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回到霸上,開始著手考慮如何穩定關中人心的問題。他把個各縣的長者、鄉紳、豪傑等召集起來開會。
幹嘛呢,又要選關中王了嗎?
不是!
這次的關中王,不用選。
楚王已經答應給先入關中的將領了。既然沛公已經先行入關,他就占了先機。但沛公知道,巨鹿之戰後,項羽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現在正領著諸侯聯軍往鹹陽來了。
章邯投降,並入二十多萬士卒,掐指一算,少說也有四五十萬軍隊。自己手上滿打滿算最多也就十萬人。雖說戰鬥力不弱,但比起善打惡仗的項羽軍隊來說,差距不小。
關中封王,不一定是楚王說了算,萬一項羽不樂意呢,萬一有其他人也想當呢?沛公覺得事緩則圓,反正漢中已經在自己手上,別人想來,得問他手上這十萬大軍同不同意。眼下收買人心最要緊,為日後打下基礎總不是壞事。
所以,他召集長者、鄉紳、豪傑等開會,第一個就把楚王的約定廣而告之,就是那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既然我先行入關,那麽這個關中王非我莫屬了。所以接下來,為了關中百姓的利益,與關中的父老鄉親有個約定。那就是“殺人者處以死刑;傷人以及偷盜者要抵罪;廢除所有秦法律,官員按照原來的職位照舊不變。”
這就是著名的“約法三章”。
沛公還告訴他們:“我之所以來到關中,是為父老鄉親們鏟除暴秦的危害,絕不是來欺壓百姓、侵害大家的利益,希望大家不要害怕。我現在就要率領軍隊回到霸上,等各國的大軍到來後,共同製定法律來約束百姓的行為。”
然後沛公派人與秦朝官吏一起到各縣各鄉巡回演講,向老百姓宣傳沛公的這些舉措。關中百姓吃了定心丸,十分高興。爭相帶著牛、羊以及酒和糧食前來慰問沛公的將士。
沛公堅持不願意接收,他做足了戲碼後,對捐贈的人說:“軍庫的糧草,還有很多,並不短缺,不願意讓老百姓破費。”
關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更加高興了。大家都對這個未來的關中王感激不已,都擔心六國大軍來了以後會不會有什麽變化,更害怕關中王不是由沛公來擔任。
(坑殺秦卒)
項羽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後,允諾破鹹陽城,消滅秦帝國後,將封章邯為雍王,而且封地就在秦境內。同時,他解除了章邯對秦軍的指揮權,讓上將軍司馬欣代為行使。
各國聯軍就地整編後,項羽領著大軍渡過黃河,進入三川郡(河南省西部,包括黃河以南、靈寶市以東),向秦都鹹陽挺進。一路上,之前活動在河南一帶的趙、魏、韓軍隨之加入編隊。
項羽率領的六國大軍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兵員數越來越多。浩浩蕩蕩地向鹹陽開了過來。
這支混編的部隊規模龐大,成份複雜。連同投降的二十萬秦軍算在內,有趙國丞相張耳,趙將司馬卬、申陽所統領的三支趙國的軍隊;有齊將田間、田角兩兄弟,齊王建孫子田安以及另一名齊將田都率領的三支齊國軍隊;還有燕國將領臧荼、魏王豹所統領的燕軍和魏軍,再加上項羽直接統領的楚軍主力,夯不啷當一共有六十萬大軍。
當這支部隊進駐到新安(今河南澠池境內)城南時,發生了一起令慘絕人寰的大事件。
六國聯軍的官兵以前大多在秦朝的關中地區服過徭役或兵役。那個時候,秦朝的官兵對待他們很無禮,沒少欺淩打壓他們。
到了秦軍投降六國聯軍後,六國的官兵就乘機打擊報複秦朝的官兵,甚至任意侮辱他們。
秦軍士卒私下議論說:“章邯等人騙我們投降六國,若能攻入關中滅掉秦朝,就沒事;如果不能,六國聯軍會俘虜我們退回東邊,而秦王肯定會殺了我們的父母妻子。”
各種消極、負麵的牢騷話越傳越多,越傳越廣,逐漸傳到了六國軍隊的耳朵裏。
很快,項羽也聽說了這些事。
他把手下兩員大將英布和蒲將軍召入營帳內密謀。項羽擔心秦軍士卒數量過於龐大,雖然章邯、司馬欣和董翳投降了,但秦軍將士未經血戰而投降,心中頗不服氣。萬一到了關中再起來造反,有了關中老百姓的支持,這麻煩就大了。
三人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幹脆就地解決這個難題。將所有除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外的秦軍將士,全部誅殺。
於是,由英布和蒲將軍親自部署,楚軍秘密行動,趁夜突然襲擊,把秦朝的二十多萬官兵全部坑殺在新安城南。
關於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這一事件,我們是從司馬遷《史記》中獲悉的。《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稱,“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沿用了這一說法,第九卷中是這麽說的:項羽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羽萬人新安城南。
對已經投降的俘虜舉起屠刀,自然是一件非常不得人心的事。
盡管事出有因,但二十萬士兵涉及關中上百萬家庭,項羽就不考慮政治後果嗎?縱使項羽這個暴脾氣的不顧後果,難道範增不會勸阻嗎?當時,六國將領都圍繞在項羽身邊,就沒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嗎?
這麽大的事件,史書記載偏偏又是如此簡單。這不由令人產生疑問。
二十萬秦軍的指揮權已經落到司馬欣身上,這支秦軍是作為先鋒引導走在大部隊前麵的,他們是否配備武器?
如果沒有,何來先鋒一說,如果有,英布和蒲將軍又如何能一夜之間將這二十萬軍隊坑殺殆盡?
另外,二十萬士卒如何掩埋,要挖多大的坑?要知道沛公在爭分奪秒的搶攻鹹陽,項羽就不想“先入定關中”?盡管實力上占優,但道義上對於楚王的約定,項羽也不好當眾違背。
所以此刻的項羽也在爭分奪秒的挺進關中。對於二十萬已經投降的秦軍,完全沒有必要統統坑殺。
縱觀這段時期的曆史,動輒坑殺數十萬或者戰場上屠戮數以萬計的記錄隨處可見。
對於統計死傷來說,無非就是個數字。那麽,有沒有一種可能,項羽坑殺的隻是二十萬秦軍中挑頭鬧事的少部分人。為了彰顯項羽的殘暴,司馬遷有意誇大了數字?
暫且不管這些數字了。戰爭本身就是殘酷的,不僅給交戰雙方帶來無盡的傷痛,還附帶人力和財物的損失。
所幸秦帝國已經走上了分崩析離的道路,和平的曙光仿佛就要來臨了。
幹嘛呢,又要選關中王了嗎?
不是!
這次的關中王,不用選。
楚王已經答應給先入關中的將領了。既然沛公已經先行入關,他就占了先機。但沛公知道,巨鹿之戰後,項羽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現在正領著諸侯聯軍往鹹陽來了。
章邯投降,並入二十多萬士卒,掐指一算,少說也有四五十萬軍隊。自己手上滿打滿算最多也就十萬人。雖說戰鬥力不弱,但比起善打惡仗的項羽軍隊來說,差距不小。
關中封王,不一定是楚王說了算,萬一項羽不樂意呢,萬一有其他人也想當呢?沛公覺得事緩則圓,反正漢中已經在自己手上,別人想來,得問他手上這十萬大軍同不同意。眼下收買人心最要緊,為日後打下基礎總不是壞事。
所以,他召集長者、鄉紳、豪傑等開會,第一個就把楚王的約定廣而告之,就是那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既然我先行入關,那麽這個關中王非我莫屬了。所以接下來,為了關中百姓的利益,與關中的父老鄉親有個約定。那就是“殺人者處以死刑;傷人以及偷盜者要抵罪;廢除所有秦法律,官員按照原來的職位照舊不變。”
這就是著名的“約法三章”。
沛公還告訴他們:“我之所以來到關中,是為父老鄉親們鏟除暴秦的危害,絕不是來欺壓百姓、侵害大家的利益,希望大家不要害怕。我現在就要率領軍隊回到霸上,等各國的大軍到來後,共同製定法律來約束百姓的行為。”
然後沛公派人與秦朝官吏一起到各縣各鄉巡回演講,向老百姓宣傳沛公的這些舉措。關中百姓吃了定心丸,十分高興。爭相帶著牛、羊以及酒和糧食前來慰問沛公的將士。
沛公堅持不願意接收,他做足了戲碼後,對捐贈的人說:“軍庫的糧草,還有很多,並不短缺,不願意讓老百姓破費。”
關中百姓聽到這個消息,更加高興了。大家都對這個未來的關中王感激不已,都擔心六國大軍來了以後會不會有什麽變化,更害怕關中王不是由沛公來擔任。
(坑殺秦卒)
項羽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後,允諾破鹹陽城,消滅秦帝國後,將封章邯為雍王,而且封地就在秦境內。同時,他解除了章邯對秦軍的指揮權,讓上將軍司馬欣代為行使。
各國聯軍就地整編後,項羽領著大軍渡過黃河,進入三川郡(河南省西部,包括黃河以南、靈寶市以東),向秦都鹹陽挺進。一路上,之前活動在河南一帶的趙、魏、韓軍隨之加入編隊。
項羽率領的六國大軍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兵員數越來越多。浩浩蕩蕩地向鹹陽開了過來。
這支混編的部隊規模龐大,成份複雜。連同投降的二十萬秦軍算在內,有趙國丞相張耳,趙將司馬卬、申陽所統領的三支趙國的軍隊;有齊將田間、田角兩兄弟,齊王建孫子田安以及另一名齊將田都率領的三支齊國軍隊;還有燕國將領臧荼、魏王豹所統領的燕軍和魏軍,再加上項羽直接統領的楚軍主力,夯不啷當一共有六十萬大軍。
當這支部隊進駐到新安(今河南澠池境內)城南時,發生了一起令慘絕人寰的大事件。
六國聯軍的官兵以前大多在秦朝的關中地區服過徭役或兵役。那個時候,秦朝的官兵對待他們很無禮,沒少欺淩打壓他們。
到了秦軍投降六國聯軍後,六國的官兵就乘機打擊報複秦朝的官兵,甚至任意侮辱他們。
秦軍士卒私下議論說:“章邯等人騙我們投降六國,若能攻入關中滅掉秦朝,就沒事;如果不能,六國聯軍會俘虜我們退回東邊,而秦王肯定會殺了我們的父母妻子。”
各種消極、負麵的牢騷話越傳越多,越傳越廣,逐漸傳到了六國軍隊的耳朵裏。
很快,項羽也聽說了這些事。
他把手下兩員大將英布和蒲將軍召入營帳內密謀。項羽擔心秦軍士卒數量過於龐大,雖然章邯、司馬欣和董翳投降了,但秦軍將士未經血戰而投降,心中頗不服氣。萬一到了關中再起來造反,有了關中老百姓的支持,這麻煩就大了。
三人經過仔細研究,決定幹脆就地解決這個難題。將所有除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外的秦軍將士,全部誅殺。
於是,由英布和蒲將軍親自部署,楚軍秘密行動,趁夜突然襲擊,把秦朝的二十多萬官兵全部坑殺在新安城南。
關於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這一事件,我們是從司馬遷《史記》中獲悉的。《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稱,“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沿用了這一說法,第九卷中是這麽說的:項羽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羽萬人新安城南。
對已經投降的俘虜舉起屠刀,自然是一件非常不得人心的事。
盡管事出有因,但二十萬士兵涉及關中上百萬家庭,項羽就不考慮政治後果嗎?縱使項羽這個暴脾氣的不顧後果,難道範增不會勸阻嗎?當時,六國將領都圍繞在項羽身邊,就沒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嗎?
這麽大的事件,史書記載偏偏又是如此簡單。這不由令人產生疑問。
二十萬秦軍的指揮權已經落到司馬欣身上,這支秦軍是作為先鋒引導走在大部隊前麵的,他們是否配備武器?
如果沒有,何來先鋒一說,如果有,英布和蒲將軍又如何能一夜之間將這二十萬軍隊坑殺殆盡?
另外,二十萬士卒如何掩埋,要挖多大的坑?要知道沛公在爭分奪秒的搶攻鹹陽,項羽就不想“先入定關中”?盡管實力上占優,但道義上對於楚王的約定,項羽也不好當眾違背。
所以此刻的項羽也在爭分奪秒的挺進關中。對於二十萬已經投降的秦軍,完全沒有必要統統坑殺。
縱觀這段時期的曆史,動輒坑殺數十萬或者戰場上屠戮數以萬計的記錄隨處可見。
對於統計死傷來說,無非就是個數字。那麽,有沒有一種可能,項羽坑殺的隻是二十萬秦軍中挑頭鬧事的少部分人。為了彰顯項羽的殘暴,司馬遷有意誇大了數字?
暫且不管這些數字了。戰爭本身就是殘酷的,不僅給交戰雙方帶來無盡的傷痛,還附帶人力和財物的損失。
所幸秦帝國已經走上了分崩析離的道路,和平的曙光仿佛就要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