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說文》、《集韻》裏的很多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裏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裏,還完整地遺存了下來。


    今天說說“諞”字,一個遺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漢語文字。


    諞,普通話音piǎn,主要釋義1.欺騙;詐騙。2.花言巧語。3.誇耀;向別人顯示。這些釋義主要來源於古代文獻,現代普通話甚少使用“諞”字。


    “諞”字在古代漢語字書的解釋和文獻資料中的使用


    《說文·言部》: “諞,便(也,)巧言也。從言,扁聲。《周書》曰:‘諞,善諞言。’ 《論語》 曰: ‘友諞佞。’”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 “沈乾一案: 唐寫本《玉篇》‘諞’ 注引《說文》 ‘巧言也’,蓋古本有二訓,即便也,巧言也。野王節引其弟二訓耳。‘便’ 下當有 ‘也’ 字。”


    《字匯·言部》: “諞,與便同,巧言也。”“諞”、“便”均即花言巧語,誇飾炫耀亦寓於其中。


    《尚書·秦誓》:“惟截截善諞言,俾君子易辭。”這裏的“截截”本指說話快而密集,“諞”指翻來覆去地編撰辯說,都可以用來表示“巧言善辯”之義。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那些嘰嘰喳喳的花言巧語,會讓君子輕忽怠惰,導致失敗。


    宋元之前的文獻中,很少見到“諞”字,元代開始較多的出現在戲曲和通俗文學作品中。


    元·佚名 《黃鶴樓》第三折: “若論乖覺非是諞,跳下床來不洗臉,精細伶俐敢為頭,道我是智慧聰明俊俏眼。”


    元·關漢卿 《陳母教子》第二折: “我勸這世上人休把這口忒諞過了! ……去時誇了大口,今日得了探花郎,我怎生家中見母親和兩個哥哥?”


    元·王曄《水仙子》曲:“慘可可說下神仙願,卻原來都是諞,再難聽甜句兒留連。”


    明初《一枝花·贈王觀音奴》:“脫空心告免,指山盟是諞,則不如剪發然香意兒遠。


    《醒世姻緣傳》七十回:“情管在酒席上諞拉,叫老公知道,要的去了。”


    清·蒲鬆齡《增補幸雲曲》第十六回:“這奴才不彈琵琶,光諞他的汗巾子,望我誇他。”


    今京津地區、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新疆、四川、湖北等地方言仍在使用“諞”,但各地方言中的使用又有所不同。比如山西方言把閑聊作“閑諞”,四川方言則沒有這個說法。


    四川方言中,“諞”音piǎn,主要做單音節動詞使用,釋義如下。


    一、諞,釋義為花言巧語、誆,帶貶義。


    例句:村上的劉二狗,好吃懶做,本事莫得,就那嘴巴子會揙,天上的麻雀ㄦ都要被他諞下來,前前後後跟怕是有七八個女娃子被他諞到手?


    二、諞,釋義為能說會道,中性詞。


    例句:嘴巴子會諞的人,更適合去做銷售工作。


    三、諞,釋義為(嘴上)炫耀、誇口(進一步引申為吹牛),有貶義。


    例句:


    1、老李那人最愛顯擺,他孫兒考起清華了,逢人就諞,有些人甚至被他諞了好幾回。


    2、 廣漢話,過去把滔滔不絕的吹牛,叫諞披(避諱,披pi為借音)。


    “諞”字如今使用頻率同樣在大幅下降,年輕人基本不大會說,也成了一個在逐漸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蜀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蜀散人並收藏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