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內亂後,漢王也按耐不住了。自從拜韓信為大將後,漢軍日夜操練,時刻準備著有朝一日能打出漢中。漢王在與大臣們商量時,一致認為要跳出關中,首先必須占領雍國,然後收複塞國和翟國。平定三秦後,以此為根基再向東發展。
漢王覬覦三秦早就是天下盡知的事情了。項羽為了防範漢王由漢中出,用名將章邯作為抵擋漢王的第一道關卡。他封章邯為雍王,將鹹陽以西秦地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領地劃給章邯。章邯熟悉關中地形,由他鎮守關中,像是一把鐵鎖,能將漢王牢牢囚禁在漢中一帶。
章邯本是秦朝將領,在戰敗投降的情況下,還能被封王,鎮守雍國,全部仰仗項王的恩賜。因此,章邯對項王感恩戴德,打心眼裏願意為項王看守住漢王,無論因私還是因公,將漢王牢牢鎖在關外,這一點章邯和項王是利益共同體。
章邯確實是個狠角色,放眼七國將領,要是排個座次的話,章邯一定在前五。他知道楚懷王的約定,也知道漢王心心念念都在覬覦關中,所以他非常認真地對待漢王。
六國滅秦時,章邯在東邊抵禦項羽,漢王在西邊從武關攻入關中,兩人其實沒有交過手。但從漢王一路攻城略地,輾轉進入關中的戰績來看,章邯不敢小覷漢王。
特別是漢王在鹹陽收買人心的舉措以及他的影響力,都讓章邯憂慮。自從項羽撤兵回楚地後,章邯一直小心翼翼地防備著漢王。有關漢中的消息,章邯第一時間會去了解、分析。當他聽說漢王拜韓信為大將後,他同漢王手下的將領一樣,感到佷訝異。當他得知韓信原來隻是項王手下的郎中後,又感到不可思議,不知漢王葫蘆裏賣的什麽膏藥。
章邯雖然重視漢王,但對漢王手下的將領卻極度蔑視。他曾放言,樊噲,一介武夫;夏侯嬰,一介小吏;韓信,一介乞丐。不是有勇無謀,就是無勇無謀。
仗著關中地勢險要,仗著自己身經百戰,仗著項王強大的靠山,章邯自覺能夠抵擋得住漢王的進攻。但章邯忽略了漢王的決心,誤判了韓信的智慧,失敗的種子就此埋下。
關中和漢中隔著秦嶺,山高路險,漢中通往關中的通道,由東向西列數,隻有五條:
第一條是子午道。子午道北起於子地(今陝西西安市東南的子午關),南止於午地(今洋縣東約八十公裏處),因此得名。子午穀全長六百多裏地,直穿秦嶺而達漢中盆地。漢王由關中到南鄭就任時,就是從這條通道過來的。
第二條是儻駱道。北起於駱地(今陝西周至縣西南的駱穀關),南止於儻地(今洋縣北)。駱穀路崎嶇陡峭,不利於大部隊穿行,全長不到五百裏地。
第三條是褒斜道。北起於斜地(今陝西眉縣的斜穀關),南止於褒地(今舊褒城北)。斜穀全長也不到五百裏地。戰國時期,秦惠王派大將司馬錯攻取蜀地,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第四條是陳倉道。北起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南至勉縣(今漢中西部)。全長六百多裏地。
第五條是祁山道。祁山道從甘肅天水出發,翻越祁山,經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到達漢中市略陽縣。這條古道全長一千多裏地。
這五條山路,子午道和儻駱道離關中最近,又處在塞王司馬欣的領地,實力相對弱小。但子午道在漢王進入漢中時,已經聽取張良的建議,被燒毀了,儻駱道過於崎嶇,大部隊行軍無法通過;褒斜道距離比較短,前人攻關中曾經走過,應是重點防守的要道;陳倉道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因嘉陵江上遊古稱故道水,秦朝在這一帶設故道縣,所以陳倉道又被稱為故道。陳倉道全程由六七百裏多地,地點稍微有點遠;還有一條就是祁山道。祁山道路途遙遠,即便從祁山沿渭水而下,到關中還有相當長的路程,關中可以從容集結人馬抵禦。
從哪一條道進攻關中,對韓信和章邯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韓信進軍路線被章邯準確預判,那就將遭遇雍王章邯的主力軍隊的攔截。一旦不能迅速戰勝章邯,要不了多久,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必將率兵馳援章邯。項王收到章邯的求救信,很可能指派關外諸侯國派兵支援。萬一項王親自領兵前來,那後果就很嚴重了。韓信進入關中之路,恐怕就會被堵死在這幾條小路上了。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章邯。由於章邯的兵力非常有限,這麽多道關口,必然要分兵把守。如果沒有重點防禦,漢軍主力集中一點可輕易突破。一旦漢軍突破山路進入關中,將會像潮水般漫灌整個關中平原。可是要重點防禦那條路口呢?
韓信究竟選的是那條道呢。他先是派出將士,征集大量民工,大張旗鼓地前去修複子午道沿線被漢王燒毀的棧道。由於工程浩大,一時間車水馬龍,塵土飛揚。漢中軍民都清楚,這條道修好了將要沿原路殺回關中去。這個情況很快就被嚴密監視漢王舉動章邯所捕獲。
章邯經過分析,不為所動,將陳倉道作為防守重點,下令加強陳倉方向的防備力量,密切監視陳倉道漢軍的動向,防止漢軍從陳倉道出來。
與此同時,章邯對關中通往漢中的另外兩條通路,儻駱道和褒斜道的北部出口地帶,也強化了戒備,派駐部分軍隊駐守,以防不測。
章邯就是章邯,他預判了漢軍的預判,早早做了布防。遺憾的是,他遇到了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軍事天才韓信。
漢王覬覦三秦早就是天下盡知的事情了。項羽為了防範漢王由漢中出,用名將章邯作為抵擋漢王的第一道關卡。他封章邯為雍王,將鹹陽以西秦地麵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領地劃給章邯。章邯熟悉關中地形,由他鎮守關中,像是一把鐵鎖,能將漢王牢牢囚禁在漢中一帶。
章邯本是秦朝將領,在戰敗投降的情況下,還能被封王,鎮守雍國,全部仰仗項王的恩賜。因此,章邯對項王感恩戴德,打心眼裏願意為項王看守住漢王,無論因私還是因公,將漢王牢牢鎖在關外,這一點章邯和項王是利益共同體。
章邯確實是個狠角色,放眼七國將領,要是排個座次的話,章邯一定在前五。他知道楚懷王的約定,也知道漢王心心念念都在覬覦關中,所以他非常認真地對待漢王。
六國滅秦時,章邯在東邊抵禦項羽,漢王在西邊從武關攻入關中,兩人其實沒有交過手。但從漢王一路攻城略地,輾轉進入關中的戰績來看,章邯不敢小覷漢王。
特別是漢王在鹹陽收買人心的舉措以及他的影響力,都讓章邯憂慮。自從項羽撤兵回楚地後,章邯一直小心翼翼地防備著漢王。有關漢中的消息,章邯第一時間會去了解、分析。當他聽說漢王拜韓信為大將後,他同漢王手下的將領一樣,感到佷訝異。當他得知韓信原來隻是項王手下的郎中後,又感到不可思議,不知漢王葫蘆裏賣的什麽膏藥。
章邯雖然重視漢王,但對漢王手下的將領卻極度蔑視。他曾放言,樊噲,一介武夫;夏侯嬰,一介小吏;韓信,一介乞丐。不是有勇無謀,就是無勇無謀。
仗著關中地勢險要,仗著自己身經百戰,仗著項王強大的靠山,章邯自覺能夠抵擋得住漢王的進攻。但章邯忽略了漢王的決心,誤判了韓信的智慧,失敗的種子就此埋下。
關中和漢中隔著秦嶺,山高路險,漢中通往關中的通道,由東向西列數,隻有五條:
第一條是子午道。子午道北起於子地(今陝西西安市東南的子午關),南止於午地(今洋縣東約八十公裏處),因此得名。子午穀全長六百多裏地,直穿秦嶺而達漢中盆地。漢王由關中到南鄭就任時,就是從這條通道過來的。
第二條是儻駱道。北起於駱地(今陝西周至縣西南的駱穀關),南止於儻地(今洋縣北)。駱穀路崎嶇陡峭,不利於大部隊穿行,全長不到五百裏地。
第三條是褒斜道。北起於斜地(今陝西眉縣的斜穀關),南止於褒地(今舊褒城北)。斜穀全長也不到五百裏地。戰國時期,秦惠王派大將司馬錯攻取蜀地,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第四條是陳倉道。北起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南至勉縣(今漢中西部)。全長六百多裏地。
第五條是祁山道。祁山道從甘肅天水出發,翻越祁山,經禮縣、西和縣、成縣、徽縣,到達漢中市略陽縣。這條古道全長一千多裏地。
這五條山路,子午道和儻駱道離關中最近,又處在塞王司馬欣的領地,實力相對弱小。但子午道在漢王進入漢中時,已經聽取張良的建議,被燒毀了,儻駱道過於崎嶇,大部隊行軍無法通過;褒斜道距離比較短,前人攻關中曾經走過,應是重點防守的要道;陳倉道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因嘉陵江上遊古稱故道水,秦朝在這一帶設故道縣,所以陳倉道又被稱為故道。陳倉道全程由六七百裏多地,地點稍微有點遠;還有一條就是祁山道。祁山道路途遙遠,即便從祁山沿渭水而下,到關中還有相當長的路程,關中可以從容集結人馬抵禦。
從哪一條道進攻關中,對韓信和章邯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韓信進軍路線被章邯準確預判,那就將遭遇雍王章邯的主力軍隊的攔截。一旦不能迅速戰勝章邯,要不了多久,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必將率兵馳援章邯。項王收到章邯的求救信,很可能指派關外諸侯國派兵支援。萬一項王親自領兵前來,那後果就很嚴重了。韓信進入關中之路,恐怕就會被堵死在這幾條小路上了。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章邯。由於章邯的兵力非常有限,這麽多道關口,必然要分兵把守。如果沒有重點防禦,漢軍主力集中一點可輕易突破。一旦漢軍突破山路進入關中,將會像潮水般漫灌整個關中平原。可是要重點防禦那條路口呢?
韓信究竟選的是那條道呢。他先是派出將士,征集大量民工,大張旗鼓地前去修複子午道沿線被漢王燒毀的棧道。由於工程浩大,一時間車水馬龍,塵土飛揚。漢中軍民都清楚,這條道修好了將要沿原路殺回關中去。這個情況很快就被嚴密監視漢王舉動章邯所捕獲。
章邯經過分析,不為所動,將陳倉道作為防守重點,下令加強陳倉方向的防備力量,密切監視陳倉道漢軍的動向,防止漢軍從陳倉道出來。
與此同時,章邯對關中通往漢中的另外兩條通路,儻駱道和褒斜道的北部出口地帶,也強化了戒備,派駐部分軍隊駐守,以防不測。
章邯就是章邯,他預判了漢軍的預判,早早做了布防。遺憾的是,他遇到了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軍事天才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