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三吳之苦饑,自昔已然。晉元興中,承桓玄閉糴、孫恩阻亂之餘,遂至填溝委壑,幾空城邑,富室衣羅紈、懷金玉而坐斃。或曰“俗奢亡度以使然”,固也,而不盡然也。
三吳之命,縣於荊、江,上流有變,遏抑而無與哺之,則立槁耳。自晉之南遷也,建業擁大江而製其外,三吳其腹裏也。人懷其安,而土著者不移,僑寓者爭托,於是而士民之殷庶,甲乎天下。
地有限而人餘於地,地不足於養人,曆千餘年而一軌。乃三吳者,豈徒東晉之腹裏,建業所恃以立國哉?財賦之盈,曆六代、唐、宋而於今未替,則休養之以固天下之根本,保全千餘年之生齒,而使無凋耗,為元後父母者,惡容不汲汲焉。
夫人聚則營作之務繁興,財恒有餘而粟恒不足;猶荊、湘土廣人稀,力盡於耕,而它務不遑,粟恒餘而財恒不足。以此籌之,則王者因土作貢,求粟於荊、湘,而薄責以財;需財於吳、會,而儉取其粟;是之。
夫既厚責粟於三吳矣,無已,則嚴遏糴之禁以互相灌注,有粟者得貨賄焉,有貨賄者得粟焉,一王之土,合以成一家之盈縮,亦兩利之術也。
是故惡莫大於遏糴,桓玄之惡烈於孫恩矣。夫玄據上流,餒三吳以弱朝廷,自以為得計矣,又惡知己既竊晉而有之,則三吳者又己他日之根本也。使玄能撫之以乘京口之後,何至一敗而無餘哉?故殃人者,未有不自殃者也。
九
桓玄將篡,殺北府舊將之異己者,司馬休之、劉敬宣、高雅之相率奔燕,棄故國而遠即於異類,為劉昶、蕭寶寅之先驅。夫諸子亦各有其誌行,豈其豫謀此汙下之計為藏身之固哉?迫於死而不暇擇爾。
雖然,其為棄人於兩閑,固自取之也。桓玄之逆,非徒禍在所必避也,禍即不及,而豈忍為之屈。諸子據山陽以討玄,雖不必其忠於晉,而固丈夫之節也,何至周章失措而逃死於鮮卑邪?
夫劉裕亦北府之傑,劉牢之之部曲也,坦然自立於京口而無所懼,玄豈與裕無猜乎?裕自有以為裕,而玄不足以為裕憂也。裕之還京口也,以徐圖玄也;乃置玄不較,急擊盧循於東陽而破走之,旋擊徐道覆而大挫之,追盧循至晉安而又敗之,未嚐一日弛其軍旅之事也。
為晉用而若為玄用,為玄用而實為晉用;威伸於賊,兵習於戰,若不知玄之將篡者,而玄亦無以測其從違;非徒莫測也,雖測之而亦無如之何也。故玄妻劉氏勸玄除裕,而玄曰:“吾方平蕩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一既思用裕,亦固知裕威已建,非己所得而除也。
玄知裕之不可除,故隱忍而厚待之以俟其隙;裕亦知玄之不能除己,故公然入朝而不疑。唯浹歲之閑,三破妖賊,所行者正,所守者堅,人不得而疑,雖疑亦無名以製之也。裕居不可勝之地,而製玄有餘矣。
嗚呼!士當逆亂垂亡憂危遝至之日,詭隨則陷於惡,躁競則迷於所向,亦唯為其所可為,為其所得為;而定大謀、成大事者在此,全身保節以不顛沛而逆行者亦在此。
休之、敬宣、雅之舍己所必為,則雖懷討逆之心,而終入於幽穀矣。英雄之略,君子有取焉,安其身而後動,定其交而後求,正用之,可以獨立於天綱裂、地維坼之日而無疚媿矣。
十
廉恥之喪也,與人比肩事主,而歆於佐命之榮賞,手取人之社稷以奉奸賊而北麵之,始於西漢劉歆、公孫祿之徒,其後華歆、郗慮相踵焉。
然天下猶知指數之也;幸而不遇光複之主,及身為戮,而猶無獎之者。上有獎之者,天下乃不知有廉恥,而後廉恥永亡。
王謐世為晉臣,居公輔之位,手解安帝璽綬以授桓玄,為玄佐命元臣,位司徒,此亦華歆、郗慮之流耳。義兵起,桓玄走,晉社以複,謐以玄司徒複率百官而奉迎安帝,此誠豺虎不食、有北不受之匪類矣。
劉毅詰之,逃奔曲阿,正王法以誅之,當無俟安帝之複辟。而劉裕念疇昔之私好,追還複位,公然鵠立於百僚之上,則其崇獎奸頑以墮天下之廉恥也,唯恐不夙。苟非誌士,其孰不相率以即於禽獸哉?
俄而事此以為主,而吾之富貴也無損;俄而事彼以為主,而吾之富貴也無損;奪人之大位以與人,見奪者即複得焉,而其富貴也抑無損。獎之以敗閑喪檢,而席榮寵為故物,則何怪謝晦、褚淵、沈約之無憚無慚,唯其所欲易之君而易之邪?
嗚呼!忠與孝,非可勸而可懲者也。其為忠臣孝子矣,則誘之以不忠不孝,如石之不受水而不待懲也。其為逆臣悖子矣,則獎之以忠孝,如虎之不可馴而不可懲也。然則勸懲之道,唯在廉恥而已。
不能忠,而不敢為逆臣;不能孝,而不敢為悖子;刑齊之也,而禮之精存焉。刑非死之足懼也,奪其生之榮,而小人之懼之也甚於死。天子正法以誅之,公卿守法以詰之,天下之士,衣裾不襒其門,比閭之氓,望塵而笑其失據,則懼以生恥。
始恥於名利之得喪,而漸以觸其羞惡之真,天子大臣所以濯磨一世之人心而保固天下者在此也。手解其璽綬,而複延之坐論之列,兩相覿而不慚,則恥先喪於上,而何望其下乎?裕之不戮謐也,人心風俗之禍延及百年。唐黜蘇威,而後老奸販國之惡習以破。惜老成,徇物望,以為悖逆師,禍將自及矣。
十一
李暠之後興於唐,於是而知天道之在人心,非君子徒為之說以誘人於善也。易曰:“履信思乎順,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夫人亦豈好為疑詐而與人相逆哉?愛憎亂之也。
亦既見為可為而為之,見為可言而言之,則孰遽背其初心而自相刺戾?見可愛而移,見可憎而止,而後心不能以自保,寧棄信也,且以快一時之情也。愛憎者,非以順物,而求物之順己也,求物順己而不順於物,勿恤也。
順己者,愛之而賞醲;逆己者,憎之而罰濫;罰濫既已大傷乎人心,賞醲則得者自詫其邀取之工而不以為恩,不得者抱怏邑以不平者積矣。是故履信思順者,不求之物理,而但求之吾情;知吾情之非物理,而物理在矣。
暠之戒諸子曰:“從政者審慎賞罰,勿任愛憎,折獄必和顏任理,用人無閑於新舊,計近不足,經遠有餘。”是說也,豈徒其規模之弘遠哉?內求之好惡之萌以治其心,與天相順,循物以信;三代以下不多得之於君子者,而暠以偏方割據之雄,能自求以求福,推此心也,可以創業垂統、貽百世之休矣。求治理而本諸心,昧者以為迂也,詩、書所言,豈欺我哉?
言綜核者任憎也,世之言法者盡此耳;言寬大者任愛也,世之言恩者盡此耳。法近義,而非義以妨仁;恩近仁,而非仁以害義。秦玫以剛而亡,漢元以柔召亂,非仁義也,且非法也,抑非恩也,任愛而淫,任憎而戾也。
三代之王者,不立治天下之術,而急於學,克此心之愛憎而已矣。一不學而以愛憎為師,苻堅之厚慕容垂,恩不足以為恩,況諸暴虐者之淫刑以逞乎?
暠未嚐學者也,而冥合於道,學豈以文哉?梁、陳之主,旦墳夕典,而身為僇、國為滅亡,求之物而不求之己也。暠雖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一心得禦,而太和之氣歸之,貽爾後昆於無窮,勿謂三代以下無其人也。
十二
殷仲文推戴桓玄,諂以求容,哀章之徒也。義兵起,隨玄西走,複與俱東下以抗順,及靜嶸洲之敗,玄且誅殛,乃叛玄而降,挾二婦人以求免,此宜膺黨賊之誅而勿赦者也。
幸逃於死,複守東陽,曾不赧而更以出守不執權為怨望。仲文之敢爾者何也?王謐為三公,而人喪其恥心,故幹榮之情不息也。劉裕、何無忌按法而誅之,而時論不協,史氏尤憾裕之擅權以枉法,何也?謐登庸而仲文受戮,裕任愛憎之情,仲文死而無以服其心也。
雖然,謐之辱人賤行,疲懦無能為者也,借令重用仲文,而假之以權,禍豈有極哉?始與玄共逆者仲堪也,繼為玄佐命者仲文也,挾其門族與其虛譽,搖動人心以恣狂逞,不能有劉裕之功,而篡謀更亟,天下之爚亂如沸羹,愈不知其所止矣。
仲文之誅也,並誅桓胤,前此桓氏滅而胤以衝之子獨免,謂衝忠耳。桓溫死,謝安、王彪之正綱紀以匡晉室,北府兵彊,荊、江氣折,衝自保其軀命,不敢嚐試,而遂許之以忠,蛇蠍冬蟄而無毒於人,其許之為祥麟威鳳乎?謝玄破苻堅,而衝鬱抑以死,推此心也,滅其族焉非濫也。
十三
慕容超,鮮卑也,而無道以取死亡,不足道矣。苟有當於人心天理之宜者,君子必表出之,以為彝倫之準則。超母段氏在秦,姚興挾之以求太樂諸伎,段暉言不宜以私親之故,降尊自屈,先代遺音,不可與人。
封逞言大燕七葉重光,柰何為豎子屈。嗚呼!此豈有人之心者所忍言乎?超不聽,而盡奉伎樂,北麵受詔,而興禮其母而遣之,超於是乎合人心之安以順天理之得矣。
超之竊據一隅而自帝,非天命也;慕容氏乘亂而世濟其凶,非大統也;即其受天之命,承聖王之統,亦豈以天下故而棄置其親於異域哉?舜之視天下也,猶帥芥也,非超之所企及也;而不忍其親之心,則充之而舜也。舜與蹠之分,豈相縣絕乎?離乎蹠,上達則舜矣。
然則宋高宗之迎母後而割地稱臣於女直,亦許之孝乎?宋高不可以超自解也。慕容暐之亡,亡於苻氏,苻氏其讎也,姚氏非其讎也。
國非其所滅,君父不為其所俘係,超乘亂而有青土,姚興乘亂而有關中,兩俱割據,以彊弱相役,而固無首足之分,以母故而下之,非忘親而自屈也。
而宋高豈其然乎?況乎其未嚐割世守之土,輸歲幣以自敝,僅以工伎之賤者易己罔極之昊天邪?
或曰:“超之迎母並迎其妻,非純孝也。”嗚呼!君子之求於人也,可以苛察而無已乎?其為迎母矣,而於妻何嫌?且超即欲迎其妻而自屈,亦異於人之為妻而屈者。
當慕容德隨垂反叛之日,超母方娠,苻堅囚之,獄吏呼延平竊以逃於羌中而超生,超母感平全其子母之恩,為超娶平女,則呼延氏肉超母子之白骨,而恩亦大矣。
妻為平女,而屈己以迎之歸,亦厚道也,而何嫌焉?段暉、封逞矜血氣以爭,而不恤天性之恩,夷之鷙戾者也,不可與嶽鵬舉、胡邦衡同日並論也。
十四
有一人之正義,有一時之大義,有古今之通義;輕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義,視一時之大義,而一人之義私矣;以一時之義,視古今之通義,而一時之義私矣;公者重,私者輕矣,權衡之所自定也。
三者有時而合,合則互千古、通天下、而協於一人之正,則以一人之義裁之,而古今天下不能越。
有時而不能交全也,則不可以一時廢千古,不可以一人廢天下。執其一義以求伸,其義雖伸,而非萬世不易之公理,是非愈嚴,而義愈病。
事是君而為是君死,食焉不避其難,義之正也。然有為其主者,非天下所共奉以宜為主者也,則一人之私也。子路死於衛輒,而不得為義,衛輒者,一時之亂人也。
推此,則事偏方割據之主不足以為天下君者,守之以死,而抗大公至正之主,許以為義而義亂;去之以就有道,而譏其不義,而義愈亂。何也?君臣者,義之正者也,然而君非天下之君,一時之人心不屬焉,則義徙矣;此一人之義,不可廢天下之公也。
為天下所共奉之君,君令而臣共,義也;而夷夏者,義之尤嚴者也。五帝、三王,勞其神明,殫其智勇,為天分氣,為地分理,以絕夷於夏,即以絕禽於人,萬世守之而不可易,義之確乎不拔而無可徙者也。
春秋者,精義以立極者也,諸侯不奉王命而擅興師則貶之;齊桓公次陘之師,晉文公城濮之戰,非奉王命,則序其績而予之;乃至楚子伐陸渾之戎,猶書爵以進之;鄭伯奉惠王之命撫以從楚,則書逃歸以賤之;不以一時之君臣,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
桓溫抗表而伐李勢,討賊也。李勢之僭,潰君臣之分也;溫不奉命而伐之,溫無以異於勢。論者惡其不臣,是也,天下之義伸也。劉裕抗表以伐南燕,南燕,鮮卑也。
慕容氏世載凶德以亂中夏,晉之君臣弗能問,而裕始有事,暗主不足與謀,具臣不足與議,裕無所可奉也。論者亦援溫以責裕,一時之義伸,而古今之義屈矣。
如裕者,以春秋之義予之,可也。若其後之終於篡晉,而後伸君臣之義以誅之,斯得矣。於此而遽奪焉,將聽鮮卑之終汙此土,而君尚得為君,臣尚得為臣乎?
三吳之苦饑,自昔已然。晉元興中,承桓玄閉糴、孫恩阻亂之餘,遂至填溝委壑,幾空城邑,富室衣羅紈、懷金玉而坐斃。或曰“俗奢亡度以使然”,固也,而不盡然也。
三吳之命,縣於荊、江,上流有變,遏抑而無與哺之,則立槁耳。自晉之南遷也,建業擁大江而製其外,三吳其腹裏也。人懷其安,而土著者不移,僑寓者爭托,於是而士民之殷庶,甲乎天下。
地有限而人餘於地,地不足於養人,曆千餘年而一軌。乃三吳者,豈徒東晉之腹裏,建業所恃以立國哉?財賦之盈,曆六代、唐、宋而於今未替,則休養之以固天下之根本,保全千餘年之生齒,而使無凋耗,為元後父母者,惡容不汲汲焉。
夫人聚則營作之務繁興,財恒有餘而粟恒不足;猶荊、湘土廣人稀,力盡於耕,而它務不遑,粟恒餘而財恒不足。以此籌之,則王者因土作貢,求粟於荊、湘,而薄責以財;需財於吳、會,而儉取其粟;是之。
夫既厚責粟於三吳矣,無已,則嚴遏糴之禁以互相灌注,有粟者得貨賄焉,有貨賄者得粟焉,一王之土,合以成一家之盈縮,亦兩利之術也。
是故惡莫大於遏糴,桓玄之惡烈於孫恩矣。夫玄據上流,餒三吳以弱朝廷,自以為得計矣,又惡知己既竊晉而有之,則三吳者又己他日之根本也。使玄能撫之以乘京口之後,何至一敗而無餘哉?故殃人者,未有不自殃者也。
九
桓玄將篡,殺北府舊將之異己者,司馬休之、劉敬宣、高雅之相率奔燕,棄故國而遠即於異類,為劉昶、蕭寶寅之先驅。夫諸子亦各有其誌行,豈其豫謀此汙下之計為藏身之固哉?迫於死而不暇擇爾。
雖然,其為棄人於兩閑,固自取之也。桓玄之逆,非徒禍在所必避也,禍即不及,而豈忍為之屈。諸子據山陽以討玄,雖不必其忠於晉,而固丈夫之節也,何至周章失措而逃死於鮮卑邪?
夫劉裕亦北府之傑,劉牢之之部曲也,坦然自立於京口而無所懼,玄豈與裕無猜乎?裕自有以為裕,而玄不足以為裕憂也。裕之還京口也,以徐圖玄也;乃置玄不較,急擊盧循於東陽而破走之,旋擊徐道覆而大挫之,追盧循至晉安而又敗之,未嚐一日弛其軍旅之事也。
為晉用而若為玄用,為玄用而實為晉用;威伸於賊,兵習於戰,若不知玄之將篡者,而玄亦無以測其從違;非徒莫測也,雖測之而亦無如之何也。故玄妻劉氏勸玄除裕,而玄曰:“吾方平蕩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一既思用裕,亦固知裕威已建,非己所得而除也。
玄知裕之不可除,故隱忍而厚待之以俟其隙;裕亦知玄之不能除己,故公然入朝而不疑。唯浹歲之閑,三破妖賊,所行者正,所守者堅,人不得而疑,雖疑亦無名以製之也。裕居不可勝之地,而製玄有餘矣。
嗚呼!士當逆亂垂亡憂危遝至之日,詭隨則陷於惡,躁競則迷於所向,亦唯為其所可為,為其所得為;而定大謀、成大事者在此,全身保節以不顛沛而逆行者亦在此。
休之、敬宣、雅之舍己所必為,則雖懷討逆之心,而終入於幽穀矣。英雄之略,君子有取焉,安其身而後動,定其交而後求,正用之,可以獨立於天綱裂、地維坼之日而無疚媿矣。
十
廉恥之喪也,與人比肩事主,而歆於佐命之榮賞,手取人之社稷以奉奸賊而北麵之,始於西漢劉歆、公孫祿之徒,其後華歆、郗慮相踵焉。
然天下猶知指數之也;幸而不遇光複之主,及身為戮,而猶無獎之者。上有獎之者,天下乃不知有廉恥,而後廉恥永亡。
王謐世為晉臣,居公輔之位,手解安帝璽綬以授桓玄,為玄佐命元臣,位司徒,此亦華歆、郗慮之流耳。義兵起,桓玄走,晉社以複,謐以玄司徒複率百官而奉迎安帝,此誠豺虎不食、有北不受之匪類矣。
劉毅詰之,逃奔曲阿,正王法以誅之,當無俟安帝之複辟。而劉裕念疇昔之私好,追還複位,公然鵠立於百僚之上,則其崇獎奸頑以墮天下之廉恥也,唯恐不夙。苟非誌士,其孰不相率以即於禽獸哉?
俄而事此以為主,而吾之富貴也無損;俄而事彼以為主,而吾之富貴也無損;奪人之大位以與人,見奪者即複得焉,而其富貴也抑無損。獎之以敗閑喪檢,而席榮寵為故物,則何怪謝晦、褚淵、沈約之無憚無慚,唯其所欲易之君而易之邪?
嗚呼!忠與孝,非可勸而可懲者也。其為忠臣孝子矣,則誘之以不忠不孝,如石之不受水而不待懲也。其為逆臣悖子矣,則獎之以忠孝,如虎之不可馴而不可懲也。然則勸懲之道,唯在廉恥而已。
不能忠,而不敢為逆臣;不能孝,而不敢為悖子;刑齊之也,而禮之精存焉。刑非死之足懼也,奪其生之榮,而小人之懼之也甚於死。天子正法以誅之,公卿守法以詰之,天下之士,衣裾不襒其門,比閭之氓,望塵而笑其失據,則懼以生恥。
始恥於名利之得喪,而漸以觸其羞惡之真,天子大臣所以濯磨一世之人心而保固天下者在此也。手解其璽綬,而複延之坐論之列,兩相覿而不慚,則恥先喪於上,而何望其下乎?裕之不戮謐也,人心風俗之禍延及百年。唐黜蘇威,而後老奸販國之惡習以破。惜老成,徇物望,以為悖逆師,禍將自及矣。
十一
李暠之後興於唐,於是而知天道之在人心,非君子徒為之說以誘人於善也。易曰:“履信思乎順,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夫人亦豈好為疑詐而與人相逆哉?愛憎亂之也。
亦既見為可為而為之,見為可言而言之,則孰遽背其初心而自相刺戾?見可愛而移,見可憎而止,而後心不能以自保,寧棄信也,且以快一時之情也。愛憎者,非以順物,而求物之順己也,求物順己而不順於物,勿恤也。
順己者,愛之而賞醲;逆己者,憎之而罰濫;罰濫既已大傷乎人心,賞醲則得者自詫其邀取之工而不以為恩,不得者抱怏邑以不平者積矣。是故履信思順者,不求之物理,而但求之吾情;知吾情之非物理,而物理在矣。
暠之戒諸子曰:“從政者審慎賞罰,勿任愛憎,折獄必和顏任理,用人無閑於新舊,計近不足,經遠有餘。”是說也,豈徒其規模之弘遠哉?內求之好惡之萌以治其心,與天相順,循物以信;三代以下不多得之於君子者,而暠以偏方割據之雄,能自求以求福,推此心也,可以創業垂統、貽百世之休矣。求治理而本諸心,昧者以為迂也,詩、書所言,豈欺我哉?
言綜核者任憎也,世之言法者盡此耳;言寬大者任愛也,世之言恩者盡此耳。法近義,而非義以妨仁;恩近仁,而非仁以害義。秦玫以剛而亡,漢元以柔召亂,非仁義也,且非法也,抑非恩也,任愛而淫,任憎而戾也。
三代之王者,不立治天下之術,而急於學,克此心之愛憎而已矣。一不學而以愛憎為師,苻堅之厚慕容垂,恩不足以為恩,況諸暴虐者之淫刑以逞乎?
暠未嚐學者也,而冥合於道,學豈以文哉?梁、陳之主,旦墳夕典,而身為僇、國為滅亡,求之物而不求之己也。暠雖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一心得禦,而太和之氣歸之,貽爾後昆於無窮,勿謂三代以下無其人也。
十二
殷仲文推戴桓玄,諂以求容,哀章之徒也。義兵起,隨玄西走,複與俱東下以抗順,及靜嶸洲之敗,玄且誅殛,乃叛玄而降,挾二婦人以求免,此宜膺黨賊之誅而勿赦者也。
幸逃於死,複守東陽,曾不赧而更以出守不執權為怨望。仲文之敢爾者何也?王謐為三公,而人喪其恥心,故幹榮之情不息也。劉裕、何無忌按法而誅之,而時論不協,史氏尤憾裕之擅權以枉法,何也?謐登庸而仲文受戮,裕任愛憎之情,仲文死而無以服其心也。
雖然,謐之辱人賤行,疲懦無能為者也,借令重用仲文,而假之以權,禍豈有極哉?始與玄共逆者仲堪也,繼為玄佐命者仲文也,挾其門族與其虛譽,搖動人心以恣狂逞,不能有劉裕之功,而篡謀更亟,天下之爚亂如沸羹,愈不知其所止矣。
仲文之誅也,並誅桓胤,前此桓氏滅而胤以衝之子獨免,謂衝忠耳。桓溫死,謝安、王彪之正綱紀以匡晉室,北府兵彊,荊、江氣折,衝自保其軀命,不敢嚐試,而遂許之以忠,蛇蠍冬蟄而無毒於人,其許之為祥麟威鳳乎?謝玄破苻堅,而衝鬱抑以死,推此心也,滅其族焉非濫也。
十三
慕容超,鮮卑也,而無道以取死亡,不足道矣。苟有當於人心天理之宜者,君子必表出之,以為彝倫之準則。超母段氏在秦,姚興挾之以求太樂諸伎,段暉言不宜以私親之故,降尊自屈,先代遺音,不可與人。
封逞言大燕七葉重光,柰何為豎子屈。嗚呼!此豈有人之心者所忍言乎?超不聽,而盡奉伎樂,北麵受詔,而興禮其母而遣之,超於是乎合人心之安以順天理之得矣。
超之竊據一隅而自帝,非天命也;慕容氏乘亂而世濟其凶,非大統也;即其受天之命,承聖王之統,亦豈以天下故而棄置其親於異域哉?舜之視天下也,猶帥芥也,非超之所企及也;而不忍其親之心,則充之而舜也。舜與蹠之分,豈相縣絕乎?離乎蹠,上達則舜矣。
然則宋高宗之迎母後而割地稱臣於女直,亦許之孝乎?宋高不可以超自解也。慕容暐之亡,亡於苻氏,苻氏其讎也,姚氏非其讎也。
國非其所滅,君父不為其所俘係,超乘亂而有青土,姚興乘亂而有關中,兩俱割據,以彊弱相役,而固無首足之分,以母故而下之,非忘親而自屈也。
而宋高豈其然乎?況乎其未嚐割世守之土,輸歲幣以自敝,僅以工伎之賤者易己罔極之昊天邪?
或曰:“超之迎母並迎其妻,非純孝也。”嗚呼!君子之求於人也,可以苛察而無已乎?其為迎母矣,而於妻何嫌?且超即欲迎其妻而自屈,亦異於人之為妻而屈者。
當慕容德隨垂反叛之日,超母方娠,苻堅囚之,獄吏呼延平竊以逃於羌中而超生,超母感平全其子母之恩,為超娶平女,則呼延氏肉超母子之白骨,而恩亦大矣。
妻為平女,而屈己以迎之歸,亦厚道也,而何嫌焉?段暉、封逞矜血氣以爭,而不恤天性之恩,夷之鷙戾者也,不可與嶽鵬舉、胡邦衡同日並論也。
十四
有一人之正義,有一時之大義,有古今之通義;輕重之衡,公私之辨,三者不可不察。以一人之義,視一時之大義,而一人之義私矣;以一時之義,視古今之通義,而一時之義私矣;公者重,私者輕矣,權衡之所自定也。
三者有時而合,合則互千古、通天下、而協於一人之正,則以一人之義裁之,而古今天下不能越。
有時而不能交全也,則不可以一時廢千古,不可以一人廢天下。執其一義以求伸,其義雖伸,而非萬世不易之公理,是非愈嚴,而義愈病。
事是君而為是君死,食焉不避其難,義之正也。然有為其主者,非天下所共奉以宜為主者也,則一人之私也。子路死於衛輒,而不得為義,衛輒者,一時之亂人也。
推此,則事偏方割據之主不足以為天下君者,守之以死,而抗大公至正之主,許以為義而義亂;去之以就有道,而譏其不義,而義愈亂。何也?君臣者,義之正者也,然而君非天下之君,一時之人心不屬焉,則義徙矣;此一人之義,不可廢天下之公也。
為天下所共奉之君,君令而臣共,義也;而夷夏者,義之尤嚴者也。五帝、三王,勞其神明,殫其智勇,為天分氣,為地分理,以絕夷於夏,即以絕禽於人,萬世守之而不可易,義之確乎不拔而無可徙者也。
春秋者,精義以立極者也,諸侯不奉王命而擅興師則貶之;齊桓公次陘之師,晉文公城濮之戰,非奉王命,則序其績而予之;乃至楚子伐陸渾之戎,猶書爵以進之;鄭伯奉惠王之命撫以從楚,則書逃歸以賤之;不以一時之君臣,廢古今夷夏之通義也。
桓溫抗表而伐李勢,討賊也。李勢之僭,潰君臣之分也;溫不奉命而伐之,溫無以異於勢。論者惡其不臣,是也,天下之義伸也。劉裕抗表以伐南燕,南燕,鮮卑也。
慕容氏世載凶德以亂中夏,晉之君臣弗能問,而裕始有事,暗主不足與謀,具臣不足與議,裕無所可奉也。論者亦援溫以責裕,一時之義伸,而古今之義屈矣。
如裕者,以春秋之義予之,可也。若其後之終於篡晉,而後伸君臣之義以誅之,斯得矣。於此而遽奪焉,將聽鮮卑之終汙此土,而君尚得為君,臣尚得為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