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安於請死定公十四年
可以成名,未可以靖心;可以靖心,未可以居道;居之於心而靖之於道者,其至矣夫。
雖然,亦難已。有見於道而浮弋取之者,見天下而當事或有不見也,見萬世而一時或有不見也。君臣父子之倫亦博矣,一概而取天下萬世廓落通共之常道,冒之以為規恢,則富貴貧賤生死之交,亦弘闊而唯其所居,成乎道之名,而反求於心,則若幕中之視日,而不如露處之見月也。
於是有心之士憤其拓落亡實,而一以其心為據,固有舍富貴而如墜籜,安死亡而若藉裀者矣,天下之公義,不足為其義也;萬世之恒經,不足為其經也。乃天下之義,萬世之經,豈有與吾心之必靖者,如冰寒日暄之不相逮哉?封其心以求靖,而見道之違吾心,豈其道之違心乎,亦心違道而已矣。
董安於之為趙氏謀,欣然以其死而謝趙氏之責。當晉陽始禍之日,已決策於必死,而不待梁嬰父之譖也。可以無死之日,而必期於死;未嚐有可死之事,而故為死之之謀。
經曆歲月而弗改其初心,以成乎必死,非特一旦之慷慨也。由晉陽釁起之初,迄智氏來討之日,固將視天下之春非其春,秋非其秋,而以白日為長夜矣;固將路人以視其妻子,朽腐以視其形骸,舉天下之可樂可哀者,莫能動其一念之低回矣。夫安於而奚以能然也?
一奠其心於趙氏之必存,而據此以為靖也,如春蠶之成功在績,而幸鑊湯之速加也。嗚呼!心之為用,出入於生死而不迷,亦可謂天下之至勁者矣。然而獎亂者安於也,成專晉之謀者安於也,啟分晉之勢者安於也。人莫貴於生,而安於以其生抵鵲;人莫惡於黨奸以怙亂,而安於以奸亂而貿其肝腦。墮天下之公義,裂萬世之大經,所求非榮,所賴非利,而安於亦奚榮此而為之哉?
故靖於道者,而後可以居心而不喪;靖於心者,棄乎心之動而不能與道為居。遊俠刺客之流,夫豈無心,而道去之:為天下僇,心無道焉故爾。貴道而不貴心,則於道非心;貴心而不貴道,則於心無道。君子之以撫心而求靖者,亦道而已矣。用心而不恃心,斯得矣,而猶未也。凝道於心,而心即道,則恃心可矣,不必更慮乎道也。
然則其要奚存?曰:寬以居之,仁以守之,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富貴貧賤生死之天則,生於心而心一無妄,君子之養其心者大有功也。故道不冒,心不私,名不幸成,以貞天下萬世而不悖,則靖心也即以靖道也,奚慮夫心之封而道之闊哉!
伍員諫釋越哀公元年
進諫於君者有二患焉:奉大義以陳詞,而非君之知所及也;因君之所能及者以牖之,而非義之所在也。故拂君而匡以義,則枘鑿之方員相牾;降義以就君,則尋尺之枉直相貿。言之切而事不救,貞士直臣之所為引吭而悲也。
而伍員之於夫差也,則幸不然矣。驟而與世主言,言利害也則易,言道義也則難。道義不足以動之,而後以利害之說進,弗獲已而屈貞士直臣之本誌,托於利以仇其義。然且君子慮之,恐其沉於利而義隱也。
若夫差抱槜李傷指之慟,立廷而呼,飲泣而唯,雖未能必其果有純孝之心,而夫椒之役,則固含義憤而非以利興矣。君親死於越人之刃,豈甲楯五千困保會稽之能償其巨痛哉?宰嚭納賄而介之成,夫差誌盈而初心改矣。
然斯時也,去立廷之呼,飲泣之唯,無幾時也,初心乍移而故未忘也。則君父大仇必報之義,豈夫差知之所不及哉!刻髓刲心而識之夢寢者,雖乍移之,猶懸諸其眉睫,而宰嚭之邪說方交戰於中而未定也。乘其未定之際,急提其初心,而重獎以終礪之,夫豈遠乎?
夫差其固有人之心矣,取之肺腑而獲之速也;夫差而遽盡喪其人之心乎,即以其含血飲憾之苦,折其方張之懦逸,夫差抑無挾以拒我也。而員不然,舍其義,較其利,舍其已知已能之義,較其或然或不然之利,君可直而我引之以枉,諫本易而自趨於難,坐遺其大義之必伸,而授讒人以字小棄利之虛名,太阿倒授而欲刺焉,必不得已。
蓋員者,一功利之士耳。不死其親而仇其君,黨於賊以成其弑,則胸之所居,念之所趨,不知仁義之為何物也素矣,惡能以其美而成君之美哉?唯君子之於仁義也,貯之如江河之流,則川澗之可受者隨注而盈,故天下之善於是而成焉。言之所以有功,道之所以速化也,豈一日之辯、介然之忠,所可與於斯!
公子郢哀公二年
動人於子孝臣忠之故,言固有不得而盡者矣,非吝於告也。盈而無待者,性之體也;微感而通者,性之幾也。
苟其為未椓於性,雖乍蔽而疑乎,觸其一端而搖以全體矣,析其大節而破其密理矣;而如已椓而喪邪,則將痛哭之而隻如談笑,瀝血悉數之而隻如殘沈,幾何幸而不適以自危?即無自危而先已自辱,夫君子奚而為椓性之夫辱哉!
蒯瞆之逐,南子逐之,非靈公之誌也。公謂公子郢曰:“餘無子。”悲哉其言之乎!知郢有辭之心,而申命之於南子之側。郢曰:“君夫人在堂;君命隻辱。”體靈公之心而以折南子者,靈公雖死,家雖亂,國雖傾,固已戴郢之誌意於泉壤矣。靈公薨,夫人矯命以命郢。
郢曰:“且亡人之子輒在。”疑於啟南子以立輒也。雖然,郢豈以啟南子之立輒,而獎輒以立也哉?郢曰:“若有之,郢必聞之。”固已明君衛者非靈公之命而不得矣。
郢不得命,而輒得命乎?當時之論者猶曰:“不以父命廢王父之命。”王父奚命哉?悍妻逆臣之所矯,而以誣王父爾。郢之稱輒曰“亡人之子”,則輒猶是亡人之子,有亡人之子在而不更有亡人乎?目言之曰“亡人之子”,亦有合於夫子正名之旨矣。
甚矣,郢之言簡而意深也!“有亡人之子輒在”,則固舉國而聽之輒也。聽之輒,則迎蒯瞆以歸,革淫人之矯命,申先公之隱誌者,非輒事而孰事邪?故郢初不曰亡人之子輒宜立也,引君臣父子之大倫,宗社廢興之大故,舉而委之輒也。郢所幸者,輒而猶有人之心,舉大權以屬之而伸其誌爾,而孰虞輒之陷溺而不自振乎?
乃郢已舉而委之輒,而郢之事畢矣。過此以往,奮而合於道,輒之事也;沉而陷於禽,亦輒之事也;伸靈公之抑於悍妻者而祓除其心,輒之事也;白蒯瞆見陷於戲陽速之誣,而以告無罪於先君者,輒之事也;歆於速立,很於忘親,蠱於妖狐之黨,而誣王父以拒父者,亦輒之事也。鹹輒之事,而郢固可聽之矣,無能複為之謀矣。
郢力白靈公之無改命,而借己之辭位以警輒之不宜立,所謂析其大節而密理無難破也。正名之曰“亡人之子”,子以亡人重,而即以明亡人之子為群論之所折中,警輒而使得行其誌,所謂觸其一端而全體蔑不搖也。
與人父子之間,如是焉止矣。疑其不足以感而盡言之焉,言激而身危,言瀆而身辱,取溪禽澗鹿而諄諄然詔之,未有不為天下笑者也,而況其為虺蜴之與豺虎乎!
嗚呼!性之已椓,則賢者不能為之盡其理,智者不能為之盡其謀,直者不能為之盡其忠,陷於禽獸而莫之救,如之何其弗懼也!
可以成名,未可以靖心;可以靖心,未可以居道;居之於心而靖之於道者,其至矣夫。
雖然,亦難已。有見於道而浮弋取之者,見天下而當事或有不見也,見萬世而一時或有不見也。君臣父子之倫亦博矣,一概而取天下萬世廓落通共之常道,冒之以為規恢,則富貴貧賤生死之交,亦弘闊而唯其所居,成乎道之名,而反求於心,則若幕中之視日,而不如露處之見月也。
於是有心之士憤其拓落亡實,而一以其心為據,固有舍富貴而如墜籜,安死亡而若藉裀者矣,天下之公義,不足為其義也;萬世之恒經,不足為其經也。乃天下之義,萬世之經,豈有與吾心之必靖者,如冰寒日暄之不相逮哉?封其心以求靖,而見道之違吾心,豈其道之違心乎,亦心違道而已矣。
董安於之為趙氏謀,欣然以其死而謝趙氏之責。當晉陽始禍之日,已決策於必死,而不待梁嬰父之譖也。可以無死之日,而必期於死;未嚐有可死之事,而故為死之之謀。
經曆歲月而弗改其初心,以成乎必死,非特一旦之慷慨也。由晉陽釁起之初,迄智氏來討之日,固將視天下之春非其春,秋非其秋,而以白日為長夜矣;固將路人以視其妻子,朽腐以視其形骸,舉天下之可樂可哀者,莫能動其一念之低回矣。夫安於而奚以能然也?
一奠其心於趙氏之必存,而據此以為靖也,如春蠶之成功在績,而幸鑊湯之速加也。嗚呼!心之為用,出入於生死而不迷,亦可謂天下之至勁者矣。然而獎亂者安於也,成專晉之謀者安於也,啟分晉之勢者安於也。人莫貴於生,而安於以其生抵鵲;人莫惡於黨奸以怙亂,而安於以奸亂而貿其肝腦。墮天下之公義,裂萬世之大經,所求非榮,所賴非利,而安於亦奚榮此而為之哉?
故靖於道者,而後可以居心而不喪;靖於心者,棄乎心之動而不能與道為居。遊俠刺客之流,夫豈無心,而道去之:為天下僇,心無道焉故爾。貴道而不貴心,則於道非心;貴心而不貴道,則於心無道。君子之以撫心而求靖者,亦道而已矣。用心而不恃心,斯得矣,而猶未也。凝道於心,而心即道,則恃心可矣,不必更慮乎道也。
然則其要奚存?曰:寬以居之,仁以守之,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富貴貧賤生死之天則,生於心而心一無妄,君子之養其心者大有功也。故道不冒,心不私,名不幸成,以貞天下萬世而不悖,則靖心也即以靖道也,奚慮夫心之封而道之闊哉!
伍員諫釋越哀公元年
進諫於君者有二患焉:奉大義以陳詞,而非君之知所及也;因君之所能及者以牖之,而非義之所在也。故拂君而匡以義,則枘鑿之方員相牾;降義以就君,則尋尺之枉直相貿。言之切而事不救,貞士直臣之所為引吭而悲也。
而伍員之於夫差也,則幸不然矣。驟而與世主言,言利害也則易,言道義也則難。道義不足以動之,而後以利害之說進,弗獲已而屈貞士直臣之本誌,托於利以仇其義。然且君子慮之,恐其沉於利而義隱也。
若夫差抱槜李傷指之慟,立廷而呼,飲泣而唯,雖未能必其果有純孝之心,而夫椒之役,則固含義憤而非以利興矣。君親死於越人之刃,豈甲楯五千困保會稽之能償其巨痛哉?宰嚭納賄而介之成,夫差誌盈而初心改矣。
然斯時也,去立廷之呼,飲泣之唯,無幾時也,初心乍移而故未忘也。則君父大仇必報之義,豈夫差知之所不及哉!刻髓刲心而識之夢寢者,雖乍移之,猶懸諸其眉睫,而宰嚭之邪說方交戰於中而未定也。乘其未定之際,急提其初心,而重獎以終礪之,夫豈遠乎?
夫差其固有人之心矣,取之肺腑而獲之速也;夫差而遽盡喪其人之心乎,即以其含血飲憾之苦,折其方張之懦逸,夫差抑無挾以拒我也。而員不然,舍其義,較其利,舍其已知已能之義,較其或然或不然之利,君可直而我引之以枉,諫本易而自趨於難,坐遺其大義之必伸,而授讒人以字小棄利之虛名,太阿倒授而欲刺焉,必不得已。
蓋員者,一功利之士耳。不死其親而仇其君,黨於賊以成其弑,則胸之所居,念之所趨,不知仁義之為何物也素矣,惡能以其美而成君之美哉?唯君子之於仁義也,貯之如江河之流,則川澗之可受者隨注而盈,故天下之善於是而成焉。言之所以有功,道之所以速化也,豈一日之辯、介然之忠,所可與於斯!
公子郢哀公二年
動人於子孝臣忠之故,言固有不得而盡者矣,非吝於告也。盈而無待者,性之體也;微感而通者,性之幾也。
苟其為未椓於性,雖乍蔽而疑乎,觸其一端而搖以全體矣,析其大節而破其密理矣;而如已椓而喪邪,則將痛哭之而隻如談笑,瀝血悉數之而隻如殘沈,幾何幸而不適以自危?即無自危而先已自辱,夫君子奚而為椓性之夫辱哉!
蒯瞆之逐,南子逐之,非靈公之誌也。公謂公子郢曰:“餘無子。”悲哉其言之乎!知郢有辭之心,而申命之於南子之側。郢曰:“君夫人在堂;君命隻辱。”體靈公之心而以折南子者,靈公雖死,家雖亂,國雖傾,固已戴郢之誌意於泉壤矣。靈公薨,夫人矯命以命郢。
郢曰:“且亡人之子輒在。”疑於啟南子以立輒也。雖然,郢豈以啟南子之立輒,而獎輒以立也哉?郢曰:“若有之,郢必聞之。”固已明君衛者非靈公之命而不得矣。
郢不得命,而輒得命乎?當時之論者猶曰:“不以父命廢王父之命。”王父奚命哉?悍妻逆臣之所矯,而以誣王父爾。郢之稱輒曰“亡人之子”,則輒猶是亡人之子,有亡人之子在而不更有亡人乎?目言之曰“亡人之子”,亦有合於夫子正名之旨矣。
甚矣,郢之言簡而意深也!“有亡人之子輒在”,則固舉國而聽之輒也。聽之輒,則迎蒯瞆以歸,革淫人之矯命,申先公之隱誌者,非輒事而孰事邪?故郢初不曰亡人之子輒宜立也,引君臣父子之大倫,宗社廢興之大故,舉而委之輒也。郢所幸者,輒而猶有人之心,舉大權以屬之而伸其誌爾,而孰虞輒之陷溺而不自振乎?
乃郢已舉而委之輒,而郢之事畢矣。過此以往,奮而合於道,輒之事也;沉而陷於禽,亦輒之事也;伸靈公之抑於悍妻者而祓除其心,輒之事也;白蒯瞆見陷於戲陽速之誣,而以告無罪於先君者,輒之事也;歆於速立,很於忘親,蠱於妖狐之黨,而誣王父以拒父者,亦輒之事也。鹹輒之事,而郢固可聽之矣,無能複為之謀矣。
郢力白靈公之無改命,而借己之辭位以警輒之不宜立,所謂析其大節而密理無難破也。正名之曰“亡人之子”,子以亡人重,而即以明亡人之子為群論之所折中,警輒而使得行其誌,所謂觸其一端而全體蔑不搖也。
與人父子之間,如是焉止矣。疑其不足以感而盡言之焉,言激而身危,言瀆而身辱,取溪禽澗鹿而諄諄然詔之,未有不為天下笑者也,而況其為虺蜴之與豺虎乎!
嗚呼!性之已椓,則賢者不能為之盡其理,智者不能為之盡其謀,直者不能為之盡其忠,陷於禽獸而莫之救,如之何其弗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