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第二步
曆史直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作者:今天有貓了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匡胤點頭:“光武帝重視經學,既有倡導教化之心,又有穩固天下之意。”
當年劉秀稱帝統一天下後,戎馬未歇,便先新文教,為的正是壓製開國將領、平衡朝堂、收回兵權並給出出路。
退功臣而進文吏,正是對此的最好形容。
而劉秀為什麽這麽做,不就是為了讓天下能夠穩定下來,讓皇帝能夠掌握真正的權力,讓地方上難以分裂出去?
隻不過光武帝的手段較為溫和而已,沒有像是高皇帝那樣直接亮出刀鋒,殺他個人頭滾滾,鮮血橫流。
光武帝一邊給開國功臣們高官厚祿、爵位財富,一邊在朝堂上大興經學,推崇以經學入仕,恰到好處地維持住了平衡,將整個朝廷從先前的戰爭狀態過渡到了治國狀態,還剪除了開國軍功集團的威脅。
因此,自己的做法也並非錯誤之舉。
有唐朝中後期的鮮明案例,有五代十國數不清的鮮血慘案,趙匡胤自然覺得武將們需要壓一壓、武將的威脅非常大;而既然有一個能夠對得起自己的功臣、又能除去潛在威脅的方法,他為什麽不用?
這個方法又不是他獨創,而是有了明確的成功案例。
-
“大儒確實門下弟子眾多,有有高深學問,”一名中年男子道,“要是誰家子弟能得看中拜入門下,即使是最普通的弟子,也能有個好前途。”
他是縣裏麵的一座酒樓的東家,家中算是吃穿不愁、頗有餘財,至少在縣裏麵,就連縣令他也能搭得上話,攀攀交情。
有了這樣的條件,他的兒子們也都被他送去讀書了。若是能夠讀出來個功名,秀才或者舉人,那他們家就能夠就此改換門庭,地位再度提升。
沒錯,秀才或者舉人,至於進士老爺,男子想都不敢想。
天底下那麽多的讀書人,能夠得中進士的能有幾個?更多的還是掙紮在一次次的科舉考試之中。有人說什麽“狀元也沒那麽厲害,三年就能出一個”,那純粹是放屁。
或者說,那純粹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來評判狀元和其他進士。
狀元確實每三年就能出一個,但是總共算下來,狀元能夠有幾個?與全天下的讀書人相比,占比幾何?
不要說是狀元了,就是本朝所有的進士數量加起來,和全天下的讀書人數量相比,又占比幾何?
或許那些個京城裏麵高高在上的老爺們不在乎進士,但是對於天底下的絕大部分人而言,對於普通百姓、對於一方大族,進士也都是至關重要的。
而像是他家這樣的情況,子弟們都不求得中進士,能夠考中舉人就是最好;差一點能有個秀才功名,都已經足夠稱道。
畢竟考中舉人的人,在全天下的讀書人之中都不算多。
他們縣裏麵也還有好幾個秀才,考了許多年,至今也沒有考中舉人;僅有的一名舉人,家中也有兒子,但他的兒子至今也還是個秀才,未能中舉。
但若是能夠拜入大儒門下……那前路必是一片坦途,說不得就能就此變成官身。
【想要完成文化的家族化,對於已經成功達成第一步的地主豪強而言,並不困難。】
【家中已經出了一批通過明經走入仕途的子弟,等到這批子弟在官場中奮鬥幾年,能夠做到一方長官的時候,這個家族的地位和影響力就已經有所不同。】
【而這些為官的子弟們在這些年間也不會放下書本、停下對經學的研究,經過這麽些年,他們對於經學的研究更加深入,且借助官員身份,還能夠與其他大儒或者官員進一步結交,彼此啟發,便能夠使得自身的研究見解愈發深入。】
【此外,家族中的其餘後輩也會繼續讀書,可能還不在同一個名師門下,這樣一來,匯聚百家之長,形成家族的學問。】
【最終,在有了能夠被認可的經學研究水平之後,豪強地主們就開始建設家學,自家的學問隻在內部傳播,而不對外宣講,也就是“文化壟斷”。】
【這種文化壟斷的家學,通常是專攻某一經典,或者是《易》,或者是《春秋》,或者是《尚書》……他們利用自己的各種資源,物質資源、政治資源、人脈資源等等,將這一經鑽研極深,使得家族與這一經牢牢綁定,成為無法分開的共同體。】
【如此一來,這個家族就可以以此傳家,父子相傳,世代承襲,也就是所謂的“傳父業”,這個家族就是所謂的“經學世家”“累世經學”。】
【為此,還誕生了一句諺語,出自《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世家大族乃至之後的門閥士族,與庶族們的一大差別就在於門風;但是優美門風的根源,其實在於學術上的不斷承襲。】
【用直白的話來講,就是讀書人嘛,世代讀書,代代出名家,又不愁衣食住行,還備受他人尊重,身上自然就有一股和別人不一樣的氣質。】
【而古代那種基本全盤文盲的情況,也讓這種氣質上的差別愈發凸顯。】
不少普通出身的讀書人,看著畫麵中展示出來的內容,紛紛眼睛發紅。
那是什麽?那是大量的、數不清的、不是經典便是當世名家所著的書籍!
那是世家大族的核心財富,更是他們這些讀書人日思夜想、夜夜入夢、夢寐以求卻根本不可能得到的畢生追求!
那可是藏書。
清流文人,不熱衷名利,但對於收集各種典籍、研究經義卻一向看重;而混跡名利場中,熱衷且長於權謀爭鬥的士人,也不會不在乎這些典籍經義。
對於後者,他們反而更清楚這些東西能夠給自己、給兒孫、給家族帶來何等的利益,具有多麽大的價值。
——若是家中能夠因此出現一名士,出現一天下公認的大儒,那自己家族的地位完全可以拔高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因此,沒有讀書人不想要這些世家大族中的藏書。
而所有出身普通、幾乎是被全家全族供養上來的讀書人們,則更清楚自己和這樣的成果之間,那宛若天塹的遙不可及的距離。
這是他們即使完成了階級跨越,從平民百姓到半官身或者官身,他們也難以獲得畫麵中世家大族的財富。
這需要連續幾代人的積累,但是他們的家族能夠不斷延續下去嗎?
當年劉秀稱帝統一天下後,戎馬未歇,便先新文教,為的正是壓製開國將領、平衡朝堂、收回兵權並給出出路。
退功臣而進文吏,正是對此的最好形容。
而劉秀為什麽這麽做,不就是為了讓天下能夠穩定下來,讓皇帝能夠掌握真正的權力,讓地方上難以分裂出去?
隻不過光武帝的手段較為溫和而已,沒有像是高皇帝那樣直接亮出刀鋒,殺他個人頭滾滾,鮮血橫流。
光武帝一邊給開國功臣們高官厚祿、爵位財富,一邊在朝堂上大興經學,推崇以經學入仕,恰到好處地維持住了平衡,將整個朝廷從先前的戰爭狀態過渡到了治國狀態,還剪除了開國軍功集團的威脅。
因此,自己的做法也並非錯誤之舉。
有唐朝中後期的鮮明案例,有五代十國數不清的鮮血慘案,趙匡胤自然覺得武將們需要壓一壓、武將的威脅非常大;而既然有一個能夠對得起自己的功臣、又能除去潛在威脅的方法,他為什麽不用?
這個方法又不是他獨創,而是有了明確的成功案例。
-
“大儒確實門下弟子眾多,有有高深學問,”一名中年男子道,“要是誰家子弟能得看中拜入門下,即使是最普通的弟子,也能有個好前途。”
他是縣裏麵的一座酒樓的東家,家中算是吃穿不愁、頗有餘財,至少在縣裏麵,就連縣令他也能搭得上話,攀攀交情。
有了這樣的條件,他的兒子們也都被他送去讀書了。若是能夠讀出來個功名,秀才或者舉人,那他們家就能夠就此改換門庭,地位再度提升。
沒錯,秀才或者舉人,至於進士老爺,男子想都不敢想。
天底下那麽多的讀書人,能夠得中進士的能有幾個?更多的還是掙紮在一次次的科舉考試之中。有人說什麽“狀元也沒那麽厲害,三年就能出一個”,那純粹是放屁。
或者說,那純粹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來評判狀元和其他進士。
狀元確實每三年就能出一個,但是總共算下來,狀元能夠有幾個?與全天下的讀書人相比,占比幾何?
不要說是狀元了,就是本朝所有的進士數量加起來,和全天下的讀書人數量相比,又占比幾何?
或許那些個京城裏麵高高在上的老爺們不在乎進士,但是對於天底下的絕大部分人而言,對於普通百姓、對於一方大族,進士也都是至關重要的。
而像是他家這樣的情況,子弟們都不求得中進士,能夠考中舉人就是最好;差一點能有個秀才功名,都已經足夠稱道。
畢竟考中舉人的人,在全天下的讀書人之中都不算多。
他們縣裏麵也還有好幾個秀才,考了許多年,至今也沒有考中舉人;僅有的一名舉人,家中也有兒子,但他的兒子至今也還是個秀才,未能中舉。
但若是能夠拜入大儒門下……那前路必是一片坦途,說不得就能就此變成官身。
【想要完成文化的家族化,對於已經成功達成第一步的地主豪強而言,並不困難。】
【家中已經出了一批通過明經走入仕途的子弟,等到這批子弟在官場中奮鬥幾年,能夠做到一方長官的時候,這個家族的地位和影響力就已經有所不同。】
【而這些為官的子弟們在這些年間也不會放下書本、停下對經學的研究,經過這麽些年,他們對於經學的研究更加深入,且借助官員身份,還能夠與其他大儒或者官員進一步結交,彼此啟發,便能夠使得自身的研究見解愈發深入。】
【此外,家族中的其餘後輩也會繼續讀書,可能還不在同一個名師門下,這樣一來,匯聚百家之長,形成家族的學問。】
【最終,在有了能夠被認可的經學研究水平之後,豪強地主們就開始建設家學,自家的學問隻在內部傳播,而不對外宣講,也就是“文化壟斷”。】
【這種文化壟斷的家學,通常是專攻某一經典,或者是《易》,或者是《春秋》,或者是《尚書》……他們利用自己的各種資源,物質資源、政治資源、人脈資源等等,將這一經鑽研極深,使得家族與這一經牢牢綁定,成為無法分開的共同體。】
【如此一來,這個家族就可以以此傳家,父子相傳,世代承襲,也就是所謂的“傳父業”,這個家族就是所謂的“經學世家”“累世經學”。】
【為此,還誕生了一句諺語,出自《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
【世家大族乃至之後的門閥士族,與庶族們的一大差別就在於門風;但是優美門風的根源,其實在於學術上的不斷承襲。】
【用直白的話來講,就是讀書人嘛,世代讀書,代代出名家,又不愁衣食住行,還備受他人尊重,身上自然就有一股和別人不一樣的氣質。】
【而古代那種基本全盤文盲的情況,也讓這種氣質上的差別愈發凸顯。】
不少普通出身的讀書人,看著畫麵中展示出來的內容,紛紛眼睛發紅。
那是什麽?那是大量的、數不清的、不是經典便是當世名家所著的書籍!
那是世家大族的核心財富,更是他們這些讀書人日思夜想、夜夜入夢、夢寐以求卻根本不可能得到的畢生追求!
那可是藏書。
清流文人,不熱衷名利,但對於收集各種典籍、研究經義卻一向看重;而混跡名利場中,熱衷且長於權謀爭鬥的士人,也不會不在乎這些典籍經義。
對於後者,他們反而更清楚這些東西能夠給自己、給兒孫、給家族帶來何等的利益,具有多麽大的價值。
——若是家中能夠因此出現一名士,出現一天下公認的大儒,那自己家族的地位完全可以拔高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因此,沒有讀書人不想要這些世家大族中的藏書。
而所有出身普通、幾乎是被全家全族供養上來的讀書人們,則更清楚自己和這樣的成果之間,那宛若天塹的遙不可及的距離。
這是他們即使完成了階級跨越,從平民百姓到半官身或者官身,他們也難以獲得畫麵中世家大族的財富。
這需要連續幾代人的積累,但是他們的家族能夠不斷延續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