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大概蘇州人都不會想到:地道四川方言蘇氣與蘇州有關
那些即將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 作者:巴蜀散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大概在明清時期,蘇州產服飾在南方部分地區引領時尚潮流,被視為最美,“蘇”或“蘇氣”成了這些地方方言中“文雅脫俗;時髦;體麵”的代名詞。
蘇州,是蘇繡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繡、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繡宮廷服飾的基地。明清時期江南也是富庶之地,蘇州尤甚。經濟發達會帶來一係列輻射效應,蘇州人的生活方式與穿衣著裝引得其他地區羨慕,紛紛效仿。蘇氣一詞就開始出現在當時文獻典籍中。
在四川方言中,“蘇”或“蘇氣”作為形容詞,釋義為“文雅脫俗;時髦;體麵”,近現代文獻資料有不少記載或實際使用例子。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三 《雙冤報》: “銀錢壯人膽,玩蘇又玩款。
又卷三 《南山井》: “老子生來家豪富,愛的玩格與玩蘇。”
又卷三《審煙槍》: “你看那正直人何等蘇氣,酒筵中都尊他坐在上席。”
又卷四《孝還魂》: “幹兒都不打發,你這保爺就不蘇氣。”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土音土語》: “從前外來服飾之物,蘇州為美,故土語通稱人物文雅脫俗曰蘇氣,曰蘇派,且直曰姑蘇 。” 民國二十年《重修南川縣誌·土語》:“從前外來服飾之物,蘇州為美,故土語通稱人物文雅脫俗曰蘇氣,曰蘇派。”
民國二十二年《灌縣誌》卷十六《禮俗紀·方言》: “蘇,奢麗也。蘇州風物奢麗,他處因謂奢麗曰蘇,或曰姑蘇。姑蘇,蘇州山,蘇州所由得名。或曰蘇氣,言其有蘇州習氣。”
民國十三年《樂山縣誌·方言》、民國二十三年《樂山縣誌》卷三《方輿誌·方言》: “稱人美好曰蘇氣。”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二部分: 她雖是怯生,卻居然能夠對答幾句,或應酬一杯便茶,一筒水煙;與一般鄉下新娘子,隻要見了生人,便死死把頭埋著,一萬個不開口的,比並起來,自然她就蘇氣多了。李劼人注:四川人慣用語言中,凡是稱道一個人的態度大方,打扮漂亮,都叫作蘇氣。
沙汀《淘金記》十五:“直到寡婦那麽蘇氣地收拾好了,老板娘這才小聲而熱情地完成了她的任務。”
蘇氣是蘇州經濟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現,隨著上海等地的興起,這一詞匯在不少地區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何巴蜀一地還留存?其背後原因,大概是過去農業社會,交通閉塞,信息物資流動緩慢,蘇州的繁麗和“蘇氣”的誘惑被長久保留到川渝人的腦海裏。這種記憶和文化傳承,通過方言不斷發酵、融合,最終“蘇氣”紮根西南,成為了巴蜀文化的一部分。
大概在明清時期,蘇州產服飾在南方部分地區引領時尚潮流,被視為最美,“蘇”或“蘇氣”成了這些地方方言中“文雅脫俗;時髦;體麵”的代名詞。
蘇州,是蘇繡的發源地,也是絲綢的盛產地,刺繡、緙絲、織造等無不精美絕倫。從元代至正年間起,朝廷便在蘇州建立織造局,將蘇州作為織繡宮廷服飾的基地。明清時期江南也是富庶之地,蘇州尤甚。經濟發達會帶來一係列輻射效應,蘇州人的生活方式與穿衣著裝引得其他地區羨慕,紛紛效仿。蘇氣一詞就開始出現在當時文獻典籍中。
在四川方言中,“蘇”或“蘇氣”作為形容詞,釋義為“文雅脫俗;時髦;體麵”,近現代文獻資料有不少記載或實際使用例子。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三 《雙冤報》: “銀錢壯人膽,玩蘇又玩款。
又卷三 《南山井》: “老子生來家豪富,愛的玩格與玩蘇。”
又卷三《審煙槍》: “你看那正直人何等蘇氣,酒筵中都尊他坐在上席。”
又卷四《孝還魂》: “幹兒都不打發,你這保爺就不蘇氣。”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誌》卷六《土音土語》: “從前外來服飾之物,蘇州為美,故土語通稱人物文雅脫俗曰蘇氣,曰蘇派,且直曰姑蘇 。” 民國二十年《重修南川縣誌·土語》:“從前外來服飾之物,蘇州為美,故土語通稱人物文雅脫俗曰蘇氣,曰蘇派。”
民國二十二年《灌縣誌》卷十六《禮俗紀·方言》: “蘇,奢麗也。蘇州風物奢麗,他處因謂奢麗曰蘇,或曰姑蘇。姑蘇,蘇州山,蘇州所由得名。或曰蘇氣,言其有蘇州習氣。”
民國十三年《樂山縣誌·方言》、民國二十三年《樂山縣誌》卷三《方輿誌·方言》: “稱人美好曰蘇氣。”
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二部分: 她雖是怯生,卻居然能夠對答幾句,或應酬一杯便茶,一筒水煙;與一般鄉下新娘子,隻要見了生人,便死死把頭埋著,一萬個不開口的,比並起來,自然她就蘇氣多了。李劼人注:四川人慣用語言中,凡是稱道一個人的態度大方,打扮漂亮,都叫作蘇氣。
沙汀《淘金記》十五:“直到寡婦那麽蘇氣地收拾好了,老板娘這才小聲而熱情地完成了她的任務。”
蘇氣是蘇州經濟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現,隨著上海等地的興起,這一詞匯在不少地區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為何巴蜀一地還留存?其背後原因,大概是過去農業社會,交通閉塞,信息物資流動緩慢,蘇州的繁麗和“蘇氣”的誘惑被長久保留到川渝人的腦海裏。這種記憶和文化傳承,通過方言不斷發酵、融合,最終“蘇氣”紮根西南,成為了巴蜀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