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漢人學古而不得其道,矯為奇行而不經,適以喪誌。若韋玄成避嗣父爵,詐為狂疾,語笑昏亂,何為者也?所貴乎道者身也,辱其身而致於狂亂,複何以載道哉!
箕子之佯狂,何時也?虞仲斷發文身,過矣,蓋逃於句吳而從其俗以安,非故為之也。然而虧體辱親,且貽後嗣以僭猾夏之巨惡矣。且古之諸侯,非漢諸侯之比也。
國人戴之,諸大夫扳之,非示以必不可君,則不可得而辭也。若夫玄成者,避兄而不受爵,以義固守,請於天子,再三辭而可不相強,奚用此穢亂辱身之為以驚世哉!丞相史責之曰:“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乃能垂榮於後。”摘其垂榮之私意,而勉之以文義,玄成聞此,能勿媿乎?士守不辱之節,不幸而至於死,且獄立海騰以昭天下之大義;從容辭讓之事,誰為不得已者?
而喪其常度,拂其恒性,亦愚矣哉!韋氏世治經術,而玄成以愚。學以啟愚也,不善學者,複以益其愚;則漢人專經保殘之學,陷之於尋丈之間也。
十一
史稱宣帝元康之世,比年豐稔,穀石五錢,而記以為瑞,蓋史氏之溢辭,抑或偶一郡縣粟滯不行,守令不節宣而使爾也。一夫之耕,上農夫之獲,得五十石足矣。終歲勤勞而僅獲二百五十錢之貲,商賈居贏,月獲五萬錢,而即致一萬石之儲,安得有農人孳孳於南畝乎?
金粟之死生,民之大命也。假令農人有婚喪之事,稍費百錢,已空二十石之囷積,一遇凶歲,其不餒死者幾何邪?故善養民者,有常平之廩,有通糴之政,以權水旱,達遠邇,而金粟交裕於民,厚生利用並行,而民乃以存。腐儒目不窺牖,將謂民苟得粟以飽而無不足焉;抑思無布帛以禦寒,無鹽酪蔬肉以侑食,無醫藥以養老疾,無械器以給耕炊,使汝當之,能勝任焉否邪?
十二
趙充國之策羌也,製狡夷初起之定算也。夷狡而初起,其鋒銛利,謀勝而不憂其敗。謀勝而不憂其敗,則致死而不可攖。敗之不憂,則不足以持久而易潰。
其徒寡,其積不富,其黨援不堅,而中國之吏士畏之不甚。是數者,利於守而不利於攻,不易之道也。
狡夷之初起亦微矣,而中國恒為之敝。有震而矜之者而人心搖,有輕而蔑之者而國謀不定。彼豈足以敝我哉?嚐試與爭而一不勝,則脅降我兵卒,掠奪我芻糧,闌據我險要,而彼勢日猖。黨而援之者,益信其必興而交以固。
盛兵以往,潰敗以歸,而我吏士之心,遂若疾雷之洊加而喪其魄。故充國持重以臨之,使其貧寡之情形,灼然於吾吏士之心目,彼且求一戰而不可得,地促而糧日竭,兵連而勢日衰,黨與疑而心日離。能用是謀而堅持之,不十年而如堅冰之自解於春日矣。
雖然,一人謀之已定,而繼之者難也。夷無恥者,困則必降,降而不難於複叛。充國未老,必且有以懲艾而解散之,而辛武賢之徒不能,故羌禍不絕於漢世。然非充國也,羌之禍漢,小則為宋之元昊,大則為拓拔之六鎮也,而拓拔氏以亡矣。
十三
宣帝之詔充國曰:“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數歲而勝敵,將軍,誰不樂此者?”嗚呼!此鄙陋之臣以惑庸主而激無窮之害者也。幸充國之堅持而不為動,不然,漢其危矣!
為國者,外患內訌,不得已而用兵。謂之不得已,則不可得而速已矣;謂之不得已,則欲已之,亦惟以不已者已之而已矣。何也?誠不可得而已也,舉四海耕三餘九之積,用之一隅,民雖勞,亦不得不勞;國雖虛,亦不得不虛。鄙陋之臣,以其稱鹽數米於烓廚之意計而為國謀,庸主遂信以為憂國者,而害自此生。
司農怠於挽輸,忌邊帥之以軍興相迫,竊敝之有司,畏後事之責,猾胥疲民,一倡百和,鼓其欲速之辭,而害自此成。茫味徼功之將帥,承朝廷吝惜之指,翹老成之深智沈勇以為耗國毒民,乃進蕩平之速效,而害自此烈矣。
充國之至金城也,以神爵元年之六月,其振旅而旋,以二年之五月,持之一年而羌以瓦解,則所雲欲以數歲而勝敵者,蓋老成熟慮之辭,抑恐事不必速集,而鄙陋之庸臣且執前言以相責耳。非果有數歲之費以病國勞民,顯矣。甚矣,國無老臣而庸主陋臣之自誤也!
憚數歲之勞,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數十年兵連禍結而不可解,國果虛,民果困,盜賊從中起,而遂至於亡。以田夫販堅數米量鹽之智,捐天下而陸沈之,哀哉!
十四
宣帝重二千石之任,而循吏有餘美,龔遂、黃霸、尹翁歸、趙廣漢、張敞、韓延壽,皆藉藉焉。跡其治之得失,廣漢、敞、霸皆任術而托跡於道。
廣漢、敞以虔矯任刑殺,而霸多偽飾,寬嚴異,而求名太急之情一也。延壽以禮讓養民,庶幾於君子之道,而為之已甚者亦飾也。翁歸雖察,而執法不煩;龔遂雖細,而治亂以緩;較數子之間,其愈矣乎!要此數子者,唯廣漢專乎俗吏之為,而得流俗之譽為最;其餘皆緣飾以先王之禮教,而世儒以為漢治近古,職此繇也。
夫流俗之好尚,政教相隨以濫;禮文之緣飾,精意易以相蒙;兩者各有小著之效,而後先王移風易俗、緣情定禮之令德,永息於天下。救之者其惟簡乎,故夫子言南麵臨民之道,而甚重夫簡;以法術之不可任,民譽之不可幹,中和涵養之化不可以旦夕求也。
如廣漢者,弗足道矣。繼廣漢而興,為包拯、海瑞者,尤弗足道矣。至於霸、延壽、翁歸,循其跡而為之,何遽不如三代?而或以侈敗,或以偽譏,何為其致一時之感歆,反出廣漢下乎?雖然,亡其實而猶踐其跡,俾先王之顯道不絕於天下,以視廣漢與敞之所為,猶荑稗與五穀,不可以熟不熟計功也。褊躁以徇流俗之好惡,效在一時,而害中於人心,數百年而不複,亦烈矣哉!
十五
蕭望之曰:“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故春秋大士匄之不伐喪。”遂欲輔匈奴之微弱,救其災患,使貴中國之仁義,亦奚可哉?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誼足以動諸侯,非可以動夷狄者也。
梁武拯侯景於窮歸,而死於台城;宋徽結女直於初起,而囚於五國。輔其弱而彊之,彊而弗可製也;救其患而安之,安而不可複搖也。漢之於匈奴,豈晉之於齊、均為昏姻盟會之友邦哉?望之之說春秋也,失之矣。
十六
蘇威以五教督民而民怨,黃霸以興化條奏郡國上計而民頌之。蓋霸以賞誘吏,而威以罰督民,故恩怨殊焉,而其為治道之蠹,一也。耕者讓畔,行者讓路,道不拾遺,傳記有言之以張大聖人之化者矣;而詩書所載,孔門所述,未嚐及焉。
故稱盛治之民曰“士愨女憧”,言乎其樸誠而不詭於文也。故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之不可望庶人,猶大夫之不待刑也。聖人之訓,炳如日星矣。
孔子沒,大義乖,微言絕;諸子之言,激昂好為已甚,殆猶佛、老之徒,侈功德於無邊,而天地日月且為之移易也。夫聖人之化,豈期之天下哉?
堯有不令之子,舜有不恭之弟,周公有不道之兄,孔子有不杇不雕之弟子,艸野無知,而從容中道於道路,有是理哉?以法製之,以刑束之,以利誘之,民且塗飾以自免;是相率為偽,君子之所惡也。
漢之儒者,辭淫而義詭,流及於在位,襲之以為政。霸之邪也,有自來矣。君子之道,如天地之生物,各肖其質而使安其分,斯以為盡人物之性而已矣。
十七
耿壽昌“常平”之法,利民之善術也,後世無能行之者,宋人倣之,而遂流為“青苗”。故曰:非法之難,而人之難也。三代封建之天下,諸侯各有其國,其地狹,其民寡,其事簡,則欲行“常平”之法也易。
然而未嚐行者,以生生之計,寬民於有餘,民自得節宣焉,不必上之計之也。上計之而民視以為法;視以為法,則憚而不樂於行,而黠者又因緣假借以讎其奸。故三代之製,裕民而使自為計耳。雖提封萬井之國,亦不能總計數十年之豐歉而早為之製也。郡縣之天下,財賦廣,而五方之民情各異,其能以一切之治為治乎?
然則“常平”之製不可行與?曰:“常平”者,利民之善術,何為而不可行也?因其地,酌其民之情,良有司製之,鄉之賢士大夫身任而固守之,可以百年而無弊,而非天子所可以齊一天下者也。壽昌行之而利,亦以通河東、上黨、太原、弘農之粟於京師而已矣。
十八
宣帝臨終,屬輔政於蕭望之,其後望之被譖以死,而天下冤之。夫望之者,固所謂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望之於宣帝之世,建議屢矣,要皆非人之是,是人之非,矯以與人立異,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匈奴內潰,群臣議滅之,望之則曰:“不當乘亂而幸災。”呼韓邪入朝,丞相禦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則曰:“待以不臣,謙亨之福。”韓延壽良吏也,忌其名而訐其小過以陷之死。
丙吉賢相也,則倨慢無禮而以老侮之。且不但已也,出補平原太守,則自陳而請留;試之左馮翊,則謝病而不赴。跡其所為,蓋攬權自居,翹人過以必伸,激水火於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若此者,其懷祿不舍之情,早為小人之所挾持;而拂眾矯名,抑為君子所不信。
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見善若驚,見不善如讎,君子猶謂其量之有涯而不可以任大;況其所謂善者不必善,所謂不善者非不善乎!
宣帝之任之也,將以其經術與?挾經術而行其偏矯之情,以王安石之廉介而禍及天下,而望之益之以侈;抑以其議論與?則華而不實,辯而窒,固君子之所惡也。主父偃、徐樂豈無議論之近正,而望之抑奚以異?蓋宣帝之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樂聞人過以示察者也,故於望之有臭味之合焉。以私好而托家國之大,其不傾者鮮矣。
漢人學古而不得其道,矯為奇行而不經,適以喪誌。若韋玄成避嗣父爵,詐為狂疾,語笑昏亂,何為者也?所貴乎道者身也,辱其身而致於狂亂,複何以載道哉!
箕子之佯狂,何時也?虞仲斷發文身,過矣,蓋逃於句吳而從其俗以安,非故為之也。然而虧體辱親,且貽後嗣以僭猾夏之巨惡矣。且古之諸侯,非漢諸侯之比也。
國人戴之,諸大夫扳之,非示以必不可君,則不可得而辭也。若夫玄成者,避兄而不受爵,以義固守,請於天子,再三辭而可不相強,奚用此穢亂辱身之為以驚世哉!丞相史責之曰:“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乃能垂榮於後。”摘其垂榮之私意,而勉之以文義,玄成聞此,能勿媿乎?士守不辱之節,不幸而至於死,且獄立海騰以昭天下之大義;從容辭讓之事,誰為不得已者?
而喪其常度,拂其恒性,亦愚矣哉!韋氏世治經術,而玄成以愚。學以啟愚也,不善學者,複以益其愚;則漢人專經保殘之學,陷之於尋丈之間也。
十一
史稱宣帝元康之世,比年豐稔,穀石五錢,而記以為瑞,蓋史氏之溢辭,抑或偶一郡縣粟滯不行,守令不節宣而使爾也。一夫之耕,上農夫之獲,得五十石足矣。終歲勤勞而僅獲二百五十錢之貲,商賈居贏,月獲五萬錢,而即致一萬石之儲,安得有農人孳孳於南畝乎?
金粟之死生,民之大命也。假令農人有婚喪之事,稍費百錢,已空二十石之囷積,一遇凶歲,其不餒死者幾何邪?故善養民者,有常平之廩,有通糴之政,以權水旱,達遠邇,而金粟交裕於民,厚生利用並行,而民乃以存。腐儒目不窺牖,將謂民苟得粟以飽而無不足焉;抑思無布帛以禦寒,無鹽酪蔬肉以侑食,無醫藥以養老疾,無械器以給耕炊,使汝當之,能勝任焉否邪?
十二
趙充國之策羌也,製狡夷初起之定算也。夷狡而初起,其鋒銛利,謀勝而不憂其敗。謀勝而不憂其敗,則致死而不可攖。敗之不憂,則不足以持久而易潰。
其徒寡,其積不富,其黨援不堅,而中國之吏士畏之不甚。是數者,利於守而不利於攻,不易之道也。
狡夷之初起亦微矣,而中國恒為之敝。有震而矜之者而人心搖,有輕而蔑之者而國謀不定。彼豈足以敝我哉?嚐試與爭而一不勝,則脅降我兵卒,掠奪我芻糧,闌據我險要,而彼勢日猖。黨而援之者,益信其必興而交以固。
盛兵以往,潰敗以歸,而我吏士之心,遂若疾雷之洊加而喪其魄。故充國持重以臨之,使其貧寡之情形,灼然於吾吏士之心目,彼且求一戰而不可得,地促而糧日竭,兵連而勢日衰,黨與疑而心日離。能用是謀而堅持之,不十年而如堅冰之自解於春日矣。
雖然,一人謀之已定,而繼之者難也。夷無恥者,困則必降,降而不難於複叛。充國未老,必且有以懲艾而解散之,而辛武賢之徒不能,故羌禍不絕於漢世。然非充國也,羌之禍漢,小則為宋之元昊,大則為拓拔之六鎮也,而拓拔氏以亡矣。
十三
宣帝之詔充國曰:“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數歲而勝敵,將軍,誰不樂此者?”嗚呼!此鄙陋之臣以惑庸主而激無窮之害者也。幸充國之堅持而不為動,不然,漢其危矣!
為國者,外患內訌,不得已而用兵。謂之不得已,則不可得而速已矣;謂之不得已,則欲已之,亦惟以不已者已之而已矣。何也?誠不可得而已也,舉四海耕三餘九之積,用之一隅,民雖勞,亦不得不勞;國雖虛,亦不得不虛。鄙陋之臣,以其稱鹽數米於烓廚之意計而為國謀,庸主遂信以為憂國者,而害自此生。
司農怠於挽輸,忌邊帥之以軍興相迫,竊敝之有司,畏後事之責,猾胥疲民,一倡百和,鼓其欲速之辭,而害自此成。茫味徼功之將帥,承朝廷吝惜之指,翹老成之深智沈勇以為耗國毒民,乃進蕩平之速效,而害自此烈矣。
充國之至金城也,以神爵元年之六月,其振旅而旋,以二年之五月,持之一年而羌以瓦解,則所雲欲以數歲而勝敵者,蓋老成熟慮之辭,抑恐事不必速集,而鄙陋之庸臣且執前言以相責耳。非果有數歲之費以病國勞民,顯矣。甚矣,國無老臣而庸主陋臣之自誤也!
憚數歲之勞,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數十年兵連禍結而不可解,國果虛,民果困,盜賊從中起,而遂至於亡。以田夫販堅數米量鹽之智,捐天下而陸沈之,哀哉!
十四
宣帝重二千石之任,而循吏有餘美,龔遂、黃霸、尹翁歸、趙廣漢、張敞、韓延壽,皆藉藉焉。跡其治之得失,廣漢、敞、霸皆任術而托跡於道。
廣漢、敞以虔矯任刑殺,而霸多偽飾,寬嚴異,而求名太急之情一也。延壽以禮讓養民,庶幾於君子之道,而為之已甚者亦飾也。翁歸雖察,而執法不煩;龔遂雖細,而治亂以緩;較數子之間,其愈矣乎!要此數子者,唯廣漢專乎俗吏之為,而得流俗之譽為最;其餘皆緣飾以先王之禮教,而世儒以為漢治近古,職此繇也。
夫流俗之好尚,政教相隨以濫;禮文之緣飾,精意易以相蒙;兩者各有小著之效,而後先王移風易俗、緣情定禮之令德,永息於天下。救之者其惟簡乎,故夫子言南麵臨民之道,而甚重夫簡;以法術之不可任,民譽之不可幹,中和涵養之化不可以旦夕求也。
如廣漢者,弗足道矣。繼廣漢而興,為包拯、海瑞者,尤弗足道矣。至於霸、延壽、翁歸,循其跡而為之,何遽不如三代?而或以侈敗,或以偽譏,何為其致一時之感歆,反出廣漢下乎?雖然,亡其實而猶踐其跡,俾先王之顯道不絕於天下,以視廣漢與敞之所為,猶荑稗與五穀,不可以熟不熟計功也。褊躁以徇流俗之好惡,效在一時,而害中於人心,數百年而不複,亦烈矣哉!
十五
蕭望之曰:“恩足以服孝子,誼足以動諸侯,故春秋大士匄之不伐喪。”遂欲輔匈奴之微弱,救其災患,使貴中國之仁義,亦奚可哉?恩足以服孝子,非可以服夷狄者也;誼足以動諸侯,非可以動夷狄者也。
梁武拯侯景於窮歸,而死於台城;宋徽結女直於初起,而囚於五國。輔其弱而彊之,彊而弗可製也;救其患而安之,安而不可複搖也。漢之於匈奴,豈晉之於齊、均為昏姻盟會之友邦哉?望之之說春秋也,失之矣。
十六
蘇威以五教督民而民怨,黃霸以興化條奏郡國上計而民頌之。蓋霸以賞誘吏,而威以罰督民,故恩怨殊焉,而其為治道之蠹,一也。耕者讓畔,行者讓路,道不拾遺,傳記有言之以張大聖人之化者矣;而詩書所載,孔門所述,未嚐及焉。
故稱盛治之民曰“士愨女憧”,言乎其樸誠而不詭於文也。故曰:“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之不可望庶人,猶大夫之不待刑也。聖人之訓,炳如日星矣。
孔子沒,大義乖,微言絕;諸子之言,激昂好為已甚,殆猶佛、老之徒,侈功德於無邊,而天地日月且為之移易也。夫聖人之化,豈期之天下哉?
堯有不令之子,舜有不恭之弟,周公有不道之兄,孔子有不杇不雕之弟子,艸野無知,而從容中道於道路,有是理哉?以法製之,以刑束之,以利誘之,民且塗飾以自免;是相率為偽,君子之所惡也。
漢之儒者,辭淫而義詭,流及於在位,襲之以為政。霸之邪也,有自來矣。君子之道,如天地之生物,各肖其質而使安其分,斯以為盡人物之性而已矣。
十七
耿壽昌“常平”之法,利民之善術也,後世無能行之者,宋人倣之,而遂流為“青苗”。故曰:非法之難,而人之難也。三代封建之天下,諸侯各有其國,其地狹,其民寡,其事簡,則欲行“常平”之法也易。
然而未嚐行者,以生生之計,寬民於有餘,民自得節宣焉,不必上之計之也。上計之而民視以為法;視以為法,則憚而不樂於行,而黠者又因緣假借以讎其奸。故三代之製,裕民而使自為計耳。雖提封萬井之國,亦不能總計數十年之豐歉而早為之製也。郡縣之天下,財賦廣,而五方之民情各異,其能以一切之治為治乎?
然則“常平”之製不可行與?曰:“常平”者,利民之善術,何為而不可行也?因其地,酌其民之情,良有司製之,鄉之賢士大夫身任而固守之,可以百年而無弊,而非天子所可以齊一天下者也。壽昌行之而利,亦以通河東、上黨、太原、弘農之粟於京師而已矣。
十八
宣帝臨終,屬輔政於蕭望之,其後望之被譖以死,而天下冤之。夫望之者,固所謂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也。望之於宣帝之世,建議屢矣,要皆非人之是,是人之非,矯以與人立異,得非其果得,失非其固失也。匈奴內潰,群臣議滅之,望之則曰:“不當乘亂而幸災。”呼韓邪入朝,丞相禦史欲位之王侯之下,望之則曰:“待以不臣,謙亨之福。”韓延壽良吏也,忌其名而訐其小過以陷之死。
丙吉賢相也,則倨慢無禮而以老侮之。且不但已也,出補平原太守,則自陳而請留;試之左馮翊,則謝病而不赴。跡其所為,蓋攬權自居,翹人過以必伸,激水火於廷,而怙位以自尊者也。若此者,其懷祿不舍之情,早為小人之所挾持;而拂眾矯名,抑為君子所不信。
身之不保,而安能保六尺之孤哉!見善若驚,見不善如讎,君子猶謂其量之有涯而不可以任大;況其所謂善者不必善,所謂不善者非不善乎!
宣帝之任之也,將以其經術與?挾經術而行其偏矯之情,以王安石之廉介而禍及天下,而望之益之以侈;抑以其議論與?則華而不實,辯而窒,固君子之所惡也。主父偃、徐樂豈無議論之近正,而望之抑奚以異?蓋宣帝之為君也,恃才而喜自用,樂聞人過以示察者也,故於望之有臭味之合焉。以私好而托家國之大,其不傾者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