,即使是這些起義軍,他們大多也都是常人,包括主將王鳳等——在動搖的時候,他們都需要來自外界的一點點推動。】
【上一次推動他們的是己方的劉秀,但這一次,敵軍卻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誰都知道王莽這樣的行為堪稱難評,都知道王莽這樣的行為對戰局和將領所造成的負麵影響;但是,他們作為大宋的將領,在這方麵還不如新朝時候的嚴尤和陳茂!
這豈非更大的笑話?
有無數的先例在前,甚至是大宋自己的例子,但是朝廷依舊如此,官家也依舊如此。
什麽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分明是將在千裏之外,一言一行皆謹遵君命。
他們不僅要受到軍權的限製,不能隨便行軍和作戰;甚至,在行軍和作戰的時候,還要聽從依照朝中給出的陣圖布陣作戰!
朝中,給出的,陣圖!
——若是前麵數個王朝的名將們聽到,恐怕都會愕然不已,難以置信吧。
是啊,誰能相信,朝廷遠在千裏之外,根本不在前線也不能實時了解前線的各種變動,可是他們卻要對前線將領進行指揮,布置陣圖,要求如何作戰。
並非朝中不能給以前線軍隊指揮,但是這種指揮通常都是一種戰略上的、大方向上的指揮,譬如要求要攻下某些地方,或者要求俘獲某些人等等。
誰能像是如今的朝廷一樣,將作戰細節都要指揮了去?
若是當年衛霍二人受到這樣的指揮,那他們最終能否成就偉業恐怕就難說了;若當年李靖等被朝廷如此嚴密地要求,他們又能否取得那樣輝煌的成就?
不少宋朝的將領總會這樣想。
他們當然不是覺得自己能夠比肩衛霍等名將,但是,對於朝廷這樣嚴密的管控和指揮,卻總是難以平複。
但他們也隻能通過想象,來緩解自己的心緒了。
畢竟,武人地位無人不知,如何能夠、如何敢於光明正大地說出來這些話呢?這些,與太祖太宗背道而馳的話?
【而王邑和王尋這一來,便打下了一場名垂千古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昆陽之戰。】
【除了標誌著王莽的進一步敗亡之外,昆陽之戰還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劉秀的崛起,二是“弱者先讓一步,後發製強”,並最終因此獲勝的著名案例。】
韓信了然地點頭。
從前麵王莽派出的大軍的基本情況,綠林軍和舂陵兵大體的分布情況,再加上“昆陽”這個地點,以及對於此次戰役的總體評價“以弱勝強”“後發製強”,他的心中對於具體的戰爭經過便有了個大概。
昆陽,這個地點多半不是起義軍主動選擇,而是王邑和王尋兩人的決定;
而以少勝多更不必說,王尋和王邑再如何也是帶了四十餘萬人,而起義軍假使有十餘萬人,其主力也在宛城,剩餘的兵力還要分散在各個攻克的城池之中。
以他的判斷,昆陽城內的起義軍大約不過一萬人。
這一戰並不容易,但是也不是特別困難。
【我們首先來總結一下雙方的情況。】
【王莽一方,雖然難以證明全部都是精兵,但是人數確實是達到了四十萬;統兵將領則為王尋和王邑,以及後來會合的、低一級的嚴尤和陳望等人。他們攜帶糧草,其後還有輜重在不斷運輸中。】
【起義軍一方,劉演正帶著主力包圍宛城,進入了最後階段,但也因此宛城的主力不可能隨意調動;王鳳、王常、劉秀等人帶著剩餘的兵力攻下了周邊的城池,並分散駐守。】
【此時,占據主動權的一方是王尋和王邑。】
【他們帶著號稱百萬的四十餘萬大軍來勢洶洶,打算迅速剿滅起義軍,而王邑則把第一個作戰目標放在了昆陽這座城池。】
【事實上,王莽軍內部對此並不是全然讚同的——作為有過不少作戰經驗的嚴尤就表示了反對,他認為昆陽並不應該成為大軍的第一個也是全力作戰的目標,他們應當直撲宛城,擊敗那些包圍宛城的起義軍。】
【隻要能夠解宛城之圍,擊潰起義軍的主力,那麽昆陽乃至其他的城池的問題,都將自動解決,完全可以做到不攻自破。】
【畢竟昆陽隻是一座小城,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戰略地位,也沒有什麽獨特的地理位置,其中的起義軍也不是什麽核心隊伍,況且這座城池本身還比較堅固。】
【但是王邑對此不以為然,他堅持要以昆陽為目標,聲稱要以攻破昆陽來作為威懾,顯示一下大軍的力量,鼓舞一下軍心——否則,簡直是自己滅自己的威風。】
【因此,王邑派遣軍隊向昆陽集結。】
李世民搖頭。
王莽最終敗的那麽快,除了他確實不得人心不招天下待見之外,他的一係列選人用人眼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看看他這次選出來的大軍統帥吧!
首先是作為大司空的王邑,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他在軍事上的無知和傲慢——明明可以直接進攻真正的重鎮、被包圍的宛城,也是此次出征的核心目標,卻偏偏要先去進攻昆陽,理由還是要展現力量,抖抖威風……
這是什麽作戰理念?哪個將領統帥在選定作戰目標的時候,會以這些為依據?
在征戰之中,不是沒有需要展現自身武力、用戰果來威懾他人的時候,但是那也絕不是因為主帥覺得需要展露力量、不能“滅自己威風”,而是真的可以通過展示來獲得其他好處的——比如讓敵人主動後退撤離城池,比如讓他們不敢再輕易犯邊等等。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客觀情況,將領在選定一個用以威懾的目標時,也不會選擇一個普通的小城,選擇一個並非關鍵戰略地位的城池。
隻要有腦子的將領,就一定會選擇一個重要的、對敵軍有著關鍵意義的城池!
像是昆陽這樣,即使獲勝了,又能有多少威懾效果?
要說威懾,還是嚴尤說的那樣,一舉攻破宛城外的起義軍,這樣的威懾才是真的有效。
王邑一定要選擇昆陽,是無知;絲毫不理會嚴尤的建議,更是傲慢。
話說,西漢的大司空原名應當是禦史大夫來著吧?
禦史大夫,主要職責應當是監察百官,不管怎麽看都和軍事作戰沒有關係。王莽怎麽想的,要把這樣的官員作為數十萬大軍的主帥?
以及王尋,這個大司徒——丞相,雖然丞相的職權的涉及麵要廣上不少,但是同樣不涉及指揮作戰吧?且王尋本人的經曆之中,也沒有親臨前線這一曆程。
所以王莽是怎麽想的?他到底是怎麽挑人用人的?
以及,當時真正和軍中有關係的大司徒是誰來著?
【王莽大軍的動向一直備受關注,王鳳和劉秀等人當然也了解到了他們的最新動向——他們向昆陽這邊來了。】
【因此,昆陽的守軍開始整備,周邊的散落的軍隊也紛紛進入昆陽,加上劉秀率領的在外的三千騎兵,最終昆陽內部的守軍數量達到了一萬人左右。】
【一萬對四十萬,這樣的人數差距簡直可怖——這都不是數倍、十倍,而是四十倍。雖然目前看來,王邑好像隻派了十萬人來進攻昆陽,但即使如此,敵軍的兵力也是己方的十倍。】
【如此懸殊的差距,導致不少將領對能否守住昆陽的信心非常不足,對於是否要堅持守在昆陽也心存疑慮,普通的士卒更是憂心忡忡,他們想要回到自己的地盤,與妻兒團聚,保存力量。】
【見狀,作為認為此時應當堅守昆陽的劉秀出言勸阻:“如果昆陽失守,那麽不出一日,周邊各部也必將被殲滅,難以保全,再無再起之日。”】
【如今劉演率主力攻打宛城,根本騰不出手來救援昆陽以及其他城池,如果我們不守住昆陽,而是四處分散,那麽昆陽必然失守,而分開的各部也必然沒有什麽好結局,連最後的財物也不可能留下。】
【但是若是我們能夠齊心協力,存亡與共,集中力量堅持守住昆陽,那麽說不定還能有獲勝的機會;而若是能夠守住昆陽,那主動權反而就落到了我們的手中。】
【到那時,建立功業也未可知。】
【由於綠林和舂陵雙方的矛盾,劉秀的建議並沒有立刻被采納,昆陽城中依舊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沒過一會兒,王尋王邑派遣而來的大軍就已經能夠看到影子,即將抵達城北,綿延百裏,不見末尾。】
【此時,情況緊急之下,王鳳等人選擇采納劉秀的建議,並就此商議應對之法。】
【最終,王鳳和王常兩人率軍堅守昆陽,而劉秀帶著十餘騎即刻從南門出城,去周邊地區調集援軍,到時回來支援守軍。】
“十萬!”有人驚呼,他們已經全情帶入了起義軍,雖然這時候的起義軍已經又擁立了新的皇帝,雖然他們也沒有什麽上戰場的經曆。
全情代入之後,對於起義軍的每個遭遇,都牽動著他們的心神。
此次王尋王邑帶兵來襲同樣如此。
雖然他們也搞不懂什麽戰術之類,但是人數他們還是能夠看明白的——城內的起義軍最多也就是一萬人而已,可那些來進攻的敵軍最少都有十萬人!十萬人啊!
這是多麽可怕的數量?
十萬人,即使是用人海戰術,都能將昆陽城踏平吧?起義軍該怎麽辦才能找到生路?
一萬人就已經不算很少,但是十萬人,這樣的差距,除了天真不知事的幼童外,任何一個人都感到絕望——這是能夠通過團結一致打敗的敵人嗎?
“還有機會!還有機會!”有人喊道,“他們是守城又不是攻城,還有城牆,隻要能夠守住,隻要能夠堅持住——”那就有機會了!
雖然看起來機會也不是很大……
但這也足以讓人心短暫地振奮起來。
除此之外,還有百姓從這四十萬變百萬中得到了一些靈感:難道當時那xx的軍隊也是這樣虛張聲勢的,他們實際上的兵力壓根沒有那麽多?
【在劉秀帶人緊急出城後,王邑和王尋派兵包圍了昆陽城。】
【新軍的作戰風格也充分體現了王邑這個統帥的個人意誌:一定要展現出我大軍的強大力量,威風凜凜!】
【因此,他們先是將昆陽包圍了十層以上,又設立了百餘座軍營,將旗幟插得漫山遍野,鑼鼓聲一刻不停,聲傳十裏。】
【而攻城的方式也是大開大合,一邊在地麵上直接向城牆發起衝殺,用衝車和棚車頂在最前;又調集了軍中的所有弩箭向昆陽城發射;一邊又從地下挖掘地道,嚐試挖到城牆下避過城頭的攻擊,甚至直接挖垮或者挖過城牆。】
【但是起義軍此時的作戰意誌也很堅定,畢竟大家真的投了也絕對沒有好果子吃,加之不少人對於新朝是真的心中埋藏著深深的恨意,因此一時半刻,即使攻勢猛烈,新軍也還是沒能拿下昆陽城。】
【可好景不長,昆陽城到底是一座小城,城中的糧草不多,守軍也不多——人數上的巨大差距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彌補的,身陷重圍的恐懼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克服的。】
【新軍可以輪番進攻,交替休息,但是守城的起義軍由於人數太少,根本做不到這些。】
【因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鳳等人有些頂不住了,他們甚至一度想要幹脆投降算了。】
【但是這個請求被王尋和王邑拒絕了——昆陽頂不住了,那我們為什麽要接受你們的投降?你們投降了,我們的功業怎麽算?我們的戰果怎麽算?隻有攻破昆陽,將這些逆賊盡數斬殺,才能向天下昭示一下大軍的力量!】
【因而,新軍並不接受投降,攻勢還更猛烈了起來。】
【可這對於起義軍而言,某種意義上也並非壞事。他們已經動搖的堅守之心,已經渙散的作戰意誌,在這樣的毫無退路之下重新凝聚了起來,變得比以往更加堅定,真的再度守住了昆陽。】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堅定地走一條看起來非常艱難的沒有希望的路的,即使是這些起義軍,他們大多也都是常人,包括主將王鳳等——在動搖的時候,他們都需要來自外界的一點點推動。】
【上一次推動他們的是己方的劉秀,但這一次,敵軍卻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