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突破武關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邦覺得這樣的場景實在似曾相識——太眼熟了好不好,這完全就是他曾經的鴻門宴的翻版啊!
當年項羽也想要在宴席上殺掉自己,隻不過同樣一直沒有動手,範增還屢次舉起玉玦提醒他,但到底還是讓自己得以找到了生路,最終安全離開。
後來,便是楚漢爭霸,大漢奪取了這個天下。
隻不過,當年項羽和自己之間的問題更加複雜一些,項羽也好,自己也罷,都已經是明擺著要稱王了;而雙方的將領謀士更是對對方都抱有絕對的警惕——誰都知道,這一場鴻門宴是宴無好宴,絕非好事兒。
而自己,和項羽,也同樣對彼此的目的和打算心知肚明……哦,項羽可能腦子沒有那麽清醒,但顯然那家夥對於自己也沒有什麽善意,全都是殺心。
可是劉玄和劉演這兩人吧……
劉玄倒確實是對劉演毫無好感,隻覺得劉演是自己的威脅,要盡快除掉;劉玄的心腹們也覺得要趕緊除掉劉演——且不說這個方案和想法正確與否,但是確實態度已經明確;
但是劉演,他竟然還能覺得這一次大會是正常的集會?!
劉邦實感震驚,他確實沒見過這樣一個政治敏銳度不足的人作為一方有誌於天下的起義軍的領袖——政治敏銳度不足的人並不少,譬如某個韓姓人士,但這些人到底不是主君,不是要被推舉為帝的人。
劉演到底為什麽會覺得劉玄這一次召開集會不是蘊含陰謀,不是想要殺他?
難道他自己覺得這時候不是殺掉自己的合適時間,所以劉玄不會動手?但是解決敵人的時機哪有那麽準確,很多時候就是要動手所以就動手了,至於善後的問題,那都是後麵再說。
還是說劉演覺得劉玄就是不會或者不敢對自己動手?
……不過劉玄也確實很神奇。
明明都做好埋伏、有了計劃了,但他卻愣是沒有按照計劃行事,沒有殺掉劉演。
這兩人……劉邦眼角抽了抽,從這件事情來看,這兩人還真都不是合格的皇帝——特別是亂世之後的第一位皇帝的料。
這一次劉演沒死,那劉玄又會選擇什麽方法?
簡單一點的話,那就是直接派人,派一群人衝到劉演跟前殺掉對方。多麽簡單快捷又高效!
【這一次沒有成功,但是劉演陣營中也有人明裏暗裏勸說劉演提高警惕。】
【比如當時就在席上的樊宏,直接用當年項羽劉邦的鴻門宴為例:“昔日鴻門之會,範增舉玉玦以示項羽;而今之事,難道沒有同樣的意思嗎?”】
【而劉演對此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並沒有表態,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沒有聽進去,又有沒有什麽打算。】
【劉秀也時常勸說劉演,除了讓他警惕劉玄之外,還讓他警惕曾經一同起兵的同伴李軼,但這一勸說沒有什麽效果。】
【在劉秀樊宏等人心急如焚,日日為劉演的生命安危感到擔憂的時候,劉玄對於劉演的忌憚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劉演陣營中不斷有人直接表示了不承認更始帝、不承認更始政權之後。】
【還記得那個表示“更始帝是誰”的劉稷嗎?他已經被劉玄記住了。】
【第二次除去劉演的計劃,就從他的身上開始。】
【劉玄直接下詔要任命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拒絕接受——這正是劉玄等人想要看到的結果,隻要劉稷拒絕,那麽他就抗命了;於是,劉玄直接以此罪名,帶著不少將領和數千士卒前往了劉稷的駐地,要將劉稷收押後斬首。】
【劉演當時同樣在場,他不可能任由劉玄抓捕並且殺掉自己的部下,於是直接上前理論。】
【而這更觸發了劉玄的怒火,本就有所預謀,再加上此時攀升的憤怒,劉玄幹脆把劉演一起抓了起來,當天就將其誅殺。】
百姓們看到這裏,皆有幾分茫然。
“……就,就這樣?”有人還有些回不過神來,“那個劉演竟然就這麽死了?”
這麽……簡單?這麽快?這麽輕而易舉?
這確實超乎了他的認知,也超乎了其他百姓們的認知。
“戲文裏麵不是這麽講的啊!”不少人愕然道,“這不得先找一下證據,然後按罪收押,接著再有人反抗不滿,然後皇帝和大軍將這些人鎮壓下去,最後再把劉演處死?”
“也可能是皇帝要抓劉演,劉演抗命,然後雙方帶兵作戰,最後劉演落入下風被抓了起來處死,我看過這樣的!”
“他還有個弟弟劉秀呢!怎麽不能是皇帝抓了劉演,然後劉秀聽說自己的兄長被抓,於是帶兵攻打,逼迫皇帝把自己兄長放了,但是皇帝堅決不放並且處死了劉演,然後劉秀就和皇帝鬧翻……”
百姓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這些都是他們從戲文或者話本子裏麵聽過的故事。
朝堂皇室,政治鬥爭,兵變政變,距離他們都太過遙遠,遙遠的仿佛另一個世界;因此,他們對於這些事情的認知和了解,隻能全部從故事中得來。
或者是純粹編造的故事,也或者是從曆史真實故事改編而來,但總之,他們沒有親眼見過,沒有讀過史書,沒有真正聽聞。
而故事,總是帶著誇張和波折,或者說,寫故事的那些人,基本上也沒有這樣的人生經曆。
有人想到了話本子或者戲文總會編造一些內容,但仍舊不解:“就算戲文什麽的要添油加醋,但是再怎麽也不能就這麽就結束了吧?至少……至少不應該像是第一個方案那樣,埋伏刀兵,然後根據暗號殺人嗎?”
怎麽就……就這麽,草率?對,就是草率!
太草率了,太隨意了!
劉演,一個帶兵立下大功的主帥,一個皇位的有力競爭者,還有劉秀這樣的弟弟的人,居然就這麽隨隨便便、輕飄飄的死了?
——這麽輕飄飄的死法,一點也不像是王公貴族。他們不應當是那種轟轟烈烈、鬧得天翻地覆的嗎?
這樣,反倒像是他們這些草民的死法,隨意,又潦草。
男子陷入了沉思,也陷入了茫然。
【得知兄長突然無故被殺,劉秀在悲痛之下也做出了最恰當的應對——請罪。】
【他沒有表示過度的悲傷,更沒有對劉玄展露不滿,而是急忙趕回宛城,絕口不提自己在昆陽大捷中的功勞,而是為兄長的犯上之舉謝罪,同時表示自己也有過錯。】
【同時,在明麵上,他沒有為劉演服喪,舉止飲食都一如平日;但在私下裏——不是那種沒有人知道的私下裏哈,他不食酒肉,枕間也往往有淚痕。】
【劉玄見狀,對他放下心來,隨後又產生了些許愧疚之情,將他封為了破虜大將軍,加封武信侯。】
【而劉秀的應對還沒有結束。就在這一年,他又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娶妻。】
【這一行為同樣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滿,向劉玄和綠林軍一係展示自己心無怨恨,一心奔著美好新生活而去。】
【當然,他的娶妻對象陰麗華,家中也有不小的力量,足以給他在政治軍事乃至經濟方麵的支持。】
劉恒非常欣賞劉秀的反應速度和應對能力。
“忍辱負重,不逞一時之氣,抓住時機,揣摩人心,”他下了斷言,“大漢興複指日可待!”
且這種“興複”,應當也不隻是簡簡單單地重新建立大漢,而是讓大漢重新走入一個新階段,或許,他還可以暢想一下大漢在劉秀的手中再度輝煌。
忍辱負重,兄長被殺的血海深仇不僅不能報,還得對仇人順從恭敬,明麵上也不能展露悲傷;在兄喪的齊衰一年的喪期內,為了大局而成婚——當然,這個成婚對象本身大約還是讓劉秀比較滿意的。
【內部暫且表麵安定了下來,劉玄便繼續命人向王莽展開攻勢。】
【綠林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帶領,進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和李鬆帶領,向武關進發。】
【王匡和洛陽無需多言。至於另一支大軍中,申屠建是劉玄的心腹之一,當時要在席上殺劉演,那塊作為信物的玉佩就是申屠建呈遞給劉玄的;而李鬆,則是南陽豪強出身,原屬於舂陵兵,是李通和李軼的堂兄弟,至於他如今到底是劉秀的人還是劉玄的人,從他後來的動向來看,極有可能是已經倒向了劉玄。】
【而武關,作為關中四關之一,從東向西進入關中除了之前的秦函穀關、後來的潼關之外僅剩的另一條路,自古就是兵家要地,當初劉邦突入鹹陽,便是走武關。】
【因此,當綠林軍急攻武關的消息傳播開後,天下震動,就在武關附近的析縣(河南西峽縣),有人迅速起兵響應。】
【起義軍的首領有兩人,以鄧曄為主,於匡為輔,他們帶著一百餘人組成了起義的最初人數;隨後,兩人找到了析縣縣令,勸說他跟隨他們一同反對王莽:“劉玄稱帝,天下響應,王莽即將滅亡,你何不順從大勢呢?”】
【縣令被他說服了,於是帶著析縣的幾千兵馬歸入了起義軍中。】
【鄧曄之所以要去說服縣令,一是因為縣令手中的幾千兵馬;二是因為,析縣縣令此時正帶著這幾千兵馬協助朝廷軍隊鎮守武關。】
【這幾千兵馬和縣令選擇了起義軍,那麽鄧曄和於匡就得以鬆動武關的防守,並且獲得關於武關守兵的情報——隨後,他們先是控製了析縣和周邊地區,緊接著就進攻武關,武關守將兵敗投降。】
【占據了武關之後,長安的大門就向他們敞開了一半,於是鄧曄和於匡趁熱打鐵,先是又擊潰了王莽的一支大軍,隨後順著武關西進,直接攻入了長安城外的湖縣。】
【王莽進一步遭受了巨大打擊,慌張失措。】
【在慌亂之中,他選擇了兩個應對措施:一個是派兵去鎮壓鄧曄和於匡這支起義軍,另一個是寄希望於上天庇護。】
嬴政疑惑:“潼關?函穀關被廢棄了?”
若說函穀關之前加一個大秦的名號,這倒不算奇怪,畢竟大秦與函穀關真的是緊密相連;而西漢如果沿用了他大秦的函穀關,也屬常理。
可是後麵又出現了一個潼關,這可是一個全新的從未聽說過的關隘。
蒙毅思索道:“可能是後世地形變幻,原本的函穀關不再適用了,所以後人重新修建了新的關隘。”
地形地貌並非一成不變的,即使是古人對此也相當清楚。
在大秦的這數百年間,函穀關是要塞咽喉,但是到了千餘年後,經過風吹雨打風雲變動,可能函穀關的道路廢棄、可能函穀關周邊多出了路徑能夠繞過這一關隘……
最終,不得不新建一座關隘,用以扼守關中地區。
況且看樣子,潼關的位置還是沿著黃河河道,隻不過比函穀關靠西——大約是當時函穀關兩側的高原絕壁消失,無險可守了。
他們沒有關心王莽的操作,原本王莽在軍事上的應對就顯然不怎麽高明,如今驚慌失措下,隻會更加讓人不忍直視。
至於說武關附近的縣城竟然又出現了起義軍,還說服了縣令……當年大秦衰亡之際,不同樣如此嗎?
牆倒眾人推,大部分人還是或主動或不自覺地跟隨天下大勢的,而非逆流而上。
-
曹操眼睛一亮,潼關!這個位置!
原本的秦函穀關早已不再具備絕對的戰略意義,稠桑原的絕壁早已消失,變成了平緩的河灘,不僅如此,原本原上茂密的森林也不知何時不複存在,因而,人們不僅能夠從河灘上行路,還能從原上行路。
而秦函穀關東麵的弘農河也早已從湍急大水漸漸變小,雖不至於變成涓涓細流,但是想要渡河也不再非常困難。
這不僅導致曾經的秦函穀關不能繼續作為重大關隘,就連他先前修築的新關隘(魏函穀關)的地位都不斷下降。
他已經在琢磨著修築一座新的、具有絕對戰略地位的關隘了,潼關的位置也在考慮範圍之中。
而既然潼關青史留名,甚至占據了整個“日後”,那顯然設立這個關隘的決定極為正確。
至於說漢其實也建了一座新的函穀關……那座函穀關實際上根本沒有多大用處,沒有什麽提起的價值。
------------------------
函穀關有好幾個,潼關也有好幾個,整體而言,二者可以視作在一條穀道之中,但是潼關在函穀關的西邊
當年項羽也想要在宴席上殺掉自己,隻不過同樣一直沒有動手,範增還屢次舉起玉玦提醒他,但到底還是讓自己得以找到了生路,最終安全離開。
後來,便是楚漢爭霸,大漢奪取了這個天下。
隻不過,當年項羽和自己之間的問題更加複雜一些,項羽也好,自己也罷,都已經是明擺著要稱王了;而雙方的將領謀士更是對對方都抱有絕對的警惕——誰都知道,這一場鴻門宴是宴無好宴,絕非好事兒。
而自己,和項羽,也同樣對彼此的目的和打算心知肚明……哦,項羽可能腦子沒有那麽清醒,但顯然那家夥對於自己也沒有什麽善意,全都是殺心。
可是劉玄和劉演這兩人吧……
劉玄倒確實是對劉演毫無好感,隻覺得劉演是自己的威脅,要盡快除掉;劉玄的心腹們也覺得要趕緊除掉劉演——且不說這個方案和想法正確與否,但是確實態度已經明確;
但是劉演,他竟然還能覺得這一次大會是正常的集會?!
劉邦實感震驚,他確實沒見過這樣一個政治敏銳度不足的人作為一方有誌於天下的起義軍的領袖——政治敏銳度不足的人並不少,譬如某個韓姓人士,但這些人到底不是主君,不是要被推舉為帝的人。
劉演到底為什麽會覺得劉玄這一次召開集會不是蘊含陰謀,不是想要殺他?
難道他自己覺得這時候不是殺掉自己的合適時間,所以劉玄不會動手?但是解決敵人的時機哪有那麽準確,很多時候就是要動手所以就動手了,至於善後的問題,那都是後麵再說。
還是說劉演覺得劉玄就是不會或者不敢對自己動手?
……不過劉玄也確實很神奇。
明明都做好埋伏、有了計劃了,但他卻愣是沒有按照計劃行事,沒有殺掉劉演。
這兩人……劉邦眼角抽了抽,從這件事情來看,這兩人還真都不是合格的皇帝——特別是亂世之後的第一位皇帝的料。
這一次劉演沒死,那劉玄又會選擇什麽方法?
簡單一點的話,那就是直接派人,派一群人衝到劉演跟前殺掉對方。多麽簡單快捷又高效!
【這一次沒有成功,但是劉演陣營中也有人明裏暗裏勸說劉演提高警惕。】
【比如當時就在席上的樊宏,直接用當年項羽劉邦的鴻門宴為例:“昔日鴻門之會,範增舉玉玦以示項羽;而今之事,難道沒有同樣的意思嗎?”】
【而劉演對此的反應是“一笑置之”,並沒有表態,也不知道他究竟有沒有聽進去,又有沒有什麽打算。】
【劉秀也時常勸說劉演,除了讓他警惕劉玄之外,還讓他警惕曾經一同起兵的同伴李軼,但這一勸說沒有什麽效果。】
【在劉秀樊宏等人心急如焚,日日為劉演的生命安危感到擔憂的時候,劉玄對於劉演的忌憚也在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劉演陣營中不斷有人直接表示了不承認更始帝、不承認更始政權之後。】
【還記得那個表示“更始帝是誰”的劉稷嗎?他已經被劉玄記住了。】
【第二次除去劉演的計劃,就從他的身上開始。】
【劉玄直接下詔要任命劉稷為抗威將軍,劉稷拒絕接受——這正是劉玄等人想要看到的結果,隻要劉稷拒絕,那麽他就抗命了;於是,劉玄直接以此罪名,帶著不少將領和數千士卒前往了劉稷的駐地,要將劉稷收押後斬首。】
【劉演當時同樣在場,他不可能任由劉玄抓捕並且殺掉自己的部下,於是直接上前理論。】
【而這更觸發了劉玄的怒火,本就有所預謀,再加上此時攀升的憤怒,劉玄幹脆把劉演一起抓了起來,當天就將其誅殺。】
百姓們看到這裏,皆有幾分茫然。
“……就,就這樣?”有人還有些回不過神來,“那個劉演竟然就這麽死了?”
這麽……簡單?這麽快?這麽輕而易舉?
這確實超乎了他的認知,也超乎了其他百姓們的認知。
“戲文裏麵不是這麽講的啊!”不少人愕然道,“這不得先找一下證據,然後按罪收押,接著再有人反抗不滿,然後皇帝和大軍將這些人鎮壓下去,最後再把劉演處死?”
“也可能是皇帝要抓劉演,劉演抗命,然後雙方帶兵作戰,最後劉演落入下風被抓了起來處死,我看過這樣的!”
“他還有個弟弟劉秀呢!怎麽不能是皇帝抓了劉演,然後劉秀聽說自己的兄長被抓,於是帶兵攻打,逼迫皇帝把自己兄長放了,但是皇帝堅決不放並且處死了劉演,然後劉秀就和皇帝鬧翻……”
百姓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這些都是他們從戲文或者話本子裏麵聽過的故事。
朝堂皇室,政治鬥爭,兵變政變,距離他們都太過遙遠,遙遠的仿佛另一個世界;因此,他們對於這些事情的認知和了解,隻能全部從故事中得來。
或者是純粹編造的故事,也或者是從曆史真實故事改編而來,但總之,他們沒有親眼見過,沒有讀過史書,沒有真正聽聞。
而故事,總是帶著誇張和波折,或者說,寫故事的那些人,基本上也沒有這樣的人生經曆。
有人想到了話本子或者戲文總會編造一些內容,但仍舊不解:“就算戲文什麽的要添油加醋,但是再怎麽也不能就這麽就結束了吧?至少……至少不應該像是第一個方案那樣,埋伏刀兵,然後根據暗號殺人嗎?”
怎麽就……就這麽,草率?對,就是草率!
太草率了,太隨意了!
劉演,一個帶兵立下大功的主帥,一個皇位的有力競爭者,還有劉秀這樣的弟弟的人,居然就這麽隨隨便便、輕飄飄的死了?
——這麽輕飄飄的死法,一點也不像是王公貴族。他們不應當是那種轟轟烈烈、鬧得天翻地覆的嗎?
這樣,反倒像是他們這些草民的死法,隨意,又潦草。
男子陷入了沉思,也陷入了茫然。
【得知兄長突然無故被殺,劉秀在悲痛之下也做出了最恰當的應對——請罪。】
【他沒有表示過度的悲傷,更沒有對劉玄展露不滿,而是急忙趕回宛城,絕口不提自己在昆陽大捷中的功勞,而是為兄長的犯上之舉謝罪,同時表示自己也有過錯。】
【同時,在明麵上,他沒有為劉演服喪,舉止飲食都一如平日;但在私下裏——不是那種沒有人知道的私下裏哈,他不食酒肉,枕間也往往有淚痕。】
【劉玄見狀,對他放下心來,隨後又產生了些許愧疚之情,將他封為了破虜大將軍,加封武信侯。】
【而劉秀的應對還沒有結束。就在這一年,他又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娶妻。】
【這一行為同樣是為了掩飾自己的不滿,向劉玄和綠林軍一係展示自己心無怨恨,一心奔著美好新生活而去。】
【當然,他的娶妻對象陰麗華,家中也有不小的力量,足以給他在政治軍事乃至經濟方麵的支持。】
劉恒非常欣賞劉秀的反應速度和應對能力。
“忍辱負重,不逞一時之氣,抓住時機,揣摩人心,”他下了斷言,“大漢興複指日可待!”
且這種“興複”,應當也不隻是簡簡單單地重新建立大漢,而是讓大漢重新走入一個新階段,或許,他還可以暢想一下大漢在劉秀的手中再度輝煌。
忍辱負重,兄長被殺的血海深仇不僅不能報,還得對仇人順從恭敬,明麵上也不能展露悲傷;在兄喪的齊衰一年的喪期內,為了大局而成婚——當然,這個成婚對象本身大約還是讓劉秀比較滿意的。
【內部暫且表麵安定了下來,劉玄便繼續命人向王莽展開攻勢。】
【綠林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帶領,進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和李鬆帶領,向武關進發。】
【王匡和洛陽無需多言。至於另一支大軍中,申屠建是劉玄的心腹之一,當時要在席上殺劉演,那塊作為信物的玉佩就是申屠建呈遞給劉玄的;而李鬆,則是南陽豪強出身,原屬於舂陵兵,是李通和李軼的堂兄弟,至於他如今到底是劉秀的人還是劉玄的人,從他後來的動向來看,極有可能是已經倒向了劉玄。】
【而武關,作為關中四關之一,從東向西進入關中除了之前的秦函穀關、後來的潼關之外僅剩的另一條路,自古就是兵家要地,當初劉邦突入鹹陽,便是走武關。】
【因此,當綠林軍急攻武關的消息傳播開後,天下震動,就在武關附近的析縣(河南西峽縣),有人迅速起兵響應。】
【起義軍的首領有兩人,以鄧曄為主,於匡為輔,他們帶著一百餘人組成了起義的最初人數;隨後,兩人找到了析縣縣令,勸說他跟隨他們一同反對王莽:“劉玄稱帝,天下響應,王莽即將滅亡,你何不順從大勢呢?”】
【縣令被他說服了,於是帶著析縣的幾千兵馬歸入了起義軍中。】
【鄧曄之所以要去說服縣令,一是因為縣令手中的幾千兵馬;二是因為,析縣縣令此時正帶著這幾千兵馬協助朝廷軍隊鎮守武關。】
【這幾千兵馬和縣令選擇了起義軍,那麽鄧曄和於匡就得以鬆動武關的防守,並且獲得關於武關守兵的情報——隨後,他們先是控製了析縣和周邊地區,緊接著就進攻武關,武關守將兵敗投降。】
【占據了武關之後,長安的大門就向他們敞開了一半,於是鄧曄和於匡趁熱打鐵,先是又擊潰了王莽的一支大軍,隨後順著武關西進,直接攻入了長安城外的湖縣。】
【王莽進一步遭受了巨大打擊,慌張失措。】
【在慌亂之中,他選擇了兩個應對措施:一個是派兵去鎮壓鄧曄和於匡這支起義軍,另一個是寄希望於上天庇護。】
嬴政疑惑:“潼關?函穀關被廢棄了?”
若說函穀關之前加一個大秦的名號,這倒不算奇怪,畢竟大秦與函穀關真的是緊密相連;而西漢如果沿用了他大秦的函穀關,也屬常理。
可是後麵又出現了一個潼關,這可是一個全新的從未聽說過的關隘。
蒙毅思索道:“可能是後世地形變幻,原本的函穀關不再適用了,所以後人重新修建了新的關隘。”
地形地貌並非一成不變的,即使是古人對此也相當清楚。
在大秦的這數百年間,函穀關是要塞咽喉,但是到了千餘年後,經過風吹雨打風雲變動,可能函穀關的道路廢棄、可能函穀關周邊多出了路徑能夠繞過這一關隘……
最終,不得不新建一座關隘,用以扼守關中地區。
況且看樣子,潼關的位置還是沿著黃河河道,隻不過比函穀關靠西——大約是當時函穀關兩側的高原絕壁消失,無險可守了。
他們沒有關心王莽的操作,原本王莽在軍事上的應對就顯然不怎麽高明,如今驚慌失措下,隻會更加讓人不忍直視。
至於說武關附近的縣城竟然又出現了起義軍,還說服了縣令……當年大秦衰亡之際,不同樣如此嗎?
牆倒眾人推,大部分人還是或主動或不自覺地跟隨天下大勢的,而非逆流而上。
-
曹操眼睛一亮,潼關!這個位置!
原本的秦函穀關早已不再具備絕對的戰略意義,稠桑原的絕壁早已消失,變成了平緩的河灘,不僅如此,原本原上茂密的森林也不知何時不複存在,因而,人們不僅能夠從河灘上行路,還能從原上行路。
而秦函穀關東麵的弘農河也早已從湍急大水漸漸變小,雖不至於變成涓涓細流,但是想要渡河也不再非常困難。
這不僅導致曾經的秦函穀關不能繼續作為重大關隘,就連他先前修築的新關隘(魏函穀關)的地位都不斷下降。
他已經在琢磨著修築一座新的、具有絕對戰略地位的關隘了,潼關的位置也在考慮範圍之中。
而既然潼關青史留名,甚至占據了整個“日後”,那顯然設立這個關隘的決定極為正確。
至於說漢其實也建了一座新的函穀關……那座函穀關實際上根本沒有多大用處,沒有什麽提起的價值。
------------------------
函穀關有好幾個,潼關也有好幾個,整體而言,二者可以視作在一條穀道之中,但是潼關在函穀關的西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