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四川方言用筷子夾菜的動作:搛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川渝地區方言,用筷子夾菜的動作?iān〈注:川東地區和重慶沒有?聲母,發音liān〉,民間常見資料作“拈”或“撚”字,比如《成都方言詞典》就作“拈”字,民間也見作“撚”字的。
據筆者考證,似應作“搛”字。
下麵我們分別來認識一下這三個字
一、搛
搛,普通話音[jiān],(動)夾:用筷子搛菜。基本字義 (用筷子)夾:~菜。~點心。
《集韻·沾韻》: 離鹽切,音廉。又堅嫌切,音兼。夾持也。
“搛”字古音為\/li?m\/或\/ki?m\/。前音後來演化為lian或nian,後音後來演化為jian。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鳳姐笑道:“姥姥要吃什麽,說出名兒來,我搛了喂你。”…… 賈母笑道:“你把茄鯗搛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劉姥姥口中。
又同篇:“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內。”
《春柳鶯》第六回: “內有一老者,叫人斟了一碗酒,搛了兩塊肉,遞與石生。”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第4部: “餘媽媽搛了兩塊鴨脯子放在楊健的碗上: ‘這是她特地給你買的,別客氣,多吃點。’”
手裏資料能查到的、與四川方言聯係較為緊密的湖南話和貴州話中,“搛”的發音:
《字統網》
lian 陰平(1)官 湖南常德
nian陰平(1)官 貴州黔東南黎平
《漢字音典》湘方言
上述資料“搛”字的兩個音,就是今川渝地區主要的兩個發音。
川西壩子以成都話為代表,發?iān音,為niān的演變。川東地區和重慶沒有?聲母,發音liān。
以上從讀音和詞義上,都找到四川方言夾菜的動作動詞為“搛”的依據。
有讀者要問了:為啥湘方言的發音,你確認是四川方言的發音?
語言是有相互融合的,川渝地區曆史上經曆了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事件,一些字的發音和湘方言相同相近,正常得很。
川渝地區還有個與“搛”有關的常見俗語,搛閃閃。
舊時川渝地區農村,請人幫工或互相換工時,最後一天的中餐,酒菜特別豐厚,有一碗主菜是帶肥膘的大肉片,通常是回鍋肉,有約半指厚、三四指寬、四五寸長,搛在筷子上一閃一閃的(注:閃動,不是發光),所以叫“搛閃閃”。主人家通常要保證一人能吃到一塊,不能遺漏。
簡而言之,“搛閃閃”即是吃嘎嘎的另一種方言說法,但它更強調的是動作,而不是吃肉這件事。
同樣,打牙祭一般可以“搛閃閃”吃,“搛閃閃”反過來不能代表打牙祭,打牙祭吃的不限於是肥大片,還有肥腸、豬頭肉、雞鴨等其他葷菜替代。隻要是不限於一點點翹葷,吃上一頓相對豐盛的帶葷菜肴,過去都是叫打牙祭。
“搛閃閃”則一定是指搛大片半肥或全肥肉片,通常是回鍋肉片。
因為過去油葷少,吃肥肉過癮、耐餓,所以過去肥肉比瘦肉緊俏。趕場買肉,不熟悉賣肉人的話,可能別個賣給你的全是瘦肉。
現在條件變了,一些地方慢慢不再說“搛閃閃”了。
一些地方,“搛閃閃”則逐漸衍生出其他詞義,比如我地廣漢話,“搛閃閃”有了贏錢的義項:因為一些人贏了錢,就愛去買好吃的,“搛閃閃”在過去也是吃好的,二者所指相同。
比如某人下午打牌贏了錢,準備去買鹵菜晚上喝酒。旁邊知道情況的就會說:“該你今晚上搛閃閃哦!”這裏“搛閃閃”是吃嘎嘎的本義。
鹵菜店老板一看他來了,則說:“今下午又搛閃閃了哇?” 這裏的意思,則是揣測他下午打牌贏錢了。
二、拈
現代漢語全功能詞典:拈niān(動)用兩三個手指頭夾;捏:~鬮兒|~輕怕重。
高級漢語字典 :拈niān〈動〉(1)(形聲。從手,占聲。本義:用指取物)。
用指取物。如:信手拈來。《釋名·釋姿容》:“拈,粘也,兩指翕之,粘著不放也。”
可見,“拈”字都是直接用手指取物,和用筷子夾取的“搛”是不同的。
用筷子夾,《成都方言詞典》收錄的是“拈”(上圖),估計編者也沒細心去查驗比較過“拈”和“搛”的細微區別。
三、撚
撚讀音為niǎn、niē,讀niǎn時,有用手指搓轉(zhuàn )和搓成的條狀物的意思;讀niē時,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與夾菜無關。
綜上,四川方言用筷子夾菜的動作,搛字才是正確的寫法。
據筆者考證,似應作“搛”字。
下麵我們分別來認識一下這三個字
一、搛
搛,普通話音[jiān],(動)夾:用筷子搛菜。基本字義 (用筷子)夾:~菜。~點心。
《集韻·沾韻》: 離鹽切,音廉。又堅嫌切,音兼。夾持也。
“搛”字古音為\/li?m\/或\/ki?m\/。前音後來演化為lian或nian,後音後來演化為jian。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鳳姐笑道:“姥姥要吃什麽,說出名兒來,我搛了喂你。”…… 賈母笑道:“你把茄鯗搛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劉姥姥口中。
又同篇:“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內。”
《春柳鶯》第六回: “內有一老者,叫人斟了一碗酒,搛了兩塊肉,遞與石生。”
周而複《上海的早晨》第4部: “餘媽媽搛了兩塊鴨脯子放在楊健的碗上: ‘這是她特地給你買的,別客氣,多吃點。’”
手裏資料能查到的、與四川方言聯係較為緊密的湖南話和貴州話中,“搛”的發音:
《字統網》
lian 陰平(1)官 湖南常德
nian陰平(1)官 貴州黔東南黎平
《漢字音典》湘方言
上述資料“搛”字的兩個音,就是今川渝地區主要的兩個發音。
川西壩子以成都話為代表,發?iān音,為niān的演變。川東地區和重慶沒有?聲母,發音liān。
以上從讀音和詞義上,都找到四川方言夾菜的動作動詞為“搛”的依據。
有讀者要問了:為啥湘方言的發音,你確認是四川方言的發音?
語言是有相互融合的,川渝地區曆史上經曆了著名的“湖廣填四川”移民事件,一些字的發音和湘方言相同相近,正常得很。
川渝地區還有個與“搛”有關的常見俗語,搛閃閃。
舊時川渝地區農村,請人幫工或互相換工時,最後一天的中餐,酒菜特別豐厚,有一碗主菜是帶肥膘的大肉片,通常是回鍋肉,有約半指厚、三四指寬、四五寸長,搛在筷子上一閃一閃的(注:閃動,不是發光),所以叫“搛閃閃”。主人家通常要保證一人能吃到一塊,不能遺漏。
簡而言之,“搛閃閃”即是吃嘎嘎的另一種方言說法,但它更強調的是動作,而不是吃肉這件事。
同樣,打牙祭一般可以“搛閃閃”吃,“搛閃閃”反過來不能代表打牙祭,打牙祭吃的不限於是肥大片,還有肥腸、豬頭肉、雞鴨等其他葷菜替代。隻要是不限於一點點翹葷,吃上一頓相對豐盛的帶葷菜肴,過去都是叫打牙祭。
“搛閃閃”則一定是指搛大片半肥或全肥肉片,通常是回鍋肉片。
因為過去油葷少,吃肥肉過癮、耐餓,所以過去肥肉比瘦肉緊俏。趕場買肉,不熟悉賣肉人的話,可能別個賣給你的全是瘦肉。
現在條件變了,一些地方慢慢不再說“搛閃閃”了。
一些地方,“搛閃閃”則逐漸衍生出其他詞義,比如我地廣漢話,“搛閃閃”有了贏錢的義項:因為一些人贏了錢,就愛去買好吃的,“搛閃閃”在過去也是吃好的,二者所指相同。
比如某人下午打牌贏了錢,準備去買鹵菜晚上喝酒。旁邊知道情況的就會說:“該你今晚上搛閃閃哦!”這裏“搛閃閃”是吃嘎嘎的本義。
鹵菜店老板一看他來了,則說:“今下午又搛閃閃了哇?” 這裏的意思,則是揣測他下午打牌贏錢了。
二、拈
現代漢語全功能詞典:拈niān(動)用兩三個手指頭夾;捏:~鬮兒|~輕怕重。
高級漢語字典 :拈niān〈動〉(1)(形聲。從手,占聲。本義:用指取物)。
用指取物。如:信手拈來。《釋名·釋姿容》:“拈,粘也,兩指翕之,粘著不放也。”
可見,“拈”字都是直接用手指取物,和用筷子夾取的“搛”是不同的。
用筷子夾,《成都方言詞典》收錄的是“拈”(上圖),估計編者也沒細心去查驗比較過“拈”和“搛”的細微區別。
三、撚
撚讀音為niǎn、niē,讀niǎn時,有用手指搓轉(zhuàn )和搓成的條狀物的意思;讀niē時,古同“捏”,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夾住。與夾菜無關。
綜上,四川方言用筷子夾菜的動作,搛字才是正確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