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董仲舒請使列侯郡守歲貢士二人,賢者賞,所貢不肖者有罰,以是為三代鄉舉裏選之遺法也,若無遺議焉。
夫為政之患,聞古人之效而悅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時會,欲姑試之,而不合,則又為之法以製之,於是法亂弊滋,而古道遂終絕於天下。
郡縣之與封建殊,猶裘與葛之不相沿矣。古之鄉三年而賓興,貢士唯鄉大夫之所擇,封建之時會然也。成周之製,六卿之長,非諸侯入相,則周、召、畢、榮、毛、劉、尹、單也。所貢之士,位止於下大夫,則雖賓興,而側陋顯庸者亡有。且王畿千裏,侯國抑愈狹矣。
地邇勢親,鄉黨之得失是非,且夕而與朝右相聞。以易知易見之人才,供庶事庶官之宂職,臧否顯而功罪微。賓興者,聊以示王者之無棄材耳,非舉社稷生民之安危生死而責之賓興之士也。
郡縣之天下,統中夏於一王。郡國之遠者,去京師數千裏。郡守之治郡,三載而遷。地遠,則賄賂行而無所憚。數遷,則雖賢者亦僅采流俗之論,識晉謁之士,而孤幽卓越者不能遽進於其前。
且國無世卿,廷無定位,士苟聞名於天下,日陟日遷,而股肱心膂之任屬焉。希一薦以徼非望之福,矯偽之士,何憚不百欺百讎以迎郡守一日之知,其誠偽淆雜甚矣。於是而懸賞罰之法以督之使慎,何易言慎哉!
知人則哲,堯所難也。故鯀殛,而僉曰試可者勿罪。生不與同鄉,學不與同師,文行之華實,孝友之真偽,不與從事相覺察,偶然一日之知,舉刑賞以隨其後,賞之濫而罰者冤,以帝堯之難責之中材,庸詎可哉?
其弊也,必樂得脂韋括囊之士,容身畏尾,持祿以幸無尤。又其甚者,舉主且為交托營護,而擿發者且有投鼠忌器之嫌。則庸駑競乘,而大奸營窟,所必至矣。
聞鄉之有月且矣,未聞天下之有公論也。一鄉之稱,且有鄉原;四海之譽,先集偽士;故封建選舉之法,不可行於郡縣。易曰:“變通者時也。”三代之王者,其能逆知六國彊秦以後之朝野,而豫建萬年之製哉?
且其後漢固行之矣,而背公死黨之害成,至唐、宋而不容不變。故任大臣以薦賢,因以開諸科目可矣。限之以必薦,而以賞罰隨其後,一切之法,必敝者也。
封建也,學校也,鄉舉裏選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則躓矣。用今日之才,任今日之事,所損益,可知已。而仲舒曰:“王之盛易為,堯、舜之名可及。”談何容易哉!
二
鄉舉之法,與太學相為經緯,鄉所賓興,皆鄉校之所教也。學校之教,行之數十年,而鄉舉行焉。所舉不當者罰之,罰其不教也,非罰其不知人也。
仲舒之策,首重太學,庶知本矣。不推太學以建庠序於郡國,而責貢士於不教之餘,是以失也。
經天下而歸於一正,必同條而共貫,雜則雖矩範先王之步趨而迷其真。惟同條而共貫,統天下而經之,則必乘時以精義,而大業以成。仲舒之策曰:“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義存矣。何也?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合三代之粹而闡其藏者也。
故王安石以經義取士,踵仲舒而見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安石之經學不醇矣,然不能禁後世之醇,而能禁後世之非經。元祐改安石之法,而並此革之,不知通也。溫體仁行保薦以亂之,重武科以亢之,楊嗣昌設社塾以淆之,於是乎士氣偷、奸民逞,而生民之禍遂極。
皆仲舒之罪人也,況孔子乎!若夫割裂鞶帨而無實也,司教者之過也。雖然,以視放言綺語、市心惡習、睨徑竇以徼詭遇者,不猶愈乎!習其讀,粗知其義,雖甚小人,且以是為夜氣之雨露,教亦深矣。
三
淮南王安之諫伐南越,不問而知其情也。讀其所上書,訐天子之過以搖人心,背漢而德己,豈有憂國恤民仁義之心哉!越之不可不收為中國也,天地固然之形勢,即有天下者固然之理也。天地之情,形見於山川,而情寓焉。水之所繞,山之所蟠,合為一區,民氣即能以相感。
中國之形,北阻沙漠,西北界河、湟,西隔大山,南窮炎海,自合浦而北至於碣石,皆海之所環也。形勢合,則風氣相為噓吸;風氣相為噓吸,則人之生質相為儔類;生質相為儔類,則性情相屬而感以必通。
南越固海內之壞也。五嶺者,培塿高下之恒也,未能踰夫大行、殽函、劍閣、龜阨之險也。若夫東甌之接吳、會,閩、越之連餘幹,尤股掌之相屬也。其民雞犬相聞,田疇相入,市買相易,昏姻相通,而畫之以為化外,則生類之性睽,而天地之氣閡矣。
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者。”帝王之至仁大義存乎變,而安曰:“天地所以隔內外。”不亦乎!顧其所著書,侈言窮荒八殥九州之大,乃今又欲分割天地於山海圍聚之中,“將叛之人其辭慚”,當亦內媿於心矣。
夫窮內而務外,有國之大戒,謂夫東越大海、西絕流沙也。書曰:“宅南交。”則交阯且為堯封,而越居其內。越者,大禹之苗裔,先王所以封懿親者也,非荒遠之謂也。新造之土,賦不可均,如安所雲:“貢酎不輸大內,一卒不給上事。”誠有之矣。且城郭、兵防、建官、立學之費,仰資於縣官,以利計之,不無小損。然使盜我邊鄙,害我穡事,置兵屯戍,甚則興師禦之,通計百年之利,小恡而大傷,明王之所賤,而抑豈仁人之所忍乎?
君子之於禽獸也,以犬馬之近人,則勒之、靮之、馴之、撫之而登其用。顧使山圍海遶、天合地屬之人民,先王聲教所及者,悍然於彝倫之外,弗能格焉,代天子民者,其容恝棄之哉!
武帝平甌、閩,開南越,於今為文教之郡邑。而宋置河朔、燕、雲之民,畫塘水三關以絕之,使漸染夷風,於是天地文明之氣日移而南,天且歆漢之功而厭宋之偷矣。安挾私以訐武帝,言雖辯,明者所弗聽也。
四
言有跡近而實異者,不可不察。申公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汲黯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於以責武帝之崇儒以虛名而亡實,相似也。然而異焉者,申公之言,儒者立誠之辭也;汲黯之言,異端賊道之說也。
黯之自為治也,一以黃、老為師,托病臥閨閤而任丞史,曹參之餘智耳,而抑佐以傲忽之氣。其曰“奈何欲效唐、虞”,則是直以唐、虞為不必效,而廢禮樂文章,苟且與民相安而已。內多欲,則仁義不能行,固也。
乃匹夫欲窒其欲,而無仁義以為之主,則愈窒而發愈驟;況萬乘之主,導其欲者之無方乎。故患仁義之不行,而無禮以養躬,無樂以養心耳。如其日漸月摩,涵濡於仁義之腴,以莊敬束其筋骸,益以彊固;以忻豫滌其誌氣,益以清和。則其於欲也,如月受日光,明日生而不見魄之闇也,何憂乎欲之敗度而不可製與!
故救多欲之失者,唯仁義之行。而黃、老之道,以滅裂仁義,秕穅堯、舜,諭休息於守雌之不擾,是欲救火者不以水,而豫撤其屋,宿曠野以自詫無災也。黯挾其左道,非侮堯、舜,脅其君以從己,而毀先王僅存之懿典,曰:“仁義者,乃唐、虞、三代已衰之德。”
孟子曰:“言則非先王之道。”又曰:“吾君不能謂之賊。”黯之謂與!武帝之不終於崇儒以敷治,而終惑於方士以求仟,黯實有以啟之也。
莊助稱“黯輔少主,賁、育不能奪”,恃其氣而已。劉安憚黯而輕公孫弘,安固黃、老之徒,畏其所崇尚而輕儒耳,非果有以信黯之大節而察弘之陋也。
主少國疑,唯行仁義者可以已亂。周公幾幾於有踐之籩豆,衝人安焉。充黃、老之操,“泛兮其可左右”,亦何所不至哉!黯其何堪此任也!
五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樂從廣而苦程不識。”司馬溫公則曰:“傚不識,雖無功猶不敗;做李廣,鮮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論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將兵,有將將。為將者,有攻有守,有將眾,有將寡。不識之正行伍,擊刁鬥,治軍簿,守兵之將也。
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束伍嚴整,斥堠詳密,將眾之道也。刁鬥不警,文書省約,將寡之道也。嚴謹以攻,則敵窺見其進止而無功。簡易以守,則敵乘其罅隙而相薄。將眾以簡易,則指臂不相使而易潰。將寡以嚴謹,則拘牽自困而取敗。故廣與不識,各得其一長,而存乎將將者爾。將兵者不一術,將將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論也。人主,將將者也。大將者,將兵而兼將將者也。
三代而下,農不可為兵,則所將之兵,類非孝子順孫,抑非簡以馭之,使之樂從,固無以製其死命。則治軍雖嚴,而必簡易以為之本。非春秋、列國馳驟不出於畛軌,追奔不踰於疆域,賦農以充卒,夕解甲而旦相往來,可以準繩相糾,而但無疏漏即可固圉之比也。
故嚴於守而簡於攻,閑其縱而去其苦,有微權焉,此豈可奉一法以為衡而固執之哉?
班超以簡,而製三十六國之命,子勇用之而威亦立。諸葛孔明以嚴,而司馬懿不敢攻,薑維師之而終以敗。古今異術,攻守異勢,鄰國與夷狄盜賊異敵。
太史公之右廣而左不識,為漢之出塞擊匈奴也。溫公之論,其猶坐堂皇、持文墨以遙製閫外之見與!
六
王恢言:“全代之時,北有疆胡之敵,內連中國之兵,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匈奴不敢輕侵。”夫恢抑知代之所以安而漢之所以困乎?恢言以不恐之故,非也。漢窮海內之力,與匈奴爭,而勝敗相貿。
夷狄貪鷙而不恥敗,何易言恐也!全代之安者,代弗係天下之重輕也。匈奴即有代,而南有趙,東有燕,不能震動使之瓦解。燕、趙起而為敵方新,勢且孤立而不能安枕於代,而覬覦之情以沮。
天下既一於漢,則一方受兵而天下搖。率天下之力以與競,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一不勝而知中國兵力止此也,惡得如全代之時,曾莫測七國之淺深哉?
西漢都關中,而匈奴迫甘泉;東漢都雒陽,而上穀、雲中被其患;唐複都長安,而突厥、回紇、吐蕃乘西墉以入;宋都汴,契丹攻澶、魏,卒使女直舉河北以入汴,元昊雖屢勝而請和。天子之所在,鄭重以守之,彼即睨是為中國全力之所注,因殫其全力以一逞,幸覆敗之,則天下若棟折而榱自崩。且京師者,金帛子女之所輳也,其朵頤而甘心者,非且夕矣。繇此推之,代之所以捍匈奴而有餘者,唯無可欲而不係中國之安危,故不爭也。
南蠻之悍,雖不及控弦介馬之猛,然其凶頑奰發而不畏死,亦何憚而不為。乃間嚐竊發,終不出於其域。
非其欲有所厭也,得滇、黔、邕、桂而於中國無損,天子遙製於數千裏之外,養不測之威,則據非所安,而夢魂早為之震疊。中國之人心亦恬然,俟其懈以製之,而不告勞,亦不失守以土崩。滇、粵可以製南,燕、代可以製北,其理一也。
女直、蒙古之都燕,所以遠南方也。中國之全力在於南,天子孤守於北,何為者乎?
代以一國製匈奴則有餘,秦以天下則不足,漢、唐任之邊臣而苟全,天子都燕,一失而不複收,其效大可睹矣。威以養而重,事以靜而豫,如是者之謂大略。
七
主父偃、徐樂、嚴安,皆天下之憸人也。而其初上書以徼武帝之知,皆切利害而不悖於道。然則言固不足以取人矣乎?夫人未有樂為不道之言者也,則夫人亦未有樂為不道之行者也。士之未遇,與民相邇,與天下之公論相習。習而欲當於人心,則其言善矣。
言之善也,而人主不得不為之動。迨其已得當於人主,而人主之所好而為者不在是;上而朝廷,下而郡邑,士大夫之所求合於當世者,又不在是;遂與人主之私好,士大夫懷祿結主之風尚相習。
習而欲合乎時之所趨,則其行邪而言亦隨之。故不患天下之無善言也,患夫天下之為善言者行之不顧也。不患言之善而人主不動也,患夫下之動上也,以諤諤於俄頃;而下之動於上也,目熒耳易,心傾神往,而不能自守也。
中人者,情生其性,而性不製其情。移其情者,在上之所好、俗之所尚而已。使天下而有道,徐樂、嚴安、主父偃亦奚不可與後先而疏附哉!
故文之有四友,惟文王有之也。若夫窮居而以天下為心,不求當於天下之論;遇主而以所言為守,不數變以求遂其私;此龍德也,非可輕責之天下者也。
八
徐樂士崩瓦解之說,非古今成敗之通軌也。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勢以異。瓦解者,無與施其補葺,而坐視其盡。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
秦非土崩也,一夫呼而天下蠭起,不數年而社稷夷、宗枝斬,亡不以漸,蓋瓦解也。棟本不固,榱本不安,東西南北分裂以墜,俄頃分潰而更無餘瓦,天下視其亡而無有為之救者;蓋當其瓦合之時,已無有相浹而相維之勢矣。隋、元亦猶是也。
周之日削,而三川之地始入於秦;漢之屢危,而後受篡於魏;唐之京師三陷,天子四出,而後見奪於梁;宋之一汴、二杭、三閩、四廣,而後終沈於海。此則土崩也。或支庶猶起於遐方,或孤臣猶守其邱壟,城陷而野有可避之寧宇,社移而下有逃祿之遺忠;蓋所以立固結之基者雖極深厚,而齧蝕亦曆日月而深,無可如何也。
土崩者,必數百年而繼以瓦解,瓦解已盡而天下始寧。際瓦解之時,天之害氣,人之死亡,彝倫之戕賊,於是而極。其圮壞而更造之,君相甚重矣,固有誌者所不容不以敍倫撥亂自責也。
九
主父偃之初上書曰:“蒙恬攻胡,辟地千裏,以河為境,暴兵露師,死者不可勝計,蜚芻輓粟,百姓靡敝,天下始畔秦。”立論嚴矣。迨其為郎中,被親幸,乃言“河南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廣中國,減胡之本。”遂力請於武帝,排眾議,繕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漕運山東,民勞國虛。
同此一人,同此一事,不數年,而蒙恬之功罪,河南之興廢,自相攻背如此其甚。由是言之,辨奸者豈難知哉?聽之勿驟,參酌之勿忘,而已曙矣。武帝兩聽而不疑,其為江充所惑以戕父子之恩,宜矣哉!
十
分藩國推恩封王之子弟為列侯,決於主父偃,而始於賈誼。誼之說至是而始讎,時為之也。
當誼之時,侯王彊,天下初定,吳、楚皆深鷙驕悍而不聽天子之裁製,未能遽行也。武帝承七國敗亡之餘,諸侯之氣已熸,偃單車臨齊而齊王自殺,則諸王救過不遑,而以分封子弟為安榮,偃之說乃以乘時而有功。因此而知封建之必革而不可複也,勢已積而俟之一朝也。
高帝之大封同姓,成周之餘波也。武帝之眾建王侯而小之,唐、宋之先聲也。一主父偃安能為哉!天假之,人習之,浸衰浸微以盡泯。治天下者,以天下之祿位公天下之賢者,何遽非先王之遺意乎?司馬氏懲曹魏之孤,欲反古而召五胡之亂,豈其智不如偃哉?不明於時故也。
十一
公孫弘請誅郭解,而遊俠之害不滋於天下,偉矣哉!遊俠之興也,上不能養民,而遊俠養之也。
秦滅王侯、獎貨殖,民乍失侯王之主而無歸,富而豪者起而邀之,而俠遂橫於天下。雖然,逆彌甚者失彌速,微公孫弘,其能久哉?
若夫荀悅三遊之說,等學問誌節之士於儀、秦、劇、郭之流,誣民啟亂,師申、商之小智,而沿漢末嫉害黨錮諸賢之餘習爾。曹操師之以殺孔融、奪漢室;朱溫師之以殲清流、移唐祚;流波曼衍,小人以之亂國是而禍延宗社。韓侂胄之禁偽學,張居正、沈一貫之毀書院,皆承其支流餘裔以橫行者也。
雖然,郭解族而遊俠不複然於後世。若夫學問誌節之士,上失教,君子起而教之,人之不淪胥於禽獸者賴此也。前禍雖烈,後起複盛,天視之在人心,豈悅輩小人所能終揜之乎!遊行之譏,隻見其不知量而已矣。
十二
汲黯責公孫弘布被為詐,弘之詐豈在布被乎?黯不斥其大而擿其小,細矣。黯非翹細過以訐人者。黯之學術,專於黃、老,甘其食,美其衣,老氏之教也。
以曾、史為桎梏,以名教為蹄衡羈絡,為善而不欲近名,大白而欲不辱,故黯之言曰:“柰何欲效唐、虞之治。”弘位三公,祿甚多,布被為詐。堯、舜富有四海而茅茨土階,黯固以為詐而不足效也。弘起諸生,四十而貧賤,安於布被,則布被已耳,弘之詐豈在此乎?黯沈酣於黃、老,欲任情以遠名,而見以為詐焉耳。
十三
淮南王安著書二十篇,稱引天人之際,亦雲博矣。而所謀興兵者,率兒戲之策;所與偕者,又童昏之衡山王賜及太子遷爾。叛謀不成,兵不得舉,自剄於宮庭,其愚可哂,其狂不可瘳矣。
成皋之口何易塞,三川之險何易據,知無能與衛青敵,而欲徼幸於刺客,安即反,其能當青乎?即刺青,其能當霍去病乎?公孫弘雖不任為柱石臣,而豈易說者?
起貧賤為漢三公,何求於淮南,而敢以九族試雄主大將之歐刀邪?內所恃者,徒巧亡實之嚴助;外所挾者,輕僄亡賴之左吳、趙賢、朱驕;首鼠兩端之伍被,懷異誌於肘腋而不知。安之愚至於如此,固高煦、宸濠之所不屑為,而安以文詞得後世之名。由此言之,文不足以辨人之智愚若此乎!
而非然也。取安之書而讀之,原本老氏之言,而雜之以辯士之遊辭。老氏者,挾術以製陰陽之命,而不知其無如陰陽何也。所挾者術,則可以窺見氣機盈虛之釁罅,而乘之以逞誌。乃既已逆動靜之大經,而無如陰陽何矣;則其自以為窺造化而盜其藏、而天下無不可為者,一如嬰兒之以廷擊賁、育,且自雄也。
率其道,使人誕而喪所守,狂逞而不思其居。安是之學,其自殺也,不亦宜乎!夫老氏者,教人以出於吉凶生死之外,而不知其與凶為徒也。讀劉安之書,可以鑒矣。
十四
張湯治獄為酷吏魁,而其決於誅伍被也,則非酷也,法之允也。被者,反覆傾危之奸人,持兩端以貿禍者也。不誅之,又且詭遇於漢廷,主父偃、江充之奸,被任之有餘矣。被之始諫安也,非果禁安使勿反,稱引漢德,為他日兔脫計耳。
已而為安盡反謀矣,俄而又以謀反蹤跡告矣。“宮中荊棘”之諫,“侯無異心、民無怨氣”之語,蓋亦事後自陳、規救其死之遊辭,而誰與聽之哉!與人謀逆而又首告,縱舍勿誅,則讒賊相踵,亂不可得而弭矣。故湯之持法非過,而被之誅死允宜也。
嗚呼!為伍被者不足道,君子不幸陷於逆亂之廷,可去也,則亟去之耳。不然,佯狂痼疾以避之;又不然,直詞以折之;弗能折,則遠引自外而不與聞。身可全則可無死;如其死也,亦義命之無可避者,安之而已;過此則無術矣。謀生愈亟,則逢禍愈烈;兩端不寧,則一途靡據。故曰“有道則知,無道則愚”。誠於愚者,有全生,無用術以求生;有義死,無與亂以偕死者也。
十五
遐荒之地,有可收為冠帶之倫,則以廣天地之德而立人極也;非道之所可廢,且抑以紓邊民之寇攘而使之安。雖然,此天也,非人之所可強也。天欲開之,聖人成之;聖人不作,則假手於時君及智力之士以啟其漸以一時之利害言之,則病天下;通古今而計之,則利大而聖道以弘。
天者,合往古來今而成純者也。禹之治九州,東則島夷,西則因桓,南暨於交,北盡碣石,而堯、舜垂衣裳之德,訖於遐荒。禹乘治水之功,因天下之動而勞之,以是聲教暨四海,此聖人善因人以成天也。
漢武撫已平之天下,民思休息。而北討匈奴,南誅甌、越,複有事西夷,馳情宛、夏、身毒、月氏之絕域。天下靜而武帝動,則一時之害及於民而怨讀起。
雖然,抑豈非天牖之乎?玉門以西水西流,而不可合於中國,天地之勢,即天地之情也。
張騫恃其才力強通之,固為亂天地之紀。而河西固雝、涼之餘矣。若夫駹也、冉也、邛僰也、越巂也、滇也,則與我邊鄙之民犬牙相入,聲息相通,物產相資,而非有駤戾冥頑不可向邇者也。
武帝之始,聞善馬而遠求耳,騫以此而逢其欲,亦未念及牂柯之可辟在內地也。然因是而貴築、昆明垂及於今而為冠帶之國,此豈武帝、張騫之意計所及哉?故曰:天牖之也。
君臣父子之倫,詩書禮樂之化,聖人豈不欲普天率土而沐浴之乎?時之未至,不能先焉。迨其氣之已動,則以不令之君臣,役難堪之百姓,而即其失也以為得,即其罪也以為功,誠有不可測者矣。天之所啟,人為效之,非人之能也。聖人之所勤,人弗守之,則罪在人而不在天。
江、浙、閩、楚文教日興,迄於南海之濱、滇雲之壞,理學節義文章事功之選,肩踵相望,天所佑也,漢肇之也。石敬瑭割土於契丹,宋人棄地於女直,冀州堯、舜之餘民,化為禽俗,即奉冠帶歸一統,而黨邪醜正,與宮奄比以亂天下,非天也,人喪之也。將孰俟焉以廓風沙霾噎之宇,使清明若南國哉!
十六
武帝遊宴後宮閱馬,嬪禦滿側,金日磾於數十人之中獨不敢竊視,武帝以此知日磾,重用之而受托孤之命,非細行也。蓋日磾非習於君子之教,而規行矩步以閑非禮者也。不期而謹於瞻視焉,不期而敦其敬畏焉,不期而非所視者勿視焉,勿曰細行也。
神不守於中,則耳目移於外而心不知。讓千乘之國,而變色於簞豆;卻千金之璧,而失聲於破甑;才足以解紛,勇足以卻敵,而介然之頃,莫能自製其耳目;豈細故哉!君子黈纊以養目,琇瑩以養耳,和鸞佩玉以養肢體,兢兢乎難之,而恐不勝於俄頃。
貞生死、任大任,而無憂惑,此而已矣。武帝之知人卓矣哉!諸葛公年廿七而昭烈倚為腹心,關羽、張飛所莫測也。武帝舉日磾於降胡,左右貴戚所莫測也。知人之哲,非人所易測久矣。諸葛公之感昭烈,豈僅以三分鼎足之數語哉!神氣之間,有不言而相喻者在也。
乃既有言矣,則昭烈之知益審,而關、張之疑益迷。日磾之受知,非有言也,故武帝之知深矣。衛、霍之見知,猶眾人之常也。心持於黍米,而可以動天地,自非耳食道聽之庸流,豈待言而後相知。
董仲舒請使列侯郡守歲貢士二人,賢者賞,所貢不肖者有罰,以是為三代鄉舉裏選之遺法也,若無遺議焉。
夫為政之患,聞古人之效而悅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時會,欲姑試之,而不合,則又為之法以製之,於是法亂弊滋,而古道遂終絕於天下。
郡縣之與封建殊,猶裘與葛之不相沿矣。古之鄉三年而賓興,貢士唯鄉大夫之所擇,封建之時會然也。成周之製,六卿之長,非諸侯入相,則周、召、畢、榮、毛、劉、尹、單也。所貢之士,位止於下大夫,則雖賓興,而側陋顯庸者亡有。且王畿千裏,侯國抑愈狹矣。
地邇勢親,鄉黨之得失是非,且夕而與朝右相聞。以易知易見之人才,供庶事庶官之宂職,臧否顯而功罪微。賓興者,聊以示王者之無棄材耳,非舉社稷生民之安危生死而責之賓興之士也。
郡縣之天下,統中夏於一王。郡國之遠者,去京師數千裏。郡守之治郡,三載而遷。地遠,則賄賂行而無所憚。數遷,則雖賢者亦僅采流俗之論,識晉謁之士,而孤幽卓越者不能遽進於其前。
且國無世卿,廷無定位,士苟聞名於天下,日陟日遷,而股肱心膂之任屬焉。希一薦以徼非望之福,矯偽之士,何憚不百欺百讎以迎郡守一日之知,其誠偽淆雜甚矣。於是而懸賞罰之法以督之使慎,何易言慎哉!
知人則哲,堯所難也。故鯀殛,而僉曰試可者勿罪。生不與同鄉,學不與同師,文行之華實,孝友之真偽,不與從事相覺察,偶然一日之知,舉刑賞以隨其後,賞之濫而罰者冤,以帝堯之難責之中材,庸詎可哉?
其弊也,必樂得脂韋括囊之士,容身畏尾,持祿以幸無尤。又其甚者,舉主且為交托營護,而擿發者且有投鼠忌器之嫌。則庸駑競乘,而大奸營窟,所必至矣。
聞鄉之有月且矣,未聞天下之有公論也。一鄉之稱,且有鄉原;四海之譽,先集偽士;故封建選舉之法,不可行於郡縣。易曰:“變通者時也。”三代之王者,其能逆知六國彊秦以後之朝野,而豫建萬年之製哉?
且其後漢固行之矣,而背公死黨之害成,至唐、宋而不容不變。故任大臣以薦賢,因以開諸科目可矣。限之以必薦,而以賞罰隨其後,一切之法,必敝者也。
封建也,學校也,鄉舉裏選也,三者相扶以行,孤行則躓矣。用今日之才,任今日之事,所損益,可知已。而仲舒曰:“王之盛易為,堯、舜之名可及。”談何容易哉!
二
鄉舉之法,與太學相為經緯,鄉所賓興,皆鄉校之所教也。學校之教,行之數十年,而鄉舉行焉。所舉不當者罰之,罰其不教也,非罰其不知人也。
仲舒之策,首重太學,庶知本矣。不推太學以建庠序於郡國,而責貢士於不教之餘,是以失也。
經天下而歸於一正,必同條而共貫,雜則雖矩範先王之步趨而迷其真。惟同條而共貫,統天下而經之,則必乘時以精義,而大業以成。仲舒之策曰:“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義存矣。何也?六藝之科,孔子之術,合三代之粹而闡其藏者也。
故王安石以經義取士,踵仲舒而見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安石之經學不醇矣,然不能禁後世之醇,而能禁後世之非經。元祐改安石之法,而並此革之,不知通也。溫體仁行保薦以亂之,重武科以亢之,楊嗣昌設社塾以淆之,於是乎士氣偷、奸民逞,而生民之禍遂極。
皆仲舒之罪人也,況孔子乎!若夫割裂鞶帨而無實也,司教者之過也。雖然,以視放言綺語、市心惡習、睨徑竇以徼詭遇者,不猶愈乎!習其讀,粗知其義,雖甚小人,且以是為夜氣之雨露,教亦深矣。
三
淮南王安之諫伐南越,不問而知其情也。讀其所上書,訐天子之過以搖人心,背漢而德己,豈有憂國恤民仁義之心哉!越之不可不收為中國也,天地固然之形勢,即有天下者固然之理也。天地之情,形見於山川,而情寓焉。水之所繞,山之所蟠,合為一區,民氣即能以相感。
中國之形,北阻沙漠,西北界河、湟,西隔大山,南窮炎海,自合浦而北至於碣石,皆海之所環也。形勢合,則風氣相為噓吸;風氣相為噓吸,則人之生質相為儔類;生質相為儔類,則性情相屬而感以必通。
南越固海內之壞也。五嶺者,培塿高下之恒也,未能踰夫大行、殽函、劍閣、龜阨之險也。若夫東甌之接吳、會,閩、越之連餘幹,尤股掌之相屬也。其民雞犬相聞,田疇相入,市買相易,昏姻相通,而畫之以為化外,則生類之性睽,而天地之氣閡矣。
孟子曰:“吾聞用夏變夷者。”帝王之至仁大義存乎變,而安曰:“天地所以隔內外。”不亦乎!顧其所著書,侈言窮荒八殥九州之大,乃今又欲分割天地於山海圍聚之中,“將叛之人其辭慚”,當亦內媿於心矣。
夫窮內而務外,有國之大戒,謂夫東越大海、西絕流沙也。書曰:“宅南交。”則交阯且為堯封,而越居其內。越者,大禹之苗裔,先王所以封懿親者也,非荒遠之謂也。新造之土,賦不可均,如安所雲:“貢酎不輸大內,一卒不給上事。”誠有之矣。且城郭、兵防、建官、立學之費,仰資於縣官,以利計之,不無小損。然使盜我邊鄙,害我穡事,置兵屯戍,甚則興師禦之,通計百年之利,小恡而大傷,明王之所賤,而抑豈仁人之所忍乎?
君子之於禽獸也,以犬馬之近人,則勒之、靮之、馴之、撫之而登其用。顧使山圍海遶、天合地屬之人民,先王聲教所及者,悍然於彝倫之外,弗能格焉,代天子民者,其容恝棄之哉!
武帝平甌、閩,開南越,於今為文教之郡邑。而宋置河朔、燕、雲之民,畫塘水三關以絕之,使漸染夷風,於是天地文明之氣日移而南,天且歆漢之功而厭宋之偷矣。安挾私以訐武帝,言雖辯,明者所弗聽也。
四
言有跡近而實異者,不可不察。申公曰:“為治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汲黯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於以責武帝之崇儒以虛名而亡實,相似也。然而異焉者,申公之言,儒者立誠之辭也;汲黯之言,異端賊道之說也。
黯之自為治也,一以黃、老為師,托病臥閨閤而任丞史,曹參之餘智耳,而抑佐以傲忽之氣。其曰“奈何欲效唐、虞”,則是直以唐、虞為不必效,而廢禮樂文章,苟且與民相安而已。內多欲,則仁義不能行,固也。
乃匹夫欲窒其欲,而無仁義以為之主,則愈窒而發愈驟;況萬乘之主,導其欲者之無方乎。故患仁義之不行,而無禮以養躬,無樂以養心耳。如其日漸月摩,涵濡於仁義之腴,以莊敬束其筋骸,益以彊固;以忻豫滌其誌氣,益以清和。則其於欲也,如月受日光,明日生而不見魄之闇也,何憂乎欲之敗度而不可製與!
故救多欲之失者,唯仁義之行。而黃、老之道,以滅裂仁義,秕穅堯、舜,諭休息於守雌之不擾,是欲救火者不以水,而豫撤其屋,宿曠野以自詫無災也。黯挾其左道,非侮堯、舜,脅其君以從己,而毀先王僅存之懿典,曰:“仁義者,乃唐、虞、三代已衰之德。”
孟子曰:“言則非先王之道。”又曰:“吾君不能謂之賊。”黯之謂與!武帝之不終於崇儒以敷治,而終惑於方士以求仟,黯實有以啟之也。
莊助稱“黯輔少主,賁、育不能奪”,恃其氣而已。劉安憚黯而輕公孫弘,安固黃、老之徒,畏其所崇尚而輕儒耳,非果有以信黯之大節而察弘之陋也。
主少國疑,唯行仁義者可以已亂。周公幾幾於有踐之籩豆,衝人安焉。充黃、老之操,“泛兮其可左右”,亦何所不至哉!黯其何堪此任也!
五
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樂從廣而苦程不識。”司馬溫公則曰:“傚不識,雖無功猶不敗;做李廣,鮮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論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將兵,有將將。為將者,有攻有守,有將眾,有將寡。不識之正行伍,擊刁鬥,治軍簿,守兵之將也。
廣之簡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將也。束伍嚴整,斥堠詳密,將眾之道也。刁鬥不警,文書省約,將寡之道也。嚴謹以攻,則敵窺見其進止而無功。簡易以守,則敵乘其罅隙而相薄。將眾以簡易,則指臂不相使而易潰。將寡以嚴謹,則拘牽自困而取敗。故廣與不識,各得其一長,而存乎將將者爾。將兵者不一術,將將者兼用之,非可一律論也。人主,將將者也。大將者,將兵而兼將將者也。
三代而下,農不可為兵,則所將之兵,類非孝子順孫,抑非簡以馭之,使之樂從,固無以製其死命。則治軍雖嚴,而必簡易以為之本。非春秋、列國馳驟不出於畛軌,追奔不踰於疆域,賦農以充卒,夕解甲而旦相往來,可以準繩相糾,而但無疏漏即可固圉之比也。
故嚴於守而簡於攻,閑其縱而去其苦,有微權焉,此豈可奉一法以為衡而固執之哉?
班超以簡,而製三十六國之命,子勇用之而威亦立。諸葛孔明以嚴,而司馬懿不敢攻,薑維師之而終以敗。古今異術,攻守異勢,鄰國與夷狄盜賊異敵。
太史公之右廣而左不識,為漢之出塞擊匈奴也。溫公之論,其猶坐堂皇、持文墨以遙製閫外之見與!
六
王恢言:“全代之時,北有疆胡之敵,內連中國之兵,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匈奴不敢輕侵。”夫恢抑知代之所以安而漢之所以困乎?恢言以不恐之故,非也。漢窮海內之力,與匈奴爭,而勝敗相貿。
夷狄貪鷙而不恥敗,何易言恐也!全代之安者,代弗係天下之重輕也。匈奴即有代,而南有趙,東有燕,不能震動使之瓦解。燕、趙起而為敵方新,勢且孤立而不能安枕於代,而覬覦之情以沮。
天下既一於漢,則一方受兵而天下搖。率天下之力以與競,匈奴坐以致天下之兵,一不勝而知中國兵力止此也,惡得如全代之時,曾莫測七國之淺深哉?
西漢都關中,而匈奴迫甘泉;東漢都雒陽,而上穀、雲中被其患;唐複都長安,而突厥、回紇、吐蕃乘西墉以入;宋都汴,契丹攻澶、魏,卒使女直舉河北以入汴,元昊雖屢勝而請和。天子之所在,鄭重以守之,彼即睨是為中國全力之所注,因殫其全力以一逞,幸覆敗之,則天下若棟折而榱自崩。且京師者,金帛子女之所輳也,其朵頤而甘心者,非且夕矣。繇此推之,代之所以捍匈奴而有餘者,唯無可欲而不係中國之安危,故不爭也。
南蠻之悍,雖不及控弦介馬之猛,然其凶頑奰發而不畏死,亦何憚而不為。乃間嚐竊發,終不出於其域。
非其欲有所厭也,得滇、黔、邕、桂而於中國無損,天子遙製於數千裏之外,養不測之威,則據非所安,而夢魂早為之震疊。中國之人心亦恬然,俟其懈以製之,而不告勞,亦不失守以土崩。滇、粵可以製南,燕、代可以製北,其理一也。
女直、蒙古之都燕,所以遠南方也。中國之全力在於南,天子孤守於北,何為者乎?
代以一國製匈奴則有餘,秦以天下則不足,漢、唐任之邊臣而苟全,天子都燕,一失而不複收,其效大可睹矣。威以養而重,事以靜而豫,如是者之謂大略。
七
主父偃、徐樂、嚴安,皆天下之憸人也。而其初上書以徼武帝之知,皆切利害而不悖於道。然則言固不足以取人矣乎?夫人未有樂為不道之言者也,則夫人亦未有樂為不道之行者也。士之未遇,與民相邇,與天下之公論相習。習而欲當於人心,則其言善矣。
言之善也,而人主不得不為之動。迨其已得當於人主,而人主之所好而為者不在是;上而朝廷,下而郡邑,士大夫之所求合於當世者,又不在是;遂與人主之私好,士大夫懷祿結主之風尚相習。
習而欲合乎時之所趨,則其行邪而言亦隨之。故不患天下之無善言也,患夫天下之為善言者行之不顧也。不患言之善而人主不動也,患夫下之動上也,以諤諤於俄頃;而下之動於上也,目熒耳易,心傾神往,而不能自守也。
中人者,情生其性,而性不製其情。移其情者,在上之所好、俗之所尚而已。使天下而有道,徐樂、嚴安、主父偃亦奚不可與後先而疏附哉!
故文之有四友,惟文王有之也。若夫窮居而以天下為心,不求當於天下之論;遇主而以所言為守,不數變以求遂其私;此龍德也,非可輕責之天下者也。
八
徐樂士崩瓦解之說,非古今成敗之通軌也。土崩瓦解,其亡也均,而勢以異。瓦解者,無與施其補葺,而坐視其盡。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
秦非土崩也,一夫呼而天下蠭起,不數年而社稷夷、宗枝斬,亡不以漸,蓋瓦解也。棟本不固,榱本不安,東西南北分裂以墜,俄頃分潰而更無餘瓦,天下視其亡而無有為之救者;蓋當其瓦合之時,已無有相浹而相維之勢矣。隋、元亦猶是也。
周之日削,而三川之地始入於秦;漢之屢危,而後受篡於魏;唐之京師三陷,天子四出,而後見奪於梁;宋之一汴、二杭、三閩、四廣,而後終沈於海。此則土崩也。或支庶猶起於遐方,或孤臣猶守其邱壟,城陷而野有可避之寧宇,社移而下有逃祿之遺忠;蓋所以立固結之基者雖極深厚,而齧蝕亦曆日月而深,無可如何也。
土崩者,必數百年而繼以瓦解,瓦解已盡而天下始寧。際瓦解之時,天之害氣,人之死亡,彝倫之戕賊,於是而極。其圮壞而更造之,君相甚重矣,固有誌者所不容不以敍倫撥亂自責也。
九
主父偃之初上書曰:“蒙恬攻胡,辟地千裏,以河為境,暴兵露師,死者不可勝計,蜚芻輓粟,百姓靡敝,天下始畔秦。”立論嚴矣。迨其為郎中,被親幸,乃言“河南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廣中國,減胡之本。”遂力請於武帝,排眾議,繕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漕運山東,民勞國虛。
同此一人,同此一事,不數年,而蒙恬之功罪,河南之興廢,自相攻背如此其甚。由是言之,辨奸者豈難知哉?聽之勿驟,參酌之勿忘,而已曙矣。武帝兩聽而不疑,其為江充所惑以戕父子之恩,宜矣哉!
十
分藩國推恩封王之子弟為列侯,決於主父偃,而始於賈誼。誼之說至是而始讎,時為之也。
當誼之時,侯王彊,天下初定,吳、楚皆深鷙驕悍而不聽天子之裁製,未能遽行也。武帝承七國敗亡之餘,諸侯之氣已熸,偃單車臨齊而齊王自殺,則諸王救過不遑,而以分封子弟為安榮,偃之說乃以乘時而有功。因此而知封建之必革而不可複也,勢已積而俟之一朝也。
高帝之大封同姓,成周之餘波也。武帝之眾建王侯而小之,唐、宋之先聲也。一主父偃安能為哉!天假之,人習之,浸衰浸微以盡泯。治天下者,以天下之祿位公天下之賢者,何遽非先王之遺意乎?司馬氏懲曹魏之孤,欲反古而召五胡之亂,豈其智不如偃哉?不明於時故也。
十一
公孫弘請誅郭解,而遊俠之害不滋於天下,偉矣哉!遊俠之興也,上不能養民,而遊俠養之也。
秦滅王侯、獎貨殖,民乍失侯王之主而無歸,富而豪者起而邀之,而俠遂橫於天下。雖然,逆彌甚者失彌速,微公孫弘,其能久哉?
若夫荀悅三遊之說,等學問誌節之士於儀、秦、劇、郭之流,誣民啟亂,師申、商之小智,而沿漢末嫉害黨錮諸賢之餘習爾。曹操師之以殺孔融、奪漢室;朱溫師之以殲清流、移唐祚;流波曼衍,小人以之亂國是而禍延宗社。韓侂胄之禁偽學,張居正、沈一貫之毀書院,皆承其支流餘裔以橫行者也。
雖然,郭解族而遊俠不複然於後世。若夫學問誌節之士,上失教,君子起而教之,人之不淪胥於禽獸者賴此也。前禍雖烈,後起複盛,天視之在人心,豈悅輩小人所能終揜之乎!遊行之譏,隻見其不知量而已矣。
十二
汲黯責公孫弘布被為詐,弘之詐豈在布被乎?黯不斥其大而擿其小,細矣。黯非翹細過以訐人者。黯之學術,專於黃、老,甘其食,美其衣,老氏之教也。
以曾、史為桎梏,以名教為蹄衡羈絡,為善而不欲近名,大白而欲不辱,故黯之言曰:“柰何欲效唐、虞之治。”弘位三公,祿甚多,布被為詐。堯、舜富有四海而茅茨土階,黯固以為詐而不足效也。弘起諸生,四十而貧賤,安於布被,則布被已耳,弘之詐豈在此乎?黯沈酣於黃、老,欲任情以遠名,而見以為詐焉耳。
十三
淮南王安著書二十篇,稱引天人之際,亦雲博矣。而所謀興兵者,率兒戲之策;所與偕者,又童昏之衡山王賜及太子遷爾。叛謀不成,兵不得舉,自剄於宮庭,其愚可哂,其狂不可瘳矣。
成皋之口何易塞,三川之險何易據,知無能與衛青敵,而欲徼幸於刺客,安即反,其能當青乎?即刺青,其能當霍去病乎?公孫弘雖不任為柱石臣,而豈易說者?
起貧賤為漢三公,何求於淮南,而敢以九族試雄主大將之歐刀邪?內所恃者,徒巧亡實之嚴助;外所挾者,輕僄亡賴之左吳、趙賢、朱驕;首鼠兩端之伍被,懷異誌於肘腋而不知。安之愚至於如此,固高煦、宸濠之所不屑為,而安以文詞得後世之名。由此言之,文不足以辨人之智愚若此乎!
而非然也。取安之書而讀之,原本老氏之言,而雜之以辯士之遊辭。老氏者,挾術以製陰陽之命,而不知其無如陰陽何也。所挾者術,則可以窺見氣機盈虛之釁罅,而乘之以逞誌。乃既已逆動靜之大經,而無如陰陽何矣;則其自以為窺造化而盜其藏、而天下無不可為者,一如嬰兒之以廷擊賁、育,且自雄也。
率其道,使人誕而喪所守,狂逞而不思其居。安是之學,其自殺也,不亦宜乎!夫老氏者,教人以出於吉凶生死之外,而不知其與凶為徒也。讀劉安之書,可以鑒矣。
十四
張湯治獄為酷吏魁,而其決於誅伍被也,則非酷也,法之允也。被者,反覆傾危之奸人,持兩端以貿禍者也。不誅之,又且詭遇於漢廷,主父偃、江充之奸,被任之有餘矣。被之始諫安也,非果禁安使勿反,稱引漢德,為他日兔脫計耳。
已而為安盡反謀矣,俄而又以謀反蹤跡告矣。“宮中荊棘”之諫,“侯無異心、民無怨氣”之語,蓋亦事後自陳、規救其死之遊辭,而誰與聽之哉!與人謀逆而又首告,縱舍勿誅,則讒賊相踵,亂不可得而弭矣。故湯之持法非過,而被之誅死允宜也。
嗚呼!為伍被者不足道,君子不幸陷於逆亂之廷,可去也,則亟去之耳。不然,佯狂痼疾以避之;又不然,直詞以折之;弗能折,則遠引自外而不與聞。身可全則可無死;如其死也,亦義命之無可避者,安之而已;過此則無術矣。謀生愈亟,則逢禍愈烈;兩端不寧,則一途靡據。故曰“有道則知,無道則愚”。誠於愚者,有全生,無用術以求生;有義死,無與亂以偕死者也。
十五
遐荒之地,有可收為冠帶之倫,則以廣天地之德而立人極也;非道之所可廢,且抑以紓邊民之寇攘而使之安。雖然,此天也,非人之所可強也。天欲開之,聖人成之;聖人不作,則假手於時君及智力之士以啟其漸以一時之利害言之,則病天下;通古今而計之,則利大而聖道以弘。
天者,合往古來今而成純者也。禹之治九州,東則島夷,西則因桓,南暨於交,北盡碣石,而堯、舜垂衣裳之德,訖於遐荒。禹乘治水之功,因天下之動而勞之,以是聲教暨四海,此聖人善因人以成天也。
漢武撫已平之天下,民思休息。而北討匈奴,南誅甌、越,複有事西夷,馳情宛、夏、身毒、月氏之絕域。天下靜而武帝動,則一時之害及於民而怨讀起。
雖然,抑豈非天牖之乎?玉門以西水西流,而不可合於中國,天地之勢,即天地之情也。
張騫恃其才力強通之,固為亂天地之紀。而河西固雝、涼之餘矣。若夫駹也、冉也、邛僰也、越巂也、滇也,則與我邊鄙之民犬牙相入,聲息相通,物產相資,而非有駤戾冥頑不可向邇者也。
武帝之始,聞善馬而遠求耳,騫以此而逢其欲,亦未念及牂柯之可辟在內地也。然因是而貴築、昆明垂及於今而為冠帶之國,此豈武帝、張騫之意計所及哉?故曰:天牖之也。
君臣父子之倫,詩書禮樂之化,聖人豈不欲普天率土而沐浴之乎?時之未至,不能先焉。迨其氣之已動,則以不令之君臣,役難堪之百姓,而即其失也以為得,即其罪也以為功,誠有不可測者矣。天之所啟,人為效之,非人之能也。聖人之所勤,人弗守之,則罪在人而不在天。
江、浙、閩、楚文教日興,迄於南海之濱、滇雲之壞,理學節義文章事功之選,肩踵相望,天所佑也,漢肇之也。石敬瑭割土於契丹,宋人棄地於女直,冀州堯、舜之餘民,化為禽俗,即奉冠帶歸一統,而黨邪醜正,與宮奄比以亂天下,非天也,人喪之也。將孰俟焉以廓風沙霾噎之宇,使清明若南國哉!
十六
武帝遊宴後宮閱馬,嬪禦滿側,金日磾於數十人之中獨不敢竊視,武帝以此知日磾,重用之而受托孤之命,非細行也。蓋日磾非習於君子之教,而規行矩步以閑非禮者也。不期而謹於瞻視焉,不期而敦其敬畏焉,不期而非所視者勿視焉,勿曰細行也。
神不守於中,則耳目移於外而心不知。讓千乘之國,而變色於簞豆;卻千金之璧,而失聲於破甑;才足以解紛,勇足以卻敵,而介然之頃,莫能自製其耳目;豈細故哉!君子黈纊以養目,琇瑩以養耳,和鸞佩玉以養肢體,兢兢乎難之,而恐不勝於俄頃。
貞生死、任大任,而無憂惑,此而已矣。武帝之知人卓矣哉!諸葛公年廿七而昭烈倚為腹心,關羽、張飛所莫測也。武帝舉日磾於降胡,左右貴戚所莫測也。知人之哲,非人所易測久矣。諸葛公之感昭烈,豈僅以三分鼎足之數語哉!神氣之間,有不言而相喻者在也。
乃既有言矣,則昭烈之知益審,而關、張之疑益迷。日磾之受知,非有言也,故武帝之知深矣。衛、霍之見知,猶眾人之常也。心持於黍米,而可以動天地,自非耳食道聽之庸流,豈待言而後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