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遺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漢語文字:敥,撒放粉末或顆粒的動詞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說文解字》裏的很多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裏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裏,還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以“敥”字為例,它還廣泛遺存在西南官話、客家話、湘語、徽語、平話土話中。
敥,普通話音yàn,即同“燕”字音。四川方言發音同。
敥,《集韻》以贍切,音豔(豔)。以手散物。
《集韻》中,說了“敥”的音同“豔”,釋義為“以手散物”,解釋得比較粗。南方各方言中,普遍釋義為“撒(粉末或顆粒的東西)”,摘錄《字統網》各地釋義如下:
0.贛語 南昌,黎川: 撒,散布(粉末狀的東西)
1.官話 貴陽 ,銀川: 撒(粉末狀物),覆蓋(貴陽,銀川)
2.徽語 績溪: 撒(粉狀物)
3.客家話 於都 用手將物撒開:~石灰|~糞
4.平話土話 宜章 撒:~穀種(宜章)
5.湘語 寬 長沙,新化 :~石灰:撒石灰
四川方言中,同多數其他方言地方用法基本一致,“敥”指用手(或手指)撒放粉末狀或顆粒狀物體。
清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 “到處敥起。”謂 “scatter everywhere”; 又: “瘡上敥點藥。”
明·李實 《蜀語》: “散物曰掞○掞音豔。”
“掞”本無撒義,此當為記音。《集韻·豔韻》以贍切: “掞,舒也。或從焱。”掞,今普通話有兩個發音:1yàn,釋義為美豔。2shàn,釋義為鋪陳;抒發。
但是受《蜀語》影響,近代方言文獻資料和地方誌中均采用了“掞”字。
清·張慎儀《蜀方言》卷下: “散物曰掞。《廣韻》: 掞,音豔。舒也。”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土音土語》: “撒麵或灰於他物上曰掞。音厭。”
民國十七年《長壽縣誌》卷四《人事部· 方言》: “散灰曰掞。音厭。”
民國二十三年《樂山縣誌》卷三《方 輿誌·方言》: “以手撒物曰掞。音燕。”
綜上,四川方言中,用手(或)撒放粉末或顆粒物,正字為“敥”,常見記音字“掞”。
筆者舉例:
1、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或之前,農藥還甚少使用。遇到菜葉子長蟲了,川渝地區的人通常就用家裏燒柴火留下的草木灰敥到葉子上。草木灰含堿,可殺掉或驅趕多數的蟲子。
2、在地上做標記劃線,一般多用石灰粉敥在地上,過去農村修房子劃地基最為常見,現在也多見於各種工地。
3、這麵白眉白眼的,好難吃哦。我再撮jio點鹽,敥點花椒末兒,放點蔥花ㄦ。
在四川方言中,“敥”還有個近義字“掗”(音yā同“丫”),多數情況二字可以替換使用,四川其他地區不了解,我地廣漢方言常見。
掗:《集韻》倚下切,音啞。掗?,搖也。廣漢方言中,掗借“搖”義,釋義用手前後或左右搖晃著撒放粉末或顆粒狀物體。廣漢方言中,比之“敥”字,“掗”字更有動感。
例句:1.傳統育秧苗,都是手工掗穀種。2.在過去莊稼追肥時,一般還是人工掗化肥。注:以上基於個人對本地方言的理解。一些地方撒化肥、穀種等,也有用敥表示的。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說文解字》裏的很多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裏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裏,還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以“敥”字為例,它還廣泛遺存在西南官話、客家話、湘語、徽語、平話土話中。
敥,普通話音yàn,即同“燕”字音。四川方言發音同。
敥,《集韻》以贍切,音豔(豔)。以手散物。
《集韻》中,說了“敥”的音同“豔”,釋義為“以手散物”,解釋得比較粗。南方各方言中,普遍釋義為“撒(粉末或顆粒的東西)”,摘錄《字統網》各地釋義如下:
0.贛語 南昌,黎川: 撒,散布(粉末狀的東西)
1.官話 貴陽 ,銀川: 撒(粉末狀物),覆蓋(貴陽,銀川)
2.徽語 績溪: 撒(粉狀物)
3.客家話 於都 用手將物撒開:~石灰|~糞
4.平話土話 宜章 撒:~穀種(宜章)
5.湘語 寬 長沙,新化 :~石灰:撒石灰
四川方言中,同多數其他方言地方用法基本一致,“敥”指用手(或手指)撒放粉末狀或顆粒狀物體。
清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 “到處敥起。”謂 “scatter everywhere”; 又: “瘡上敥點藥。”
明·李實 《蜀語》: “散物曰掞○掞音豔。”
“掞”本無撒義,此當為記音。《集韻·豔韻》以贍切: “掞,舒也。或從焱。”掞,今普通話有兩個發音:1yàn,釋義為美豔。2shàn,釋義為鋪陳;抒發。
但是受《蜀語》影響,近代方言文獻資料和地方誌中均采用了“掞”字。
清·張慎儀《蜀方言》卷下: “散物曰掞。《廣韻》: 掞,音豔。舒也。”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土音土語》: “撒麵或灰於他物上曰掞。音厭。”
民國十七年《長壽縣誌》卷四《人事部· 方言》: “散灰曰掞。音厭。”
民國二十三年《樂山縣誌》卷三《方 輿誌·方言》: “以手撒物曰掞。音燕。”
綜上,四川方言中,用手(或)撒放粉末或顆粒物,正字為“敥”,常見記音字“掞”。
筆者舉例:
1、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或之前,農藥還甚少使用。遇到菜葉子長蟲了,川渝地區的人通常就用家裏燒柴火留下的草木灰敥到葉子上。草木灰含堿,可殺掉或驅趕多數的蟲子。
2、在地上做標記劃線,一般多用石灰粉敥在地上,過去農村修房子劃地基最為常見,現在也多見於各種工地。
3、這麵白眉白眼的,好難吃哦。我再撮jio點鹽,敥點花椒末兒,放點蔥花ㄦ。
在四川方言中,“敥”還有個近義字“掗”(音yā同“丫”),多數情況二字可以替換使用,四川其他地區不了解,我地廣漢方言常見。
掗:《集韻》倚下切,音啞。掗?,搖也。廣漢方言中,掗借“搖”義,釋義用手前後或左右搖晃著撒放粉末或顆粒狀物體。廣漢方言中,比之“敥”字,“掗”字更有動感。
例句:1.傳統育秧苗,都是手工掗穀種。2.在過去莊稼追肥時,一般還是人工掗化肥。注:以上基於個人對本地方言的理解。一些地方撒化肥、穀種等,也有用敥表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