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無妄而已矣。天積陽於上,而雷動於下;積者誠也,動者幾也,誠而幾,神矣。
積之富有而動之以時,則“大亨以正”。“大亨”故通乎幽明,“正”故絕其疑似。通乎幽明,其言也順;絕其疑似,其言也信。順以信,乃以無眚。無疑,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誠則物之終始賅而存矣。
若夫疑者,則必其妄也。疑也者非有也,有則不疑也。疑也者非無也,無亦何疑也?非有而有,非無而無,非有非無而亦有亦無,則夢是已。
今夫夢,其積非富有,知其不原於誠;其動不以時,知其不足與於幾。不誠不幾,而若有神焉,豈神也哉?故孔子之自言也,曰“五十而知天命”,誠也;“六十而耳順”,幾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神也。
神無方,矩有方。神而不逾其方,則神不離乎誠也。無妄之德,積之富有而動之以時,故老不衰而益盛。
若其言夢也,則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盛而夢,衰而不複夢;或夢或不夢,而動不以時;血氣衰與之俱衰,而積之也非其富有。然則夢者,生於血氣之有餘,而非原於性情之大足者矣。
故高宗之夢見傅說之形,其不足與於誠也審矣。
論者乃致疑於說之來,高宗之往,而曰:“豫知容貌者神,朕兆先見者誠。”豈其然乎?
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後有所終也。實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有耳所共聞也。
神者無為也,形之未形、體之未體者也。則五常百行賅乎誠,蓍龜四體通乎神,誠仁顯而神用藏也。
夢說而有成形,用不藏而非神矣。獨見獨聞,而非有所終始,仁不顯而非誠矣。非誠而言神,疑之府也,妄之徒也,君子之所闕而不言者也。
然則夢說之形而旁求惟肖者,抑又何也?形者,血氣之所成也。夢者,血氣之餘靈也。血氣者,一陰一陽之形而下者也。同聲則相應,同氣則相求。
形與夢同受成於已形之器,於是乎夢可有形,則居然若有一傅說之立乎前矣。然而無與於形而上者,故能得傅岩惟肖之形,而說所啟沃之忱辭,不能有其言而識諸寤也。蓋器可詭遇,而道不可疑聞也。
借其誠而神焉,則“奉若”之訓,胡不徑相授受於夢中,以成不疾而速之化,乃必待說之拜手以進獻哉?
血氣之靈,有時而清焉,有時而濁焉。恭默不言,高宗能澄其血氣之濁以向於清,故其幹傅說固有之形,相遇於若有若無之際。
然而誠未至焉,幾未通焉,神未顯焉,則得其粗而不得其精。夫人意欲乍澄之頃,乍離乎粗濁,而與兩間固有之成形相為邂逅,洵有然者。程子所雲:“縣鏡於此,有物必照,非鏡往,非物來。”蓋此時矣。
鏡,器也,物亦器也。
兩器之體異,而均之為器,則其用合。鏡不含物,物非鏡生,清則物現,濁則物隱,亦其固然矣。然而鏡終器也,道不生也,故物影現而物理終芒也。
董五經豫知伊川之來者此也,季鹹知人之吉凶者此也,釋氏之“他心通”者此也。息紛紛膠膠之妄動而有其孤靜,由孤靜而生孤明。孤明之主,一資於血氣之清,故無形而可有形,影著而與形不爽,然於形上之道終芒然未有與也。蓋以血氣之靈為見聞之區宇,雖極其清明,而終如鏡之於物,物自物而鏡自鏡也。
鏡平則麵正,鏡有凹凸則麵邪。得其正則為高宗之夢傅說,得其邪則為叔孫豹之夢豎牛,漢文之夢鄧通矣。邪者妄,而正者亦非誠也,故曰“其匪正有眚”也。
《記》曰:“清明在躬,誌氣如神。”
誌氣者,與理為用,誠之所自立也。如神而道由以生,誠不可揜,幾不可禦;神乃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堯之得舜,顏之事孔,相孚以心,相鄰以德,奚夢之足雲哉!奈之何登彼乍發之隙光,謂之曰誠,謂之曰神也!
君子以無妄茂對天下,在《文王》之詩矣。“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天,誠也;昭,明也。誠有其明,非鏡之資日光以為明也。“於昭於天”,而天下仰明焉,則神矣。故其詩又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作人而人興,德其成人,造其小子,誠以求之,則“濟濟多士”,而“文王以寧”矣。
故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天之降雨,惟其時也。雨降而雲滋出,惟其富也。教育人才,開之先也。其不然者,晴雲拔起於溪穀,雖雨而無終朝之勢,氣蒸妄動,而應不以誠,奚足恃乎?
由此言之,向令高宗納群臣之戒,繹《甘》、《盤》之教,敦誠研幾,貞動而大亨,雲行雨施,移風易俗,以德成人,以造小子;將奏言試功、揚於王庭者,非但一傅說而止,何至祀豐於昵,戎憊於克,僅救過而不遑也哉?
治天下有道,正其本以修政教而已矣。治心有道,盡其性以主血氣而已矣。
弋偶現之浮明,畫獨見之區宇,資形器之乍清,而不求諸道乘變化,以疑為神而不存以誠,以治則鬼,以氣則易衰,君子之所不尚,如之何以誠、神輕許之也!
積之富有而動之以時,則“大亨以正”。“大亨”故通乎幽明,“正”故絕其疑似。通乎幽明,其言也順;絕其疑似,其言也信。順以信,乃以無眚。無疑,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誠則物之終始賅而存矣。
若夫疑者,則必其妄也。疑也者非有也,有則不疑也。疑也者非無也,無亦何疑也?非有而有,非無而無,非有非無而亦有亦無,則夢是已。
今夫夢,其積非富有,知其不原於誠;其動不以時,知其不足與於幾。不誠不幾,而若有神焉,豈神也哉?故孔子之自言也,曰“五十而知天命”,誠也;“六十而耳順”,幾也;“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神也。
神無方,矩有方。神而不逾其方,則神不離乎誠也。無妄之德,積之富有而動之以時,故老不衰而益盛。
若其言夢也,則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盛而夢,衰而不複夢;或夢或不夢,而動不以時;血氣衰與之俱衰,而積之也非其富有。然則夢者,生於血氣之有餘,而非原於性情之大足者矣。
故高宗之夢見傅說之形,其不足與於誠也審矣。
論者乃致疑於說之來,高宗之往,而曰:“豫知容貌者神,朕兆先見者誠。”豈其然乎?
夫誠者實有者也,前有所始,後有所終也。實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有耳所共聞也。
神者無為也,形之未形、體之未體者也。則五常百行賅乎誠,蓍龜四體通乎神,誠仁顯而神用藏也。
夢說而有成形,用不藏而非神矣。獨見獨聞,而非有所終始,仁不顯而非誠矣。非誠而言神,疑之府也,妄之徒也,君子之所闕而不言者也。
然則夢說之形而旁求惟肖者,抑又何也?形者,血氣之所成也。夢者,血氣之餘靈也。血氣者,一陰一陽之形而下者也。同聲則相應,同氣則相求。
形與夢同受成於已形之器,於是乎夢可有形,則居然若有一傅說之立乎前矣。然而無與於形而上者,故能得傅岩惟肖之形,而說所啟沃之忱辭,不能有其言而識諸寤也。蓋器可詭遇,而道不可疑聞也。
借其誠而神焉,則“奉若”之訓,胡不徑相授受於夢中,以成不疾而速之化,乃必待說之拜手以進獻哉?
血氣之靈,有時而清焉,有時而濁焉。恭默不言,高宗能澄其血氣之濁以向於清,故其幹傅說固有之形,相遇於若有若無之際。
然而誠未至焉,幾未通焉,神未顯焉,則得其粗而不得其精。夫人意欲乍澄之頃,乍離乎粗濁,而與兩間固有之成形相為邂逅,洵有然者。程子所雲:“縣鏡於此,有物必照,非鏡往,非物來。”蓋此時矣。
鏡,器也,物亦器也。
兩器之體異,而均之為器,則其用合。鏡不含物,物非鏡生,清則物現,濁則物隱,亦其固然矣。然而鏡終器也,道不生也,故物影現而物理終芒也。
董五經豫知伊川之來者此也,季鹹知人之吉凶者此也,釋氏之“他心通”者此也。息紛紛膠膠之妄動而有其孤靜,由孤靜而生孤明。孤明之主,一資於血氣之清,故無形而可有形,影著而與形不爽,然於形上之道終芒然未有與也。蓋以血氣之靈為見聞之區宇,雖極其清明,而終如鏡之於物,物自物而鏡自鏡也。
鏡平則麵正,鏡有凹凸則麵邪。得其正則為高宗之夢傅說,得其邪則為叔孫豹之夢豎牛,漢文之夢鄧通矣。邪者妄,而正者亦非誠也,故曰“其匪正有眚”也。
《記》曰:“清明在躬,誌氣如神。”
誌氣者,與理為用,誠之所自立也。如神而道由以生,誠不可揜,幾不可禦;神乃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堯之得舜,顏之事孔,相孚以心,相鄰以德,奚夢之足雲哉!奈之何登彼乍發之隙光,謂之曰誠,謂之曰神也!
君子以無妄茂對天下,在《文王》之詩矣。“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天,誠也;昭,明也。誠有其明,非鏡之資日光以為明也。“於昭於天”,而天下仰明焉,則神矣。故其詩又曰:“周王壽考,遐不作人。”
作人而人興,德其成人,造其小子,誠以求之,則“濟濟多士”,而“文王以寧”矣。
故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天之降雨,惟其時也。雨降而雲滋出,惟其富也。教育人才,開之先也。其不然者,晴雲拔起於溪穀,雖雨而無終朝之勢,氣蒸妄動,而應不以誠,奚足恃乎?
由此言之,向令高宗納群臣之戒,繹《甘》、《盤》之教,敦誠研幾,貞動而大亨,雲行雨施,移風易俗,以德成人,以造小子;將奏言試功、揚於王庭者,非但一傅說而止,何至祀豐於昵,戎憊於克,僅救過而不遑也哉?
治天下有道,正其本以修政教而已矣。治心有道,盡其性以主血氣而已矣。
弋偶現之浮明,畫獨見之區宇,資形器之乍清,而不求諸道乘變化,以疑為神而不存以誠,以治則鬼,以氣則易衰,君子之所不尚,如之何以誠、神輕許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