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中午;午飯”,用地道四川方言詞匯來表達,就用“晌午”來表達。


    四川方言中,“晌午”即表示時間(中午),又表示餐食(午飯)。


    其實,過去用“晌午”表示“中午”,“餉午”表示“午飯”,本來是兩個詞。


    晌午,普通話音shǎng wu,意思是中午、正午。出自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你晌午後先吃了人一頓拷,怎又將他來扯拽著。”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回:未及晌午,馬已到來,員外便請魯提轄上馬,叫莊客擔了行李。


    《金瓶梅》第六〇回:我隻說你日頭常晌午,卻怎的今日也有錯了的時節。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至晌午, 賈母便回來歇息。”又第九三回:過了晌午,便擺開桌子吃酒。


    以上,“晌午”均表示時間“中午”。


    餉午,普通話音xiǎng wu,意思指午飯。出處:清·唐訓方《裏語徵實》卷中下:“日中食曰餉午。”


    由於各地方言音中,“晌午”、“餉午”大多發音相同,故實際使用中,大多使用其中一個同時表達“中午”或“午飯”。


    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亮切,音向。晌:《篇海》始兩切,音賞。可見在過去,“餉”與“晌”的聲母是相同的,隻不過如今普通話中,“餉”字聲母顎化為x,而“晌”字聲母未顎化,仍然是sh。


    四川方言中,一般使用“晌午”來表達“中午”或“午飯”。


    “晌午”或“餉午”在古代文獻典籍中的使用


    宋·佚名 《大宋宣和遺事》元集: “徽宗敕下,差甄守中做監斬官。是那晌午時分,押往市曹。”


    明·汪宏滏《初夏擬移家五汊》詩:“餉午盤傳新茁韭,銷時笥檢舊刪書。”


    明·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我早晨裏隻聽疎辣辣寒風吹散了一簾柳絮,餉午間隻見淅零零細雨打壞了滿樹梨花。”


    明·趙世顯《芝園稿》卷十三《東郊觀 稼》詩: “畏暄兒荷笠,餉午婦持筐。”“餉午”,謂午飯時。


    清·許浚 《和施佩宜且適齋詩》之二: “春眠不覺曙光遲,夢醒披衣餉午時。”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 《過人瘋》: “我兒然何回來得這們早?吃了晌午莫有?”又卷一 《賣泥丸》: “吃飯就把火手恨,晌午晏了吷先人。” “晌午”,謂午飯。劉省三為清代中江縣人,可見至遲在清代,四川話就用“晌午”來表達“午飯”了。


    清乾隆五十年《涪州誌》卷五《風土誌·方言》: “正午曰晌午。”


    邢棻 《錦城竹枝詞》: “風日不寒天晌午,滿城都是太平聲。”


    民國二十二 年《順義縣誌》卷十二《風土誌·方言》: “晌午,日正午也。”


    民國二十年 《南川縣誌》: 午曰少午。此處“少”為借音,音sǎo。


    《貴州山歌》: 吃得少午無處消,小 斧、沙刀擗在腰。此處“少”為借音,音sǎo。


    最後說說“晌”字在四川方言的幾個發音


    “晌”字在四川方言中有多個音變,


    1 sǎng同“賞”


    2 sǎo同“少(多少)”


    3 sǎ同“傻”


    所以在四川的不同地方,你可能會聽到“賞午”、“少午”、“傻午”等不同的方言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