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四川人不說普通話的硌,那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硌,音gè,指觸著硬物或凸起物而感到不適、疼痛或受到損傷。
日常生活中,被硬物硌著的現象是常見的。比如鞋裏進了沙子或小石子,腳被硌得慌;比如赤腳走在碎石路上,腳也被硌得慌;比如坐沒有墊子的自行車後座屁股被硌得慌等。
最誇張的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豌豆公主》,故事裏麵的公主,床上放了一顆豌豆,然後豌豆上麵放了二十張床墊,她睡覺居然被豌豆硌著了。所以她被確認了公主身份,並得名豌豆公主。
四川方言中,基本不使用“硌”字。我們四川人一般說ngěn,本字“隱”,同四川話“恩”音,上聲。
前述描繪生活中被硌著的情形,四川方言中,“硌”字都可以用“隱”替換,補語通常說隱倒“痛;惱火;不舒服”等,一般不說“隱得慌”。
《廣韻》隱,藏也。痛也。私也。安也。定也。又微也。
《國語》: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這裏“隱”做名詞,意為痛苦。
四川方言中,隱,方言音ngěn,動詞,指觸著硬物或凸起物而感到不適、疼痛或受到損傷。
隱,古漢語屬影母,文部。
影、疑、雲(匣)、以四紐在《切韻》音係中是四個完全獨立的聲母,多數學者將它們的音值分別擬為φ、η、γ、j。十四世紀以後,影、疑、喻(雲、以)三紐在北方話中合流,其後進一步演變成了現代普通話的零聲母。而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疑、影、雲、以母字並沒有統一演變為零聲母。
四川方言中,“隱”作硌講時,就不發零聲母yin音,而是發疑母音ngěn。同四川話“恩”音,上聲。
同時,“隱”作硌講,古代文獻中也大量存在。
《黃帝內經·素問》卷十六《骨空論》: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謂如物硌痛。
《文選·曹植〈七啟〉》: “乃使北宮東郭之疇,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形不抗手, 骨不隱拳。”“隱拳”猶硌拳。
唐·王梵誌有《梵誌翻著襪》一詩:
梵誌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
項楚《王梵誌詩校注》謂“隱”猶雲“硌”。所謂“翻著襪”, 即把襪子翻過來穿,也就是說以平整光滑的一麵接觸皮膚,讓不平整、不光滑的一麵 (如線縫凸起處、線頭等) 露在外麵,所以人們覺得不合常理,覺得他穿錯了。但在王梵誌看來,寧肯讓人看不順眼,也不可讓襪子不平整的一麵把腳隱到。
五代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 “既到宣州推事月餘,晝寢於驛廳內,睡中轉身,為彈子所隱,脅下痛極,因躍下床,就外觀之。屋梁忽折落於榻上,枕席有聲,震駭驛內,使人免茲難也。”
宋·江休複《江鄰幾雜誌》:“唐相李程子廓,從父過三亭渡,為小石隱腳痛。以呼父,程雲: ‘太華峰頭,仙人手跡,黃河灘裏,爭知有隱人腳跟。’”
由上可見,古人即普遍存在使用“隱”表示硌的現象。
至於為啥四川方言中,“隱”字作硌解時才發音ngěn,作其他詞義解時又發音yin,暫時不得而知。本身“隱”字在四川方言日常生活口語中,除了作“硌”解說ngěn外,使用頻率是也非常低的。
日常生活中,被硬物硌著的現象是常見的。比如鞋裏進了沙子或小石子,腳被硌得慌;比如赤腳走在碎石路上,腳也被硌得慌;比如坐沒有墊子的自行車後座屁股被硌得慌等。
最誇張的是安徒生童話故事《豌豆公主》,故事裏麵的公主,床上放了一顆豌豆,然後豌豆上麵放了二十張床墊,她睡覺居然被豌豆硌著了。所以她被確認了公主身份,並得名豌豆公主。
四川方言中,基本不使用“硌”字。我們四川人一般說ngěn,本字“隱”,同四川話“恩”音,上聲。
前述描繪生活中被硌著的情形,四川方言中,“硌”字都可以用“隱”替換,補語通常說隱倒“痛;惱火;不舒服”等,一般不說“隱得慌”。
《廣韻》隱,藏也。痛也。私也。安也。定也。又微也。
《國語》: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這裏“隱”做名詞,意為痛苦。
四川方言中,隱,方言音ngěn,動詞,指觸著硬物或凸起物而感到不適、疼痛或受到損傷。
隱,古漢語屬影母,文部。
影、疑、雲(匣)、以四紐在《切韻》音係中是四個完全獨立的聲母,多數學者將它們的音值分別擬為φ、η、γ、j。十四世紀以後,影、疑、喻(雲、以)三紐在北方話中合流,其後進一步演變成了現代普通話的零聲母。而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疑、影、雲、以母字並沒有統一演變為零聲母。
四川方言中,“隱”作硌講時,就不發零聲母yin音,而是發疑母音ngěn。同四川話“恩”音,上聲。
同時,“隱”作硌講,古代文獻中也大量存在。
《黃帝內經·素問》卷十六《骨空論》: “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謂如物硌痛。
《文選·曹植〈七啟〉》: “乃使北宮東郭之疇,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形不抗手, 骨不隱拳。”“隱拳”猶硌拳。
唐·王梵誌有《梵誌翻著襪》一詩:
梵誌翻著襪,人皆道是錯。
乍可刺你眼,不可隱我腳。
項楚《王梵誌詩校注》謂“隱”猶雲“硌”。所謂“翻著襪”, 即把襪子翻過來穿,也就是說以平整光滑的一麵接觸皮膚,讓不平整、不光滑的一麵 (如線縫凸起處、線頭等) 露在外麵,所以人們覺得不合常理,覺得他穿錯了。但在王梵誌看來,寧肯讓人看不順眼,也不可讓襪子不平整的一麵把腳隱到。
五代南唐·尉遲偓《中朝故事》: “既到宣州推事月餘,晝寢於驛廳內,睡中轉身,為彈子所隱,脅下痛極,因躍下床,就外觀之。屋梁忽折落於榻上,枕席有聲,震駭驛內,使人免茲難也。”
宋·江休複《江鄰幾雜誌》:“唐相李程子廓,從父過三亭渡,為小石隱腳痛。以呼父,程雲: ‘太華峰頭,仙人手跡,黃河灘裏,爭知有隱人腳跟。’”
由上可見,古人即普遍存在使用“隱”表示硌的現象。
至於為啥四川方言中,“隱”字作硌解時才發音ngěn,作其他詞義解時又發音yin,暫時不得而知。本身“隱”字在四川方言日常生活口語中,除了作“硌”解說ngěn外,使用頻率是也非常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