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八股取士
大明:八字不硬,開局辭官 作者:再見是藍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量種植這兩種農作物!”
“我大明幾乎再無饑荒的可能!”任以虛肯定的說著。
朱元璋馬上看向毛驤,快速說道:“快,你現在去挪一些土豆幼苗和番薯幼苗,挪移到皇宮之中種植!”
任以虛已經將這些切塊種下來了,朱元璋想要,隻能切割一部,分農田裏的幼苗加泥土,一起帶走。
“毛驤,你時刻派人對這些幼苗,加強護衛!”
“要記住,你們的命,沒有土豆和番薯貴重!”朱元璋嚴肅的說著。
並且表態,這倆東西交給毛驤來種植第一批,要是出問題,毛驤全家的腦袋,都可以不用要了。
等到這一批種植出來後,確定其畝產量後!
就果斷開始第二批,第三批的,大量培育,等到第三批培育結束,就開始鋪到整個大明。
隻要第三批土豆和番薯徹底成熟,這兩樣農作物,就在大明,徹底紮根了!
朱元璋心中感慨著:若真是產量這麽高,大明有此等祥瑞降世,必定能國泰民安。
他看向任以虛的眼神中,充滿了欣賞,不住喃喃道:任以虛這小子,可真是咱的福將啊。
來一趟任以虛的酒樓,不止是品嚐到那麽多美食,還有這麽大的收獲。
若是真如任以虛所言,土豆和番薯產量極高,咱絕不會虧待這小子的!
當然,以任以虛如今的功勞,足以封侯拜相!
朱元璋打量著任以虛,越看越是滿意。
他不由得細細回想,任以虛這段時間以來的貢獻。
提議開設大明銀行,解決戶部錢財匱乏的問題。
任以虛獻策這麽大的功勞,要換成李善長,估計天天在自己嘴邊念叨這個功績,恨不得馬上要賞賜。
唯獨任以虛,獻了計策,從未提及過想要好處的話。
而後,任以虛又從海商手中,購買到土豆和番薯這樣的農作物,有著改變大明天下的可能。
如果土豆和番薯,真的畝產這麽高,那任以虛就是在造福萬民,功績千秋,足以標榜史冊的。
最關鍵的,任以虛還是沒有找他要什麽官位和權力。
朱元璋想到這裏,就越發欣賞任以虛了。
心中感慨,就喜歡任以虛這種,不貪圖權力地位的人!
任以虛越是這樣,他就越看重。
朱元璋性子特別軸,如果別人對官位,對權力,愈發追求,他就越看不上這種人。
比如李善長和劉伯溫,一個追求權力,一個追求名聲。
要不是大明朝,非要靠著這兩人撐著朝政,朱元璋早就讓這兩人回家種田去了。
並且,從大明之前的俸祿,就可以看得出來。
之前大明的俸祿,官員們真可謂是清苦,那點俸祿,也就勉強糊口,吃肉都夠嗆。
而朱元璋最初定這個標準,劉伯溫和李善長都反對。
他反駁李善長和劉伯溫原話大意是,官員當不以吃喝玩樂為主,而是以精神奉獻,無私為朝廷服務,造福百姓。
後來發現這樣的標準行不通,這樣,才加的俸祿。
都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可朱元璋偏偏喜歡那種,奉獻了不講功勞,也不貪權力地位的人。
而任以虛正好符合朱元璋所想。
尤其是,任以虛不願意做官,表示出對地位權力的無感,這讓朱元璋現在就有一種衝動,想要拉著任以虛去朝堂當官。
但是這種念頭剛剛誕生,朱元璋又想著,任以虛這種清心寡欲,喜歡居於幕後的人,若是真想做官,當初就不用辭官經營這家酒樓了。
如今任以虛沒有再提及,想必是不願,那也不能強求,否則,就是對任以虛的不尊重了。
他想到朝堂上的瑣事,不由得想到了什麽,便主動問道:“任以虛!”
“在你看來,朝廷開科舉,應當選擇什麽樣的選拔製度?”
“以四書五經為主如何?”
他打算將科舉製度的考核選題,定在四書五經裏麵。
這也有宋濂大學士的建議,在其中發揮了很多的作用。
朱元璋讀書不多,在宋濂的勸說下,自然而然追捧各種儒家經典,就想要以此來作為考題。
當然,也有深處的道理。
四書五經9本書,都是儒家經典著作,代表了整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便是忠君愛國,拘泥於各種禮節。
朱元璋在宋濂勸說下,認識到讀四書五經,可以約束一個人的精神。
再用法家的手段,來約束人的行為,以徹底做到,法家束縛人的手腳,儒家捏著人的軟肋。
這就是傳說中的,八股取士,困天下才子,收為己用。
如此一來,天底下的讀書人們,想要有大作為,必然要做官。
想要做官,就必須死讀四書五經,專研各種儒學經典,思索各種名言警句,衍生出來思想,和核心思想等等。
並且還會以儒家的那一套,道德禮儀君子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
而這樣的實質上情況,就可以將有能力造反的讀書人們,全都約束在科舉製度內。
朱元璋自己就是造反起家,他哪裏會不知道,造反軍隊中,讀書人的作用........
自古以來,造反軍隊中,讀書人比例的大小,決定了這支,造反起義軍的存在時間,以及是否能夠改天換地,建立新朝。
越是讀書人多的起義軍,最終獲勝的可能性極大。
讀書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科舉這麽一弄,就可以把人才,全部圈在科舉製度裏麵。
自從科舉製度,由隋朝誕生,唐朝開始普及後。
原本的官員們,從各大世家的舉孝廉,逐漸變成考科舉。
到宋朝之後,大量官員都是科舉上來的。
很多貧窮人家的孩子,以及不那麽有錢的寒門子弟們,都通過了科舉和武舉,實現了階級躍升。
正所謂,一朝高中,便是鯉魚躍龍門,從此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遊了。
科舉是朝廷,給廣大中下層人,一個上升的通道。
而這個上升通道,怎麽給,通道是什麽樣,就有得可考慮和琢磨了。
朱元璋內心所想的這些,約束讀書人的想法,自然不會告訴給任以虛。
他輕笑著說道:“任以虛,咱打算以四書五經,作為選材取士的題目!”
“但是思索了許久,也聽了很多人的看法!”
“現在,朕想要聽聽你的看法。”
“我大明幾乎再無饑荒的可能!”任以虛肯定的說著。
朱元璋馬上看向毛驤,快速說道:“快,你現在去挪一些土豆幼苗和番薯幼苗,挪移到皇宮之中種植!”
任以虛已經將這些切塊種下來了,朱元璋想要,隻能切割一部,分農田裏的幼苗加泥土,一起帶走。
“毛驤,你時刻派人對這些幼苗,加強護衛!”
“要記住,你們的命,沒有土豆和番薯貴重!”朱元璋嚴肅的說著。
並且表態,這倆東西交給毛驤來種植第一批,要是出問題,毛驤全家的腦袋,都可以不用要了。
等到這一批種植出來後,確定其畝產量後!
就果斷開始第二批,第三批的,大量培育,等到第三批培育結束,就開始鋪到整個大明。
隻要第三批土豆和番薯徹底成熟,這兩樣農作物,就在大明,徹底紮根了!
朱元璋心中感慨著:若真是產量這麽高,大明有此等祥瑞降世,必定能國泰民安。
他看向任以虛的眼神中,充滿了欣賞,不住喃喃道:任以虛這小子,可真是咱的福將啊。
來一趟任以虛的酒樓,不止是品嚐到那麽多美食,還有這麽大的收獲。
若是真如任以虛所言,土豆和番薯產量極高,咱絕不會虧待這小子的!
當然,以任以虛如今的功勞,足以封侯拜相!
朱元璋打量著任以虛,越看越是滿意。
他不由得細細回想,任以虛這段時間以來的貢獻。
提議開設大明銀行,解決戶部錢財匱乏的問題。
任以虛獻策這麽大的功勞,要換成李善長,估計天天在自己嘴邊念叨這個功績,恨不得馬上要賞賜。
唯獨任以虛,獻了計策,從未提及過想要好處的話。
而後,任以虛又從海商手中,購買到土豆和番薯這樣的農作物,有著改變大明天下的可能。
如果土豆和番薯,真的畝產這麽高,那任以虛就是在造福萬民,功績千秋,足以標榜史冊的。
最關鍵的,任以虛還是沒有找他要什麽官位和權力。
朱元璋想到這裏,就越發欣賞任以虛了。
心中感慨,就喜歡任以虛這種,不貪圖權力地位的人!
任以虛越是這樣,他就越看重。
朱元璋性子特別軸,如果別人對官位,對權力,愈發追求,他就越看不上這種人。
比如李善長和劉伯溫,一個追求權力,一個追求名聲。
要不是大明朝,非要靠著這兩人撐著朝政,朱元璋早就讓這兩人回家種田去了。
並且,從大明之前的俸祿,就可以看得出來。
之前大明的俸祿,官員們真可謂是清苦,那點俸祿,也就勉強糊口,吃肉都夠嗆。
而朱元璋最初定這個標準,劉伯溫和李善長都反對。
他反駁李善長和劉伯溫原話大意是,官員當不以吃喝玩樂為主,而是以精神奉獻,無私為朝廷服務,造福百姓。
後來發現這樣的標準行不通,這樣,才加的俸祿。
都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可朱元璋偏偏喜歡那種,奉獻了不講功勞,也不貪權力地位的人。
而任以虛正好符合朱元璋所想。
尤其是,任以虛不願意做官,表示出對地位權力的無感,這讓朱元璋現在就有一種衝動,想要拉著任以虛去朝堂當官。
但是這種念頭剛剛誕生,朱元璋又想著,任以虛這種清心寡欲,喜歡居於幕後的人,若是真想做官,當初就不用辭官經營這家酒樓了。
如今任以虛沒有再提及,想必是不願,那也不能強求,否則,就是對任以虛的不尊重了。
他想到朝堂上的瑣事,不由得想到了什麽,便主動問道:“任以虛!”
“在你看來,朝廷開科舉,應當選擇什麽樣的選拔製度?”
“以四書五經為主如何?”
他打算將科舉製度的考核選題,定在四書五經裏麵。
這也有宋濂大學士的建議,在其中發揮了很多的作用。
朱元璋讀書不多,在宋濂的勸說下,自然而然追捧各種儒家經典,就想要以此來作為考題。
當然,也有深處的道理。
四書五經9本書,都是儒家經典著作,代表了整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便是忠君愛國,拘泥於各種禮節。
朱元璋在宋濂勸說下,認識到讀四書五經,可以約束一個人的精神。
再用法家的手段,來約束人的行為,以徹底做到,法家束縛人的手腳,儒家捏著人的軟肋。
這就是傳說中的,八股取士,困天下才子,收為己用。
如此一來,天底下的讀書人們,想要有大作為,必然要做官。
想要做官,就必須死讀四書五經,專研各種儒學經典,思索各種名言警句,衍生出來思想,和核心思想等等。
並且還會以儒家的那一套,道德禮儀君子的標準,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
而這樣的實質上情況,就可以將有能力造反的讀書人們,全都約束在科舉製度內。
朱元璋自己就是造反起家,他哪裏會不知道,造反軍隊中,讀書人的作用........
自古以來,造反軍隊中,讀書人比例的大小,決定了這支,造反起義軍的存在時間,以及是否能夠改天換地,建立新朝。
越是讀書人多的起義軍,最終獲勝的可能性極大。
讀書人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科舉這麽一弄,就可以把人才,全部圈在科舉製度裏麵。
自從科舉製度,由隋朝誕生,唐朝開始普及後。
原本的官員們,從各大世家的舉孝廉,逐漸變成考科舉。
到宋朝之後,大量官員都是科舉上來的。
很多貧窮人家的孩子,以及不那麽有錢的寒門子弟們,都通過了科舉和武舉,實現了階級躍升。
正所謂,一朝高中,便是鯉魚躍龍門,從此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遊了。
科舉是朝廷,給廣大中下層人,一個上升的通道。
而這個上升通道,怎麽給,通道是什麽樣,就有得可考慮和琢磨了。
朱元璋內心所想的這些,約束讀書人的想法,自然不會告訴給任以虛。
他輕笑著說道:“任以虛,咱打算以四書五經,作為選材取士的題目!”
“但是思索了許久,也聽了很多人的看法!”
“現在,朕想要聽聽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