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前麵文章的人可能要問了,趙國的國王不是武臣嗎?怎麽變成趙王歇了呢?
說來話長,這期間又是滿滿的故事。
原來,當初自立門戶的武臣在張耳、陳餘的唆使下,不聽從陳勝的指揮,非但沒有派兵向西討伐秦軍,反而派部將韓廣、李良等向燕國舊地發展。
等韓廣在燕國舊地站穩腳跟後,燕國原來的貴族就紛紛勸告韓廣說:“楚國已經立了王,趙國也已立了王。燕國地方雖然小,過去也是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我們願意擁戴您為燕王。希望您順應民意,早日稱王。”
此時的韓廣還有所顧慮,他回答說:“我的母親還留在趙國,恐怕會被武臣加害。”
貴族們幫韓廣分析道:“趙國現在的西麵有秦軍,南麵又有楚軍,他的力量自顧不暇,管不了我們。況且以楚國的強大,都不敢殺害趙王的家屬,趙國又怎敢殺害將軍您的家屬呢?”
韓廣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於是就自立做了燕王。過了幾個月,趙王武臣還真就派人護送韓廣的母親及其家屬來到了燕國。
這有夠亂的吧。陳勝派武臣攻打趙地,武臣得手後擺脫了陳勝自立為趙王。
趙王派出的韓廣去收複燕地,韓廣得手後又甩開了武臣自立為燕王。
麵對尾大不掉的部將,無論是陳勝,還是後麵的武臣,都隻能乖乖地承認,並不得不“大方”地給予“祝賀”、“加封”等一係列的恩寵。
後來的故事就更精彩了。武臣和韓廣鬧掰了,便領軍向北攻擊燕國地界。有一次武臣外出,不慎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趙國拿一半土地,來換趙王武臣。
張耳、陳餘派多次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不僅不理睬還把趙國的使者殺死,然後繼續要求分割趙國的土地。張耳和陳餘拿韓廣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時,趙國陣營裏有一名“廝養卒”,類似夥食班裏的小兵,在宿舍裏向同伴吹牛,說自己可以擔任使者,和趙王同車回來。
同伴們全都笑他:“丞相派去了這麽多使者,都被殺了,你有什麽本事能救出趙王?吹牛也不打草稿。”
沒想到這個廝養卒竟然真的去了燕國,他獨自跑到燕軍的大營。
見了燕軍將領,他對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麽嗎?”燕將回答說:“你是打算來救趙王的吧?”
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麽樣的人嗎?”燕將說:“是賢明的人。”
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麽?”燕將回答說:“當然是要救他們的趙王嘍。”
這個勤務兵就笑著說:“您實在不了解這兩個人。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每個人都想麵南稱王,怎麽會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呢?做臣子和做國君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隻是顧慮到局勢未穩定,還沒敢三分國土,各自為王。暫時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係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正準備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而你們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麵上看起來是急著要救趙王,實際上巴不得讓燕軍殺死他,武臣死了,他們正好可以瓜分趙國各自為王。然後,他們兩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你們覺得能抵擋得了他們的進攻嗎?”
燕國將領恍然大悟,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同意放武臣回國。
就這樣,這個廝養卒駕著車子載著武臣回國了。
武臣回到趙國後繼續當他的趙王。
那趙王又是怎麽換人了呢?
就在武臣被釋放的次年,他派出的李良這一路大軍平定常山以後,回來交差。
武臣鼓勵了李良一番,因為張黶部已經攻占了太原郡南部的上黨郡,武臣便再派李良去山西進攻太原郡。
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今石家莊西)時,秦國長城軍團在王離的率領下,已經東渡黃河進入了太原郡。並且嚴密地封鎖了井陘(太行山著名關隘,也位於河北石家莊西),李良被堵在關隘前,無法向前挺進。
而已經占領上黨郡的張黶部,在王離長城軍團的夾擊下,被迫撤退至邯鄲郡內。
這時,秦軍將領謊稱秦二世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這封信有意不封口,送到了李良營中。
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
李良看到這封信並沒有相信,他見一時打不下井陘,打算撤軍邯鄲,準備增兵之後回頭再戰。
在回軍途中,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李良在回邯鄲的路上,碰巧遇到趙王武臣的姐姐。她參加了一場宴會後,也在返回邯鄲的路上。
李良看到這浩浩蕩蕩的車隊,誤以為是趙王武臣出行,於是本著君臣之禮,趕緊下車,跪在路邊求見。
武臣的姐姐醉醺醺的,也不知跪在麵前的是誰,於是派出了一名隨行的伺從,隨便招呼了一下李良便走了。
李良出身貴族,特別講究貴族禮儀。當他從地上站起來得知自己跪拜的隻是武臣的姐姐時,非常尷尬,當著隨從官員的麵,一時感到下不了台。
隨行官中有人挑撥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她一個女人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這情何以堪。請允許我去殺了她。”
李良已經收到秦二世的書信,本來就在猶豫中,遇上這件事,不由心生怨恨,便派人追趕武臣的姐姐,將她殺死在路上。
緊接著李良揮師襲擊邯鄲。邯鄲方麵猝不及防,武臣、邵騷被殺。
張耳和陳餘由於平常很注意籠絡人心,也非常注重情報工作,因而提前得到消息,在邯鄲城破前逃脫了。
是不是感覺很亂,韓廣和李良都是武臣派出的一方主將,一個個成氣候了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一方麵說明武臣人格魅力不足,至少不善將將;另一方麵,這也是當時環境造成的,不止陳勝有這個問題,項羽和其他諸侯也都存在這個缺陷,即便是被韓信佩服的高祖劉邦,也險些在這方麵出事。這亂世英雄非得整到最後才能見分曉。
眼下趙王武臣是提前下場了,那麽趙王歇又是怎回事呢。
張耳、陳餘逃出邯鄲後,收拾武臣的殘軍,撐起了五萬大軍。
趙地人對張耳、陳餘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困難很大,隻有擁立真正的趙王後代,以正義扶持,才可以成就功業。”
兩人一商量,覺得目前的局勢隻能如此,於是他們四處尋訪,終於找到趙國後裔趙歇,於是將他立為趙王,並遷居信都(今河北邢台)。
後來,李良試圖進攻陳餘,被陳餘打敗,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這就是趙王武臣改為趙王歇的經過。當然,跟幾個楚王一樣,趙王歇最終也難逃一死。隨著故事的發展,後麵我們還會說到。
說來話長,這期間又是滿滿的故事。
原來,當初自立門戶的武臣在張耳、陳餘的唆使下,不聽從陳勝的指揮,非但沒有派兵向西討伐秦軍,反而派部將韓廣、李良等向燕國舊地發展。
等韓廣在燕國舊地站穩腳跟後,燕國原來的貴族就紛紛勸告韓廣說:“楚國已經立了王,趙國也已立了王。燕國地方雖然小,過去也是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我們願意擁戴您為燕王。希望您順應民意,早日稱王。”
此時的韓廣還有所顧慮,他回答說:“我的母親還留在趙國,恐怕會被武臣加害。”
貴族們幫韓廣分析道:“趙國現在的西麵有秦軍,南麵又有楚軍,他的力量自顧不暇,管不了我們。況且以楚國的強大,都不敢殺害趙王的家屬,趙國又怎敢殺害將軍您的家屬呢?”
韓廣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於是就自立做了燕王。過了幾個月,趙王武臣還真就派人護送韓廣的母親及其家屬來到了燕國。
這有夠亂的吧。陳勝派武臣攻打趙地,武臣得手後擺脫了陳勝自立為趙王。
趙王派出的韓廣去收複燕地,韓廣得手後又甩開了武臣自立為燕王。
麵對尾大不掉的部將,無論是陳勝,還是後麵的武臣,都隻能乖乖地承認,並不得不“大方”地給予“祝賀”、“加封”等一係列的恩寵。
後來的故事就更精彩了。武臣和韓廣鬧掰了,便領軍向北攻擊燕國地界。有一次武臣外出,不慎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趙國拿一半土地,來換趙王武臣。
張耳、陳餘派多次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不僅不理睬還把趙國的使者殺死,然後繼續要求分割趙國的土地。張耳和陳餘拿韓廣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時,趙國陣營裏有一名“廝養卒”,類似夥食班裏的小兵,在宿舍裏向同伴吹牛,說自己可以擔任使者,和趙王同車回來。
同伴們全都笑他:“丞相派去了這麽多使者,都被殺了,你有什麽本事能救出趙王?吹牛也不打草稿。”
沒想到這個廝養卒竟然真的去了燕國,他獨自跑到燕軍的大營。
見了燕軍將領,他對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麽嗎?”燕將回答說:“你是打算來救趙王的吧?”
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麽樣的人嗎?”燕將說:“是賢明的人。”
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麽?”燕將回答說:“當然是要救他們的趙王嘍。”
這個勤務兵就笑著說:“您實在不了解這兩個人。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每個人都想麵南稱王,怎麽會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呢?做臣子和做國君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隻是顧慮到局勢未穩定,還沒敢三分國土,各自為王。暫時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係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正準備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而你們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麵上看起來是急著要救趙王,實際上巴不得讓燕軍殺死他,武臣死了,他們正好可以瓜分趙國各自為王。然後,他們兩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你們覺得能抵擋得了他們的進攻嗎?”
燕國將領恍然大悟,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同意放武臣回國。
就這樣,這個廝養卒駕著車子載著武臣回國了。
武臣回到趙國後繼續當他的趙王。
那趙王又是怎麽換人了呢?
就在武臣被釋放的次年,他派出的李良這一路大軍平定常山以後,回來交差。
武臣鼓勵了李良一番,因為張黶部已經攻占了太原郡南部的上黨郡,武臣便再派李良去山西進攻太原郡。
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今石家莊西)時,秦國長城軍團在王離的率領下,已經東渡黃河進入了太原郡。並且嚴密地封鎖了井陘(太行山著名關隘,也位於河北石家莊西),李良被堵在關隘前,無法向前挺進。
而已經占領上黨郡的張黶部,在王離長城軍團的夾擊下,被迫撤退至邯鄲郡內。
這時,秦軍將領謊稱秦二世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這封信有意不封口,送到了李良營中。
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
李良看到這封信並沒有相信,他見一時打不下井陘,打算撤軍邯鄲,準備增兵之後回頭再戰。
在回軍途中,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李良在回邯鄲的路上,碰巧遇到趙王武臣的姐姐。她參加了一場宴會後,也在返回邯鄲的路上。
李良看到這浩浩蕩蕩的車隊,誤以為是趙王武臣出行,於是本著君臣之禮,趕緊下車,跪在路邊求見。
武臣的姐姐醉醺醺的,也不知跪在麵前的是誰,於是派出了一名隨行的伺從,隨便招呼了一下李良便走了。
李良出身貴族,特別講究貴族禮儀。當他從地上站起來得知自己跪拜的隻是武臣的姐姐時,非常尷尬,當著隨從官員的麵,一時感到下不了台。
隨行官中有人挑撥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她一個女人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這情何以堪。請允許我去殺了她。”
李良已經收到秦二世的書信,本來就在猶豫中,遇上這件事,不由心生怨恨,便派人追趕武臣的姐姐,將她殺死在路上。
緊接著李良揮師襲擊邯鄲。邯鄲方麵猝不及防,武臣、邵騷被殺。
張耳和陳餘由於平常很注意籠絡人心,也非常注重情報工作,因而提前得到消息,在邯鄲城破前逃脫了。
是不是感覺很亂,韓廣和李良都是武臣派出的一方主將,一個個成氣候了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這一方麵說明武臣人格魅力不足,至少不善將將;另一方麵,這也是當時環境造成的,不止陳勝有這個問題,項羽和其他諸侯也都存在這個缺陷,即便是被韓信佩服的高祖劉邦,也險些在這方麵出事。這亂世英雄非得整到最後才能見分曉。
眼下趙王武臣是提前下場了,那麽趙王歇又是怎回事呢。
張耳、陳餘逃出邯鄲後,收拾武臣的殘軍,撐起了五萬大軍。
趙地人對張耳、陳餘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困難很大,隻有擁立真正的趙王後代,以正義扶持,才可以成就功業。”
兩人一商量,覺得目前的局勢隻能如此,於是他們四處尋訪,終於找到趙國後裔趙歇,於是將他立為趙王,並遷居信都(今河北邢台)。
後來,李良試圖進攻陳餘,被陳餘打敗,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這就是趙王武臣改為趙王歇的經過。當然,跟幾個楚王一樣,趙王歇最終也難逃一死。隨著故事的發展,後麵我們還會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