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國無與立,則禍亂之至,無之焉而可,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也。元修畏高歡之逼,將奔長安就宇文泰以圖存,裴俠曰:“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入火。”王思政再問之,而俠亦無術以處,雖知之,又何裨焉?
高歡者,爾朱榮之部曲也;宇文泰,葛榮之部曲也。拓拔氏有中原數世矣,而其挾持天下者,唯秀容之裔夷,六鎮之殘胡,此外更無一人焉,而其主舍此而更將何依?
爾朱榮河陰之殺,魏之人殫矣。雖然,彼駢死於河陰者,皆依違於淫後女主之側,趨赴逆臣戎馬之閑,羶以迷心,柔若無骨,上不知有君國,內不惜其身名者也。即令幸免而瓦全,亦惡有一人焉可倚為社稷之衛哉?
夫拓拔氏之無人也,非但胡後之虐,鄭儼、徐紇之奸,耗士氣於淫昏也,其繇來漸矣。自遷雒以來,塗飾虛偽,始於儒,濫於釋,皆所謂沐猴而冠者也。糜天下於無實之文,自詫升平之象,強宗大族,以侈相尚,而上莫之懲,於是而精悍之氣銷矣,樸固之風斬矣。
內無可用之禁兵,外無可依之州鎮,部落心離,浮華氣長;一旦群雄揭竿而起,出入於無人之境,唯其所欲為,拓拔氏何複有尺土一民哉?此亦一寇讎也,彼亦一寇讎也,舍此而又奚之也!
詩書禮樂之化,所以造士而養其忠孝,為國之楨幹者也。拓拔氏自以為能用此矣,乃不數十年之閑,而君浮寄於無人之國,明堂辟雍,養老興學,所為德成人、造小子者安在哉?
沐猴之冠,冠敝而猴故猴矣,且並失其為猴矣,不亦可為大笑者乎!高歡、宇文泰適還其為猴,而跳梁莫製,冠者欲複入於猴群,而必為其所侮,不足哀而抑可為之哀也!
故鬻詩書禮樂於非類之廷者,其國之妖也。其跡似,其理逆,其文詭,其說淫,相帥以嬉,不亡也奚待?虞集、危素祇益蒙古之亡,而為儒者之恥,姚樞、許衡實先之矣。雖然,又惡足為儒者之恥哉?君子之道,六經、語、孟之所詳,初不在文具之浮榮、談說之瑣辯也。
二十二
元修依宇文泰而居關中,元善見依高歡而居鄴,將以何者為正乎?曰:君子所辨為正不正者,其義大以精,而奚暇為修與善見辨定分邪?拓拔氏以夷而據中原,等竊也,不足辨,一也。修之在關中,宇文泰之贅疣也;善見之在鄴,高歡之贅疣也;不足辨,二也。
乃即置此而尤有大不足辨者焉,就拓拔氏之緒而言之,亦必其可為君者而後可嗣其世,非但其才之有為與否也。修之淫luan,不齒於人類,善見孱弱,而其父亶以躁薄為高歡所鄙,等不可以為君。而尤非此之謂也,修之立,豈其分之所當立者?即令當立,而豈如光武之起南陽,晉元帝、宋高宗之特為臣民所推戴者哉?
魏有君矣,修徼寵於高歡,乘時以竊位,曄也、恭也、朗也,皆修所嚐奉以為君者,而皆弑之,修亦元氏之賊而已矣。修入關中,未死也,未廢也,元亶固修之臣,介高歡之怒而亟欲自立其子,君存而自立,其為篡賊也無辭,是善見又修之賊也。雨俱為賊,而君子屑為之辨哉?
凡亂臣之欲攘奪人國也,其君以正而承大統,則抑不敢蔑天理以妄幹之;其蔑理以妄幹者,則速以自滅,王莽、朱泚是已。劉彧乘君弑而受命於賊,蕭鸞與蕭衍比而弑其君,皆賊也,而後賊乘之以進。
繇此言之,則漢獻帝之所以終見脅於權臣者,董卓弑其君兄而己受之,則亦賊之徒也;故袁紹、韓馥欲不以為君,而曹操姑挾以為自篡之資。“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承平無事之日,天子不能行之於匹夫,而況權奸之在肘腋乎?己為賊,而欲弭人之弗賊也不能。
賊者,互相利而互相害者也。修之於泰,善見之於歡,且不足辨其孰君而孰臣,況修與善見而屑為之軒輊哉?假修以正而絀善見者,隋人得國於宇文,宇文得國於修,因推以為統,而君子奚擇焉?
二十三
梁武之始立也,懲齊政之鄙固,而崇虛文以靡天下之士,尚寬弛以佚天下之民,垂四十年,而國政日以偷廢。於時拓拔衰亂,高歡、宇文泰方爭閧於其穴,梁多收其不守之土、不服之人,高歡西掣而請和,蓋中原大有可圖之機矣。
帝知其可圖,亟思起而有事,而吏治荒,軍政圮,舉目無可共理之人才,乃揀何敬容、朱異簿領之才而授之以國。敬容、異之不可大受,固也;然舍之而又將誰托也?徐勉、周舍稱賢矣,以實求之,一觴一詠,自謂無損於物,而不知其損之已深者也。
敬容勤於吏事,而“持荷作柱持荷作鏡”之誚,已繁興於下。自非貪權嗜利之小人如異者,誰甘犯當世之非笑而仆仆以為國效功。大弛之餘,一張而百害交生,則勉與舍養癰不治,而敬容、異亟用刀鍼以傷其腠理,交相殺人,而用刀鍼者徒屍其咎也。
史稱晉、宋以來,宰相皆以文義自逸,豈其然哉?王導、謝安勿論已,王華、王曇首、謝弘微,夫豈無文義者,而政理清嚴,一時稱治,虔矯苛細之小人,又何足以乘墉而攻之?
有解散紀綱以矜相度者,而後刻覈者以興,老、莊之弊,激為申、韓;庸遝之傷,反為躁競;勢也。一柔一剛,不適有恒,而小狐濟矣。思患而豫防之,豈患至而急反之哉?
二十四
梁分諸州為五品,以大小為牧守高下之差,而定升降之等,立此法者朱異也。然唐製:州縣有畿、赤、望、緊、雄、上、中、下之別,垂及於今,亦有腹、邊、衝、疲、繁、簡、調除之法,皆祖此焉。
夫異之為此,未可以其人而盡非之也。古者諸侯之國,以提封之大小,差五等之尊卑;以疆域之遠近,定五服之內外;固不名之為諸侯而一之矣。
州郡亦猶是也,政有勞逸,民有淳澆,賦役有多寡,防禦有緩急,而人才有長短,惡容不為之等邪?顧其為法,為治之求得其理也,非為人之求遂其欲而設也。大非以寵,小非以辱也。
腹裏之安,雖大而非安危之寄;邊方之要,雖小而固非菲薄所堪。大而繁者以任才臣,而非以裕清流而使富;小而簡者以養貞士,而非以窘罣議者而使偷。
而不然者,人競於饒,而疲者以居孤陋無援之士,則窮鄉下邑,守令挾日暮途遠之心,倒行逆施,民重困而盜以興,職此繇矣。
朱異之法,以異國降人邊陲之地為下州,則亂政也。以安富遂巧宦之欲,而使頑懦之夫困邊民、開邊釁,日蹙國而國因以危。
後世北鄙南荒,寇亂不息,莫不自守吏召之,非分品之製不善,而所以分之者逆其理也。邊之重於腹也,瘠之重於饒也,拔邊瘠之任置之腹饒之上,以勸能吏,以賤貪風,是在善通其法而已矣。
二十五
武帝以玄談相尚,陶弘景作詩以致譏,何敬容對客而興歎,論者皆謂其不能諫止而托之空言。非可以責二子也。弘景身處事外,可微言而不可切諫,固已。彼其沈溺已深,敬容雖在位,其能以口舌爭乎?
至謂二子舍浮屠而攻老、莊,則尤非也。自晉以來,支、許、生、肇之徒,皆以莊生之說緣飾浮屠,則老、莊、浮屠說合於一久矣。嚐覽昭明太子二諦義,皆以王弼、何晏之風旨詮浮屠之說。
空玄之說息,則浮屠不足以興,陶、何之論,拔本之言也。夫浮屠之禍人國,豈徒糜金錢、營塔廟、縱遊惰、逃賦役已乎,其壞人心、隳治理者,正在疑莊疑釋、虛誕無實之淫辭也。
蓋嚐論之,古今之大害有三:老、莊也,浮屠也,申、韓也。三者之致禍異,而相沿以生者,其歸必合於一。不相濟則禍猶淺,而相沿則禍必烈。
莊生之教,得其氾濫者,則蕩而喪誌,何晏、王衍之所以敗也;節取其大略而不淫,以息苛煩之天下,則王道雖不足以興,而猶足以小康,則文、景是已。若張道陵、寇兼之、葉法善、林靈素、陶仲文之流,則巫也。巫而托於老、莊,非老、莊也。
浮屠之修塔廟以事胡鬼,設齊供以飼髠徒,鳴鍾吹螺,焚香唄呪,亦巫風爾;非其創以誣民,充塞仁義者也。浮屠之始人中國,用誑愚氓者,亦此而已矣。故淺嚐其說而為害亦小,石虎之事圖澄,姚興之奉摩什,以及武帝之糜財力於同泰,皆此而已。
害未及於人心,而未大傷於國脈,亦奚足為深患乎?其大者求深於其說,而西夷之愚鄙,猥而不逮。自晉以後,清談之士,始附會之以老、莊之微詞,而陵蔑忠孝、解散廉隅之說,始熺然而與君子之道相抗。
唐、宋以還,李翱、張九成之徒,更誣聖人性天之旨,使竄入以相亂。夫其為言,以父母之愛為貪癡之本障,則既全乎梟獍之逆,而小儒狂惑,不知惡也,樂舉吾道以殉之。
於是而以無善無惡、銷人倫、滅天理者,謂之良知;於是而以事事無礙之邪行,恣其奔欲無度者為率性,而雙空人法之聖證;於是而以廉恥為桎梏,以君父為萍梗,無所不為為遊戲,可夷狄,可盜賊,隨類現身為方便。
無一而不本於莊生之緒論,無一而不印以浮屠之宗旨。蕭氏父子所以相戕相噬而亡其家國者,後世儒者,沿染千年,以芟夷人倫而召匪類。
嗚呼!烈矣!是正弘景、敬容之所長太息者,豈但飾金碧以營塔廟,恣坐食以侈罷民,為國民之蝥螣矣哉?
夫二氏固與申、韓為對壘矣,而人之有心,猶水之易波,激而豈有定哉?心一失其大中至正之則,則此倡而彼隨,疾相報而以相濟。佛、老之於申、韓,猶鼙鼓之相應也,應之以申、韓,而與治道彌相近矣。
漢之所謂酷吏,後世之所謂賢臣也,至是而民之弱者死、疆者寇,民乃以殄而國乃以亡。嗚呼!其教佛、老者,其法必申、韓。故朱異以亡梁,王安石、張商英以亂宋。何也?虛寂之甚,百為必無以應用,一委於一切之法,督責天下以自逸,而後心以不操而自遂。
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故張居正蹙天下於科條,而王畿、李贄之流,益橫而無忌。何也?夫人重足以立,則退而托於虛玄以逃咎責,法急而下怨其上,則樂叛棄君親之說以自便,而心亡罪滅,抑可謂叛逆汩沒,初不傷其本無一物之天真。
繇此言之,禍至於申、韓而發乃大,源起於佛、老而害必生,而浮屠之淫xie,附莊生而始濫。端本之法,自虛玄始,區區巫鬼侈靡之風,不足誅也。斯陶、何二子所為舍浮屠而惡玄談,未為不知本也。
二十六
蘇綽之製治法,非道也,近乎道矣。宇文泰命綽作大誥,為文章之式,非載道之文也,近乎文矣。
其近焉者,異於道方明而襲之以飾其邪偽也,謂夫道晦已極,將啟其晦,不能深造,而乍與相即也。天下將響於治,近道者開之先,此殆天乎!非其能近,故曰近道。天開之,使以漸而造之,故曰乍與相即也。
治道自漢之亡而晦極矣。非其政之無一當於利病也,謂夫言政而無一及於教也。綽以六條飭官常,首之以清心,次之以敷化,非其果能也,自治道亡,無有以此為天下告者,而綽獨舉以為治之要領。
自是而後,下有王仲淹,上有唐太宗,皆沿之以起,揭堯、舜、周、孔之日月而與天下言之,綽實開之先矣。文章之體,自宋、齊以來,其濫極矣。
人知其淫yan之可惡也,而不知相率為偽之尤可惡也。南人倡之,北人和之,故魏收、邢子才之徒,與徐、庾而相仿佛。懸一文章之影跡,役其心以求合,則弗論其為駢麗、為輕虛、而皆偽。
人相習於相擬,無複有繇衷之言,以自鳴其心之所可相告者。其貞也,非貞也;其淫也,亦非淫也;而心喪久矣。故弗獲已,裁之以六經之文以變其習。
夫苟襲矣,則襲六經者,亦未有以大愈於彼也,而言有所止,則浮蕩無實之情,抑亦為之小戢。故自隋而之唐,月露風雲未能衰止,而言不繇衷、無實不祥者,蓋亦鮮矣,則綽實開之先矣。
宇文氏滅高齊而以行於山東,隋平陳而以行於江左,唐因之,而治術文章鹹近於道,生民之禍為之一息,此天欲啟晦,而泰與綽開先之功亦不可誣也。非其能為功也,天也。
嗚呼!治道之裂,壞於無法;文章之敝,壞於有法。無法者,惟其私也;有法者,惟其偽也;私與偽橫行,而亂惡乎訖!胡元之末,亂極矣,而吳、越之俊士,先出其精神以蕩滌宋末淫mi繁亂之文,文章之係亦大矣哉!
六代之敝,敝於淫曼;淫曼者,花鳥錦綺為政,而人無心。宋之敝,亦敝於淫曼;淫曼者,多其語助,繁其呼應,而人無氣。無心而人尋於篡弑,無氣而人屈於禽狄。徐、庾、邢、魏之流波,綽挽之矣。孰有能挽蘇洵、曾鞏之流波者乎?俟之來哲。
二十七
賀琛上書論事,其他亦平平耳,最要者,聽百司莫不奏事,使鬥筲詭進,壞大體以竊威福,此亡國敗家必然之券也。妄言幹進者,大端有二:一則毛舉小務之興革也,一則鉤索臣下之纖過也。若此者,名為利國,而實以病國;名為利民,而實以病民;害莫烈焉。
法雖善,久而必有罅漏矣,就其罅漏而彌縫之,仍一備善之法也。即聽其罅漏,而失者小,全者大,於國民未傷也。妄言者,指其罅漏以譏成法,則必滅裂成法而大反之,歆之以斯須之小利,亦洋洋乎其可聽矣。
不知百弊乘之,蠹國殃民而壞風俗,此流毒於天下而失民心之券也。賢者之周旋視履而無過者亦鮮矣,剛柔之偏倚,博大謹嚴之異誌,皆有過也。
貪廉之分,判於雲泥,似必不相涉矣,而欲求介士之纖微,則非夷、惠之清和,必有可求之瑕璺。
君天下者,因其材,養其恥,勸進於善,固有所覆蓋而不章,以全國體、存士節,非不審也。
乃小人日伺其隙,而糾之於細微,言之者亦鑿鑿矣,士且側足求全而不逸於罪罟,則人且塗飾細行以免咎,曲徇宵小以求容,而鍥刻之怨,獨歸於上,此流毒於薦紳而失士心之券也。民心離,士心不附,上有餘怨,下有溢怒,國家必隨之以傾。
故非舜之智,不能取善於耕徒釣侶也;非孔子之聖,不能擇善於同行之三人也。是以垂纊塞耳,垂旒蔽目,心持天下之大公,外杜辯言之邪徑,然後潤色先型,甄別士品,民安於野,吏勸於廷。至治之臻,豈其察小辨微之瑣瑣者哉!
周德長而秦祚短,非千秋之永鑒與?武帝不納琛之格言,而為之辭曰:“專聽生奸,獨任成亂。乃二世之委趙高,元後之付王莽。”抑豈知秦法密而後趙高得誌,王莽秉國,頌功德者皆疏賤之吏民邪?琛言未冷,梁社旋亡,圖存保國者,尚以察察為戒哉!
二十八
神智乘血氣以盛衰,則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凡三變而易其恒。貞於性者正,裕於學者正,則藏之密,植之固,而血氣自盛,智不為蕩;血氣自衰,智不為耗;衛武公之所以為睿聖也。
梁武帝之初,可謂智矣。裴叔業要之北奔,則知群小之害不及遠;蕭穎胄欲請救於魏,則知示弱戎狄之非策;蕭淵藻誣鄧元起之反,則料其為誣;敕曹景宗下韋睿,則知師和必克。
任將有功,圖功有成,雖非宋武之習兵而製勝,而其籌得喪也,堅定而無回惑,於事幾亦孔晰矣。
至其受侯景之降,居之內地,蕭介危言而不聽;未幾,聽高澄之紿,許以執景,傅岐苦諫而不從;旋以景為腹心,旋以景為寇讎,旋推誠而信非所信,旋背約而徒啟其疑,茫乎如舟行霧中而不知所屆,截然與昔之審勢度情者,明暗杳不相及;蓋帝於時年已八十有五矣,血氣衰而智亦為之槁也。
智者,非血氣之有形者也,年愈邁,閱曆愈深,情之順逆,勢之安危,尤輕車熟路之易為馳也,而帝奚以然也?其智資於巧以乘時變,而非德之慧,易為涸也。且其中歲以後,薰染於浮屠之習,蕩其思慮。
夫浮屠既已違於事理矣,而浮慧之流,溢為機變,無執也,可無恒也;無礙也,可無不為也;恍惚而變遷,以浪擲其宗社人民而無所顧恤,斯豈徒朱異、謝舉之熒之哉?抑非老至耄及之神智衰損之為也,神不宅形,而熟慮卻顧之心思,蕩散而不為內主矣。夫君子立本於仁義,而充之以學,年雖邁,死則死矣,智豈與之俱亡哉?
二十九
父子兄弟之恩,至於武帝之子孫而絕滅無餘矣。唯蕭綜凶忍而疑於東昏之子,其他皆非蠭目豺聲如商臣,帝亦未有蔡景之慝,所以然者,豈非慈過而傷慈之致哉?
正德之逆也,見帝而泣;蕭綸之悖也,語蕭確而亦泣。繹也、範也、譽也、詧也,雖無致死以救君父之心,而皆援戈以起。然而遷延坐視,內自相圖,骨肉相吞,置帝之困餓幽辱而不相顧也。
且其人非無智可謀,無勇可鼓;而大器之篤孝以安死,方等之忘身而自靖,鹹有古烈士之風焉。敘之以禮,誨之以道,約之以法,掖之以善,皆王室之輔也;抑豈若晉惠之愚、劉劭之凶,不可革易也乎?
慈而無節,寵而無等,尚婦寺之仁,施禽犢之愛,望恩無已,則挾怨益深,諸子之惡,非武帝陷之,而豈其不仁至此哉?
而不但此也,人主之廢教於子者,類皆縱之於淫sheng美色狗馬馳逐之中。而帝身既不然,教且不爾,是以諸子皆有文章名理之譽,而固多智數。
然而所習而讀者,宮體之淫詞;所研諸慮者,浮屠之邪說;二者似無損於忠孝之大節,而固不然也。子不雲巧言鮮仁?則言巧而仁忘,仁忘而恩絕矣。
若浮屠者,以緣生為種性,自來自去於分段生死之中,父母者,貪欲癡愛之障也,以眾生平等視之,見其危亡,悲湣而已,過此又奚容捐自有之生緣以殉其難乎?二者中於人心,則雖禽呴魚沫,相合以相親;而相離以相叛,不保之於勢窮力蹙之日矣。
然則謂帝慈之已過者,非果慈也,視其子無殊於虎,以大慈普攝投身飼之而已。其學不仁,其教無父,雖得天下,不能一旦居,豈有爽與?
國無與立,則禍亂之至,無之焉而可,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也。元修畏高歡之逼,將奔長安就宇文泰以圖存,裴俠曰:“雖欲投之,恐無異避湯入火。”王思政再問之,而俠亦無術以處,雖知之,又何裨焉?
高歡者,爾朱榮之部曲也;宇文泰,葛榮之部曲也。拓拔氏有中原數世矣,而其挾持天下者,唯秀容之裔夷,六鎮之殘胡,此外更無一人焉,而其主舍此而更將何依?
爾朱榮河陰之殺,魏之人殫矣。雖然,彼駢死於河陰者,皆依違於淫後女主之側,趨赴逆臣戎馬之閑,羶以迷心,柔若無骨,上不知有君國,內不惜其身名者也。即令幸免而瓦全,亦惡有一人焉可倚為社稷之衛哉?
夫拓拔氏之無人也,非但胡後之虐,鄭儼、徐紇之奸,耗士氣於淫昏也,其繇來漸矣。自遷雒以來,塗飾虛偽,始於儒,濫於釋,皆所謂沐猴而冠者也。糜天下於無實之文,自詫升平之象,強宗大族,以侈相尚,而上莫之懲,於是而精悍之氣銷矣,樸固之風斬矣。
內無可用之禁兵,外無可依之州鎮,部落心離,浮華氣長;一旦群雄揭竿而起,出入於無人之境,唯其所欲為,拓拔氏何複有尺土一民哉?此亦一寇讎也,彼亦一寇讎也,舍此而又奚之也!
詩書禮樂之化,所以造士而養其忠孝,為國之楨幹者也。拓拔氏自以為能用此矣,乃不數十年之閑,而君浮寄於無人之國,明堂辟雍,養老興學,所為德成人、造小子者安在哉?
沐猴之冠,冠敝而猴故猴矣,且並失其為猴矣,不亦可為大笑者乎!高歡、宇文泰適還其為猴,而跳梁莫製,冠者欲複入於猴群,而必為其所侮,不足哀而抑可為之哀也!
故鬻詩書禮樂於非類之廷者,其國之妖也。其跡似,其理逆,其文詭,其說淫,相帥以嬉,不亡也奚待?虞集、危素祇益蒙古之亡,而為儒者之恥,姚樞、許衡實先之矣。雖然,又惡足為儒者之恥哉?君子之道,六經、語、孟之所詳,初不在文具之浮榮、談說之瑣辯也。
二十二
元修依宇文泰而居關中,元善見依高歡而居鄴,將以何者為正乎?曰:君子所辨為正不正者,其義大以精,而奚暇為修與善見辨定分邪?拓拔氏以夷而據中原,等竊也,不足辨,一也。修之在關中,宇文泰之贅疣也;善見之在鄴,高歡之贅疣也;不足辨,二也。
乃即置此而尤有大不足辨者焉,就拓拔氏之緒而言之,亦必其可為君者而後可嗣其世,非但其才之有為與否也。修之淫luan,不齒於人類,善見孱弱,而其父亶以躁薄為高歡所鄙,等不可以為君。而尤非此之謂也,修之立,豈其分之所當立者?即令當立,而豈如光武之起南陽,晉元帝、宋高宗之特為臣民所推戴者哉?
魏有君矣,修徼寵於高歡,乘時以竊位,曄也、恭也、朗也,皆修所嚐奉以為君者,而皆弑之,修亦元氏之賊而已矣。修入關中,未死也,未廢也,元亶固修之臣,介高歡之怒而亟欲自立其子,君存而自立,其為篡賊也無辭,是善見又修之賊也。雨俱為賊,而君子屑為之辨哉?
凡亂臣之欲攘奪人國也,其君以正而承大統,則抑不敢蔑天理以妄幹之;其蔑理以妄幹者,則速以自滅,王莽、朱泚是已。劉彧乘君弑而受命於賊,蕭鸞與蕭衍比而弑其君,皆賊也,而後賊乘之以進。
繇此言之,則漢獻帝之所以終見脅於權臣者,董卓弑其君兄而己受之,則亦賊之徒也;故袁紹、韓馥欲不以為君,而曹操姑挾以為自篡之資。“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承平無事之日,天子不能行之於匹夫,而況權奸之在肘腋乎?己為賊,而欲弭人之弗賊也不能。
賊者,互相利而互相害者也。修之於泰,善見之於歡,且不足辨其孰君而孰臣,況修與善見而屑為之軒輊哉?假修以正而絀善見者,隋人得國於宇文,宇文得國於修,因推以為統,而君子奚擇焉?
二十三
梁武之始立也,懲齊政之鄙固,而崇虛文以靡天下之士,尚寬弛以佚天下之民,垂四十年,而國政日以偷廢。於時拓拔衰亂,高歡、宇文泰方爭閧於其穴,梁多收其不守之土、不服之人,高歡西掣而請和,蓋中原大有可圖之機矣。
帝知其可圖,亟思起而有事,而吏治荒,軍政圮,舉目無可共理之人才,乃揀何敬容、朱異簿領之才而授之以國。敬容、異之不可大受,固也;然舍之而又將誰托也?徐勉、周舍稱賢矣,以實求之,一觴一詠,自謂無損於物,而不知其損之已深者也。
敬容勤於吏事,而“持荷作柱持荷作鏡”之誚,已繁興於下。自非貪權嗜利之小人如異者,誰甘犯當世之非笑而仆仆以為國效功。大弛之餘,一張而百害交生,則勉與舍養癰不治,而敬容、異亟用刀鍼以傷其腠理,交相殺人,而用刀鍼者徒屍其咎也。
史稱晉、宋以來,宰相皆以文義自逸,豈其然哉?王導、謝安勿論已,王華、王曇首、謝弘微,夫豈無文義者,而政理清嚴,一時稱治,虔矯苛細之小人,又何足以乘墉而攻之?
有解散紀綱以矜相度者,而後刻覈者以興,老、莊之弊,激為申、韓;庸遝之傷,反為躁競;勢也。一柔一剛,不適有恒,而小狐濟矣。思患而豫防之,豈患至而急反之哉?
二十四
梁分諸州為五品,以大小為牧守高下之差,而定升降之等,立此法者朱異也。然唐製:州縣有畿、赤、望、緊、雄、上、中、下之別,垂及於今,亦有腹、邊、衝、疲、繁、簡、調除之法,皆祖此焉。
夫異之為此,未可以其人而盡非之也。古者諸侯之國,以提封之大小,差五等之尊卑;以疆域之遠近,定五服之內外;固不名之為諸侯而一之矣。
州郡亦猶是也,政有勞逸,民有淳澆,賦役有多寡,防禦有緩急,而人才有長短,惡容不為之等邪?顧其為法,為治之求得其理也,非為人之求遂其欲而設也。大非以寵,小非以辱也。
腹裏之安,雖大而非安危之寄;邊方之要,雖小而固非菲薄所堪。大而繁者以任才臣,而非以裕清流而使富;小而簡者以養貞士,而非以窘罣議者而使偷。
而不然者,人競於饒,而疲者以居孤陋無援之士,則窮鄉下邑,守令挾日暮途遠之心,倒行逆施,民重困而盜以興,職此繇矣。
朱異之法,以異國降人邊陲之地為下州,則亂政也。以安富遂巧宦之欲,而使頑懦之夫困邊民、開邊釁,日蹙國而國因以危。
後世北鄙南荒,寇亂不息,莫不自守吏召之,非分品之製不善,而所以分之者逆其理也。邊之重於腹也,瘠之重於饒也,拔邊瘠之任置之腹饒之上,以勸能吏,以賤貪風,是在善通其法而已矣。
二十五
武帝以玄談相尚,陶弘景作詩以致譏,何敬容對客而興歎,論者皆謂其不能諫止而托之空言。非可以責二子也。弘景身處事外,可微言而不可切諫,固已。彼其沈溺已深,敬容雖在位,其能以口舌爭乎?
至謂二子舍浮屠而攻老、莊,則尤非也。自晉以來,支、許、生、肇之徒,皆以莊生之說緣飾浮屠,則老、莊、浮屠說合於一久矣。嚐覽昭明太子二諦義,皆以王弼、何晏之風旨詮浮屠之說。
空玄之說息,則浮屠不足以興,陶、何之論,拔本之言也。夫浮屠之禍人國,豈徒糜金錢、營塔廟、縱遊惰、逃賦役已乎,其壞人心、隳治理者,正在疑莊疑釋、虛誕無實之淫辭也。
蓋嚐論之,古今之大害有三:老、莊也,浮屠也,申、韓也。三者之致禍異,而相沿以生者,其歸必合於一。不相濟則禍猶淺,而相沿則禍必烈。
莊生之教,得其氾濫者,則蕩而喪誌,何晏、王衍之所以敗也;節取其大略而不淫,以息苛煩之天下,則王道雖不足以興,而猶足以小康,則文、景是已。若張道陵、寇兼之、葉法善、林靈素、陶仲文之流,則巫也。巫而托於老、莊,非老、莊也。
浮屠之修塔廟以事胡鬼,設齊供以飼髠徒,鳴鍾吹螺,焚香唄呪,亦巫風爾;非其創以誣民,充塞仁義者也。浮屠之始人中國,用誑愚氓者,亦此而已矣。故淺嚐其說而為害亦小,石虎之事圖澄,姚興之奉摩什,以及武帝之糜財力於同泰,皆此而已。
害未及於人心,而未大傷於國脈,亦奚足為深患乎?其大者求深於其說,而西夷之愚鄙,猥而不逮。自晉以後,清談之士,始附會之以老、莊之微詞,而陵蔑忠孝、解散廉隅之說,始熺然而與君子之道相抗。
唐、宋以還,李翱、張九成之徒,更誣聖人性天之旨,使竄入以相亂。夫其為言,以父母之愛為貪癡之本障,則既全乎梟獍之逆,而小儒狂惑,不知惡也,樂舉吾道以殉之。
於是而以無善無惡、銷人倫、滅天理者,謂之良知;於是而以事事無礙之邪行,恣其奔欲無度者為率性,而雙空人法之聖證;於是而以廉恥為桎梏,以君父為萍梗,無所不為為遊戲,可夷狄,可盜賊,隨類現身為方便。
無一而不本於莊生之緒論,無一而不印以浮屠之宗旨。蕭氏父子所以相戕相噬而亡其家國者,後世儒者,沿染千年,以芟夷人倫而召匪類。
嗚呼!烈矣!是正弘景、敬容之所長太息者,豈但飾金碧以營塔廟,恣坐食以侈罷民,為國民之蝥螣矣哉?
夫二氏固與申、韓為對壘矣,而人之有心,猶水之易波,激而豈有定哉?心一失其大中至正之則,則此倡而彼隨,疾相報而以相濟。佛、老之於申、韓,猶鼙鼓之相應也,應之以申、韓,而與治道彌相近矣。
漢之所謂酷吏,後世之所謂賢臣也,至是而民之弱者死、疆者寇,民乃以殄而國乃以亡。嗚呼!其教佛、老者,其法必申、韓。故朱異以亡梁,王安石、張商英以亂宋。何也?虛寂之甚,百為必無以應用,一委於一切之法,督責天下以自逸,而後心以不操而自遂。
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故張居正蹙天下於科條,而王畿、李贄之流,益橫而無忌。何也?夫人重足以立,則退而托於虛玄以逃咎責,法急而下怨其上,則樂叛棄君親之說以自便,而心亡罪滅,抑可謂叛逆汩沒,初不傷其本無一物之天真。
繇此言之,禍至於申、韓而發乃大,源起於佛、老而害必生,而浮屠之淫xie,附莊生而始濫。端本之法,自虛玄始,區區巫鬼侈靡之風,不足誅也。斯陶、何二子所為舍浮屠而惡玄談,未為不知本也。
二十六
蘇綽之製治法,非道也,近乎道矣。宇文泰命綽作大誥,為文章之式,非載道之文也,近乎文矣。
其近焉者,異於道方明而襲之以飾其邪偽也,謂夫道晦已極,將啟其晦,不能深造,而乍與相即也。天下將響於治,近道者開之先,此殆天乎!非其能近,故曰近道。天開之,使以漸而造之,故曰乍與相即也。
治道自漢之亡而晦極矣。非其政之無一當於利病也,謂夫言政而無一及於教也。綽以六條飭官常,首之以清心,次之以敷化,非其果能也,自治道亡,無有以此為天下告者,而綽獨舉以為治之要領。
自是而後,下有王仲淹,上有唐太宗,皆沿之以起,揭堯、舜、周、孔之日月而與天下言之,綽實開之先矣。文章之體,自宋、齊以來,其濫極矣。
人知其淫yan之可惡也,而不知相率為偽之尤可惡也。南人倡之,北人和之,故魏收、邢子才之徒,與徐、庾而相仿佛。懸一文章之影跡,役其心以求合,則弗論其為駢麗、為輕虛、而皆偽。
人相習於相擬,無複有繇衷之言,以自鳴其心之所可相告者。其貞也,非貞也;其淫也,亦非淫也;而心喪久矣。故弗獲已,裁之以六經之文以變其習。
夫苟襲矣,則襲六經者,亦未有以大愈於彼也,而言有所止,則浮蕩無實之情,抑亦為之小戢。故自隋而之唐,月露風雲未能衰止,而言不繇衷、無實不祥者,蓋亦鮮矣,則綽實開之先矣。
宇文氏滅高齊而以行於山東,隋平陳而以行於江左,唐因之,而治術文章鹹近於道,生民之禍為之一息,此天欲啟晦,而泰與綽開先之功亦不可誣也。非其能為功也,天也。
嗚呼!治道之裂,壞於無法;文章之敝,壞於有法。無法者,惟其私也;有法者,惟其偽也;私與偽橫行,而亂惡乎訖!胡元之末,亂極矣,而吳、越之俊士,先出其精神以蕩滌宋末淫mi繁亂之文,文章之係亦大矣哉!
六代之敝,敝於淫曼;淫曼者,花鳥錦綺為政,而人無心。宋之敝,亦敝於淫曼;淫曼者,多其語助,繁其呼應,而人無氣。無心而人尋於篡弑,無氣而人屈於禽狄。徐、庾、邢、魏之流波,綽挽之矣。孰有能挽蘇洵、曾鞏之流波者乎?俟之來哲。
二十七
賀琛上書論事,其他亦平平耳,最要者,聽百司莫不奏事,使鬥筲詭進,壞大體以竊威福,此亡國敗家必然之券也。妄言幹進者,大端有二:一則毛舉小務之興革也,一則鉤索臣下之纖過也。若此者,名為利國,而實以病國;名為利民,而實以病民;害莫烈焉。
法雖善,久而必有罅漏矣,就其罅漏而彌縫之,仍一備善之法也。即聽其罅漏,而失者小,全者大,於國民未傷也。妄言者,指其罅漏以譏成法,則必滅裂成法而大反之,歆之以斯須之小利,亦洋洋乎其可聽矣。
不知百弊乘之,蠹國殃民而壞風俗,此流毒於天下而失民心之券也。賢者之周旋視履而無過者亦鮮矣,剛柔之偏倚,博大謹嚴之異誌,皆有過也。
貪廉之分,判於雲泥,似必不相涉矣,而欲求介士之纖微,則非夷、惠之清和,必有可求之瑕璺。
君天下者,因其材,養其恥,勸進於善,固有所覆蓋而不章,以全國體、存士節,非不審也。
乃小人日伺其隙,而糾之於細微,言之者亦鑿鑿矣,士且側足求全而不逸於罪罟,則人且塗飾細行以免咎,曲徇宵小以求容,而鍥刻之怨,獨歸於上,此流毒於薦紳而失士心之券也。民心離,士心不附,上有餘怨,下有溢怒,國家必隨之以傾。
故非舜之智,不能取善於耕徒釣侶也;非孔子之聖,不能擇善於同行之三人也。是以垂纊塞耳,垂旒蔽目,心持天下之大公,外杜辯言之邪徑,然後潤色先型,甄別士品,民安於野,吏勸於廷。至治之臻,豈其察小辨微之瑣瑣者哉!
周德長而秦祚短,非千秋之永鑒與?武帝不納琛之格言,而為之辭曰:“專聽生奸,獨任成亂。乃二世之委趙高,元後之付王莽。”抑豈知秦法密而後趙高得誌,王莽秉國,頌功德者皆疏賤之吏民邪?琛言未冷,梁社旋亡,圖存保國者,尚以察察為戒哉!
二十八
神智乘血氣以盛衰,則自少而壯,自壯而老,凡三變而易其恒。貞於性者正,裕於學者正,則藏之密,植之固,而血氣自盛,智不為蕩;血氣自衰,智不為耗;衛武公之所以為睿聖也。
梁武帝之初,可謂智矣。裴叔業要之北奔,則知群小之害不及遠;蕭穎胄欲請救於魏,則知示弱戎狄之非策;蕭淵藻誣鄧元起之反,則料其為誣;敕曹景宗下韋睿,則知師和必克。
任將有功,圖功有成,雖非宋武之習兵而製勝,而其籌得喪也,堅定而無回惑,於事幾亦孔晰矣。
至其受侯景之降,居之內地,蕭介危言而不聽;未幾,聽高澄之紿,許以執景,傅岐苦諫而不從;旋以景為腹心,旋以景為寇讎,旋推誠而信非所信,旋背約而徒啟其疑,茫乎如舟行霧中而不知所屆,截然與昔之審勢度情者,明暗杳不相及;蓋帝於時年已八十有五矣,血氣衰而智亦為之槁也。
智者,非血氣之有形者也,年愈邁,閱曆愈深,情之順逆,勢之安危,尤輕車熟路之易為馳也,而帝奚以然也?其智資於巧以乘時變,而非德之慧,易為涸也。且其中歲以後,薰染於浮屠之習,蕩其思慮。
夫浮屠既已違於事理矣,而浮慧之流,溢為機變,無執也,可無恒也;無礙也,可無不為也;恍惚而變遷,以浪擲其宗社人民而無所顧恤,斯豈徒朱異、謝舉之熒之哉?抑非老至耄及之神智衰損之為也,神不宅形,而熟慮卻顧之心思,蕩散而不為內主矣。夫君子立本於仁義,而充之以學,年雖邁,死則死矣,智豈與之俱亡哉?
二十九
父子兄弟之恩,至於武帝之子孫而絕滅無餘矣。唯蕭綜凶忍而疑於東昏之子,其他皆非蠭目豺聲如商臣,帝亦未有蔡景之慝,所以然者,豈非慈過而傷慈之致哉?
正德之逆也,見帝而泣;蕭綸之悖也,語蕭確而亦泣。繹也、範也、譽也、詧也,雖無致死以救君父之心,而皆援戈以起。然而遷延坐視,內自相圖,骨肉相吞,置帝之困餓幽辱而不相顧也。
且其人非無智可謀,無勇可鼓;而大器之篤孝以安死,方等之忘身而自靖,鹹有古烈士之風焉。敘之以禮,誨之以道,約之以法,掖之以善,皆王室之輔也;抑豈若晉惠之愚、劉劭之凶,不可革易也乎?
慈而無節,寵而無等,尚婦寺之仁,施禽犢之愛,望恩無已,則挾怨益深,諸子之惡,非武帝陷之,而豈其不仁至此哉?
而不但此也,人主之廢教於子者,類皆縱之於淫sheng美色狗馬馳逐之中。而帝身既不然,教且不爾,是以諸子皆有文章名理之譽,而固多智數。
然而所習而讀者,宮體之淫詞;所研諸慮者,浮屠之邪說;二者似無損於忠孝之大節,而固不然也。子不雲巧言鮮仁?則言巧而仁忘,仁忘而恩絕矣。
若浮屠者,以緣生為種性,自來自去於分段生死之中,父母者,貪欲癡愛之障也,以眾生平等視之,見其危亡,悲湣而已,過此又奚容捐自有之生緣以殉其難乎?二者中於人心,則雖禽呴魚沫,相合以相親;而相離以相叛,不保之於勢窮力蹙之日矣。
然則謂帝慈之已過者,非果慈也,視其子無殊於虎,以大慈普攝投身飼之而已。其學不仁,其教無父,雖得天下,不能一旦居,豈有爽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