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詭譎鷙悍之才,在下位而速覬非望者,其滅亡必速。故王莽、董卓、李密、朱泚俱不旋踵而殄。又其下者,則為張角、黃巢、方臘之妄,以自殲而已矣。
其得大位,雖奪雖僭,而猶可以為數十年人民之天下之禍亂為己任;君長,傳之子孫,無道而後亡;則必其始起也,未嚐有窺竊神器之心,而奮誌戮力以一至於功立威震,上無駕馭之主,然後萌不軌之心,以不終其臣節而獵大寶,得天下而不可以一日居,未有或爽者也。
關東之起兵以誅董卓也,自袁紹始。紹之抗卓也,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其誌可知已。及其集山東之兵,聲震天下,董卓畏縮而劫帝西遷以避之,使乘其播遷易潰之勢,速進而撲之,卓其能稽天討乎?
乃諸州郡之長,連屯於河內、酸棗,躊躇而不進。其巽懦無略者勿論也;袁紹與術,始誌銳不可當,而猶然棲遲若此,無他,早懷覬覦之誌,內顧卓而外疑群公,且幸漢之亡於卓而己得以逞也。
於斯時也,蹶起以與卓爭死生,曹操、孫堅而已。操曰:“董卓未亡之時,一戰而天下定。”使一戰而天下定,操其能獨有天下乎?既敗於滎陽,且勸張邈等勿得遲疑不進,失天下望,而邈等不用,操乃還軍。
當斯時,操固未有擅天下之心可知也。以操為早有擅天下之心者,因後事而歸惡焉爾。孫堅之始起,斬許生而功已著,參張溫之軍事,討邊章而名已立,非不可傑立而稱雄也;奮起誅卓,先群帥而進屯陽人,卓憚之而與和親,乃曰:“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吾死不瞑目。”獨以孤軍進至雒陽,埽除宗廟,修塞諸陵,不自居功,而還軍魯陽。當斯時也,可不謂皎然於青天白日之下而無慚乎?
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堅而已矣。其次則操而已矣。豈袁紹等之力不逮操與堅哉?
操與堅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非紹、術挾奸心以養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堅得其一,堅之子孫且後操而亡;堅之正,猶愈於操之速易其心者多矣。
故天下非可以一念興而疾思弋獲者也。漢高之入關中,思亡秦而王關中耳,項羽弑義帝,而後有一天下之心。刱業之永,天所佑也。
董卓死,李、郭亂,袁紹擅河北而忘帝室,袁術竊,劉表僭,獻帝莫能馭,而後曹操之篡誌生。曹操挾天子,夷袁紹,降劉琮,而後孫權之割據定。是操之攘漢,袁紹貽之;堅之子孫僭號於江南,曹操貽之也。
謂操與堅懷代漢之心於起兵誅卓之日,論者已甚之說;豈諒人情、揆天理、知興廢成敗之定數者乎?以詭譎之智、鷙悍之勇,乘間抵巇,崛起一朝而即思天位,妄人之尤者爾,而何足以臨臣民、貽子孫邪?
孟子曰:“五霸,假之也。”假之雲者,非己所誠有,假借古人之名義、信以為道之謂,非心不然而故竊其跡也。無其學,無其德,則假矣。名與義生於乍然之心者,固非偽也。王莽之於周公,張角之於老耼,不可謂之假也。
當曹操不受驍騎校尉之職,東歸合眾,進戰滎陽,而孫堅起兵長沙,進屯魯陽,拒卓和親之日,而坐以窺竊神器之罪,則張角、黃巢、方臘可以創業貽子孫,而安祿山、朱泚、苗傅、劉正彥尤優為之矣。誅非其罪而徒以長奸,深文之害世教,烈矣哉!
二
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愚而寡所言動者,困窮而止;愚而欲與人家國神人之大,則人怒神恫而必殺其軀。邕之應董卓召而曆三臺,此何時也?帝後弑,天子廢,大臣誅夷,劫帝而遷,宗廟燒,陵寢發,人民駢死於原野,邕乃建議奪孝和以後四帝之廟號,舉三代興革之典禮於國危如線之日,從容而自衒其學術,何其愚也!
而不但愚也。漢之宗社岌岌矣,諸廟之血食將斬矣。夫苟痛其血食之將斬,諱先祖之惡而揚其美,以昭積功累仁之允為元後也,猶恐虛名之無補。
乃亟取和帝之涼德不足稱宗者而播揚之,是使奸雄得據名以追咎曰:是皆不可以君天下者,而漢亡宜矣。此則人怨神恫,陷大惡而不逭者也。
以情理推之,邕豈但愚而已哉?邕之髠鉗而亡命,靈帝使之然也。四帝可宗,則靈帝亦可宗矣。邕蓋欲修怨於靈帝,而豫窒其稱宗之路,邕於是而無君之心均於董卓,王允誅之,不亦宜乎。
董卓曰:“為當且爾,劉氏種不足複遺。”邕固曰“劉氏之祖考不足複尊”。其情一也。故曰:邕非但愚也。雖然,神其可欺、神其可恫乎?則亦愚而已矣。
三
韓馥、袁紹奉劉虞為主,是項羽立懷王心、唐高祖立越王侑之術也;虞秉正而明於計,豈徇之哉?王芬欲立合肥侯而廢靈帝,合肥侯愚而曹操拒之,合肥以免。劉虞之賢必不受,操知之矣。
故但自伸西向之誌,而不待為虞計。於是而知操之視紹,其優劣相去之遠也。操非果忠於主者,而名義所在,昭然係天下之從違,固不敢犯也。未有犯天下之公義,而可以屈群雄動眾庶者也。
或曰:馥、紹之議,亦惡乎非義哉?春秋之法,君弑而為弑君者所立,則正其為篡。梁冀弑質帝而桓立,董卓弑弘農王而獻立,獻不正乎其為君,則關東諸將欲不奉獻為主而立虞,惡乎不可?
曰:執春秋之法以議桓帝之不正其始,得矣。帝方以列侯求婚於梁氏,趨國門而承其隙,未嚐無覬覦之心焉,則與與聞乎弑者同乎賊;使有仗大義以誅冀者,桓帝服罪而廢焉,宜也。
且順、桓之際,漢方無事,而不亟於求君也。若獻帝之立,年方九歲,何進之難,徒步郊野,漢不可一日而無君,帝自以明了動卓之欽仰,弘農廢,扳己以立,未能誓死以固辭,幼而不審,無大臣以匡之,而卓之凶燄,且固曰:“劉氏種不複留。”
則舍己以延一線之祀,是亦義也,而況其在幼衝乎!袁紹遷董卓之怨以怒帝,其為悖逆也明甚。
操知之審,而曰:“我自西向。”知帝之可以係人心,劉虞雖賢,無能遙起而奪之也。桓帝之誅冀,以嬖寵之怨,而不忌其弑主之逆;董卓之誅,則已正名之為賊矣,以賊討卓,則弘農之大讐已複,獻帝可無慚於踐阼矣。視晉景、魯定而尤正焉,而何容苛責之也。
四
所謂雄桀者,雖懷不測之情,而固可以名義馭也。明主起而馭之,功業立,而其人之大節亦終賴以全。惟貪利樂禍不恤名義者為不可馭之使調良,明主興,為彭越、盧芳以自羅於誅而已。不然,則亂天下以為人先驅,身殪家亡而國與俱敝。曹操可馭者也,袁紹不可馭者也。
起兵誅卓之時,操與孫堅戮力以與卓爭生死,而紹晏坐於河內;孫堅收複雒陽,乘勝以攻卓,在旦晚之間也,而紹若罔聞;關東諸將連屯以偕處,未有釁也,而紹首禍而奪韓馥之冀州;先諸將而內訌者,無賴之公孫瓚也,而紹誘之以首難;然則昔之從臾何進以誅宦官,知進之無能為而欲乘之以偪漢爾,進不死,紹固不容之,而陳留又豈得終有天下乎?
鮑信曰:“袁紹自生亂,是複有一卓也。”孫堅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將誰與戮力?”雖有漢高、光武,欲收紹而使效奔走,必不得也。李密之所以終死於叛賊也。
自其後事而觀之,則曹操之篡成,罪烈於紹,而操豈紹比哉?諸將方爭據地以相噬,操所用力以攻者,黑山白繞也,兗州黃巾也,未嚐一矢加於同事之諸侯。
其據兗州自稱刺史,雖無殊於紹,而得州於黃巾,非得州於劉岱也;擊走金尚者,王允之賞罰無經有以召之也;然則獻帝而能中興,操固可以北麵受賞,而不獲罪於朝廷,而不軌之誌戢矣。
紹擁兵河北以與操爭天下,而操乃據兗州以成爭天下之勢。紹導之,操乃應之;紹先之,操乃乘之;微紹之逆,操不先動。雖操之雄桀智計長於紹哉!抑操猶知名義之不可自我而幹,而紹不知也。然則雖遇高、光之主,紹亦為彭越、盧芳而終不可馭,身死家滅而徒為人先驅。貪利樂禍,習與性成,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五
孫堅之因袁術也,猶先主之因公孫瓚也,固未可深責者也。漢高帝嚐因項梁矣,唐高祖下李密而推之矣,以項氏世為楚將,而密以蒲山公之後,為天下所矜也。
天下之初亂也,人猶重虛名以為所歸,故種師道衰老無能為,而金人猶憚之。袁氏四世五公之名,烜赫宇內,孫堅崛起,不能不藉焉。彼公孫瓚之區區,徒擁眾梟張耳,昭烈且為之下,而況術乎?
夫堅豈有術於心中者哉?賊未討,功未成,以長沙疏遠之守,為客將於中原,始繇術以立大勳,而速背之,則術必懷惎毒以撓堅之為;進與卓為敵,而退受術之掣,劉虞懷忠義而死於公孫瓚,職此繇也。
使堅不死,得自達於長安,肯從術以逆終而為亂賊之爪牙乎?劉表之收荊州也,卓之命也,眾皆討卓而表不從,表有可討之罪焉;因袁術之隙而為之討表,實自討也。若堅者,雖不保其終之戴漢,而固未有瑕也,與術比而姑從之,惡足以病堅哉!
六
管寧在遼東,專講詩書、習俎豆,非學者勿見,或以寧為全身之善術,豈知寧者哉?王烈為商賈以自穢,而逃公孫度長史之辟命,斯則全身之術,而寧不為也。天下不可一日廢者,道也;天下廢之,而存之者在我。
故君子一日不可廢者,學也;舜、禹不以三苗為憂,而急於傅精一;周公不以商、奄為憂,而慎於踐籩豆。見之功業者,雖廣而短;存之人心風俗者,雖狹而長。一日行之習之,而天地之心,昭垂於一日;一人聞之信之,而人禽之辨,立達於一人。
其用之也隱,而搏捖清剛粹美之氣於兩間,陰以為功於造化。君子自竭其才以盡人道之極致者,唯此為務焉。有明王起,而因之敷其大用。即其不然,而天下分崩、人心晦否之日,獨握天樞以爭剝複,功亦大矣。
繇此言之,則漢末三國之天下,非劉、孫、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悅、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寧持之也。
寧之自命大矣,豈僅以此為禍福所不及而利用乎:邴原持清議,而寧戒之曰:“潛龍以不見成德。”
不見而德成,有密用也;區區當世之得失,其所矜而不忍責、略而不足論者也。白日之耀,非鐙燭之光也。寧誠潛而有龍德矣,豈僅曰全身而已乎?
七
王允誅董卓,而無以處關東諸將,雖微李傕、郭氾,漢其能存乎?首謀誅卓者袁紹,是固有異誌焉,而不可任者也。曹操獨進滎陽,雖敗而誌可旌;孫堅首破卓而複東都,糞除宗廟,修治陵園,雖死而其子策可用也;急召而錄其功以相輔於內,傕、氾失主而氣奪,安敢側目以視允乎?區區一宋翼、王弘,傕、氾且憚之,而不敢加害於允,而況操與策也。允之倚翼與弘,皆其所私者也,操與策非其所能用者也,而又以驕氣乘之,不亡何待焉!
或曰:操非可倚以安者,允而召操,則與何進之召卓也何以異?此又非也。進不能誅宦官而倚卓,進客而卓主矣。允之誅卓,無假於操,而威大振;操雖奸,賞之以功,旌之以能,綏之以德,束之以法,操且熟計天下而思自處。故王芬之謀,劉虞之議,必規避之,而不敢以身為逆。當此之時,眾未盛,威未張,允以談笑滅賊之功臨其上而駕禦之,操抑豈敢蹈卓之覆軌乎?
策方少,英銳之氣,誘掖之以建忠勳也尤易,而奚患召之為後害哉?允非其人也,智盡於密謀,而量不足以包英雄而馴擾之,加以驕逸,而忘無窮之隱禍,其周章失紀而死於逆臣,不能免矣。
東召孫、曹而西屬涼州之兵於皇甫嵩,則二袁、劉表、公孫瓚不足以逞;二袁、劉表、公孫瓚不逞,而曹操亦無藉以啟跋扈之心。天下可定也,況李傕、郭氾之區區者乎?
有詭譎鷙悍之才,在下位而速覬非望者,其滅亡必速。故王莽、董卓、李密、朱泚俱不旋踵而殄。又其下者,則為張角、黃巢、方臘之妄,以自殲而已矣。
其得大位,雖奪雖僭,而猶可以為數十年人民之天下之禍亂為己任;君長,傳之子孫,無道而後亡;則必其始起也,未嚐有窺竊神器之心,而奮誌戮力以一至於功立威震,上無駕馭之主,然後萌不軌之心,以不終其臣節而獵大寶,得天下而不可以一日居,未有或爽者也。
關東之起兵以誅董卓也,自袁紹始。紹之抗卓也,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其誌可知已。及其集山東之兵,聲震天下,董卓畏縮而劫帝西遷以避之,使乘其播遷易潰之勢,速進而撲之,卓其能稽天討乎?
乃諸州郡之長,連屯於河內、酸棗,躊躇而不進。其巽懦無略者勿論也;袁紹與術,始誌銳不可當,而猶然棲遲若此,無他,早懷覬覦之誌,內顧卓而外疑群公,且幸漢之亡於卓而己得以逞也。
於斯時也,蹶起以與卓爭死生,曹操、孫堅而已。操曰:“董卓未亡之時,一戰而天下定。”使一戰而天下定,操其能獨有天下乎?既敗於滎陽,且勸張邈等勿得遲疑不進,失天下望,而邈等不用,操乃還軍。
當斯時,操固未有擅天下之心可知也。以操為早有擅天下之心者,因後事而歸惡焉爾。孫堅之始起,斬許生而功已著,參張溫之軍事,討邊章而名已立,非不可傑立而稱雄也;奮起誅卓,先群帥而進屯陽人,卓憚之而與和親,乃曰:“不夷汝三族懸示四海,吾死不瞑目。”獨以孤軍進至雒陽,埽除宗廟,修塞諸陵,不自居功,而還軍魯陽。當斯時也,可不謂皎然於青天白日之下而無慚乎?
故天下皆舉兵向卓,而能以軀命與卓爭生死者,堅而已矣。其次則操而已矣。豈袁紹等之力不逮操與堅哉?
操與堅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非紹、術挾奸心以養寇,而冀收刺虎持蚌之情者所可匹也。故他日者,三分天下,而操得其一,堅得其一,堅之子孫且後操而亡;堅之正,猶愈於操之速易其心者多矣。
故天下非可以一念興而疾思弋獲者也。漢高之入關中,思亡秦而王關中耳,項羽弑義帝,而後有一天下之心。刱業之永,天所佑也。
董卓死,李、郭亂,袁紹擅河北而忘帝室,袁術竊,劉表僭,獻帝莫能馭,而後曹操之篡誌生。曹操挾天子,夷袁紹,降劉琮,而後孫權之割據定。是操之攘漢,袁紹貽之;堅之子孫僭號於江南,曹操貽之也。
謂操與堅懷代漢之心於起兵誅卓之日,論者已甚之說;豈諒人情、揆天理、知興廢成敗之定數者乎?以詭譎之智、鷙悍之勇,乘間抵巇,崛起一朝而即思天位,妄人之尤者爾,而何足以臨臣民、貽子孫邪?
孟子曰:“五霸,假之也。”假之雲者,非己所誠有,假借古人之名義、信以為道之謂,非心不然而故竊其跡也。無其學,無其德,則假矣。名與義生於乍然之心者,固非偽也。王莽之於周公,張角之於老耼,不可謂之假也。
當曹操不受驍騎校尉之職,東歸合眾,進戰滎陽,而孫堅起兵長沙,進屯魯陽,拒卓和親之日,而坐以窺竊神器之罪,則張角、黃巢、方臘可以創業貽子孫,而安祿山、朱泚、苗傅、劉正彥尤優為之矣。誅非其罪而徒以長奸,深文之害世教,烈矣哉!
二
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愚而寡所言動者,困窮而止;愚而欲與人家國神人之大,則人怒神恫而必殺其軀。邕之應董卓召而曆三臺,此何時也?帝後弑,天子廢,大臣誅夷,劫帝而遷,宗廟燒,陵寢發,人民駢死於原野,邕乃建議奪孝和以後四帝之廟號,舉三代興革之典禮於國危如線之日,從容而自衒其學術,何其愚也!
而不但愚也。漢之宗社岌岌矣,諸廟之血食將斬矣。夫苟痛其血食之將斬,諱先祖之惡而揚其美,以昭積功累仁之允為元後也,猶恐虛名之無補。
乃亟取和帝之涼德不足稱宗者而播揚之,是使奸雄得據名以追咎曰:是皆不可以君天下者,而漢亡宜矣。此則人怨神恫,陷大惡而不逭者也。
以情理推之,邕豈但愚而已哉?邕之髠鉗而亡命,靈帝使之然也。四帝可宗,則靈帝亦可宗矣。邕蓋欲修怨於靈帝,而豫窒其稱宗之路,邕於是而無君之心均於董卓,王允誅之,不亦宜乎。
董卓曰:“為當且爾,劉氏種不足複遺。”邕固曰“劉氏之祖考不足複尊”。其情一也。故曰:邕非但愚也。雖然,神其可欺、神其可恫乎?則亦愚而已矣。
三
韓馥、袁紹奉劉虞為主,是項羽立懷王心、唐高祖立越王侑之術也;虞秉正而明於計,豈徇之哉?王芬欲立合肥侯而廢靈帝,合肥侯愚而曹操拒之,合肥以免。劉虞之賢必不受,操知之矣。
故但自伸西向之誌,而不待為虞計。於是而知操之視紹,其優劣相去之遠也。操非果忠於主者,而名義所在,昭然係天下之從違,固不敢犯也。未有犯天下之公義,而可以屈群雄動眾庶者也。
或曰:馥、紹之議,亦惡乎非義哉?春秋之法,君弑而為弑君者所立,則正其為篡。梁冀弑質帝而桓立,董卓弑弘農王而獻立,獻不正乎其為君,則關東諸將欲不奉獻為主而立虞,惡乎不可?
曰:執春秋之法以議桓帝之不正其始,得矣。帝方以列侯求婚於梁氏,趨國門而承其隙,未嚐無覬覦之心焉,則與與聞乎弑者同乎賊;使有仗大義以誅冀者,桓帝服罪而廢焉,宜也。
且順、桓之際,漢方無事,而不亟於求君也。若獻帝之立,年方九歲,何進之難,徒步郊野,漢不可一日而無君,帝自以明了動卓之欽仰,弘農廢,扳己以立,未能誓死以固辭,幼而不審,無大臣以匡之,而卓之凶燄,且固曰:“劉氏種不複留。”
則舍己以延一線之祀,是亦義也,而況其在幼衝乎!袁紹遷董卓之怨以怒帝,其為悖逆也明甚。
操知之審,而曰:“我自西向。”知帝之可以係人心,劉虞雖賢,無能遙起而奪之也。桓帝之誅冀,以嬖寵之怨,而不忌其弑主之逆;董卓之誅,則已正名之為賊矣,以賊討卓,則弘農之大讐已複,獻帝可無慚於踐阼矣。視晉景、魯定而尤正焉,而何容苛責之也。
四
所謂雄桀者,雖懷不測之情,而固可以名義馭也。明主起而馭之,功業立,而其人之大節亦終賴以全。惟貪利樂禍不恤名義者為不可馭之使調良,明主興,為彭越、盧芳以自羅於誅而已。不然,則亂天下以為人先驅,身殪家亡而國與俱敝。曹操可馭者也,袁紹不可馭者也。
起兵誅卓之時,操與孫堅戮力以與卓爭生死,而紹晏坐於河內;孫堅收複雒陽,乘勝以攻卓,在旦晚之間也,而紹若罔聞;關東諸將連屯以偕處,未有釁也,而紹首禍而奪韓馥之冀州;先諸將而內訌者,無賴之公孫瓚也,而紹誘之以首難;然則昔之從臾何進以誅宦官,知進之無能為而欲乘之以偪漢爾,進不死,紹固不容之,而陳留又豈得終有天下乎?
鮑信曰:“袁紹自生亂,是複有一卓也。”孫堅曰:“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將誰與戮力?”雖有漢高、光武,欲收紹而使效奔走,必不得也。李密之所以終死於叛賊也。
自其後事而觀之,則曹操之篡成,罪烈於紹,而操豈紹比哉?諸將方爭據地以相噬,操所用力以攻者,黑山白繞也,兗州黃巾也,未嚐一矢加於同事之諸侯。
其據兗州自稱刺史,雖無殊於紹,而得州於黃巾,非得州於劉岱也;擊走金尚者,王允之賞罰無經有以召之也;然則獻帝而能中興,操固可以北麵受賞,而不獲罪於朝廷,而不軌之誌戢矣。
紹擁兵河北以與操爭天下,而操乃據兗州以成爭天下之勢。紹導之,操乃應之;紹先之,操乃乘之;微紹之逆,操不先動。雖操之雄桀智計長於紹哉!抑操猶知名義之不可自我而幹,而紹不知也。然則雖遇高、光之主,紹亦為彭越、盧芳而終不可馭,身死家滅而徒為人先驅。貪利樂禍,習與性成,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五
孫堅之因袁術也,猶先主之因公孫瓚也,固未可深責者也。漢高帝嚐因項梁矣,唐高祖下李密而推之矣,以項氏世為楚將,而密以蒲山公之後,為天下所矜也。
天下之初亂也,人猶重虛名以為所歸,故種師道衰老無能為,而金人猶憚之。袁氏四世五公之名,烜赫宇內,孫堅崛起,不能不藉焉。彼公孫瓚之區區,徒擁眾梟張耳,昭烈且為之下,而況術乎?
夫堅豈有術於心中者哉?賊未討,功未成,以長沙疏遠之守,為客將於中原,始繇術以立大勳,而速背之,則術必懷惎毒以撓堅之為;進與卓為敵,而退受術之掣,劉虞懷忠義而死於公孫瓚,職此繇也。
使堅不死,得自達於長安,肯從術以逆終而為亂賊之爪牙乎?劉表之收荊州也,卓之命也,眾皆討卓而表不從,表有可討之罪焉;因袁術之隙而為之討表,實自討也。若堅者,雖不保其終之戴漢,而固未有瑕也,與術比而姑從之,惡足以病堅哉!
六
管寧在遼東,專講詩書、習俎豆,非學者勿見,或以寧為全身之善術,豈知寧者哉?王烈為商賈以自穢,而逃公孫度長史之辟命,斯則全身之術,而寧不為也。天下不可一日廢者,道也;天下廢之,而存之者在我。
故君子一日不可廢者,學也;舜、禹不以三苗為憂,而急於傅精一;周公不以商、奄為憂,而慎於踐籩豆。見之功業者,雖廣而短;存之人心風俗者,雖狹而長。一日行之習之,而天地之心,昭垂於一日;一人聞之信之,而人禽之辨,立達於一人。
其用之也隱,而搏捖清剛粹美之氣於兩間,陰以為功於造化。君子自竭其才以盡人道之極致者,唯此為務焉。有明王起,而因之敷其大用。即其不然,而天下分崩、人心晦否之日,獨握天樞以爭剝複,功亦大矣。
繇此言之,則漢末三國之天下,非劉、孫、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悅、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寧持之也。
寧之自命大矣,豈僅以此為禍福所不及而利用乎:邴原持清議,而寧戒之曰:“潛龍以不見成德。”
不見而德成,有密用也;區區當世之得失,其所矜而不忍責、略而不足論者也。白日之耀,非鐙燭之光也。寧誠潛而有龍德矣,豈僅曰全身而已乎?
七
王允誅董卓,而無以處關東諸將,雖微李傕、郭氾,漢其能存乎?首謀誅卓者袁紹,是固有異誌焉,而不可任者也。曹操獨進滎陽,雖敗而誌可旌;孫堅首破卓而複東都,糞除宗廟,修治陵園,雖死而其子策可用也;急召而錄其功以相輔於內,傕、氾失主而氣奪,安敢側目以視允乎?區區一宋翼、王弘,傕、氾且憚之,而不敢加害於允,而況操與策也。允之倚翼與弘,皆其所私者也,操與策非其所能用者也,而又以驕氣乘之,不亡何待焉!
或曰:操非可倚以安者,允而召操,則與何進之召卓也何以異?此又非也。進不能誅宦官而倚卓,進客而卓主矣。允之誅卓,無假於操,而威大振;操雖奸,賞之以功,旌之以能,綏之以德,束之以法,操且熟計天下而思自處。故王芬之謀,劉虞之議,必規避之,而不敢以身為逆。當此之時,眾未盛,威未張,允以談笑滅賊之功臨其上而駕禦之,操抑豈敢蹈卓之覆軌乎?
策方少,英銳之氣,誘掖之以建忠勳也尤易,而奚患召之為後害哉?允非其人也,智盡於密謀,而量不足以包英雄而馴擾之,加以驕逸,而忘無窮之隱禍,其周章失紀而死於逆臣,不能免矣。
東召孫、曹而西屬涼州之兵於皇甫嵩,則二袁、劉表、公孫瓚不足以逞;二袁、劉表、公孫瓚不逞,而曹操亦無藉以啟跋扈之心。天下可定也,況李傕、郭氾之區區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