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遺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漢語文字:拙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說文》、《集韻》裏的很多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裏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裏,還完整地遺存了下來。
今天說說“拙”字。
拙,普通話音zhuo,本義是笨拙,不靈巧。形容詞。
“拙”字衍生的其他釋義與詞性,如謙詞“拙荊”、動詞“拙於:不善於”等,主要見於古代文言文或書麵語,本文不做討論。
與前幾期文章不同的是,今天說的這個“拙”字,說在普通話裏不咋用,是指不作單音節形容詞使用,組詞後還是經常在使用的,例如“笨拙”、“眼拙:目光遲鈍; 眼力差”等。
四川方言中,“拙”字方言發音co,與普通話發音不同。這是因為“拙”是個古漢語入聲字,在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陽平音。另外同係zcs聲母互轉,由不送氣音z演變為送氣音c,音由zhuo演變為co。
四川方言中,“拙”經常作為單音節形容詞使用,另外它也組成一些其他常用方言詞匯,都與“拙”字的本義相關。
“拙”字本義記載與古代文獻資料摘錄。
《說文》:“拙,不巧也。”《廣雅》:“拙,鈍也。”
《管子·法法》: “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圜也。”
《老子》: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納。
《漢書·長沙定王劉發傳》: “以孝景前二年立,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 顏師古注引應劭曰: “景帝後二年諸王來朝, 有詔更前稱壽歌舞。定王但張褏小舉手,左右笑其拙。上怪問之, 對曰: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陽益焉。”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每動作而受嗤,言發口而違理者,拙人也。
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知事君以道,無憚殺身;慕當官而行,不求利己。人以為拙,臣行不疑。
宋·蘇軾《出都來陳》詩之八: “我詩雖雲拙,心平聲韻和。”
宋·計有功 《唐詩紀事》卷五十七: “今有放旃檀像,開目,其工頗拙,尤差謬也。”
清·納蘭性德《與韓元少書》:寧迂而不徑,寧拙而不巧。
可見“拙”字在古代也是經常作為單音節形容詞使用的。
今四川方言中,遺存了古漢語中“拙”字的單音節形容詞用法,主要詞義為1本義:笨拙、不靈巧。2引申義:孬; 差勁。
一、拙,釋義為笨拙、不靈巧,中性詞。
例句:
1、巴金《鬼》:自己的口才拙,是不必諱言的。
2、你娃太拙了,殺個雞都殺不來!
二、拙,釋義為孬; 差勁,這個詞義四川方言使用頻率更高,帶貶義。
例句:
1、你娃太拙了,殺個雞都不敢。
體會一下與前麵“你娃太拙了,殺個雞都殺不來!”的區別:
殺不來,是笨。
不敢,則是膽小,所以被批評“拙”就是差勁、撇火藥,所以帶貶義。
2、他的手藝拙得很,做不好這種東西,不要找他。
3、四川人愛說超得好,混得拙。
為啥剛畢業沒幾年,參加同學會的人很多,到了一定時間,參加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因為時間久了,同學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明顯了,慢慢的就分為了兩撥人,混得好的和混得差的。
混得好的,有的做生意發了大財,有的升官了地位顯赫,有的升職加薪風風光光。
混得不好的,碌碌無為十幾年,用四川話通俗地說,這就算是混得拙。礙於圈子變了,共同語言也變了,看到人家超得好的海闊天空,混得拙往往就插不進去了,慢慢的就不願意參加了。
不過,好有好的活法,拙有拙的樂趣。在四川,超得好的混得拙的同學,遇到大家心態都很好的,也可以坐到一起吃火鍋,喝花茶,打麻將。這種情況基本都是真心朋友了。
衍生詞匯
拙棒:傻瓜。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三《南山井》: “服滿娶妻馮氏, 係幼時所聘,乃大家女,性情賢淑,端莊穩重,女工嫻熟,容貌秀美,不好豔妝,不喜謔笑。何甲不喜,總說是個拙棒。”
“拙”疊音為“拙拙”,與其他單音節形容詞一起構成新詞:傻拙拙、笨拙拙、神拙拙等
傻(哈)拙拙:又傻又笨
笨拙拙:笨拙的四川方言表達
神拙拙:神經兮兮又笨,等同於“神經病”(形容詞,非醫學名詞)
附注
與笨拙相關的“神拙拙”、“傻拙拙”;與短小相關的“短矬矬”、“矮矬矬”等,多見誤寫作:神戳戳、傻戳戳、短戳戳、矮戳戳等。
戳在四川方言作名詞時,釋義圖章/印記,發音co。這個co音,讓“戳”常被訛用替換“拙”和“矬”字。因為“戳”、“拙”和“矬”字四川話都發音co,而“拙”和“矬”字相對生僻,沒有“戳”字通識度高(“戳”也是四川方言常用動詞,發音do\/co)。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說文》、《集韻》裏的很多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裏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裏,還完整地遺存了下來。
今天說說“拙”字。
拙,普通話音zhuo,本義是笨拙,不靈巧。形容詞。
“拙”字衍生的其他釋義與詞性,如謙詞“拙荊”、動詞“拙於:不善於”等,主要見於古代文言文或書麵語,本文不做討論。
與前幾期文章不同的是,今天說的這個“拙”字,說在普通話裏不咋用,是指不作單音節形容詞使用,組詞後還是經常在使用的,例如“笨拙”、“眼拙:目光遲鈍; 眼力差”等。
四川方言中,“拙”字方言發音co,與普通話發音不同。這是因為“拙”是個古漢語入聲字,在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陽平音。另外同係zcs聲母互轉,由不送氣音z演變為送氣音c,音由zhuo演變為co。
四川方言中,“拙”經常作為單音節形容詞使用,另外它也組成一些其他常用方言詞匯,都與“拙”字的本義相關。
“拙”字本義記載與古代文獻資料摘錄。
《說文》:“拙,不巧也。”《廣雅》:“拙,鈍也。”
《管子·法法》: “雖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規矩之正方圜也。”
《老子》:大道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納。
《漢書·長沙定王劉發傳》: “以孝景前二年立,以其母微無寵,故王卑濕貧國”。 顏師古注引應劭曰: “景帝後二年諸王來朝, 有詔更前稱壽歌舞。定王但張褏小舉手,左右笑其拙。上怪問之, 對曰: ‘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 帝乃以武陵、零陵、桂陽益焉。”
晉·葛洪《抱樸子·行品》:每動作而受嗤,言發口而違理者,拙人也。
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知事君以道,無憚殺身;慕當官而行,不求利己。人以為拙,臣行不疑。
宋·蘇軾《出都來陳》詩之八: “我詩雖雲拙,心平聲韻和。”
宋·計有功 《唐詩紀事》卷五十七: “今有放旃檀像,開目,其工頗拙,尤差謬也。”
清·納蘭性德《與韓元少書》:寧迂而不徑,寧拙而不巧。
可見“拙”字在古代也是經常作為單音節形容詞使用的。
今四川方言中,遺存了古漢語中“拙”字的單音節形容詞用法,主要詞義為1本義:笨拙、不靈巧。2引申義:孬; 差勁。
一、拙,釋義為笨拙、不靈巧,中性詞。
例句:
1、巴金《鬼》:自己的口才拙,是不必諱言的。
2、你娃太拙了,殺個雞都殺不來!
二、拙,釋義為孬; 差勁,這個詞義四川方言使用頻率更高,帶貶義。
例句:
1、你娃太拙了,殺個雞都不敢。
體會一下與前麵“你娃太拙了,殺個雞都殺不來!”的區別:
殺不來,是笨。
不敢,則是膽小,所以被批評“拙”就是差勁、撇火藥,所以帶貶義。
2、他的手藝拙得很,做不好這種東西,不要找他。
3、四川人愛說超得好,混得拙。
為啥剛畢業沒幾年,參加同學會的人很多,到了一定時間,參加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因為時間久了,同學之間的差距就越來越明顯了,慢慢的就分為了兩撥人,混得好的和混得差的。
混得好的,有的做生意發了大財,有的升官了地位顯赫,有的升職加薪風風光光。
混得不好的,碌碌無為十幾年,用四川話通俗地說,這就算是混得拙。礙於圈子變了,共同語言也變了,看到人家超得好的海闊天空,混得拙往往就插不進去了,慢慢的就不願意參加了。
不過,好有好的活法,拙有拙的樂趣。在四川,超得好的混得拙的同學,遇到大家心態都很好的,也可以坐到一起吃火鍋,喝花茶,打麻將。這種情況基本都是真心朋友了。
衍生詞匯
拙棒:傻瓜。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三《南山井》: “服滿娶妻馮氏, 係幼時所聘,乃大家女,性情賢淑,端莊穩重,女工嫻熟,容貌秀美,不好豔妝,不喜謔笑。何甲不喜,總說是個拙棒。”
“拙”疊音為“拙拙”,與其他單音節形容詞一起構成新詞:傻拙拙、笨拙拙、神拙拙等
傻(哈)拙拙:又傻又笨
笨拙拙:笨拙的四川方言表達
神拙拙:神經兮兮又笨,等同於“神經病”(形容詞,非醫學名詞)
附注
與笨拙相關的“神拙拙”、“傻拙拙”;與短小相關的“短矬矬”、“矮矬矬”等,多見誤寫作:神戳戳、傻戳戳、短戳戳、矮戳戳等。
戳在四川方言作名詞時,釋義圖章/印記,發音co。這個co音,讓“戳”常被訛用替換“拙”和“矬”字。因為“戳”、“拙”和“矬”字四川話都發音co,而“拙”和“矬”字相對生僻,沒有“戳”字通識度高(“戳”也是四川方言常用動詞,發音d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