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一些古代漢語字詞,普通話裏幾乎不咋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口語裏,還在繼續使用。


    今天就來說說“諳”字,普通話口語幾乎不用了,隻用於書麵語。但是四川話還經常在用,隻是不少人會說不會寫。


    “諳”,普通話發音ān,本義為熟悉。如: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四川方言中,“諳”發音ngán(“安”發2聲),2聲陽平調,動詞,詞義由熟悉引申為知道,又擴展為推測、估計、料想等。今義主要使用的是“估計;料想”。


    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烏含切,音庵。 古漢語平聲沒有區分陰平陽平。“庵”音則是普通話的ān音和四川方言的ngān音,按照“含”韻則是今四川方言的諳ngán陽平調。


    《說文·言部》: “諳,悉也。”“悉”即知道。《玉篇·言部》: “諳,知也。”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 “比者所發諸道南討兵馬, 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 “不諳山川” 即不了解山川。


    賈島 《送孫逸人》: “是藥皆諳性,令人漸信仙。”“諳性”即知道藥性。


    以上皆是“諳”的本義:熟悉,知道。


    “諳”在四川方言中的詞義“估計;料想;猜測”,實際當是從它的否定形式“不諳/未諳”等衍生而出。


    《敦煌變文校注·維摩詰經講經文 (一)》: “世間之事,都未諳知。”


    王建《新嫁娘》詩: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未諳”,即不熟悉、不知曉。新嫁娘因有小姑,故可遣嚐;如無小姑,則隻可揣測了。可見“諳”之估計、料想義亦寓於其中,逐漸演化而來。


    清代以來的四川方言文獻資料,“諳”已經幾乎沒有本義“知道”,都作“估計;料想”解了。


    清·傅崇渠《成都通覽·土語方言》: “你諳,你猜度也。” “諳” 即猜度、猜測。


    唐樞 《蜀籟》附 《四川方言方音表》說: “諳,估計。”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仙人掌》: “隻諳哥哥不歸,奴與嫂嫂作伴,聞哥哥歸來,奴已回房,順便開門。”(估計;猜測)


    又卷二《審豺狼》: “諳定是小人把禍釀,八十板打得好心傷。” (估計;猜測)


    民國十七年《雅安縣誌》卷四《風俗·方言》: “猜謂之曰諳。”


    “諳”在今四川方言中的主要用法與例句


    肯定式結構一般說“諳”或“估諳”,後接補語;否定式結構一般說“不諳”或“沒有諳到”。陳述“估計/猜測”這個事實,叫“打估諳”,後麵不接補語。


    例句:


    1、今晚上打麻將哈,早點吃飯,諳倒六點半左右就到老地方嘛!(估計)


    2、我估諳他今天要遭雨浞,因為他急著趕回來,又沒帶雨具。(猜測)


    3、這件事我不諳他會這樣做!(料想)


    4、娃兒,趕緊去街上割兩斤肉回來,我沒有諳到你舅舅要來,他又沒事先說一下。(沒有料到)


    5、打個估諳,這個冬瓜有16斤左右。(估計一下)


    6、看到是個美女,不諳是美圖秀秀搞出來了,結果是個胖妹兒。(沒有料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