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將儀式結束後,漢王賜大將軍韓信坐下。然後他們之間有一番對話,韓信在這次對話中,徹底征服了漢王。史上將這段對話稱為“漢中對。”


    史載,漢王拜將後詢問韓信:“丞相多次在我麵前誇你,將軍你有什麽策略要教導我嗎?”


    韓信稍作謙讓後反問漢王:“大王如今要向東方發展,爭奪天下霸權,對手難道不是項羽嗎?”


    漢王點點頭說:“正是項羽。”


    韓信又問道:“大王您自己評估一下,從勇猛、強悍、仁德、剛強這四個方麵來看,您能比得上項羽嗎?”


    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搖搖頭說:“我的確不如項羽。”


    韓信聞言當即起身拜謝漢王,然後坐下繼續說道:“我也認為您確實不如他。”


    前腳剛剛被拜大將,後腳就敢當麵給漢王難堪。韓信雖然說的是真話,但他的情商實在讓蕭何著急。但漢王不露聲色,他想見識一下韓信究竟有何本事,能讓丞相如此抬舉。


    韓信接著說道:“然而,我以前在項羽身邊侍奉過他,我想對您講講項羽這個人。”


    漢王點了點頭。


    韓信說道:“項羽每次憤怒的時候便大聲嗬斥,上下都被嚇得不敢吭聲。他不能知人善任,也不會信任賢能的將領,因此這樣的勇猛隻不過是匹夫之勇。


    項羽待人,非常恭敬、慈愛。講話又非常和氣,部下患病,他甚至也會掉眼淚。還會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們吃。但等到手下的人立功了,要對將士進行封賞的時候,項羽卻把印信緊緊握在自己手裏,棱角都磨光了,也舍不得賜給立功的人。這便是常人所說的婦人之仁。”


    韓信一口氣把項王的缺點捅了出來。漢王回頭與蕭何對視了一下笑了。


    韓信見漢王聽得津津有味便又說道:“項羽盡管稱霸天下,使得各路諸侯向他臣服,但他不懂得據守關中,卻建都彭城,這是項羽的第一個失誤;背棄當初義帝定下的盟約,將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分封為諸侯,大家都覺得非常不公平,這是他第二個失誤;他竟然把各路諸侯國以前的國君驅逐出境,另立國君的將相作為國王,還將義帝懷王流放到江南,這是他第三個失誤;他的大軍經過的地方,均慘遭毀滅,百姓都不願意歸附他,隻不過是迫於他的淫威罷了。這是他第四個失誤。”


    漢王麵無表情地聽著。


    韓信繼續說道:“總而言之,項羽表麵上稱霸諸侯,但事實卻已經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擁護,因此他的強勢很容易就變成弱勢。大王如今要是能夠真心實意地反其道而行,對天下勇猛善戰的人才大膽任用,還有什麽是你消滅不了的呢?將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誰還會不誠心歸附?以正義的戰爭口號去把那些懷念故土的士卒收歸己有,再在向東方諸侯發起進攻,還會有誰不被打不垮?更何況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原本是秦朝的大將,統率秦軍的士兵四處征戰,已經好多年。戰士與逃亡的士兵多得不計其數,三人又對自己的部眾大肆隱瞞,向項羽投降,大軍抵達新安時,已經有二十多萬秦兵被項羽使用奸計坑殺,唯獨


    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人得以逃脫。秦朝的父老鄉親們對他們三個人非常怨恨,甚至都恨到骨子裏了。如今項羽依仗自己的威勢,將關中的秦地強行分給他們三人,沒有一個秦地百姓會高興的。當初大王您率軍進入武關時,絲毫沒有傷及百姓,廢除秦朝嚴酷的法律,並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誰會不樂意大王您稱為秦王的。更何況當初各路諸侯訂立約定,大王您理應稱秦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後來大王失去了王位,而被分封到漢中為王,秦地百姓對這件事是沒有不怨恨的。大王如今要是發兵向東,隻需要發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三秦大地。”


    韓信侃侃而談,漢王和蕭何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過了飯點。漢王仍舊覺得還不過癮,他終於明白了,夏侯嬰為何願意為這個死刑犯開脫,蕭何又為何月下追韓信了。聽了韓信的分析,他十分高興。認為得到韓信這個人才的時間太晚了,於是決定采納韓信的策略,按照韓信的步驟,要求諸將做好進攻三秦的準備。


    “漢中對”為漢王奪取天下,製定了切實可行的長遠規劃,是一次戰略性的決策。在漢王被貶到蠻荒之地的窘境時,韓信及時提出了這個打開局麵對策,猶如醍醐灌頂,讓漢王對前景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司馬遷在記錄這段曆史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麽將築壇拜將安排在前麵,把“漢中對”寫在了後麵。可能是這樣的鋪墊更具戲劇性吧。


    可以設想,韓信一個死刑犯,被夏侯嬰救下,然後通過蕭何強力推薦,被破格提拔為大將。這之前漢王竟然沒有親自考察、談話。


    將如此重任交由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人,這絕對不是漢王的風格。所以。合理的推斷,應該是先有“漢中對”,然後才有築壇拜將。諸如這類的事還有很多,特別是對於韓信,司馬遷給我們留下太多揣測的空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月當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金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金生並收藏漢月當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