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求仁而得仁,未聞求仁而得位者也。求仁而得仁,則無怨矣,未聞求仁得位而以安者也。求仁而得仁,無所貪也,未聞求仁而得位,不待貪而自獲也。
蒯瞆之出,輒壓於王父而不得伸其孝養。靈公薨,輒可伸矣,奚但辭位而避之已哉?
請於國人,迎父而嗣國。國人聽,是國人之為君子成孝子之美也;國人弗聽,是國人者皆輒不共戴天之仇也。誠壓於王父之命而不得報,死之可矣。
輒必不肯立乎其位而仇國人,國人之賢者感以自悛,必不固裕先君之蠱,其黨南子而為譖人以亂國者,且心憚輒立之仇己,複奚輔哉?
輒避,而國人能強之,輒之為子可知矣;必授之輒,而輔之以拒父,國人之為臣可知已。無他,歸於不仁而已矣。不仁之人而為之酌其可,何其謬也!
《春秋》書衛世子,而《魯論》論夷、齊,大義炳如日星,乃猶懸立一國人輔輒之說,以疑天下。
洵然,伯夷之去,孤竹之臣民亦可迎夷以歸,逐叔齊而立之乎?複奚辨!
十
為此說者曰:仁未嚐不利也。輒辭,而國人固可輔,則夫天下之為利計者,亦當於仁焉求之也。辭則得,不辭則失,人亦惡可不自勉於仁哉?嗚呼!嬰兒之爭餌也,以授之不爭者,而相勸於不爭,此老嫗之教也。
君子納天下於大倫,而立說垂教,以嬰兒之知愚天下乎?輔之雲者何也?助之以終拒父也。人方避父而我輔之以拒,豈但嬰兒之哉?強人而禽之,先自禽矣。
十一
禮有可推而準者,有不可推而準者。可推而準者,雖異而貫;不可推而準者,雖同而殊。
故曰近不必比,遠不必乖。一色之謂章,異色之謂文。知乎同異文章之情,而後可以言禮。
喪不數閏,非言葬也;葬不廢閏,葬非喪也。喪非葬、葬非喪之際微矣。喪之不數閏,謂以年斷者也。三年之喪二十七月,閏之積率二十七月而得一閏,則雖有閏,亦二十七月中固有之日矣。
天子之葬七月,諸侯之葬五月,大夫之葬三月,士之葬逾月。由逾月而極於七月,其為閏也微矣。閏積而要歸乎歲,閏微而受裁於月,天之紀也。
喪者,哀死之情也;葬者,送死之事也。哀死者從情,情惡其不足;送死者從事,事惡其不虔,苟虔而事可舉。故從乎死者而為之製,是以自天子逮庶人,喪之期均,而葬之期不齊。故譏葬速之不虔者,允矣;譏葬速之不懷者,非也。自天子達於庶人,有異事,無異懷。
信乎速之不懷與,是天子之懷長而庶人之懷短,豈情也哉!情惡其不足,則歸閏於歲以盡之;事惟其已虔,則數閏以月而仍之。葬有事焉,自天子降,煩簡以差,各得其日月而虔。物以庀,功以蕆,同軌同盟外姻以期必至,是已虔矣。已虔而又需之,懼執事者之虔弛矣。
《春秋》書“閏月葬齊景公”。葬在閏,從其實而言閏,未嚐有譏於其臣子也。喪之與葬,同而異,近而不比,異以成文。嗚呼,微矣!審之於微,纖而辨,殊而歸一。是以善言禮者,不僅恃夫推也。
十二
成乎惡者,誌為上,事為下,刑因之,而以施諸弑君之賊則不然。故滅宋馮而督罪當。馮不以分督之惡,陽生不以分陳乞之惡,其法一也,而乞為甚。
奚以言乞之甚邪?督之弑君,為馮弑也;乞之弑君,名為陽生弑,而實非為陽生弑也。
乞之惡不得以視督。傳者以為為法受惡,擬諸裏克之列,是猶擬衛鱄於季路也。陳乞於齊景之父子,縱之斂之,迎之隨之,鬥之以自斃,而己乃以有齊。
途之人不可欺也,孰是君子而顧為之欺邪?立荼者乞也,逐陽生者乞也,入陽生者乞也,弑荼者乞也。陽生不得以有為其國,簡公不得以自保其死。陳氏之邪心,非一旦一夕之故矣。華督於馮與與夷之間,未嚐有是阱也,況裏克之於夷吾哉?前乎荼之弑,而高國逐,以空齊也。空齊而後乞之弑成,弑成而後陳氏之威福獨伸以無耦。
劉裕之於晉恭,蕭衍之於齊順,何恩焉而必刃一主以立之邪?裕、衍不以為恩於晉恭、齊順而操戈,則晉恭、齊順不以為裕、衍所立而分惡,天下後世無間辭焉。
《春秋》之法,亦用人心之無間者而已矣。然則陽生勿立乎其位,不尤善乎?夫陽生者,雖欲勿立而不得者也,立之而乃以奪之,陽生不能禁其不奪,則不能製其不立。謂陽生之歆於立者,將必陽生之亦歆於奪邪?
陽生愚而畏死,其立也,冀以貰餘生也,然亦未有不惴惴者矣。
故陽生、晉恭、齊順立於弑君者之手,而不與宋馮等逆,陳乞、劉裕、蕭衍弑一君以立一君,而不但與華督均罪。弗獲已,而僅使視華督之刑,姑從其事而刑之焉耳。
十三
“叔還會吳於柤”,公誌也;“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季孫誌也;“公會吳於鄫”,公誌也;“公入邾,以邾子益來”,季孫誌也。狂主亂臣,各攜其心而以國試,互相製而姑相從。吳不有越之難,齊不有陳氏之惡,魯亡矣。
邾,公室之附庸也。邾存而季孫不得以為利;邾割而地蘊於魯,終季之有矣。公不能於臣,而蔭吳以自庇。鄫之會,吳責季孫曰:“國君道長,大夫不出門。”公與吳之情可知已。故意如逆,而魯始大有事於邾。
定公有為於國,而邾、魯睦。哀公立,季亟兵邾,而公亟通吳。季朘邾以朘君,君懲邾而怙吳。邾非公之樂朘,吳非季之樂怙者也。乃季欲朘邾,公不得止,非徒勿止,以躬親之,公非為季靡也。公欲怙吳,季不得沮,吳人來伐,季受盟焉,季非為公順也。相妒以情,相製以阱。公雖可止季而弗止,季雖可沮公而弗沮。
公淫逞於邾,而齊、吳交至,乃以委怨於季。公外怙吳,而季固困邾以激吳怒,示吳之弗可怙,而過在公。
嗚呼!狂主不能戢其臣,陰謀之,陽徇之,試國於凶危,若將臨萬乘之敵而操其斂縱。逆臣測主誌而交相製,姑聽之,終撓之,睥睨以為口實,若將挑仇讎之釁而陷之危亡。子貢巨賢也,子服何良大夫也,乘除於掩抑背憎之中,莫能挽而或因之。
嗚呼!小人之術百變,將盈庭之士有不及盡億者與?抑億之已中,各有辭焉,雖欲沮之而不得邪?
故陰鷙之謀,腹妒之術,貞人無所施其正,知人無所用其覺。敗亡未著,而盈庭束手以聽之,死君破國之相積,惟此而已矣。
且微僅禍其國也。季以之而逞害於邾,遺禍於齊;公以之而投釁於齊,導爭於晉。天下釜沸,而皆魯之煬焉。越不起,吳不熸,邗溝開,中原潰,蚩尤之禍將遍天下,而魯其先矣。吳不亡,公不必更而恃越;吳不亡,公不肯改以平齊。齊敝於吳,而報在魯。
齊噬之,吳腹之,魯之存百不得一也。吳亡,公且失怙而戚,亦孰知公之戚者乃其幸乎!
哀公之於季,則不如昭公也。昭公弗忍,以身殉之;哀公弗忍,以國殉之。誌愈狂,禍愈昌矣。
季孫之於君,又不如趙鞅也。鞅下吳、楚以僅保晉,肥挑吳、齊以亟殘魯。保晉則猶有晉,殘魯則欲無魯。保晉而小人譽,君子不能詰;殘魯則國人怨,鄰國有詞。鞅終得晉,而季終失魯。雖均盜與,其成敗也亦因之乎得失也。競愈粗,情愈毒,誌愈詭,跡愈廋,為謀愈下。
施及戰國,田文、周最、韓朋、黃歇之徒,行賈詐於君,以內挑而外合,上害百而己利一,歆然以為奇秘之府。通人視之,蟲豸之營也。宵慮之,旦趨之,芒芒然相驅以即於斃,不亦哀夫!
十四
入其國,毀其廟社,絕其世,不有其國,目之曰“滅”,均之乎有其國也。有其國,其世不絕,亦目之曰“滅”,均之乎絕其世也。楚人潰蕭,蕭地入宋,《書》曰:“楚子滅蕭。”繼此而蕭遂絕矣。鄭已得許,許複見《經》,書曰:“鄭遊速滅許。”許地已蘊於鄭,楚複封之他壤,非故許矣。齊、鄭入許,地蘊於鄭,猶遊速也。僅書“入”者,許叔之返,返其故許也。
宋公入曹,曹遂以亡,猶之蕭也,僅書“入”者,曹因而亡,宋未疆曹也。故《春秋》之立義精矣。精斯嚴,嚴斯辨,辨斯恕。嚴以恕,仁義在己,而以誅天下於仁義,無有銖累不施權衡,道乃建於天下而無窮。
不得之仁,求之於義,義未戕者,猶冀其仁之動焉,不得於義,求之於仁,仁未椓者,猶留以待他日之為義者焉。宋不兼曹之地,鄭莊不殄許之嗣。
恕以求之,聖人所以全天下於仁義也。至不仁者,義未戕而固非其義,勢不便也,勿使托於義以免;至不義者,苟免於不仁而固非其仁,力不逮也,勿使托於仁以免。楚不得越千裏而有蕭,許胤在楚而鄭不敢問,推其心而無可免,聖人所以正仁義於天下也。
全天下於仁義,而仁義不絕於天下;正仁義於天下,而天下不詭於仁義。雖已毀人之廟社,而仁義猶不絕者,性也。君子所謂性,善體天下而登之也。
猶未有其國,絕其世,而不可使詭於仁義者,下愚之固於為惡,力窮而心不衰。不可使詭也,命也。受命有貞淫,而下愚不移,聖人弗假之以賊道也。聖人兼君子之大,君子未至於聖人之精。《春秋》有君子之辭焉,有聖人之辭焉。故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十五
善利之間,舜、蹠之差,舍心以言跡也不得。雖然,亦無難知者也。心之所係,跡不可掩。故王通曰:“心跡之判久矣。”君子謂其不知道也。魯哀公入邾,以邾子益來,齊人取罐、闡;歸益於邾,齊人歸罐、闡。
以跡言之,兩相釋,兩相改,善之徒也。乃即其跡而言之,兩蹠之相為往複,亦不待叩心而知矣。此眈眈於邾,彼逐逐於邑,雖欲謂非兩蹠之相劫也不能。
此失罐及闡,旋歸益於邾;彼見益之歸,遽歸罐及闡。如築氣於革囊,一泄而枵然皆盡,即欲謂非兩蹠之相懾而相昵也,亦不能矣。何也?
蹠之所為動者,利焉耳。魯不道而入邾,齊無必討之責,或以其瑣瑣姻亞而為之起與,既非義矣,其相報也,置邾而亟兼罐、闡,無以酬邾人之望而不恤。是則魯得邾而齊得罐、闡,浸假不歸邾子,而齊尤為之誌滿也。貿他人之國以償利於己,瑣瑣之姻亞固非齊所急矣。
魯之入邾,吳兵漸至,寧盟城下而不釋,旦失罐、闡而夕歸其君,知邾之新集,不如罐、闡之固有也。雖知得邾不如罐、闡,無寧少待以示不即劫於齊邪,而魯抑又不能。非不能待也,以利行者,唾之不舍,撻之不置,覆得不利而疾熸,其心所素喻者既已專也。
故如手足之捍頭目,無須臾之勢矣。於是而齊遂以罐、闡歸之齊,亦不能姑待也。
非不能待也,魯返益於邾,齊以遂喪其所據,初不期魯之釋邾,以必求之於罐、闡,以名激,以實應,出於其所不慮,如吹狸耳而不能自保其所嗛也。
春秋諸侯之不以利為兵好者鮮矣。疾以利怒,疾以利惴,疾以利遷,未有若是之甚者也。
《春秋》所書者跡也。而倉遽卞躁墮謀喪誌之情,並其隱而繪之。是以天下無不跡之心,無不心之跡。君子洗心以藏密,莫之藏也,而況於利人乎?
利人者,無不遽也,無不躁也,謀無可沉而誌無可守者也。蹠之為蹠,此而已矣。故望而知其為舜之徒者,無他,得之也思,失之也思,擬之而以言,議之而以動,知其為善之致矣;望而知其為蹠之徒者,無他,得之也驚,失之也驚,俄然而長,俄然而消,知其為利之迷矣。善利或隱於心,靜躁必應於跡,豈難知哉!
十六
獲者,不善之辭也。公羊氏雲:“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斯其得於傳者不妄也。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非惟仲尼之已也,堯、舜、文、武百王之道已也。道已而鳳不至,圖不出,麟見獲,聖人無征以興百王之道,聖人之所謂窮也。
《春秋》之作,本魯史以明王道,必假乎魯史者,魯足征焉耳。明王道者必有征,行王道者必有征。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言承堯也。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言承太王、王季也。
聖人無所承,欲行帝王之道而無所紹。無所紹而始有為,有為而尚或不信從,始有憂。夫子承魯史作《春秋》,所紹者已非堯之緒,太王、王季之基,則有為而有憂矣。有為有憂,聖人所不吝也。
有為,故退時人之所譽,進時人之所毀,予時人之所詘,奪時人之所信;有憂,故先事而懼,已事而思,因其畏心而加之戒,因其慚心而為之諱,王道乃明。
顧聖人之憂而有為也,必事之尚可憂而措之為也。五伯之事,魯史之文,得聖人而為之,即事而疾變於王道。韓起觀《春秋》而讚之,以其近乎王也。
近王,則變之也易矣。道托文以傳,文不足以傳道,不可以為聖人之征。文因事以著,事不能善其文,則聖人雖征之而不可以有為。是故哀公之中年,《春秋》之所可絕筆也久矣。魯之會楚,史猶為之諱也,楚之先晉,史猶內晉而長之也,是天下猶有恥也。齊桓之興,天下無特會,晉文之興,天下無特伐,是天下猶有統也。
未有伯,天下之爭折中於齊、魯;既有伯,天下之爭折中於伯,是天下猶有與也。臣逆而弑,賊不逸討,國亂而大夫殺,猶假於法,是天下猶有名也。有恥則可勸,有統則可理,有與則可與,有名則可正。恥不競,統不壹,與不親,名不審,聖人之所憂,猶可為之憂也。
衛盜殺君兄,蔡盜殺君,陳盜殺執政,天下移於盜而無名矣。宋、鄭相伐相取,俘殺無度,而鄰國無與折中,天下散於戰而無與矣。特相盟而背之無禁,特相伐而執私怨以為詞。晉食北,楚食南,秦食西,吳、越猝勝以相食於江東,天下析為五,分而無統矣。
吳先晉,而魯不為存其名;魯會吳,而公不以為諱,天下甘於戴吳而無恥矣。天下師師不知其正,魯史無藉以善其文。魯史無善文,革之則疑,因之則妄,聖人無征以存其道。故夫子立乎獲麟之年,溯已往之事,因舊文,立新法,謂夫哀、定而上之天下,道猶可行也;得哀、定以上之魯史而征之,道猶可明也。
斷之二百四十二年,勵其不競,收其不壹,洽其不親,定其不審,封建之宇宙可維,百王之常道不遠,聖人之道未窮,聖人不欲已也。事不足以善文,文不足以傳道,憂之則已傷,為之則無所承,人理殫於下,天道遷於上,東孛出,麟見於西郊而被獲,然後聖人信其已窮,而決謂百王道終於已矣。前乎百王之道窮,後乎中國之道不得而不息。故仲尼沒,聖人不複作。天固不憂,而無欲為於中國之心。夫子之泣,豈徒然哉!
夫百王之道,中國之統,有三紀焉:人紀者,井田、封建之所準也;天紀者,鳳、麟、河《圖》之所詔也;地紀者,中國夷狄之所限也。獲麟,天紀之衰也。更四百餘年,而三代之天下亡,井田鏟,封建滅,人紀亂矣。
更四百餘年,而胡氐、羌狄、鮮卑十有六族,更王天下,地紀裂矣。故夫聖人道窮之歎,非獨謂一聖人之道也。先之前古之法,後之萬年之人,而無有不窮也。
道不窮,聖人不置,故前乎獲麟,而聖人猶憂天下,猶欲有為焉。故《春秋》修,王道立,盡人以俟天。君子之學乎《春秋》,學是焉耳矣。
求仁而得仁,未聞求仁而得位者也。求仁而得仁,則無怨矣,未聞求仁得位而以安者也。求仁而得仁,無所貪也,未聞求仁而得位,不待貪而自獲也。
蒯瞆之出,輒壓於王父而不得伸其孝養。靈公薨,輒可伸矣,奚但辭位而避之已哉?
請於國人,迎父而嗣國。國人聽,是國人之為君子成孝子之美也;國人弗聽,是國人者皆輒不共戴天之仇也。誠壓於王父之命而不得報,死之可矣。
輒必不肯立乎其位而仇國人,國人之賢者感以自悛,必不固裕先君之蠱,其黨南子而為譖人以亂國者,且心憚輒立之仇己,複奚輔哉?
輒避,而國人能強之,輒之為子可知矣;必授之輒,而輔之以拒父,國人之為臣可知已。無他,歸於不仁而已矣。不仁之人而為之酌其可,何其謬也!
《春秋》書衛世子,而《魯論》論夷、齊,大義炳如日星,乃猶懸立一國人輔輒之說,以疑天下。
洵然,伯夷之去,孤竹之臣民亦可迎夷以歸,逐叔齊而立之乎?複奚辨!
十
為此說者曰:仁未嚐不利也。輒辭,而國人固可輔,則夫天下之為利計者,亦當於仁焉求之也。辭則得,不辭則失,人亦惡可不自勉於仁哉?嗚呼!嬰兒之爭餌也,以授之不爭者,而相勸於不爭,此老嫗之教也。
君子納天下於大倫,而立說垂教,以嬰兒之知愚天下乎?輔之雲者何也?助之以終拒父也。人方避父而我輔之以拒,豈但嬰兒之哉?強人而禽之,先自禽矣。
十一
禮有可推而準者,有不可推而準者。可推而準者,雖異而貫;不可推而準者,雖同而殊。
故曰近不必比,遠不必乖。一色之謂章,異色之謂文。知乎同異文章之情,而後可以言禮。
喪不數閏,非言葬也;葬不廢閏,葬非喪也。喪非葬、葬非喪之際微矣。喪之不數閏,謂以年斷者也。三年之喪二十七月,閏之積率二十七月而得一閏,則雖有閏,亦二十七月中固有之日矣。
天子之葬七月,諸侯之葬五月,大夫之葬三月,士之葬逾月。由逾月而極於七月,其為閏也微矣。閏積而要歸乎歲,閏微而受裁於月,天之紀也。
喪者,哀死之情也;葬者,送死之事也。哀死者從情,情惡其不足;送死者從事,事惡其不虔,苟虔而事可舉。故從乎死者而為之製,是以自天子逮庶人,喪之期均,而葬之期不齊。故譏葬速之不虔者,允矣;譏葬速之不懷者,非也。自天子達於庶人,有異事,無異懷。
信乎速之不懷與,是天子之懷長而庶人之懷短,豈情也哉!情惡其不足,則歸閏於歲以盡之;事惟其已虔,則數閏以月而仍之。葬有事焉,自天子降,煩簡以差,各得其日月而虔。物以庀,功以蕆,同軌同盟外姻以期必至,是已虔矣。已虔而又需之,懼執事者之虔弛矣。
《春秋》書“閏月葬齊景公”。葬在閏,從其實而言閏,未嚐有譏於其臣子也。喪之與葬,同而異,近而不比,異以成文。嗚呼,微矣!審之於微,纖而辨,殊而歸一。是以善言禮者,不僅恃夫推也。
十二
成乎惡者,誌為上,事為下,刑因之,而以施諸弑君之賊則不然。故滅宋馮而督罪當。馮不以分督之惡,陽生不以分陳乞之惡,其法一也,而乞為甚。
奚以言乞之甚邪?督之弑君,為馮弑也;乞之弑君,名為陽生弑,而實非為陽生弑也。
乞之惡不得以視督。傳者以為為法受惡,擬諸裏克之列,是猶擬衛鱄於季路也。陳乞於齊景之父子,縱之斂之,迎之隨之,鬥之以自斃,而己乃以有齊。
途之人不可欺也,孰是君子而顧為之欺邪?立荼者乞也,逐陽生者乞也,入陽生者乞也,弑荼者乞也。陽生不得以有為其國,簡公不得以自保其死。陳氏之邪心,非一旦一夕之故矣。華督於馮與與夷之間,未嚐有是阱也,況裏克之於夷吾哉?前乎荼之弑,而高國逐,以空齊也。空齊而後乞之弑成,弑成而後陳氏之威福獨伸以無耦。
劉裕之於晉恭,蕭衍之於齊順,何恩焉而必刃一主以立之邪?裕、衍不以為恩於晉恭、齊順而操戈,則晉恭、齊順不以為裕、衍所立而分惡,天下後世無間辭焉。
《春秋》之法,亦用人心之無間者而已矣。然則陽生勿立乎其位,不尤善乎?夫陽生者,雖欲勿立而不得者也,立之而乃以奪之,陽生不能禁其不奪,則不能製其不立。謂陽生之歆於立者,將必陽生之亦歆於奪邪?
陽生愚而畏死,其立也,冀以貰餘生也,然亦未有不惴惴者矣。
故陽生、晉恭、齊順立於弑君者之手,而不與宋馮等逆,陳乞、劉裕、蕭衍弑一君以立一君,而不但與華督均罪。弗獲已,而僅使視華督之刑,姑從其事而刑之焉耳。
十三
“叔還會吳於柤”,公誌也;“仲孫何忌帥師伐邾”,季孫誌也;“公會吳於鄫”,公誌也;“公入邾,以邾子益來”,季孫誌也。狂主亂臣,各攜其心而以國試,互相製而姑相從。吳不有越之難,齊不有陳氏之惡,魯亡矣。
邾,公室之附庸也。邾存而季孫不得以為利;邾割而地蘊於魯,終季之有矣。公不能於臣,而蔭吳以自庇。鄫之會,吳責季孫曰:“國君道長,大夫不出門。”公與吳之情可知已。故意如逆,而魯始大有事於邾。
定公有為於國,而邾、魯睦。哀公立,季亟兵邾,而公亟通吳。季朘邾以朘君,君懲邾而怙吳。邾非公之樂朘,吳非季之樂怙者也。乃季欲朘邾,公不得止,非徒勿止,以躬親之,公非為季靡也。公欲怙吳,季不得沮,吳人來伐,季受盟焉,季非為公順也。相妒以情,相製以阱。公雖可止季而弗止,季雖可沮公而弗沮。
公淫逞於邾,而齊、吳交至,乃以委怨於季。公外怙吳,而季固困邾以激吳怒,示吳之弗可怙,而過在公。
嗚呼!狂主不能戢其臣,陰謀之,陽徇之,試國於凶危,若將臨萬乘之敵而操其斂縱。逆臣測主誌而交相製,姑聽之,終撓之,睥睨以為口實,若將挑仇讎之釁而陷之危亡。子貢巨賢也,子服何良大夫也,乘除於掩抑背憎之中,莫能挽而或因之。
嗚呼!小人之術百變,將盈庭之士有不及盡億者與?抑億之已中,各有辭焉,雖欲沮之而不得邪?
故陰鷙之謀,腹妒之術,貞人無所施其正,知人無所用其覺。敗亡未著,而盈庭束手以聽之,死君破國之相積,惟此而已矣。
且微僅禍其國也。季以之而逞害於邾,遺禍於齊;公以之而投釁於齊,導爭於晉。天下釜沸,而皆魯之煬焉。越不起,吳不熸,邗溝開,中原潰,蚩尤之禍將遍天下,而魯其先矣。吳不亡,公不必更而恃越;吳不亡,公不肯改以平齊。齊敝於吳,而報在魯。
齊噬之,吳腹之,魯之存百不得一也。吳亡,公且失怙而戚,亦孰知公之戚者乃其幸乎!
哀公之於季,則不如昭公也。昭公弗忍,以身殉之;哀公弗忍,以國殉之。誌愈狂,禍愈昌矣。
季孫之於君,又不如趙鞅也。鞅下吳、楚以僅保晉,肥挑吳、齊以亟殘魯。保晉則猶有晉,殘魯則欲無魯。保晉而小人譽,君子不能詰;殘魯則國人怨,鄰國有詞。鞅終得晉,而季終失魯。雖均盜與,其成敗也亦因之乎得失也。競愈粗,情愈毒,誌愈詭,跡愈廋,為謀愈下。
施及戰國,田文、周最、韓朋、黃歇之徒,行賈詐於君,以內挑而外合,上害百而己利一,歆然以為奇秘之府。通人視之,蟲豸之營也。宵慮之,旦趨之,芒芒然相驅以即於斃,不亦哀夫!
十四
入其國,毀其廟社,絕其世,不有其國,目之曰“滅”,均之乎有其國也。有其國,其世不絕,亦目之曰“滅”,均之乎絕其世也。楚人潰蕭,蕭地入宋,《書》曰:“楚子滅蕭。”繼此而蕭遂絕矣。鄭已得許,許複見《經》,書曰:“鄭遊速滅許。”許地已蘊於鄭,楚複封之他壤,非故許矣。齊、鄭入許,地蘊於鄭,猶遊速也。僅書“入”者,許叔之返,返其故許也。
宋公入曹,曹遂以亡,猶之蕭也,僅書“入”者,曹因而亡,宋未疆曹也。故《春秋》之立義精矣。精斯嚴,嚴斯辨,辨斯恕。嚴以恕,仁義在己,而以誅天下於仁義,無有銖累不施權衡,道乃建於天下而無窮。
不得之仁,求之於義,義未戕者,猶冀其仁之動焉,不得於義,求之於仁,仁未椓者,猶留以待他日之為義者焉。宋不兼曹之地,鄭莊不殄許之嗣。
恕以求之,聖人所以全天下於仁義也。至不仁者,義未戕而固非其義,勢不便也,勿使托於義以免;至不義者,苟免於不仁而固非其仁,力不逮也,勿使托於仁以免。楚不得越千裏而有蕭,許胤在楚而鄭不敢問,推其心而無可免,聖人所以正仁義於天下也。
全天下於仁義,而仁義不絕於天下;正仁義於天下,而天下不詭於仁義。雖已毀人之廟社,而仁義猶不絕者,性也。君子所謂性,善體天下而登之也。
猶未有其國,絕其世,而不可使詭於仁義者,下愚之固於為惡,力窮而心不衰。不可使詭也,命也。受命有貞淫,而下愚不移,聖人弗假之以賊道也。聖人兼君子之大,君子未至於聖人之精。《春秋》有君子之辭焉,有聖人之辭焉。故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十五
善利之間,舜、蹠之差,舍心以言跡也不得。雖然,亦無難知者也。心之所係,跡不可掩。故王通曰:“心跡之判久矣。”君子謂其不知道也。魯哀公入邾,以邾子益來,齊人取罐、闡;歸益於邾,齊人歸罐、闡。
以跡言之,兩相釋,兩相改,善之徒也。乃即其跡而言之,兩蹠之相為往複,亦不待叩心而知矣。此眈眈於邾,彼逐逐於邑,雖欲謂非兩蹠之相劫也不能。
此失罐及闡,旋歸益於邾;彼見益之歸,遽歸罐及闡。如築氣於革囊,一泄而枵然皆盡,即欲謂非兩蹠之相懾而相昵也,亦不能矣。何也?
蹠之所為動者,利焉耳。魯不道而入邾,齊無必討之責,或以其瑣瑣姻亞而為之起與,既非義矣,其相報也,置邾而亟兼罐、闡,無以酬邾人之望而不恤。是則魯得邾而齊得罐、闡,浸假不歸邾子,而齊尤為之誌滿也。貿他人之國以償利於己,瑣瑣之姻亞固非齊所急矣。
魯之入邾,吳兵漸至,寧盟城下而不釋,旦失罐、闡而夕歸其君,知邾之新集,不如罐、闡之固有也。雖知得邾不如罐、闡,無寧少待以示不即劫於齊邪,而魯抑又不能。非不能待也,以利行者,唾之不舍,撻之不置,覆得不利而疾熸,其心所素喻者既已專也。
故如手足之捍頭目,無須臾之勢矣。於是而齊遂以罐、闡歸之齊,亦不能姑待也。
非不能待也,魯返益於邾,齊以遂喪其所據,初不期魯之釋邾,以必求之於罐、闡,以名激,以實應,出於其所不慮,如吹狸耳而不能自保其所嗛也。
春秋諸侯之不以利為兵好者鮮矣。疾以利怒,疾以利惴,疾以利遷,未有若是之甚者也。
《春秋》所書者跡也。而倉遽卞躁墮謀喪誌之情,並其隱而繪之。是以天下無不跡之心,無不心之跡。君子洗心以藏密,莫之藏也,而況於利人乎?
利人者,無不遽也,無不躁也,謀無可沉而誌無可守者也。蹠之為蹠,此而已矣。故望而知其為舜之徒者,無他,得之也思,失之也思,擬之而以言,議之而以動,知其為善之致矣;望而知其為蹠之徒者,無他,得之也驚,失之也驚,俄然而長,俄然而消,知其為利之迷矣。善利或隱於心,靜躁必應於跡,豈難知哉!
十六
獲者,不善之辭也。公羊氏雲:“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斯其得於傳者不妄也。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非惟仲尼之已也,堯、舜、文、武百王之道已也。道已而鳳不至,圖不出,麟見獲,聖人無征以興百王之道,聖人之所謂窮也。
《春秋》之作,本魯史以明王道,必假乎魯史者,魯足征焉耳。明王道者必有征,行王道者必有征。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言承堯也。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言承太王、王季也。
聖人無所承,欲行帝王之道而無所紹。無所紹而始有為,有為而尚或不信從,始有憂。夫子承魯史作《春秋》,所紹者已非堯之緒,太王、王季之基,則有為而有憂矣。有為有憂,聖人所不吝也。
有為,故退時人之所譽,進時人之所毀,予時人之所詘,奪時人之所信;有憂,故先事而懼,已事而思,因其畏心而加之戒,因其慚心而為之諱,王道乃明。
顧聖人之憂而有為也,必事之尚可憂而措之為也。五伯之事,魯史之文,得聖人而為之,即事而疾變於王道。韓起觀《春秋》而讚之,以其近乎王也。
近王,則變之也易矣。道托文以傳,文不足以傳道,不可以為聖人之征。文因事以著,事不能善其文,則聖人雖征之而不可以有為。是故哀公之中年,《春秋》之所可絕筆也久矣。魯之會楚,史猶為之諱也,楚之先晉,史猶內晉而長之也,是天下猶有恥也。齊桓之興,天下無特會,晉文之興,天下無特伐,是天下猶有統也。
未有伯,天下之爭折中於齊、魯;既有伯,天下之爭折中於伯,是天下猶有與也。臣逆而弑,賊不逸討,國亂而大夫殺,猶假於法,是天下猶有名也。有恥則可勸,有統則可理,有與則可與,有名則可正。恥不競,統不壹,與不親,名不審,聖人之所憂,猶可為之憂也。
衛盜殺君兄,蔡盜殺君,陳盜殺執政,天下移於盜而無名矣。宋、鄭相伐相取,俘殺無度,而鄰國無與折中,天下散於戰而無與矣。特相盟而背之無禁,特相伐而執私怨以為詞。晉食北,楚食南,秦食西,吳、越猝勝以相食於江東,天下析為五,分而無統矣。
吳先晉,而魯不為存其名;魯會吳,而公不以為諱,天下甘於戴吳而無恥矣。天下師師不知其正,魯史無藉以善其文。魯史無善文,革之則疑,因之則妄,聖人無征以存其道。故夫子立乎獲麟之年,溯已往之事,因舊文,立新法,謂夫哀、定而上之天下,道猶可行也;得哀、定以上之魯史而征之,道猶可明也。
斷之二百四十二年,勵其不競,收其不壹,洽其不親,定其不審,封建之宇宙可維,百王之常道不遠,聖人之道未窮,聖人不欲已也。事不足以善文,文不足以傳道,憂之則已傷,為之則無所承,人理殫於下,天道遷於上,東孛出,麟見於西郊而被獲,然後聖人信其已窮,而決謂百王道終於已矣。前乎百王之道窮,後乎中國之道不得而不息。故仲尼沒,聖人不複作。天固不憂,而無欲為於中國之心。夫子之泣,豈徒然哉!
夫百王之道,中國之統,有三紀焉:人紀者,井田、封建之所準也;天紀者,鳳、麟、河《圖》之所詔也;地紀者,中國夷狄之所限也。獲麟,天紀之衰也。更四百餘年,而三代之天下亡,井田鏟,封建滅,人紀亂矣。
更四百餘年,而胡氐、羌狄、鮮卑十有六族,更王天下,地紀裂矣。故夫聖人道窮之歎,非獨謂一聖人之道也。先之前古之法,後之萬年之人,而無有不窮也。
道不窮,聖人不置,故前乎獲麟,而聖人猶憂天下,猶欲有為焉。故《春秋》修,王道立,盡人以俟天。君子之學乎《春秋》,學是焉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