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二馬駒”嗎?今天說說一些過去四川方言關於服裝、鞋類的方言稱謂。


    【二馬裾】 褲腳齊腿肚的褲子。


    小時候聽到這個說法,不曉得具體的寫法。發音為“二馬駒”或“二馬雞”。


    汪曾祺《八千歲 》:衣服的款式也很特別,長度一律離腳麵一尺。這種才能蓋住膝蓋的長衫,從前倒是有過,叫做“二馬裾”。這些年長衫興長,穿著拖齊腳麵的鐵灰洋縐時式長衫的年輕的“油兒”,看了八千歲的這身二馬裾,覺得太奇怪了。


    【夾襖】 棉襖。(川東部分地區)


    【襖子】 棉衣。


    唐·王梵誌《家貧無好衣》詩: “家貧無好衣,造得一襖 子。中心禳破氈, 還將布作裏。”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 “又看身上穿著桃紅百子刻絲銀鼠襖子。”


    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誌》卷十四《禮俗下· 方言下》: “著絮曰襖子。”


    【滾身兒】 中式對襟短襖;緊身棉襖 。


    這種衣物是一種對襟棉衣,?其特點是較短,?因此被稱為“滾身兒”。?


    【麵衣】外套。


    【罩衣】罩在外麵的衣服。 類似圍裙的功能,避免裏麵的衣服被弄髒。


    【拜客衫兒】出門才穿的好衣服。


    【架架兒】背心兒。


    【鑽鑽兒】帶袖t恤。


    【汗褂兒】內衣。


    【汗褟兒】貼身內衣。


    川東讀音hàn tār,川西壩子讀音hàn tēr。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 長姐兒 ﹞一眼看見大奶奶的汗塌兒袖子上頭,蹭了塊胭脂。”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十七章:“ 劍平 連忙替他擦汗,換了濕透的汗褟,又讓他服藥。”


    【抖抖衫兒】用很柔軟的料子做的單衣服。


    【奔奔兒】(川東) 小孩兒圍嘴兒。 川西壩子說口水兜兜。


    【袖籠子】 袖套。


    “袖籠子買賣”,過去四川方言中暗箱操作的代名詞。


    【小衣】 褲子。


    《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下體小衣卻穿著。”


    《紅樓夢》第六二回:“你快休動,隻站著方好;不然,連小衣、膝褲、鞋麵都要弄上泥水了。”


    【窯褲兒】內褲。


    舊時窯工因為火窯溫度高,幹活時打著赤膊,隻穿著一條短褲。因為窯匠師傅們在火窯所穿,就稱短褲為“火帕”或“窯褲”。“火帕”兒化音為“火帕ㄦ”,訛音為“火炮ㄦ”。


    【吊襠褲】襠很長的褲子。


    【燈籠褲】褲腳很大、腳頸處收緊的褲子。


    【背背褲】背帶褲。


    【衩衩褲】小兒開襠褲。


    【翁鞋】 棉鞋。也說“菢雞母鞋”。


    【 撮撮帽】有帽沿的帽子 。


    【甩尖子皮鞋】尖頭皮鞋。


    【尖尖鞋】舊時小腳女人的鞋。


    【躺底兒】 布、皮等製成的墊在鞋內的墊子。


    【高蹬蹬兒鞋】高跟鞋。


    【釘鞋】鞋底有鐵釘以防溜滑的鞋。


    【板板兒鞋】木拖鞋。


    【靸板兒鞋】拖鞋


    靸(sǎ)板兒鞋:一種沒有後跟的鞋子,類似於現在的拖鞋。通常由皮革、布料或塑料製成,可以穿在室內或戶外。在古代,靸板兒鞋是一種常見的鞋子款式,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更為流行。它的特點是輕便、舒適,適合在溫暖的季節穿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