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發出像歎氣的聲音”,或“因病痛發出聲音”,普通話謂“呻吟”。地道四川方言,則用“呻喚”來表達的,四川話口語中沒有“呻吟”這個說法。


    “呻喚”,四川方言發音:cēn huàn,音如四川話“稱幻”。


    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誌》卷十 四《禮俗下·方言上》: “呻,痛楚聲也。……今人猶雲呻喚,呻讀如稱。”


    已故成都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張紹誠先生說: “四川不說呻吟,說呻喚 (cēn,音如抻)。”


    “呻喚”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四川方言口語詞,而是一個遺存在四川方言的古詞,在古代文獻典籍中其實多有使用。


    摘錄部分如下:


    南朝·蕭齊·求那毗地譯《百喻經·人說王縱暴喻》: “夜中呻喚,甚大苦惱。”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卷十五《道見病從品》: “爾時作瓶天子,即於太子前路,化作一病患人……宛轉呻喚,不能起舉。”


    唐·韓愈 《雙鳥》詩: “得病不呻喚,泯默至死休。”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卷六: “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謂之呻喚。”


    唐·釋道世編撰《法苑珠林》卷一○: “爾時作瓶天子即於太子前化作一病人,連骸困苦命在須臾,臥糞穢中宛轉呻喚,不能起舉。”


    宋代《太平廣記》卷三二五《薄紹之》: “狗於是呻喚垂死,經日不能動。”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四《香蓮配》: “見大樹下睡一乞婆,口中呻喚,痰鳴氣吼。”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十五:“她也才覺得從頭上起,全是痛的。痛得火燒火辣,想不呻喚,卻實在忍不住,及至一呻喚,眼淚便流了出來。”


    艾蕪《山峽中》:“沒頭的土地菩薩側邊,躺著小黑牛,汙膩的上身完全祼露出來,正無力地呻喚著。”


    四川方言中,“呻喚”有兩個詞義,主要詞義就是“呻吟:因病痛發出聲音”。前述摘錄的資料,皆是此義。


    四川方言中,“呻喚”也有“呻吟:發出像歎氣的聲音”的詞義,這個詞義,使用場景相對要少一些。


    沙汀《淘金記》十:“一出大門,他就呻喚了一聲,甚至在想念中頓了頓腳。而且,深怪自己竟會選上這樣一個不合時宜的拜訪時間!”


    又《淘金記》十二:“一出大門,彭胖就幹笑著呻喚了。白醬丹是能夠控製自己的感情的,雖然是不痛快,卻能一點不露聲色。”


    前述兩例沙汀筆下的“呻喚”,指“歎氣”。


    “呻喚”在四川方言中使用的一些場景與例句


    場景一:小孩子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跘倒有點痛,忍不住一直在那驚叫喚。大人就說:“你各人不注意跘倒的,緊倒在那呻喚啥子?”(表示呻吟)


    場景二: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可真要命。用四川方言表達就是:牙痛不是病,痛起來就隻有呻喚連天的。(表示呻吟)


    場景三:有時候,一個人想到不如意之事,又不好述說,不由得灰心喪氣,時不時“唉”的一聲,哀歎不已。不明情況的家人就會責備他:“你在那呻喚啥子喃?”(表示歎氣)


    場景四:過去,半大娃娃下午放學了還要去割豬草。有時不小心被鐮刀割破手指,簡單處理後,呻吟著跑回屋。家長一邊抹點紅藥水一邊說:“恁大一點小傷,莫緊倒呻喚了!”(表示呻吟)


    “呻吟”與“呻喚”的細微區別


    一、呻吟


    《說文解字注》:呻,吟也;吟,呻也。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不別也。可見“呻吟”為同義連文構成的一個詞。


    呻吟,是比較自我的,多不涉旁人,多為不由自主的發聲。


    二、呻喚


    《說文解字》喚,呼也。喚又有“啼叫”義。


    呻喚,從字麵分析,有即呻吟又叫喚或呼喚義。一方麵把自己的“病痛或哀傷”通過呻吟發泄出來,另一方麵,有試圖通過呼喚或啼叫,引來親者的重視或他者的發現(之後獲得幫助)。


    四川話的“呻喚”,比普通話的“呻吟”,稍微多了一層內涵意思,更有意蘊一些。“呻喚”單就因“病痛”呻吟而言,或可直接釋義為“大聲呻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