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朋/黨之興,始於元帝之世,流風所染,千載不息,士得虛名獲實禍,而國受其敗,可哀也夫!蕭望之、周堪、張猛、劉更生,固雅意欲為君子者也。
其攻史高、弘恭、石顯,以弼主於正,固君子之道也。夫君子者,豈徒由其道而遂以勝天下之邪哉?君子所秉以匡君而靖/國者,蹇蹇之躬,可生可死,可貴可賤,可行非常之事,可定眾論之歸,而不倚人以為援。
若夫進賢以衛主,而公其善於天下,則進之在已,而舉錯一歸之君。且必待之身安交定之餘,而不急試之危疑之日。然且避其名而弗居,以使賢士大夫感知遇於吾君,而勉思報禮。身已安,交已定,道已行,小人已遠,則善士之進,自拔以其彙,而不肖者不敢飾說以幹。
於身為君子,於國為大臣,恃此道也。
今蕭、周二子者,奉遺詔,秉國政,輔柔弱之主,甫期年耳。元帝浮慕之而未嚐知之。使二子果以抑群小、清政本為遠圖,身任之,以死繼之,其孰敢不震疊焉?乃其所為有異是者,鄭朋欲附之,望之受之,周堪聽之,華龍聞其風而欲附焉。□□□□□□□□□□□□□而楊興、諸葛豐之徒,皆仰望而欲攀倚。
以此思之,則此數子者,必縣朝廷之祿位以引躁進喜事之人,而望其援,訟其直以擊恭、顯。
身為大臣,國是不決,乃借資於浮薄之徒,或激或叛,以成不可解之禍。嗚呼!四子者,果捐軀以報上,獨立不懼,而奚以此聞聲附和之宵人為哉?縣汲引以誘人,利則從,害則叛,固其常也。況乎風相煽,譌相傳,一時之氣燄,小民之視聽且駭,而況孱主孤立於群小之間乎!
故朋/黨之興,必有敗類以相附,而貽小人之口實。使為君子者,遠爵賞之權,泯交遊之跡,不歆便佞之推戴,不假新進以攻排,無瑕可求,孤立自任,則敗類惡得而乘之?
狄仁傑且以製諸武之凶,李沆終不受梅詢、曾致堯之惑,大臣之道,當如此矣。四子而能然也,元帝雖孱,恭、顯雖橫,亦孰與相激,而令宣帝之業隳於一朝乎?
申屠嘉之困鄧通,困之而已;韓魏公之逐內豎,逐之而已;何所藉於群不逞而為之羽翼?
司馬溫公任二蘇以抑王安石,而秦觀、張耒以狹邪匪人緣之,以忝清流之選,故終絀於紹述之黨。楊、左廣結台諫以抗魏忠賢,而汪文言以無賴貲郎竊附以召禍。浮薄之徒,一得當於君子,而使酒狂歌、呼盧謔傲以嗣蕭艾蘭茝之音,其氣羶,其燄綠。為君子者,可勿豫戒之哉!
二
元帝詔四科舉士,即以此第郎官之殿最,一曰質樸,二曰敦厚,三曰遜讓,四曰有行。蓋孱主佞臣懲蕭、周、張、劉之骨鯁,而以柔惰銷天下之氣節也。自是以後,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而自詡其敦厚樸讓之多福。宣帝曰:“亂我國家者,必太子也。”其言驗矣。
雖然,有自來矣。極重必反者,勢也。文、景、武、昭之世,賢不肖雜進,而質樸未亡,君子無赫赫之名,而小人亦無難見之惡。氣矜如汲黯,名勝如賈誼,人主甚器其材,而終不顯。至於逞風采以徼人主之知,動天下之色,如主父偃、徐樂、終軍、東方朔,以洎刑名聚斂之臣,皆旋用而旋棄。
迨宣帝切於求治,以文法為尚,而天下翕然從之。於是而沽名衒直之士,矯為人所不能以自旌,氣燄足以淩人主,而人主厭其苛覈,非但貴戚宦寺之疾之也。
魏相以之赤霍氏之族,蕭望之以之持丙吉之短,張敞以之攻黃霸之私,勢已成乎極重,則其反而相獎以詭隨也,天下且樂其易與,而況乎人主之與戚宦哉?
屈伸之理,一彼一此;情偽之遷,一虛一盈。故人主馭天下之人材,不輕示人以好惡而酌道之平,誠慎之也。畏其流而尤畏其反也。
三
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餘年而羌人複反,吾故曰:難乎其為繼也。當充國時,求戰不得、坐而自困之羌,心灰而不敢競者閱二十年,而皆已衰老。
後起之胡雛,未嚐躬受挫抑,將曰:漢但能自守,而不能有加於我,前人無能為而受其困,我別有以製漢而漢窮矣。藉令充國未老,天子終以西事任之,抑必有銳師以繼之於挫折之餘,而辛武賢之徒弗能也。
外忌充國之功,而內實私幸之以偷安。故馮奉世曰:“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彡姐驕狂而驟起,實有由來矣。”於是而奉世之決於進討,功不可泯;韋玄成、鄭弘之固陋,罪抑不可揜矣。
羌之初起也,持重以困之而自敝,萬全之道也。過此而彡姐踵亂,非先零比矣。一起一敗而不能無疑畏焉。已盡之炷,狂焰一熺而膏不給,勝則前,敗則降,習先零故事,而無致死之心,是其必當勦除也明甚。
故奉世決於大舉,合六萬人以搗之於初起,蓋與充國之策異術而同功。奉世不可師充國之守,充國不可用奉世之攻,因時度敵而善其操縱,其道一也。
夫羌地亙河、湟,南接秦、隴,於長安為肘腋;力雖小而驕之則大,種雖散而使之相並則合;使其得誌以逞,非但唐之回紇、宋之元昊已也。迨乎東漢,幸而都雒耳;使都長安,庸臣師玄成、鄭弘之說,茸闒以召侮,羌且逼王畿城下而莫懲,漢其亡於羌乎!
奉世翦之於始,張奐、段熲夷滅之於後,羌乃不能為中國腹心之患。其後雖姚弋仲之桀雄,不乘劉、石之餘而不敢起。垂至於今二千年,秦、隴、河、岷、階、文之間,嚴險甌脫而防閑不設,則二漢之猷遠矣。
馮奉世首建大議以申天討,善體充國之意而通其變,民到於今受其賜,非玄成等偷安一時之所能知也。
四
貢禹、匡衡之言,其不醇者蓋亦鮮矣。禹曰:“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自娛樂而已。”衡曰:“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湯,善惡有以相推,宜省靡麗、考製度、近忠正、遠巧佞,以崇至仁。”又曰:“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彊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又曰:“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正,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又曰:“聖人動靜遊燕所親,物得其序。”又曰:“佞巧之奸,因時而動,聖人慎防其端,禁於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又曰:“正家而天下定矣。”讀其文,繹其義,想見其學,非公孫弘、兒寬之勦舊聞而無心得者所及;亦且非韋玄成、薛廣德之擇焉而不精者所可與匹儔也。
論者謂元帝柔而少斷,禹與衡不以為言,而但就帝之長,孜孜以恭謹節儉相獎,為禹、衡之罪,過矣。元帝所以優遊不斷者,惟其心之不清,幾之不慎,而中不適有主也。則其所為恭謹節儉,亦唯其名而無其實。
天子之尊富,即省之又省,而以溺其誌者尚多。燕間遊息之下,史高、石顯豈無導侈之為?而特未甚耳。不然,何知其邪而不能去乎?由是言之,使無禹、衡之正,稱詩、禮精嚴之旨以防其流,則以帝之柔而益以驕淫,安所得十六年之安,內無寇攘,而外收絕域之功乎?
君子出所學以事主,與激於時事之非而彊諫之臣異。以諫為道者,攻時之弊,而不恤矯枉之偏。以學事主者,規之以中正之常經,則可正本以達其義類,而裁成剛柔一偏之病;主即不悟,猶可以保其大綱而不亂。故以孔子之聖,告茬弱之哀公,唯規之以人道政本之大端,而不屑取奔越之禍豫為之防。夫豈不達於時變哉?
以道豫立而變自消也。且衡之言曰:“近忠正,遠邪佞,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固已盡元帝之所短,而特不為矯枉之論,導之鷙擊耳。夫可喻者,則微言而喻矣;不可喻者,則痛哭流涕以談而固不喻也。是以君子之言,有體有要,而不詭於大常;補偏救弊之術,二子有所不尚,夫亦猶行君子之道乎!
論者徒見蕭望之、周堪之死不以罪,咎元帝而因以咎焉、衡。乃石顯之奸惡不及於天下,而海內晏安,則儒者雍容涵養之功,亦豈可誣哉?
漢之中亡也,成、哀之奢縱成之,非元帝優柔致之也。又奚可以張焉、孔光之罪罪二子也!
五
邪說之行於天下,必托於君子之道。釋氏之言心性,亦君子之言也;老氏之言道德,亦君子之言也;天下以其為君子之雅言,遂謂其有當於治與道而信之。故六經之支說,皆以破道而有餘,焦延壽、京房之於易是已。
易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當期之日,取其象之一端大略而言也。屯、蒙以下之策,老少雜而非三百六十者多矣。期之日三百六十有五而有餘分,不盡如乾、坤之策也。聖人觀天地人物之變而達其會通,以為是肖其大綱耳;亦猶二篇之策萬一千五百二十以象萬物,而物固不可以萬計也。
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二子者,乃欲限六十四卦之爻以各當一日,無以處餘四卦,不得已而以震、兌、坎、離居分至之位。則不知二分二至在六十卦之外而為之綱維邪?抑二分二至一日而二卦以異於餘卦邪?東震、西兌、南離、北坎者,位也;二分二至之日,時也。時經而位緯,二子取而錯亂之也何居?故延壽者,筮史日者之流,以小術測陰陽之跡,似不足以知天化而敍治理。房是之學,乃敢以與人宗社哉?
其為術也,立典要以為方體,於是而有八宮世應之說。抑自乾至剝而窮,又不得已而措晉、大有於其末。垂至於今,鬻技之卜師,相因以斷吉凶之大故,而不能明言其所以然之理,徒以惑民而徼幸。然則延壽與房,雖欲辭為妖妄之魁也而不得。何也?非天理之自然,則皆妖也。房以是欲與石顯、五鹿充宗競貞邪於天人之際,吾未見妖之足勝邪也。邪者獲罪於人,妖者獲罪於天,妖尤烈矣。
或曰:房之按日以候氣,分卦以征事,所言者亦與當時之得失禍福合,何也?曰:石顯之邪,而君德以昏,國是以亂,眾耳眾目具知之矣。事既已然,取而求其所以然者,而實固非也。勢已成,形已見,謂天之象數亦然,亦惡從而辨之?
故日月之有災眚,歲時之有水旱,禽蟲艸木之有妖,人民之有屙沴,山川之有崩沸,吾知其不祥;而有國者弗可不恐懼以修省耳。
銖纍而分之,刻畫而求之,幸而弋獲之妖人,以是取顯名、致厚利而惑天下;王製所謂“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其宜膺天刑久矣。房內挾此以與邪臣競,自殺其軀而邪益張,宜矣哉!何也?托君子之道,誣聖人之教,矯造化之神,三者皆獲罪於天而不可逭者也。
六
京房考課之法,迂謬而不可舉行;即使偶試而效焉,其不可也固然。何也?法者,非一時、非一人、非一地者也。房曰:“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毀譽之不當者多也,然而天下之公論存焉。
雖甚拂人之性,亦不能謂堯暴而蹠仁也。舍此而一以功業程之,此中、韓之陋術,而益之以拘迫,不肖者塗飾治具以文其貪庸;不逮,則鞭策下吏、桎梏民庶以副其期會,災不在天,異不在物,而民已窮、國已敝矣。
先後異時也,文質相救而互以相成,一人之身,老少異狀,況天下乎?剛柔異人也,不及者不可強,有餘者不可裁,清任各有當,而欲執其中,則交困也。
南北異地也,以北之役役南人,而南人之脃者死;以南之賦賦北土,而北土之瘠也盡;以南之文責北士,則學校日勞鞭撲;以北之武任南兵,則邊疆不救危亡。
其間損乃以益,殺乃以生,簡乃以備,一視為吏者居心之仁暴、憂國之誠偽。而唯考課其一切之功能,此王莽所以亂天下者,房為之開先矣。
塾師之教童子也有定課,而童子益愚;耕夫之馭牛也有定程,而牛以敝。梏四海九州彊智柔和於房一人之意見,截鶴脛以續鳧,其不亡也何待焉?
蓋房之為術,以小智立一成之象數,天地之化,且受其割裂,聖人之教,且恣其削補。道無不圓也,而房無不方,大亂之道也,侮五行而椓二儀者也。
鄭弘、周堪從而善之,元帝欲試行之,蓋其補綴排設之淫辭有以熒之爾。取天地人物、古今王霸、學術治功,斷其長,擢其短,令整齊瓜分如弈者之局、廚人之飣也,此愚所以聞邵子之言而疑也,而況房哉!
七
漢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斷,然而無所傷於天下,石顯僅逞於異己,而惡不及於民,國之元氣未斵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王氏,元後之族也,王鳳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為篡弑之階。然非元帝之寵後族而早任之,帝崩,成帝乃假鳳以大權,而帝無遺命。
故曰:非元帝之咎也。雖然,其所自來,抑豈非元帝隱伏之咎肇於不測哉?帝以成帝耽燕樂為不能勝大位,而欲立山陽王,識之早也。重易國儲,聞史丹之諫而止,亦正也。然知成帝之不克負荷,而不擇賢臣以輔正之,幸傅昭儀而遲回於山陽,遘重疾而忽忽不定,聞史丹之諫,知命之已促,而徒有善輔之言,無托孤之遺命,以聽哲婦孺子之自求親信,而王鳳進矣。
成帝之在東宮也,既為元帝之所憎而孤危甚,搖搖於廢立之間者將十年。匡衡、史丹亦但以大義規元帝,而非必與成帝為腹心。所竊竊然憂、翕翕然私語而計者,徒王鳳耳。元後寵衰,而憂禍之及,所與竊竊然憂、翕翕然私語而計者,亦鳳兄弟耳。人情出危險之中而思故時之同患者,未有不深信而厚倚之。故成帝一立,而顧瞻在廷,無有如鳳之親己者,豈複憂他日之攘己乎?嗚呼!於是而知叔孫舍之不賞私勞以殺豎牛,卓乎其不可及已。
天位者,天所位也;人君者,人所歸也。為主器之長子,膺祖宗之德澤,非竊非奪,天人所不能違;而翕訾以相保,呴沫以相憐,私憂過計,貪天功為己力,此其人亦何足任而戴之不忘乎?唐玄宗知張說之奸,懷其潛邸之恩而不能遠,以召均、垍之逆;況楊複恭之以家奴而門生天子乎?嗚呼!自非攘功擅權之小人,孰敢以大寶之攸歸自任為己績者?趙汝愚不欲行內禪之賞,可法也,而猶存其跡也;丙吉護宣帝於獄而終不自白,故能相天子以成中興之業。然則漢文卻周勃之私言,世廟罷新都之政柄,不得謂之刻覈而寡恩;成帝之碌碌,何足以語此哉!元帝不能顧命史丹,而使鳳得以私勞惑庸主,亦其暱愛山陽而憤然不恤之咎與!故曰:隱伏之咎,肇於不測也。
朋/黨之興,始於元帝之世,流風所染,千載不息,士得虛名獲實禍,而國受其敗,可哀也夫!蕭望之、周堪、張猛、劉更生,固雅意欲為君子者也。
其攻史高、弘恭、石顯,以弼主於正,固君子之道也。夫君子者,豈徒由其道而遂以勝天下之邪哉?君子所秉以匡君而靖/國者,蹇蹇之躬,可生可死,可貴可賤,可行非常之事,可定眾論之歸,而不倚人以為援。
若夫進賢以衛主,而公其善於天下,則進之在已,而舉錯一歸之君。且必待之身安交定之餘,而不急試之危疑之日。然且避其名而弗居,以使賢士大夫感知遇於吾君,而勉思報禮。身已安,交已定,道已行,小人已遠,則善士之進,自拔以其彙,而不肖者不敢飾說以幹。
於身為君子,於國為大臣,恃此道也。
今蕭、周二子者,奉遺詔,秉國政,輔柔弱之主,甫期年耳。元帝浮慕之而未嚐知之。使二子果以抑群小、清政本為遠圖,身任之,以死繼之,其孰敢不震疊焉?乃其所為有異是者,鄭朋欲附之,望之受之,周堪聽之,華龍聞其風而欲附焉。□□□□□□□□□□□□□而楊興、諸葛豐之徒,皆仰望而欲攀倚。
以此思之,則此數子者,必縣朝廷之祿位以引躁進喜事之人,而望其援,訟其直以擊恭、顯。
身為大臣,國是不決,乃借資於浮薄之徒,或激或叛,以成不可解之禍。嗚呼!四子者,果捐軀以報上,獨立不懼,而奚以此聞聲附和之宵人為哉?縣汲引以誘人,利則從,害則叛,固其常也。況乎風相煽,譌相傳,一時之氣燄,小民之視聽且駭,而況孱主孤立於群小之間乎!
故朋/黨之興,必有敗類以相附,而貽小人之口實。使為君子者,遠爵賞之權,泯交遊之跡,不歆便佞之推戴,不假新進以攻排,無瑕可求,孤立自任,則敗類惡得而乘之?
狄仁傑且以製諸武之凶,李沆終不受梅詢、曾致堯之惑,大臣之道,當如此矣。四子而能然也,元帝雖孱,恭、顯雖橫,亦孰與相激,而令宣帝之業隳於一朝乎?
申屠嘉之困鄧通,困之而已;韓魏公之逐內豎,逐之而已;何所藉於群不逞而為之羽翼?
司馬溫公任二蘇以抑王安石,而秦觀、張耒以狹邪匪人緣之,以忝清流之選,故終絀於紹述之黨。楊、左廣結台諫以抗魏忠賢,而汪文言以無賴貲郎竊附以召禍。浮薄之徒,一得當於君子,而使酒狂歌、呼盧謔傲以嗣蕭艾蘭茝之音,其氣羶,其燄綠。為君子者,可勿豫戒之哉!
二
元帝詔四科舉士,即以此第郎官之殿最,一曰質樸,二曰敦厚,三曰遜讓,四曰有行。蓋孱主佞臣懲蕭、周、張、劉之骨鯁,而以柔惰銷天下之氣節也。自是以後,漢無剛正之士,遂舉社稷以奉人,而自詡其敦厚樸讓之多福。宣帝曰:“亂我國家者,必太子也。”其言驗矣。
雖然,有自來矣。極重必反者,勢也。文、景、武、昭之世,賢不肖雜進,而質樸未亡,君子無赫赫之名,而小人亦無難見之惡。氣矜如汲黯,名勝如賈誼,人主甚器其材,而終不顯。至於逞風采以徼人主之知,動天下之色,如主父偃、徐樂、終軍、東方朔,以洎刑名聚斂之臣,皆旋用而旋棄。
迨宣帝切於求治,以文法為尚,而天下翕然從之。於是而沽名衒直之士,矯為人所不能以自旌,氣燄足以淩人主,而人主厭其苛覈,非但貴戚宦寺之疾之也。
魏相以之赤霍氏之族,蕭望之以之持丙吉之短,張敞以之攻黃霸之私,勢已成乎極重,則其反而相獎以詭隨也,天下且樂其易與,而況乎人主之與戚宦哉?
屈伸之理,一彼一此;情偽之遷,一虛一盈。故人主馭天下之人材,不輕示人以好惡而酌道之平,誠慎之也。畏其流而尤畏其反也。
三
趙充國持重以破羌,功莫盛矣,二十餘年而羌人複反,吾故曰:難乎其為繼也。當充國時,求戰不得、坐而自困之羌,心灰而不敢競者閱二十年,而皆已衰老。
後起之胡雛,未嚐躬受挫抑,將曰:漢但能自守,而不能有加於我,前人無能為而受其困,我別有以製漢而漢窮矣。藉令充國未老,天子終以西事任之,抑必有銳師以繼之於挫折之餘,而辛武賢之徒弗能也。
外忌充國之功,而內實私幸之以偷安。故馮奉世曰:“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有輕邊吏之心。彡姐驕狂而驟起,實有由來矣。”於是而奉世之決於進討,功不可泯;韋玄成、鄭弘之固陋,罪抑不可揜矣。
羌之初起也,持重以困之而自敝,萬全之道也。過此而彡姐踵亂,非先零比矣。一起一敗而不能無疑畏焉。已盡之炷,狂焰一熺而膏不給,勝則前,敗則降,習先零故事,而無致死之心,是其必當勦除也明甚。
故奉世決於大舉,合六萬人以搗之於初起,蓋與充國之策異術而同功。奉世不可師充國之守,充國不可用奉世之攻,因時度敵而善其操縱,其道一也。
夫羌地亙河、湟,南接秦、隴,於長安為肘腋;力雖小而驕之則大,種雖散而使之相並則合;使其得誌以逞,非但唐之回紇、宋之元昊已也。迨乎東漢,幸而都雒耳;使都長安,庸臣師玄成、鄭弘之說,茸闒以召侮,羌且逼王畿城下而莫懲,漢其亡於羌乎!
奉世翦之於始,張奐、段熲夷滅之於後,羌乃不能為中國腹心之患。其後雖姚弋仲之桀雄,不乘劉、石之餘而不敢起。垂至於今二千年,秦、隴、河、岷、階、文之間,嚴險甌脫而防閑不設,則二漢之猷遠矣。
馮奉世首建大議以申天討,善體充國之意而通其變,民到於今受其賜,非玄成等偷安一時之所能知也。
四
貢禹、匡衡之言,其不醇者蓋亦鮮矣。禹曰:“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自娛樂而已。”衡曰:“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湯,善惡有以相推,宜省靡麗、考製度、近忠正、遠巧佞,以崇至仁。”又曰:“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彊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又曰:“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正,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
又曰:“聖人動靜遊燕所親,物得其序。”又曰:“佞巧之奸,因時而動,聖人慎防其端,禁於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又曰:“正家而天下定矣。”讀其文,繹其義,想見其學,非公孫弘、兒寬之勦舊聞而無心得者所及;亦且非韋玄成、薛廣德之擇焉而不精者所可與匹儔也。
論者謂元帝柔而少斷,禹與衡不以為言,而但就帝之長,孜孜以恭謹節儉相獎,為禹、衡之罪,過矣。元帝所以優遊不斷者,惟其心之不清,幾之不慎,而中不適有主也。則其所為恭謹節儉,亦唯其名而無其實。
天子之尊富,即省之又省,而以溺其誌者尚多。燕間遊息之下,史高、石顯豈無導侈之為?而特未甚耳。不然,何知其邪而不能去乎?由是言之,使無禹、衡之正,稱詩、禮精嚴之旨以防其流,則以帝之柔而益以驕淫,安所得十六年之安,內無寇攘,而外收絕域之功乎?
君子出所學以事主,與激於時事之非而彊諫之臣異。以諫為道者,攻時之弊,而不恤矯枉之偏。以學事主者,規之以中正之常經,則可正本以達其義類,而裁成剛柔一偏之病;主即不悟,猶可以保其大綱而不亂。故以孔子之聖,告茬弱之哀公,唯規之以人道政本之大端,而不屑取奔越之禍豫為之防。夫豈不達於時變哉?
以道豫立而變自消也。且衡之言曰:“近忠正,遠邪佞,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固已盡元帝之所短,而特不為矯枉之論,導之鷙擊耳。夫可喻者,則微言而喻矣;不可喻者,則痛哭流涕以談而固不喻也。是以君子之言,有體有要,而不詭於大常;補偏救弊之術,二子有所不尚,夫亦猶行君子之道乎!
論者徒見蕭望之、周堪之死不以罪,咎元帝而因以咎焉、衡。乃石顯之奸惡不及於天下,而海內晏安,則儒者雍容涵養之功,亦豈可誣哉?
漢之中亡也,成、哀之奢縱成之,非元帝優柔致之也。又奚可以張焉、孔光之罪罪二子也!
五
邪說之行於天下,必托於君子之道。釋氏之言心性,亦君子之言也;老氏之言道德,亦君子之言也;天下以其為君子之雅言,遂謂其有當於治與道而信之。故六經之支說,皆以破道而有餘,焦延壽、京房之於易是已。
易乾、坤之策三百六十,當期之日,取其象之一端大略而言也。屯、蒙以下之策,老少雜而非三百六十者多矣。期之日三百六十有五而有餘分,不盡如乾、坤之策也。聖人觀天地人物之變而達其會通,以為是肖其大綱耳;亦猶二篇之策萬一千五百二十以象萬物,而物固不可以萬計也。
故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周流六虛,不可為典要。”二子者,乃欲限六十四卦之爻以各當一日,無以處餘四卦,不得已而以震、兌、坎、離居分至之位。則不知二分二至在六十卦之外而為之綱維邪?抑二分二至一日而二卦以異於餘卦邪?東震、西兌、南離、北坎者,位也;二分二至之日,時也。時經而位緯,二子取而錯亂之也何居?故延壽者,筮史日者之流,以小術測陰陽之跡,似不足以知天化而敍治理。房是之學,乃敢以與人宗社哉?
其為術也,立典要以為方體,於是而有八宮世應之說。抑自乾至剝而窮,又不得已而措晉、大有於其末。垂至於今,鬻技之卜師,相因以斷吉凶之大故,而不能明言其所以然之理,徒以惑民而徼幸。然則延壽與房,雖欲辭為妖妄之魁也而不得。何也?非天理之自然,則皆妖也。房以是欲與石顯、五鹿充宗競貞邪於天人之際,吾未見妖之足勝邪也。邪者獲罪於人,妖者獲罪於天,妖尤烈矣。
或曰:房之按日以候氣,分卦以征事,所言者亦與當時之得失禍福合,何也?曰:石顯之邪,而君德以昏,國是以亂,眾耳眾目具知之矣。事既已然,取而求其所以然者,而實固非也。勢已成,形已見,謂天之象數亦然,亦惡從而辨之?
故日月之有災眚,歲時之有水旱,禽蟲艸木之有妖,人民之有屙沴,山川之有崩沸,吾知其不祥;而有國者弗可不恐懼以修省耳。
銖纍而分之,刻畫而求之,幸而弋獲之妖人,以是取顯名、致厚利而惑天下;王製所謂“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其宜膺天刑久矣。房內挾此以與邪臣競,自殺其軀而邪益張,宜矣哉!何也?托君子之道,誣聖人之教,矯造化之神,三者皆獲罪於天而不可逭者也。
六
京房考課之法,迂謬而不可舉行;即使偶試而效焉,其不可也固然。何也?法者,非一時、非一人、非一地者也。房曰:“末世以毀譽取人,故功業廢而致災異。”毀譽之不當者多也,然而天下之公論存焉。
雖甚拂人之性,亦不能謂堯暴而蹠仁也。舍此而一以功業程之,此中、韓之陋術,而益之以拘迫,不肖者塗飾治具以文其貪庸;不逮,則鞭策下吏、桎梏民庶以副其期會,災不在天,異不在物,而民已窮、國已敝矣。
先後異時也,文質相救而互以相成,一人之身,老少異狀,況天下乎?剛柔異人也,不及者不可強,有餘者不可裁,清任各有當,而欲執其中,則交困也。
南北異地也,以北之役役南人,而南人之脃者死;以南之賦賦北土,而北土之瘠也盡;以南之文責北士,則學校日勞鞭撲;以北之武任南兵,則邊疆不救危亡。
其間損乃以益,殺乃以生,簡乃以備,一視為吏者居心之仁暴、憂國之誠偽。而唯考課其一切之功能,此王莽所以亂天下者,房為之開先矣。
塾師之教童子也有定課,而童子益愚;耕夫之馭牛也有定程,而牛以敝。梏四海九州彊智柔和於房一人之意見,截鶴脛以續鳧,其不亡也何待焉?
蓋房之為術,以小智立一成之象數,天地之化,且受其割裂,聖人之教,且恣其削補。道無不圓也,而房無不方,大亂之道也,侮五行而椓二儀者也。
鄭弘、周堪從而善之,元帝欲試行之,蓋其補綴排設之淫辭有以熒之爾。取天地人物、古今王霸、學術治功,斷其長,擢其短,令整齊瓜分如弈者之局、廚人之飣也,此愚所以聞邵子之言而疑也,而況房哉!
七
漢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斷,然而無所傷於天下,石顯僅逞於異己,而惡不及於民,國之元氣未斵焉。故曰:非元帝之咎也。王氏,元後之族也,王鳳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為篡弑之階。然非元帝之寵後族而早任之,帝崩,成帝乃假鳳以大權,而帝無遺命。
故曰:非元帝之咎也。雖然,其所自來,抑豈非元帝隱伏之咎肇於不測哉?帝以成帝耽燕樂為不能勝大位,而欲立山陽王,識之早也。重易國儲,聞史丹之諫而止,亦正也。然知成帝之不克負荷,而不擇賢臣以輔正之,幸傅昭儀而遲回於山陽,遘重疾而忽忽不定,聞史丹之諫,知命之已促,而徒有善輔之言,無托孤之遺命,以聽哲婦孺子之自求親信,而王鳳進矣。
成帝之在東宮也,既為元帝之所憎而孤危甚,搖搖於廢立之間者將十年。匡衡、史丹亦但以大義規元帝,而非必與成帝為腹心。所竊竊然憂、翕翕然私語而計者,徒王鳳耳。元後寵衰,而憂禍之及,所與竊竊然憂、翕翕然私語而計者,亦鳳兄弟耳。人情出危險之中而思故時之同患者,未有不深信而厚倚之。故成帝一立,而顧瞻在廷,無有如鳳之親己者,豈複憂他日之攘己乎?嗚呼!於是而知叔孫舍之不賞私勞以殺豎牛,卓乎其不可及已。
天位者,天所位也;人君者,人所歸也。為主器之長子,膺祖宗之德澤,非竊非奪,天人所不能違;而翕訾以相保,呴沫以相憐,私憂過計,貪天功為己力,此其人亦何足任而戴之不忘乎?唐玄宗知張說之奸,懷其潛邸之恩而不能遠,以召均、垍之逆;況楊複恭之以家奴而門生天子乎?嗚呼!自非攘功擅權之小人,孰敢以大寶之攸歸自任為己績者?趙汝愚不欲行內禪之賞,可法也,而猶存其跡也;丙吉護宣帝於獄而終不自白,故能相天子以成中興之業。然則漢文卻周勃之私言,世廟罷新都之政柄,不得謂之刻覈而寡恩;成帝之碌碌,何足以語此哉!元帝不能顧命史丹,而使鳳得以私勞惑庸主,亦其暱愛山陽而憤然不恤之咎與!故曰:隱伏之咎,肇於不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