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李宗閔欲逐鄭覃,而李德裕亟薦之,文宗自內宣出,除覃為禦史大夫。宗閔曰:“事皆宣出,安用中書?”其妨賢之情,固不可揜然以官守言,則職之所宜爭;以國事言,則內降斜封之弊,所宣早杜其漸也。
崔潭峻以“八年天子聽其行事”折之,詎足以服宗閔哉?鄭覃經術議論果勝大任,人主進一善士,昭昭然揭日月而行之,製下中書,孰敢違者?假令宗閔抗命而中沮,即可按蔽賢之辟,施以斥逐。
乃若有所重畏而偷發於其所不及覺,以與宰相爭勝負之機,其陋有如此者。宗閔得持國憲官常以忿懟於下,以此而求折朋dang之危機,宜其難矣。
故同馬溫公曰:“明不能燭,疆不能斷,使朝廷有黨,人主當以自咎。”其說韙矣。乃又曰:“不當以罪群臣。”則於君子立身事上、正己勿求之道,未協於理;而獎輕儇、啟怨尤、激紛爭之害,不可複弭。
元祐、紹聖之際,狺狺如也,卒以滅裂國事,取全盛之宋而亡之。一言之失,差以千裏,可不慎哉!
黜陟之權,人主之所以靖guo也;格心之道大臣之所以自靖也;進退之節,語默之宜,君子之所以立身也。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踰其度。
故人主不審於賢奸之辨,而用舍不決,使小人與君子交持於廷,誠宰相。之所深憂。然小人者,豈能矯君心之必不然者,而脅上以從已哉?則格心者本也,適人者末也。但令崇奢佞鬼、耽酒漁色、牟利殃民、狎宦豎、通女謁之害,一一檠括於宮庭之嗜好;則事之可否、理之得失、人之貞邪,無所蔽窒,而小人自不足以群聚而爭勝。
若其格心之道已盡,而君惛不知,容小人之相牴啎,則引身以退,杜口忘言,用養國家之福,而禍不自我而興。故孔子去魯,不爭季孫之權。孟子去齊,不折王馭之佞。在國則忘身,去國則忘世,身之安也,天下之福也。
如或不得於君,不容於小人,乞身事外,猶且紛紜接納,進人士而與結他日之援。為憂國計與?適以激國事之非;為進賢計與?適以貽賢者之傷。
氣盈技癢,憤懣欲舒,且與浮薄之士,流連於山川詩酒之中,播歌謠以泄悁疾,抑或生而有再用之情,沒而有子孫之計,樹人自輔,悅己者容,乃使詭躁之夫,依附以希他日之進,黨禍乃成,交爭並峙,立身之不慎也,事上之不誠也,素位不安,害延於國,為人臣而若此,昝亦奚辭?乃曰“不當以罪群臣”,不已過與?
即其在位之日,道在匡君,而人才之進退,國有常典,官有定司,固非好惡欲伸,唯己所任。一大臣進,而望風飾行以求當於端揆者,千百其群也。言論相符、行止相應者,不使退就銜勒,奚必利民而衛國,特以競勝於異己耳。苟可以取盈,然且破法而為非常之舉,汲引而懷取必之心,則唯以所好者之升沈為憂喜,而君父生民或忘之矣。質之夙夜,詎可雲精白乃心乎?
夫德裕之視宗閔,其得失迥矣。而內不能卻崔潭峻、王踐言之奧援,外不能忘牛僧孺、楊虞卿之私怨,則使文宗推心德裕,使汲引其所好者置於要地,而宗閔不敢或違也,終不可得。
其後武宗亦既獨任之矣,未久而白敏中、令狐綯複起,以盡反其局。豈非德裕乘權之日,恃主知之深厚,聚朋好以充廷,而不得誌者如伏火石中,得水而爆烈哉?
夫元祐亦猶是也,皆為君子者進則呴呴、退猶躍躍,導人心於嚚訟而不可遏也。以宰相之進退歸人主,以卿尹之黜陟歸所司,正己盡誠,可則行,否則止,絕新進之攀附,聽天命之廢興,雖有小人,何所乘以自立為黨?其不然也,而曰“不可以責群臣”也,無惑乎溫公之門有蘇軾諸人之尋戈矛於不已也。
六
杜牧憤河朔三鎮之跋扈,傷府兵之廢敗,而建議欲追複之,徒為巵言,貽後世以聽熒耳。牧知藩鎮之強在府兵既廢之後,而不知惟府兵之積弱,是以蕃兵重,邊將驕,欺唐之無兵,以馴致於桀驁而不可複詰也。
且當太和之世,豈獨河北之抗命哉?澤潞、山南無非擁疆兵以傲岸者。而欲取區區聽命之州郡,勞其農而兵之,散其兵而農之,則國愈無兵、民愈困、亂將愈起。甚矣!空言無實,徒以熒慕古者之聽,而流禍於來今,未有已也。
府兵之害,反激而為藩鎮,勢所必然,禍所必趨,已論之詳矣。乃若杜牧所言有可取,而唐之初製尚可支百年者,則十六衛是已。
十六衛以畜養戎臣儲將帥之用者也,天下之兵各分屬焉,而環王都之左右,各有守駐以待命,蓋分合之勢,兩得之矣。分之為十六,則其權不專,不致如晉、宋以後方州撫領擁兵而篡逆莫製也。統之以十六,則其綱不弛,不致如宋之廂軍解散弱靡以成乎積衰也。
夫邊不能無兵,邊兵不可以更戍而無固心,必矣。兵之為用,有戰兵焉,有守兵焉。守兵者,欲其久住,而衛家即以衛國者也;而守之數不欲其多,千人乘城,十萬之師不能卒拔,而少則無糧薪不給之憂。
戰兵者,欲其遄往而用其新氣者也;一戰之勇,功賞速效,虜退歸休,抑可無長征怨望之情。然則十六衛之與邊兵,互設以相濟,寇小人,則邊兵守而有餘,寇大人,則邊兵可固守以待,而十六衛之帥,唯天子使,以帥其屬而戰焉。若夫寇盜有竊發之心,逆臣萌不軌之誌,則十六衛中天下以林立,而誰敢恣意以逞狂圖乎?
唯是十六衛之兵,必召募挑選,歸營訓練,而不可散之田畝,則三代以下必然之理勢,不可以寓兵於農之陳言,坐受其弊者也。就其地食其食,無千裏飛挽之勞;就其近屬其衛,無居中遙製之病;衛率巡之,所司練之,有司供億之,皆甚便也。
此則唐初之善製,不必府兵而可行之後世者也。以杜牧之時,尤可決行於一朝,非若府兵之久敝而不可再興者,何也?河朔之叛臣不可遽奪,而內地猶可為也。
且自憲宗以來,淄青、淮蔡、西川、淮南、賊平之日,兵不可散,固可移矣;成德、盧龍、魏博歸命之日,兵不能罷,亦可調矣。以恩恤之,以威臨之,仍使為兵,而稍移易之,固皆不安南畝習於戎行者,又何難於措置之有哉?朝無人焉,慮不及此,而後天下終不可得而平。牧固不足以及此,而漫無憂國之心者,又勿論已。
七
甘露之變,殺生除拜皆決於中尉,文宗不得與知,而李石、鄭覃於其時受宰相之命,二子病矣!君子之進退,必以其正;其以身任國家之大政也,必以其可為之時。
血濺於獨柳之下,而麻宣於殿陛之閑,二子者,譽望素隆,而何為其然邪?曰:此未可以為二子病也。夫二子於此,雖欲辭相而義之所不許也。
梅福之棄官,申屠蟠之辭召,位未高,君未知有我,且時已敝極而無可為也。留正出國門而宋幾危,陳宜中奔占城而宋遂亡,偷免於危殆,以倡人心之離散,無生人之氣矣。夫二子者,唐之大臣,而為文宗所矜重者也。
天子不勝於宦豎,兵刃交加於扆,掠奪縱橫於內省,三相囚係以磔徇,天子之僅保其首領者一閑耳。
二李之黨,分析以去;裴中立以四朝元老,俯首含羞;二子不出而薄收其潰敗之局,以全天子、安社稷,將付之誰氏而可哉?
幸而二李之黨與宦豎之未相結納,而訓、注始事宦官而中叛之,故仇士良輩無心腹之大臣引與同惡,特循資望而授政柄於二子,是以匪人不進,誅殺止於數人而不濫及。使二子者畏避而引去,宵人乘隙投中尉之門,以驟起而執政,其禍更當何如邪?
夫二子之受相位而不辭,非乘閑以希榮,蓋誅夷在指顧之閑而有所不避也。六巡邊使疾驅人京,聲言盡殺朝士以恐喝搢紳,李石安坐省署以弭其暴橫。
於斯時也,石固以腰領妻孥為社稷爭存亡,為衣冠爭生死,可不謂忠誠篤悱、居易俟命之君子乎?江西、湖南欲為宰相召募衛卒,而石不許,刺客橫行,刃及馬尾,固石所豫知而聽之者也。
薛元賞之能行法於神策軍將,恃有石也;宋申錫之枉得以複伸,覃為之也。止滔天之水者,因其潰濫而徐理之,卒之仇士良之威不敢逞,文宗得以令終,而武宗能弭其亂,自二子始基之矣。皎皎硜硜之節,惡足為二子責邪?唐無靜正誠篤之大臣,李石其庶幾乎!覃其次矣。
八
聽言以用人,不惑於小人,而能散朋dang以靖guo,蓋亦難矣。雖然,無難也。有人於此,而或為之言曰:是能陳善道、糾過失以匡君德者也;是能決大疑、定大計以固國本者也;是能禁奸邪、裁佞倖以清國紀者也;是能紓民力、節浮費以裕國用者也;是能建國威、思遠略以靖邊疆者也。如此,則聽之而試之察之,驗其前之所已效,審其才之所可至,而任之也可以不疑。
假不如其言,而覆按之、遠斥之,未晚也。有人於此,而或為之言曰:是久抑而宜伸者也;是資望已及、當獲大用、而或沮之者也;是其應得之位祿與某某等、而獨未簡拔者也;是嚐蒙恩知遇,而落拓不偶、為人所重惜者也。如此,則挾進退以為恩怨,視榮寵為已應得,以與物競,而相獎於富貴利達,以恤私而不知有君父者矣,不待辨而知其為朋dang之奸、小人之要結矣。
楊嗣複托宦官諷文宗以召用李宗閔,而文宗欲量移之。計其為辭,不過曰:是固陛下宰輔,流落可矜而已矣;抑不過曰:是蓋李德裕之以朋dang相抑,李訓、鄭注之以邪佞相陷而已矣。
夫德裕之所逐,固無可辭於小人;而訓、注之所排,豈必定為君子;抑問其昔居輔弼之任,所建立者奚若耳。若夫無益於國,而徒屍顯秩,則已概可知矣,其黨固不能為之辭。而但以曾充宰相,遂不可使失寵祿,將天子以天位任賢才使修天職,而止於屈者伸之,邑鬱欲得者憐而授之,是三公論道之尊,僅如黃葉以止兒啼矣。
嗣複曰:“事貴得中。”洵如其言,亦以平二李之不平,使無偏重而已;其以平其不平者,各厭其富貴利達之欲而已。天子無進賢退不肖之權,但為群臣謀爵祿之去留以消怨忌,是尚得謂天下之有天子乎?
況其所謂得中者,隻以漸引小人而撓善類邪!宋徽宗標建中之號,而奸邪遂逞。無他,其所謂中者,夫人欲富貴利達,兩相敵而中分之謂也。上無綱,下無恥,習以成風,為君子者,亦曰是久處田閑,宜為汲引者也。朋dang惡得而禁,士習惡得而端,國是惡得而定乎?
李宗閔欲逐鄭覃,而李德裕亟薦之,文宗自內宣出,除覃為禦史大夫。宗閔曰:“事皆宣出,安用中書?”其妨賢之情,固不可揜然以官守言,則職之所宜爭;以國事言,則內降斜封之弊,所宣早杜其漸也。
崔潭峻以“八年天子聽其行事”折之,詎足以服宗閔哉?鄭覃經術議論果勝大任,人主進一善士,昭昭然揭日月而行之,製下中書,孰敢違者?假令宗閔抗命而中沮,即可按蔽賢之辟,施以斥逐。
乃若有所重畏而偷發於其所不及覺,以與宰相爭勝負之機,其陋有如此者。宗閔得持國憲官常以忿懟於下,以此而求折朋dang之危機,宜其難矣。
故同馬溫公曰:“明不能燭,疆不能斷,使朝廷有黨,人主當以自咎。”其說韙矣。乃又曰:“不當以罪群臣。”則於君子立身事上、正己勿求之道,未協於理;而獎輕儇、啟怨尤、激紛爭之害,不可複弭。
元祐、紹聖之際,狺狺如也,卒以滅裂國事,取全盛之宋而亡之。一言之失,差以千裏,可不慎哉!
黜陟之權,人主之所以靖guo也;格心之道大臣之所以自靖也;進退之節,語默之宜,君子之所以立身也。居其位,安其職,盡其誠而不踰其度。
故人主不審於賢奸之辨,而用舍不決,使小人與君子交持於廷,誠宰相。之所深憂。然小人者,豈能矯君心之必不然者,而脅上以從已哉?則格心者本也,適人者末也。但令崇奢佞鬼、耽酒漁色、牟利殃民、狎宦豎、通女謁之害,一一檠括於宮庭之嗜好;則事之可否、理之得失、人之貞邪,無所蔽窒,而小人自不足以群聚而爭勝。
若其格心之道已盡,而君惛不知,容小人之相牴啎,則引身以退,杜口忘言,用養國家之福,而禍不自我而興。故孔子去魯,不爭季孫之權。孟子去齊,不折王馭之佞。在國則忘身,去國則忘世,身之安也,天下之福也。
如或不得於君,不容於小人,乞身事外,猶且紛紜接納,進人士而與結他日之援。為憂國計與?適以激國事之非;為進賢計與?適以貽賢者之傷。
氣盈技癢,憤懣欲舒,且與浮薄之士,流連於山川詩酒之中,播歌謠以泄悁疾,抑或生而有再用之情,沒而有子孫之計,樹人自輔,悅己者容,乃使詭躁之夫,依附以希他日之進,黨禍乃成,交爭並峙,立身之不慎也,事上之不誠也,素位不安,害延於國,為人臣而若此,昝亦奚辭?乃曰“不當以罪群臣”,不已過與?
即其在位之日,道在匡君,而人才之進退,國有常典,官有定司,固非好惡欲伸,唯己所任。一大臣進,而望風飾行以求當於端揆者,千百其群也。言論相符、行止相應者,不使退就銜勒,奚必利民而衛國,特以競勝於異己耳。苟可以取盈,然且破法而為非常之舉,汲引而懷取必之心,則唯以所好者之升沈為憂喜,而君父生民或忘之矣。質之夙夜,詎可雲精白乃心乎?
夫德裕之視宗閔,其得失迥矣。而內不能卻崔潭峻、王踐言之奧援,外不能忘牛僧孺、楊虞卿之私怨,則使文宗推心德裕,使汲引其所好者置於要地,而宗閔不敢或違也,終不可得。
其後武宗亦既獨任之矣,未久而白敏中、令狐綯複起,以盡反其局。豈非德裕乘權之日,恃主知之深厚,聚朋好以充廷,而不得誌者如伏火石中,得水而爆烈哉?
夫元祐亦猶是也,皆為君子者進則呴呴、退猶躍躍,導人心於嚚訟而不可遏也。以宰相之進退歸人主,以卿尹之黜陟歸所司,正己盡誠,可則行,否則止,絕新進之攀附,聽天命之廢興,雖有小人,何所乘以自立為黨?其不然也,而曰“不可以責群臣”也,無惑乎溫公之門有蘇軾諸人之尋戈矛於不已也。
六
杜牧憤河朔三鎮之跋扈,傷府兵之廢敗,而建議欲追複之,徒為巵言,貽後世以聽熒耳。牧知藩鎮之強在府兵既廢之後,而不知惟府兵之積弱,是以蕃兵重,邊將驕,欺唐之無兵,以馴致於桀驁而不可複詰也。
且當太和之世,豈獨河北之抗命哉?澤潞、山南無非擁疆兵以傲岸者。而欲取區區聽命之州郡,勞其農而兵之,散其兵而農之,則國愈無兵、民愈困、亂將愈起。甚矣!空言無實,徒以熒慕古者之聽,而流禍於來今,未有已也。
府兵之害,反激而為藩鎮,勢所必然,禍所必趨,已論之詳矣。乃若杜牧所言有可取,而唐之初製尚可支百年者,則十六衛是已。
十六衛以畜養戎臣儲將帥之用者也,天下之兵各分屬焉,而環王都之左右,各有守駐以待命,蓋分合之勢,兩得之矣。分之為十六,則其權不專,不致如晉、宋以後方州撫領擁兵而篡逆莫製也。統之以十六,則其綱不弛,不致如宋之廂軍解散弱靡以成乎積衰也。
夫邊不能無兵,邊兵不可以更戍而無固心,必矣。兵之為用,有戰兵焉,有守兵焉。守兵者,欲其久住,而衛家即以衛國者也;而守之數不欲其多,千人乘城,十萬之師不能卒拔,而少則無糧薪不給之憂。
戰兵者,欲其遄往而用其新氣者也;一戰之勇,功賞速效,虜退歸休,抑可無長征怨望之情。然則十六衛之與邊兵,互設以相濟,寇小人,則邊兵守而有餘,寇大人,則邊兵可固守以待,而十六衛之帥,唯天子使,以帥其屬而戰焉。若夫寇盜有竊發之心,逆臣萌不軌之誌,則十六衛中天下以林立,而誰敢恣意以逞狂圖乎?
唯是十六衛之兵,必召募挑選,歸營訓練,而不可散之田畝,則三代以下必然之理勢,不可以寓兵於農之陳言,坐受其弊者也。就其地食其食,無千裏飛挽之勞;就其近屬其衛,無居中遙製之病;衛率巡之,所司練之,有司供億之,皆甚便也。
此則唐初之善製,不必府兵而可行之後世者也。以杜牧之時,尤可決行於一朝,非若府兵之久敝而不可再興者,何也?河朔之叛臣不可遽奪,而內地猶可為也。
且自憲宗以來,淄青、淮蔡、西川、淮南、賊平之日,兵不可散,固可移矣;成德、盧龍、魏博歸命之日,兵不能罷,亦可調矣。以恩恤之,以威臨之,仍使為兵,而稍移易之,固皆不安南畝習於戎行者,又何難於措置之有哉?朝無人焉,慮不及此,而後天下終不可得而平。牧固不足以及此,而漫無憂國之心者,又勿論已。
七
甘露之變,殺生除拜皆決於中尉,文宗不得與知,而李石、鄭覃於其時受宰相之命,二子病矣!君子之進退,必以其正;其以身任國家之大政也,必以其可為之時。
血濺於獨柳之下,而麻宣於殿陛之閑,二子者,譽望素隆,而何為其然邪?曰:此未可以為二子病也。夫二子於此,雖欲辭相而義之所不許也。
梅福之棄官,申屠蟠之辭召,位未高,君未知有我,且時已敝極而無可為也。留正出國門而宋幾危,陳宜中奔占城而宋遂亡,偷免於危殆,以倡人心之離散,無生人之氣矣。夫二子者,唐之大臣,而為文宗所矜重者也。
天子不勝於宦豎,兵刃交加於扆,掠奪縱橫於內省,三相囚係以磔徇,天子之僅保其首領者一閑耳。
二李之黨,分析以去;裴中立以四朝元老,俯首含羞;二子不出而薄收其潰敗之局,以全天子、安社稷,將付之誰氏而可哉?
幸而二李之黨與宦豎之未相結納,而訓、注始事宦官而中叛之,故仇士良輩無心腹之大臣引與同惡,特循資望而授政柄於二子,是以匪人不進,誅殺止於數人而不濫及。使二子者畏避而引去,宵人乘隙投中尉之門,以驟起而執政,其禍更當何如邪?
夫二子之受相位而不辭,非乘閑以希榮,蓋誅夷在指顧之閑而有所不避也。六巡邊使疾驅人京,聲言盡殺朝士以恐喝搢紳,李石安坐省署以弭其暴橫。
於斯時也,石固以腰領妻孥為社稷爭存亡,為衣冠爭生死,可不謂忠誠篤悱、居易俟命之君子乎?江西、湖南欲為宰相召募衛卒,而石不許,刺客橫行,刃及馬尾,固石所豫知而聽之者也。
薛元賞之能行法於神策軍將,恃有石也;宋申錫之枉得以複伸,覃為之也。止滔天之水者,因其潰濫而徐理之,卒之仇士良之威不敢逞,文宗得以令終,而武宗能弭其亂,自二子始基之矣。皎皎硜硜之節,惡足為二子責邪?唐無靜正誠篤之大臣,李石其庶幾乎!覃其次矣。
八
聽言以用人,不惑於小人,而能散朋dang以靖guo,蓋亦難矣。雖然,無難也。有人於此,而或為之言曰:是能陳善道、糾過失以匡君德者也;是能決大疑、定大計以固國本者也;是能禁奸邪、裁佞倖以清國紀者也;是能紓民力、節浮費以裕國用者也;是能建國威、思遠略以靖邊疆者也。如此,則聽之而試之察之,驗其前之所已效,審其才之所可至,而任之也可以不疑。
假不如其言,而覆按之、遠斥之,未晚也。有人於此,而或為之言曰:是久抑而宜伸者也;是資望已及、當獲大用、而或沮之者也;是其應得之位祿與某某等、而獨未簡拔者也;是嚐蒙恩知遇,而落拓不偶、為人所重惜者也。如此,則挾進退以為恩怨,視榮寵為已應得,以與物競,而相獎於富貴利達,以恤私而不知有君父者矣,不待辨而知其為朋dang之奸、小人之要結矣。
楊嗣複托宦官諷文宗以召用李宗閔,而文宗欲量移之。計其為辭,不過曰:是固陛下宰輔,流落可矜而已矣;抑不過曰:是蓋李德裕之以朋dang相抑,李訓、鄭注之以邪佞相陷而已矣。
夫德裕之所逐,固無可辭於小人;而訓、注之所排,豈必定為君子;抑問其昔居輔弼之任,所建立者奚若耳。若夫無益於國,而徒屍顯秩,則已概可知矣,其黨固不能為之辭。而但以曾充宰相,遂不可使失寵祿,將天子以天位任賢才使修天職,而止於屈者伸之,邑鬱欲得者憐而授之,是三公論道之尊,僅如黃葉以止兒啼矣。
嗣複曰:“事貴得中。”洵如其言,亦以平二李之不平,使無偏重而已;其以平其不平者,各厭其富貴利達之欲而已。天子無進賢退不肖之權,但為群臣謀爵祿之去留以消怨忌,是尚得謂天下之有天子乎?
況其所謂得中者,隻以漸引小人而撓善類邪!宋徽宗標建中之號,而奸邪遂逞。無他,其所謂中者,夫人欲富貴利達,兩相敵而中分之謂也。上無綱,下無恥,習以成風,為君子者,亦曰是久處田閑,宜為汲引者也。朋dang惡得而禁,士習惡得而端,國是惡得而定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