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武侯之言曰:“淡泊可以明誌。”誠淡泊矣,可以質鬼神,可以信君父,可以對僚友,可以百姓,無待建鼓以亟鳴矣。且夫持大權、建大功,為物望所歸,而懷不軌之誌者,未有不封殖以厚儲於家者也。
以示豆區之恩,以收百金之士,以餌腹心之蠹,以結藩鎮之歡,胥於財而取給。季氏富於周公,而魯昭莫能製焉,曹、馬、劉、蕭,皆祖此術也。誠淡泊矣,競利名者之所不趨,而子孫亦習於儒素,不問其威望之重輕,而固知其白水盟心、衡門歸老之夙圖矣。
乃武侯且表於後主曰:“成都有級八君株,薄田十五頃,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粟,以負陛下。”一若誌晦不章、憂讒畏譏之疏遠小臣,屑屑而自明者。嗚呼!於是而知公之誌苦而事難矣。
後主者,未有知者也,所猶能持守以信公者,先主之遺命而已。先主曰:“子不可輔,君自取之。”斯言而入愚昧之心,公非剖心出血以示之,豈能無疑哉?身在漢,兄弟分在魏、吳,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關、張不審,挾故舊以妬其登庸,先主之疑,蓋終身而不釋。
施及嗣子之童昏,內而百揆,外而六軍,不避嫌疑而持之固,含情不吐,誰與諒其誌者?然則後主之決於任公,屈於勢而不能相信以道,明矣。公乃諄諄然取桑田粟帛、竭底蘊以告,無求於當世,其孤幽之忠貞,危疑若此,而欲北定中原、複已亡之社稷也,不亦難乎?
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仲謀之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
先主/習於申、韓而以教子,其操術也,與曹操同,其宅心也,亦彷佛焉。自非司馬懿之深奸,則必被製曳而不能盡展其誌略。故曰公誌苦而事難也。不然,公誌自明,而奚假以言明邪?
二十
得直諫之士易,得憂國之臣難。識所不及,誠所不逮,無死衛社稷之心,不足與於憂國之任久矣。若夫直諫者,主德之失,章章見矣。古之為言也,仁慈恭儉之得,奢縱苛暴之失,亦章章見矣。習古之說而以證今之得失,不必深思熟慮,殷憂鬱勃,引休戚於躬受,而斟酌以求寧,亦可奮起有言而直聲動天下矣。
魏主睿之後,一傅而齊王芳廢,再傅而高貴鄉公死,三傅而常道鄉公奪。青龍、景初之際,禍胎已伏,蓋岌岌焉,無有慮此為睿言者,豈魏之無直臣哉?
睿之營土木、多內寵、求神僊、察細務、濫刑賞也,舊臣則有陳群、辛毗、蔣濟,大僚則有高堂隆、高柔、楊阜、杜恕、陳矯、衛覬、王肅、孫禮、衛臻,小臣則有董尋、張茂,極言無諱,不避喪亡之謗詛,至於叩棺待死以求伸;睿雖包容勿罪,而諸臣之觸威以抒忠也,果有身首不恤之忱。
漢武、唐宗不能多得於群臣者,而魏主之廷,森森林立以相繩糾。然而阽危不救,旋踵國亡。繇是觀之,直諫之臣易得,而憂國之臣未易有也。
高堂隆因鵲巢之變,陳他姓製禦之說;問陳矯以司馬公為社稷之臣,而矯答以未知。然則魏之且移於司馬氏,禍在旦夕,魏廷之士或不知也,知而或不言也。
隆與矯知之而不深也,言之而不力也。當其時,懿未有植根深固之黨,未有榮人、辱人、生人、殺人之威福,而無能盡底蘊以為魏主告。
無他,心不存乎社稷,浮沈之識因之不定,未能剖心刻骨為曹氏徘徊四顧而求奠其宗祏也。逮乎魏主殂,劉放、孫資延大奸於肘掖之後,雖灼見魏之必亡而已無及矣。
以社稷為憂者,如操舟於洪濤巨浸,脈察其磧岸洑渦之險易,目不旁瞬而心喻之;則折旋於數十裏之外而避危以就安也,適其所泊而止。豈舟工之智若神禹哉?
心壹於是而生死守之爾。若夫雒陽、崇華銅人土山之縱欲勞民,與夫暴怒刑殺、聽小臣毀大臣、躬親細務而陵下不君,此皆見之聞之,古雒明訓,而依道義以長言之,則不必有體國之忠,而但有敢言之氣,固可無所畏避而唯其敷陳者也。抑豈足恃為宗社生民之托哉?
二十一
陳群上封事諫魏主,輒削其草;楊阜觸人主之威以直諫,與人言未嚐不道;袁宏讚群之忠,而譏阜之播揚君惡。夫阜激而太過,誠然矣;以群之削草為忠臣之極致,又奚得哉?宏曰:“仁者愛人,施之君謂之忠,施之親謂之孝。”非知道之言也。
君父均也,而事之之道異。禮曰:“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隱者,知其惡而諱之也。有隱以全恩,無隱以明義,道之準也。
君之有過也,諫之而速改,改過之美莫大焉。稱其前之過以表其後之改,固以揚其美之大者也。諫而不聽,君過成矣;即不言,而臣民固已知之矣。
導諛之臣,方且為之飾非為是,弭在廷之口;而諫者更為之掩覆,於是而導諛之臣益無所忌,而唯其欲為。且己諫而不聽,庶幾人之繼進也。
小臣疏遠,望近臣之從違以為語默。近臣養君之慝而蔽下之知,則疏遠欲言之士,且徘徊疑沮,而以柔巽揄揚為風尚。勸忠之道,喪於唯諾之習,孤鳴無和,雖造膝而為痛哭,亦無如怙過之主何矣!
韓愈氏非知道者,擬文王之詩曰:“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文王而為此言也,則飛廉、惡來且援為口實以惑紂,而信比幹之死為當其辜矣。
亦何憚而不殫其斮脛炮烙之慘乎?若群者,以全身於暴主之側,孔光溫樹之故智也,謂之曰忠,而同君父於一致,袁宏惡知忠臣之極致哉!
二十二
魏主睿之詔曰:“漢承秦亂,廢無禘禮,曹氏世係,出自有虞,以舜配天,以舜妃配地。”其亢地於天,離妣於祖,亂乾坤高卑之位,固不足道矣。妄自祖虞而以廢禘譏漢,尤不知禘者也。
自漢以下,禘之必廢也無疑也。三代而上,君天下者,數姓而已,天子之支庶,分封為侯,各受命而有社稷。其後一族衰微,則一族之裔孫以德而複陟帝位,無有不繇諸侯祖天子而崛起者也。
推創業之主而上之,始受命而有社稷者,其始祖也,商之契、周之稷是也。又推而上之,則固有天下者也,而高辛是也,是為始祖所自出之帝也。
世有社稷而為君,代相承而譜牒具存,雖曆數十世而雲仍不絕,則所自出之帝雖遠,亦猶父子之相授,淵源不昧;而後此之有天下者,仍還其前此有天下之故業,以示帝位之尊,不越神明之胄,非是者不得而幹焉。此封建未墜之天下,道固然也。
秦雖無德,而猶柏翳之裔,受封西土,可以繼三代而王,使追所自出之帝而禘焉,得矣。至於漢興,雖曰帝堯之苗裔,而不可考也。陶唐之子孫受侯封者,國久滅而宗社皆亡,帝堯之不祀,久已忽諸。
高帝起田間為亭長,自以滅秦夷項之功而有天下,征家世於若存若亡之餘,懸擬一古帝為祖,將誰欺?欺天乎?自漢以下之不禘,豈不允哉!
漢曰祖堯也,王莽、曹氏曰祖舜也,唐曰祖皋陶也、老耼也,攀援不可致詰之聖賢以自張大者也。澤所已斬,道所不嗣,誠所不至,以名屬之,以文修之,漢乎其不相及久矣。
當其側微,不知其有所祖也,序其譜係,不知其必為祖也,且遠引而祖之,仁人孝子之事其先,如是而已哉?郭崇韜垂涕汾陽之墓,梁師成追訟眉山之誣,為姍笑而已。魏主睿其何以異於是!
二十三
任人任法,皆言治也,而言治者曰:任法不如任人。雖然,任人而廢法,則下以合離為毀譽,上以好惡為取舍,廢職業,徇虛名,逞私意,皆其弊也。於是任法者起而摘之曰:是治道之螙也,非法而何以齊之?
故申、韓之說,與王道而爭勝。乃以法言之,周官之法亦密矣,然皆使服其官者習其事,未嚐懸黜陟以擬其後。蓋擇人而授以法,使之遵焉,非立法以課人,必使與科條相應,非是者罰也。
法誠立矣,服其官,任其事,不容廢矣。而有過於法之所期者焉,有適如其法之所期者焉,有不及乎法之所期者焉。才之有偏勝也,時之有盈詘也,事之有緩急也,九州之風土各有利病也。
等天下而理之,均難易而責之,齊險易豐凶而限之,可為也而憚於為,不可為也而強為塗飾以應上之所求,天下之不亂也幾何矣!
上之所求於公卿百執郡邑之長者,有其綱也。安民也,裕國也,興賢而遠惡也,固本而待變也,此大綱也。大綱圮而民怨於下,事廢於官,虛譽雖騰,莫能揜也。苟有法以授之,人不得以玩而政自舉矣。故曰擇人而授以法,非立法以課人也。
論官常者曰: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弗慎弗勤而能清也,詘於繁而可以居要,充其至可以為社稷臣矣。弗清而不慎不勤,其罪易見,而為惡也淺。弗清矣,而慎以勤焉,察察孳孳以規利而避害,夫乃為天下之巨奸。考課以黜陟之,即其得而多得之於勤慎以墮其清,況其所謂勤者非勤,而慎者非慎乎?
是所謂孳孳為利,蹠之徒矣。清議者,似無益於人國者也,而國無是不足以立。恐其亡實而後以法飭之,周官、周禮、關雎、麟趾之精意所持也。京房術數之小人,何足以知此哉?盧毓、劉邵師之以惑魏主,不能行焉必也。雖不能行,而後世功利刑名之徒,猶師其說。張居正之毒,所以延及百年而不息也。
二十四
魏主睿授司馬懿以輔政,而懿終篡也,宜哉!法紀立,人心固,大臣各得其人,則臥赤子於天下之上而可不亂,何庸當危病昏瞀之時,委一二人,錫以輔政之名,倒魁柄而授之邪?
周公之輔成王也,王幼而未有知識,且公之至德,曠古一人,而武王之信公也,以兩聖而相知也。然使無輔政之名,則二叔亦無釁以搆難,而沖人晏然矣。漢武之任霍、金、上官也,上官逆,霍氏不終矣;輔政之名,由此而立,而抑安足師乎?
先主之任諸葛,而諸葛受命,當分爭之世,而後主不足有為也,兩俱弗獲已而各盡其心耳。先主不能舍後主而別有所立,則不能不一委之諸葛以壹後主之心。
若夫魏主睿,無子而非有適長之不可易也,宗室之子,唯其所擇以為後。當其養芳與詢為子之日,豈無賢而可嗣者,慎簡而豫教之?迨其將殂,芳之為子已三歲矣,可否熟知,而教訓可夙,何弗擇之於先,教之於後令可君國而勿墜,而使劉放、孫資得乘其篤疾以晉奸雄於負扆哉?
為天下得人者,得一人爾。得其人而宰輔百執無不得焉。己既無子,唯其意而使一人以為君,不審其勝任與否,而又別委人以輔之,則胡不竟授以天下而免於篡弑乎?漢之自旁支入繼者,皆昏庸之器,母後權奸之為之也,非若睿之自擇而養之也。彼憒憒以死,無意於宗社而委之婦人者,無責耳矣,而魏主叡何為若也!
宋仁宗之授英宗,高宗之授孝宗,一旦嗣立而太阿在握;有二君之慎,豈至忍死以待巨奸而付以童昏也哉?故宋二宗之立嗣,允為後世法也。輔政者危亡之本,惡得托周公之義以召禍於永世哉!
二十五
史稱何晏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傅嘏譏晏外靜內躁,皆司馬氏之徒,黨邪醜正,加之不令之名耳。晏之逐異己而樹援也,所以解散私門之黨,而厚植人才於曹氏也。盧毓、傅嘏懷寵祿,慮子孫,豈可引為社稷臣者乎?藉令曹爽不用晏言,父事司馬懿,而唯言莫違,爽可不死,且為戴莽之劉歆。
若逮其篡謀之已成,而後與立異,劉毅、司馬休之之所以或死或亡,而不亦晚乎!爽之不足與有為也,魏主睿之不知人而輕托之也。乃業以宗臣受顧命矣,晏與畢軌、鄧颺、李勝不與爽為徒而將誰與哉,或曰:圖存社稷者,智深勇沈而謀之以漸。晏一旦蹶起而與相持,激懿以不相下之勢,而魏因以亡。
夫曹芳以暗弱之沖人孤立於上,睿且有“忍死待君相見無憾”之語,舉國望風而集者,無敢踰司馬氏之閫閾,救焚拯溺而可從容以待乎?懿之不可托也,且勿論其中懷之叵測也;握通國之兵,為功於閫外,下新城,平遼東,卻諸葛,撫關中,將吏士民爭趨以效尺寸,既赫然矣。
惡有舉社稷之重,付孺子於大將之手,而能保其終者哉?王敦無邊徼之功,故溫嶠得製之於衰病;桓溫有枋頭之敗,故王、謝得持之以從容。
奪孤豚於猛虎之口,雅十無所容其靜鎮,智者無所用其機謀,力與相爭而不勝,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當是時,同姓猜疏而無權,一二直諒之臣如高堂隆、辛毗者,又皆喪亡,曹氏一線之存亡,僅一何晏,而猶責之已甚,抑將責劉越石之不早附劉淵,文宋瑞之不亟降蒙古乎?
嗚呼!惜名節者謂之浮華,懷遠慮者謂之銛巧,三國誌成於晉代,固司馬氏之書也。後人因之掩抑孤忠,而以持祿容身、望風依附之逆黨為良圖。公論沒,人心蠱矣。
武侯之言曰:“淡泊可以明誌。”誠淡泊矣,可以質鬼神,可以信君父,可以對僚友,可以百姓,無待建鼓以亟鳴矣。且夫持大權、建大功,為物望所歸,而懷不軌之誌者,未有不封殖以厚儲於家者也。
以示豆區之恩,以收百金之士,以餌腹心之蠹,以結藩鎮之歡,胥於財而取給。季氏富於周公,而魯昭莫能製焉,曹、馬、劉、蕭,皆祖此術也。誠淡泊矣,競利名者之所不趨,而子孫亦習於儒素,不問其威望之重輕,而固知其白水盟心、衡門歸老之夙圖矣。
乃武侯且表於後主曰:“成都有級八君株,薄田十五頃,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粟,以負陛下。”一若誌晦不章、憂讒畏譏之疏遠小臣,屑屑而自明者。嗚呼!於是而知公之誌苦而事難矣。
後主者,未有知者也,所猶能持守以信公者,先主之遺命而已。先主曰:“子不可輔,君自取之。”斯言而入愚昧之心,公非剖心出血以示之,豈能無疑哉?身在漢,兄弟分在魏、吳,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關、張不審,挾故舊以妬其登庸,先主之疑,蓋終身而不釋。
施及嗣子之童昏,內而百揆,外而六軍,不避嫌疑而持之固,含情不吐,誰與諒其誌者?然則後主之決於任公,屈於勢而不能相信以道,明矣。公乃諄諄然取桑田粟帛、竭底蘊以告,無求於當世,其孤幽之忠貞,危疑若此,而欲北定中原、複已亡之社稷也,不亦難乎?
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仲謀之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
先主/習於申、韓而以教子,其操術也,與曹操同,其宅心也,亦彷佛焉。自非司馬懿之深奸,則必被製曳而不能盡展其誌略。故曰公誌苦而事難也。不然,公誌自明,而奚假以言明邪?
二十
得直諫之士易,得憂國之臣難。識所不及,誠所不逮,無死衛社稷之心,不足與於憂國之任久矣。若夫直諫者,主德之失,章章見矣。古之為言也,仁慈恭儉之得,奢縱苛暴之失,亦章章見矣。習古之說而以證今之得失,不必深思熟慮,殷憂鬱勃,引休戚於躬受,而斟酌以求寧,亦可奮起有言而直聲動天下矣。
魏主睿之後,一傅而齊王芳廢,再傅而高貴鄉公死,三傅而常道鄉公奪。青龍、景初之際,禍胎已伏,蓋岌岌焉,無有慮此為睿言者,豈魏之無直臣哉?
睿之營土木、多內寵、求神僊、察細務、濫刑賞也,舊臣則有陳群、辛毗、蔣濟,大僚則有高堂隆、高柔、楊阜、杜恕、陳矯、衛覬、王肅、孫禮、衛臻,小臣則有董尋、張茂,極言無諱,不避喪亡之謗詛,至於叩棺待死以求伸;睿雖包容勿罪,而諸臣之觸威以抒忠也,果有身首不恤之忱。
漢武、唐宗不能多得於群臣者,而魏主之廷,森森林立以相繩糾。然而阽危不救,旋踵國亡。繇是觀之,直諫之臣易得,而憂國之臣未易有也。
高堂隆因鵲巢之變,陳他姓製禦之說;問陳矯以司馬公為社稷之臣,而矯答以未知。然則魏之且移於司馬氏,禍在旦夕,魏廷之士或不知也,知而或不言也。
隆與矯知之而不深也,言之而不力也。當其時,懿未有植根深固之黨,未有榮人、辱人、生人、殺人之威福,而無能盡底蘊以為魏主告。
無他,心不存乎社稷,浮沈之識因之不定,未能剖心刻骨為曹氏徘徊四顧而求奠其宗祏也。逮乎魏主殂,劉放、孫資延大奸於肘掖之後,雖灼見魏之必亡而已無及矣。
以社稷為憂者,如操舟於洪濤巨浸,脈察其磧岸洑渦之險易,目不旁瞬而心喻之;則折旋於數十裏之外而避危以就安也,適其所泊而止。豈舟工之智若神禹哉?
心壹於是而生死守之爾。若夫雒陽、崇華銅人土山之縱欲勞民,與夫暴怒刑殺、聽小臣毀大臣、躬親細務而陵下不君,此皆見之聞之,古雒明訓,而依道義以長言之,則不必有體國之忠,而但有敢言之氣,固可無所畏避而唯其敷陳者也。抑豈足恃為宗社生民之托哉?
二十一
陳群上封事諫魏主,輒削其草;楊阜觸人主之威以直諫,與人言未嚐不道;袁宏讚群之忠,而譏阜之播揚君惡。夫阜激而太過,誠然矣;以群之削草為忠臣之極致,又奚得哉?宏曰:“仁者愛人,施之君謂之忠,施之親謂之孝。”非知道之言也。
君父均也,而事之之道異。禮曰:“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隱者,知其惡而諱之也。有隱以全恩,無隱以明義,道之準也。
君之有過也,諫之而速改,改過之美莫大焉。稱其前之過以表其後之改,固以揚其美之大者也。諫而不聽,君過成矣;即不言,而臣民固已知之矣。
導諛之臣,方且為之飾非為是,弭在廷之口;而諫者更為之掩覆,於是而導諛之臣益無所忌,而唯其欲為。且己諫而不聽,庶幾人之繼進也。
小臣疏遠,望近臣之從違以為語默。近臣養君之慝而蔽下之知,則疏遠欲言之士,且徘徊疑沮,而以柔巽揄揚為風尚。勸忠之道,喪於唯諾之習,孤鳴無和,雖造膝而為痛哭,亦無如怙過之主何矣!
韓愈氏非知道者,擬文王之詩曰:“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文王而為此言也,則飛廉、惡來且援為口實以惑紂,而信比幹之死為當其辜矣。
亦何憚而不殫其斮脛炮烙之慘乎?若群者,以全身於暴主之側,孔光溫樹之故智也,謂之曰忠,而同君父於一致,袁宏惡知忠臣之極致哉!
二十二
魏主睿之詔曰:“漢承秦亂,廢無禘禮,曹氏世係,出自有虞,以舜配天,以舜妃配地。”其亢地於天,離妣於祖,亂乾坤高卑之位,固不足道矣。妄自祖虞而以廢禘譏漢,尤不知禘者也。
自漢以下,禘之必廢也無疑也。三代而上,君天下者,數姓而已,天子之支庶,分封為侯,各受命而有社稷。其後一族衰微,則一族之裔孫以德而複陟帝位,無有不繇諸侯祖天子而崛起者也。
推創業之主而上之,始受命而有社稷者,其始祖也,商之契、周之稷是也。又推而上之,則固有天下者也,而高辛是也,是為始祖所自出之帝也。
世有社稷而為君,代相承而譜牒具存,雖曆數十世而雲仍不絕,則所自出之帝雖遠,亦猶父子之相授,淵源不昧;而後此之有天下者,仍還其前此有天下之故業,以示帝位之尊,不越神明之胄,非是者不得而幹焉。此封建未墜之天下,道固然也。
秦雖無德,而猶柏翳之裔,受封西土,可以繼三代而王,使追所自出之帝而禘焉,得矣。至於漢興,雖曰帝堯之苗裔,而不可考也。陶唐之子孫受侯封者,國久滅而宗社皆亡,帝堯之不祀,久已忽諸。
高帝起田間為亭長,自以滅秦夷項之功而有天下,征家世於若存若亡之餘,懸擬一古帝為祖,將誰欺?欺天乎?自漢以下之不禘,豈不允哉!
漢曰祖堯也,王莽、曹氏曰祖舜也,唐曰祖皋陶也、老耼也,攀援不可致詰之聖賢以自張大者也。澤所已斬,道所不嗣,誠所不至,以名屬之,以文修之,漢乎其不相及久矣。
當其側微,不知其有所祖也,序其譜係,不知其必為祖也,且遠引而祖之,仁人孝子之事其先,如是而已哉?郭崇韜垂涕汾陽之墓,梁師成追訟眉山之誣,為姍笑而已。魏主睿其何以異於是!
二十三
任人任法,皆言治也,而言治者曰:任法不如任人。雖然,任人而廢法,則下以合離為毀譽,上以好惡為取舍,廢職業,徇虛名,逞私意,皆其弊也。於是任法者起而摘之曰:是治道之螙也,非法而何以齊之?
故申、韓之說,與王道而爭勝。乃以法言之,周官之法亦密矣,然皆使服其官者習其事,未嚐懸黜陟以擬其後。蓋擇人而授以法,使之遵焉,非立法以課人,必使與科條相應,非是者罰也。
法誠立矣,服其官,任其事,不容廢矣。而有過於法之所期者焉,有適如其法之所期者焉,有不及乎法之所期者焉。才之有偏勝也,時之有盈詘也,事之有緩急也,九州之風土各有利病也。
等天下而理之,均難易而責之,齊險易豐凶而限之,可為也而憚於為,不可為也而強為塗飾以應上之所求,天下之不亂也幾何矣!
上之所求於公卿百執郡邑之長者,有其綱也。安民也,裕國也,興賢而遠惡也,固本而待變也,此大綱也。大綱圮而民怨於下,事廢於官,虛譽雖騰,莫能揜也。苟有法以授之,人不得以玩而政自舉矣。故曰擇人而授以法,非立法以課人也。
論官常者曰:清也,慎也,勤也。而清其本矣。弗慎弗勤而能清也,詘於繁而可以居要,充其至可以為社稷臣矣。弗清而不慎不勤,其罪易見,而為惡也淺。弗清矣,而慎以勤焉,察察孳孳以規利而避害,夫乃為天下之巨奸。考課以黜陟之,即其得而多得之於勤慎以墮其清,況其所謂勤者非勤,而慎者非慎乎?
是所謂孳孳為利,蹠之徒矣。清議者,似無益於人國者也,而國無是不足以立。恐其亡實而後以法飭之,周官、周禮、關雎、麟趾之精意所持也。京房術數之小人,何足以知此哉?盧毓、劉邵師之以惑魏主,不能行焉必也。雖不能行,而後世功利刑名之徒,猶師其說。張居正之毒,所以延及百年而不息也。
二十四
魏主睿授司馬懿以輔政,而懿終篡也,宜哉!法紀立,人心固,大臣各得其人,則臥赤子於天下之上而可不亂,何庸當危病昏瞀之時,委一二人,錫以輔政之名,倒魁柄而授之邪?
周公之輔成王也,王幼而未有知識,且公之至德,曠古一人,而武王之信公也,以兩聖而相知也。然使無輔政之名,則二叔亦無釁以搆難,而沖人晏然矣。漢武之任霍、金、上官也,上官逆,霍氏不終矣;輔政之名,由此而立,而抑安足師乎?
先主之任諸葛,而諸葛受命,當分爭之世,而後主不足有為也,兩俱弗獲已而各盡其心耳。先主不能舍後主而別有所立,則不能不一委之諸葛以壹後主之心。
若夫魏主睿,無子而非有適長之不可易也,宗室之子,唯其所擇以為後。當其養芳與詢為子之日,豈無賢而可嗣者,慎簡而豫教之?迨其將殂,芳之為子已三歲矣,可否熟知,而教訓可夙,何弗擇之於先,教之於後令可君國而勿墜,而使劉放、孫資得乘其篤疾以晉奸雄於負扆哉?
為天下得人者,得一人爾。得其人而宰輔百執無不得焉。己既無子,唯其意而使一人以為君,不審其勝任與否,而又別委人以輔之,則胡不竟授以天下而免於篡弑乎?漢之自旁支入繼者,皆昏庸之器,母後權奸之為之也,非若睿之自擇而養之也。彼憒憒以死,無意於宗社而委之婦人者,無責耳矣,而魏主叡何為若也!
宋仁宗之授英宗,高宗之授孝宗,一旦嗣立而太阿在握;有二君之慎,豈至忍死以待巨奸而付以童昏也哉?故宋二宗之立嗣,允為後世法也。輔政者危亡之本,惡得托周公之義以召禍於永世哉!
二十五
史稱何晏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傅嘏譏晏外靜內躁,皆司馬氏之徒,黨邪醜正,加之不令之名耳。晏之逐異己而樹援也,所以解散私門之黨,而厚植人才於曹氏也。盧毓、傅嘏懷寵祿,慮子孫,豈可引為社稷臣者乎?藉令曹爽不用晏言,父事司馬懿,而唯言莫違,爽可不死,且為戴莽之劉歆。
若逮其篡謀之已成,而後與立異,劉毅、司馬休之之所以或死或亡,而不亦晚乎!爽之不足與有為也,魏主睿之不知人而輕托之也。乃業以宗臣受顧命矣,晏與畢軌、鄧颺、李勝不與爽為徒而將誰與哉,或曰:圖存社稷者,智深勇沈而謀之以漸。晏一旦蹶起而與相持,激懿以不相下之勢,而魏因以亡。
夫曹芳以暗弱之沖人孤立於上,睿且有“忍死待君相見無憾”之語,舉國望風而集者,無敢踰司馬氏之閫閾,救焚拯溺而可從容以待乎?懿之不可托也,且勿論其中懷之叵測也;握通國之兵,為功於閫外,下新城,平遼東,卻諸葛,撫關中,將吏士民爭趨以效尺寸,既赫然矣。
惡有舉社稷之重,付孺子於大將之手,而能保其終者哉?王敦無邊徼之功,故溫嶠得製之於衰病;桓溫有枋頭之敗,故王、謝得持之以從容。
奪孤豚於猛虎之口,雅十無所容其靜鎮,智者無所用其機謀,力與相爭而不勝,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當是時,同姓猜疏而無權,一二直諒之臣如高堂隆、辛毗者,又皆喪亡,曹氏一線之存亡,僅一何晏,而猶責之已甚,抑將責劉越石之不早附劉淵,文宋瑞之不亟降蒙古乎?
嗚呼!惜名節者謂之浮華,懷遠慮者謂之銛巧,三國誌成於晉代,固司馬氏之書也。後人因之掩抑孤忠,而以持祿容身、望風依附之逆黨為良圖。公論沒,人心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