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注了一下作家汪曾祺先生。先生是江蘇高郵人,在先生的筆下,故鄉的山和水,都是他寫作的寶藏。


    作為“吃貨”作家,故鄉有什麽美食令他魂牽夢繞?


    在《故鄉的味道》一文中,先生提到了很多家鄉美食,發現不少在四川都有出產。如:鹹菜茨菇湯、野鴨、鵪鶉、斑鳩、枸杞、薺菜、馬齒莧等。其中鹹菜就是四川叫的青菜(葉用芥菜)做的。


    我對先生介紹“馬齒莧”的那段特別留意,摘錄出來:


    “馬齒莧現在很少有人吃。古代這是相當重要的菜蔬。莧分人莧、馬莧。……


    三年困難時期(筆者注:那時先生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我在張家口沙嶺子吃過不少馬齒莧。那時候,這是寶物!”


    馬齒莧,在筆者幼時較為多見。因為那時候有田有地,馬齒莧常在地裏野生。幼時農村田地幾乎都種的莊稼,蔬菜甚少,就常常和夥伴們到地裏尋馬齒莧,拿回家做蔬菜吃。


    農村改革以後,除了自留地,本地所有地都改為了水田,小春種小麥油菜,大春種水稻,加上農藥大量使用,馬齒莧已經非常少見了。


    莧菜則作為蔬菜在栽種,每年端午節前後,是四川老百姓常食用蔬菜,甚至在端午節當天,幾乎是所有家庭必備的一道菜。


    有些人會欺哄不識莧菜的城裏人,用紅葉天星米幼苗冒充莧菜。天星米,學名尾穗莧,紅葉天星米幼苗和莧菜非常相似,廣漢方言稱蠻須子,有紅葉、綠葉兩種,過去主要用來做豬的青飼料。雲貴有些地方則用於采收種子即天星米,一種小米。


    筆者有一次就遇到過,一個賣菜讓我買莧菜,我說:“你這個是喂豬的蠻須子都嘛!”他不好意思的笑了。


    小孩們特別喜歡莧菜的菜汁拌飯,因為它可以把米飯染成好看的紫紅色。


    最後來說“莧”的發音。


    普通話,莧讀作xiàn,是語音演變顎化後的結果。古漢語沒jqx聲母,“莧”發音hàn。如:《唐韻》《集韻》記載:莧??侯襇切,藖去聲。表示“莧”古代發音是“侯”的聲母h,“襇”的韻母an。


    南方很多地區包括四川地區,民間都保留古漢語發音,即莧hàn。


    另外由於“莧”與“漢”、“汗”同音,民間一些傳說,讓“莧菜”又有了“漢菜”、“汗菜”等俗稱。


    例如湖北人將莧菜稱為“漢菜”,源於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因缺糧斷水而士兵痢疾,夥夫用莧菜煮熟後士兵精神抖擻,最終打敗敵人,因此莧菜被稱為“漢菜”,代表不屈不撓的氣節。


    民間有著“六月莧菜當雞蛋,七月莧菜金不換”的說法,因為莧菜所蘊含的營養比較豐富,吃了對人體的身體比較好,又加上這是一種在炎熱夏季,大家都在流汗的時候才大量有的吃的蔬菜,所以大家又喜歡稱莧菜為汗菜。


    像莧hàn一樣,普通話的xian音,四川方言保留han音的常用字,還有鹹和陷。


    老派四川方言中,限也曾發音hàn,如今已經被普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