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宋齊邱請徐知誥除輸錢代折之法,令丁稅悉輸穀、帛,繇是江、淮曠土益辟,國民兩富,其故何也?
楊氏之有國也,西北不踰淮,東不過常州,南不過宣州,皆水國也。時無冬夏,日無畫夜,舟楫可通,無浹旬在道之久,無越山閘水之難,則所輸粟、帛,無黦敝紅朽之患,民固無推轂經時之費,無耗蠹賠償之害,惡得而不利也?地無幾,稅亦有涯,上之受而藏之也,亦不致曆年未放、淹滯陳腐之傷,上亦惡得而不利也?
且於時天下割裂,封疆各守,戰爭日尋,商賈不通,民有有餘之粟、帛,無可貿遷以易金錢,江、淮之閑,無銅、鉛之產以供鼓鑄,而必待錢於異國,粟、帛滯而錢窮,取其有餘,不責其不足,耕夫紅女,得粒米寸絲而可應追呼,非四海一家,商賈通而金錢易得之比也。
是以齊邱言之,知誥行之,因其時,就其地,以撫其人民,而國民交利,豈虛也哉?
惟然,而不可以為古今天下之通法,亦較然矣。轉輸於數千裏之外,越崇山,踰絕險,堰涸水,犯狂濤,一石之費,動踰數倍,漂流濕壞,重責追償,山積藪藏,不堪衣食,謂齊邱、知誥為良法而師之,民以死,國以貧,豈有爽乎?舟行而汲者以盂水,林居而樵者以手折薪,市廛而欲效之,其愚也,不待哂也。十畝之農,計粒而炊乃不餒,鬻蔬之子,以囊貯錢乃不失,陶、猗而欲師之,其窮也,可立待也。聞古人一得之長,據陳言而信為良法,若此類者眾矣!困天下以自困,不足與有言,久矣。
十六
徐溫大破錢鏐,知誥請乘勝東取蘇州,溫念離亂久而民困,因鏐之懼,戢兵息民,使兩地各安其業,而曰“豈不樂哉”?藹然仁者之言乎!自廣明喪亂以來,能念此者誰邪?而不謂溫以武人之能爾也。
均與人為倫,則不忍人之死,人之同心也,而習氣能奪之。天方降割於民,於是數不仁之人倡之,而鼓動天下,以胥流於殘忍,非必有利存焉,害且隨之如影響。
而汶汶逐逐,唯殺是甘,群起以相為流轉。乃習氣者,無根株者也。
有一人焉,一念之明,一言之中,一事之順,幸而有其成效,則相因以動,而惻隱羞惡之天良複伸於天下,隨其力之大小、心之醇疵,以為其感動之遠近,苟被其澤,無不見功於當時,延及於數世,則楊行密是已。
當行密之時,朱溫、秦宗權、李罕之、高駢之流,凶風交扇於海內。乘權者既忘民之死,民亦自忘其死;乘權者既以殺人為樂,民亦以相殺為樂;剽奪爭劫,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而若不容已者,莫能解也。
行密起於卒伍,亦力戰以有江、淮,乃忽退而自念,為固本保邦之謀,屢勝朱溫,顧且畫地自全,而不急與虎狼爭食。於是工、淮、之寡妻弱子幸保其腰領,以授之徐溫。溫乃以知全民之為利,而歆動以生其不忍昧之心。
蓋自是江、淮之謀臣戰士,乘暴興之氣,河決火延,以塗人肝腦於原野者,皆廢然返矣。故撫有江、淮,至於李煜而幾為樂土。溫之所謂樂者,人鹹喻焉而保其樂,溫且幾於仁者,要皆行密息浮情、斂狂氣、於習氣熾然之中所培植而生起者也。則行密之為功於亂世,亦大矣哉!
嗚呼!習氣之動也,得意則驕以益盈,失勢則激而妄逞,仰不見有天,俯不見有地,外不知有人,內不知有己。易曰:“迷複,凶。”唯其迷,是以不複,有能複者,然後知其迷也。一十年不克”,“七日而反”,存乎一人一念而已矣。當乾坤流血之日,而溫有是言,以留東南千裏之生命於二十餘年,雖一隅也,其所施及者廣矣!
極亂之世,獨立以導天下於惻隱羞惡之中,勿憂其孤也,將有繼起而成之者,故行密之後,必有徐溫。此天地之心也,不可息焉者也。
十七
嚴下吏之貪,而不問上官,法益峻,貪益甚,政益亂,民益死,國乃以亡。
群有司眾矣,人望以廉,必不可得者也。中人可以自全,不肖有所憚而不敢,皆視上官而已。
上官之虐取也,不即施於百姓,必假手下吏以為之漁獵,下吏因之以讎其箕斂,然其所得於上奉之餘者亦僅矣。而百姓之怨毒詛呪,乃至叩閽號愬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賊害之所自生。下吏既與上官為鷹犬,複代上官受縲絏,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
將責上官以嚴糾下吏之貪,可使無所容其私乎?此尤必不可者也。胥為貪,而狡者得上官之心,其虐取也尤劇,其獻也彌豐;唯瑣瑣簞豆之闒吏,吝纖芥以封殖,參劾在前而不恤,顧其為蠹於民者,亦無幾也。且有慎守官廉,偶一不撿而無從置辯者矣。
故下吏之貪,非人主所得而治也,且非居中秉憲者之所容糾也,唯嚴之於上官而已矣。嚴之於上官,而貪息於守令,下逮於簿尉胥隸,皆喙息而不敢逞。君無苛核之過,民無訟上之愆,豈必炫明察以照窮簷哉?吏安職業,民無怨尤,而天下已平矣。
下吏散於郡邑,如彼其遼闊也,此受誅而彼固不戢,巧者逃焉,幸者免焉。上官則九州之大,十數人而已,司憲者弗難知也;居中司憲者,二三人而已,天子弗難知也。顧佐潔身於臺端,而天下無貪吏,握風紀之樞,以移易清濁之風者,止在一人。
慎之於選任之日,獎之以君子之道,奚必察於偏方下邑而待小民之訐訟其長上乎?楊廷式按縣令之受賕,請先械係張崇,而曰“崇取民財,轉獻都統”,歸責於徐知誥也。可謂知治本矣。
十八
張承業之忠,忠於沙陀耳,或曰“唐之遺忠”。豈定論哉?李存勗得傳國寶,將稱帝,承業亟諫止之,欲其滅朱氏,求唐後複立之,削平吳、蜀,則天下自歸,雖高祖、太宗複生,不敢複居其上,以立萬世之基,此其以曹操、劉裕處存勗,而使長有天下也明甚,豈果有存唐複辟之心乎?使能求唐後以立邪?則朱溫篡奪之日,可早立以收人心,承業噤不一語,而必待朱氏既滅之後,此則何心?
惡莫大於弑君,而篡國次之。篡者,北麵稱臣而又攘奪之之謂也。
若夫故主已亡,乘天下無君以自立,則抑可從末減矣。使沙陀滅逆賊,定天下,而退守臣服,洵忠臣之效也。沙陀即不能然,而承業以此為誌,功雖不就,自不損其孤忠。乃承業不然,陽奉李氏,為沙陀欺天下之囮。
藉令果如其言,朱氏滅,吳、蜀平,建不世之功,擁震主之威,然後脅贅疣之君,奉神器以歸己;為之君者,柔懦而安於亡,則如晉恭帝之欣然執筆而終不免於鴆,如其挾不平以圖存,則成濟之刃且剚其胸,存勗之果成乎篡弑,而李氏之子,以頸血易一日之袞冕,不已慘乎?
躁人之意計,偷求一旦之尊榮;奸人之權謀,敢竊欺天之名義。承業奄人耳,盡心於沙陀,而欲欺天下,無足怪者,君子固不可罔也。
存勗不從其策,猶得免於篡弑之元惡,而李氏之苗裔,不致如元魏、宇文之赤族。飾虛名以伏隱慝,猶且謂承業之忠於唐也。導天下以偽而賊仁義,必斯言也夫!
十九
朱溫滅後,五姓之主中土者,皆旋奪於握兵之臣,即不能奪,而稱兵以思奪者,此撲而彼興,無他,唯無相而已。無相者,非必其時之無人也。抑非偏任武人,而相不能操國柄也。藉令有其人,欲授之國柄,固將不能。何也?崛起之日,初不與聞大計,一旦稱帝,姑且求一二人以具員而置之百僚之上,如仗象然,誰從而聽之哉?
李存勗之欲為帝久矣,日率將士以與朱氏爭存亡,而內所任者故奄張承業,外則姑以馮道司筆墨而已。未嚐一日運目遊心於天下士,求一可任者,與定大謀、經畫天下之治理。
至於梁勢將傾、眾爭勸進之日,乃就四鎮判官求一二人以為相。大謀非所與聞。大任非所夙擬,其主雖聞名而非所矜式,其將相雖覿麵而不與周旋,一旦加以枚卜之虛名,使處百僚之上。彼挾百戰之功匡扶以起者,固曰:何從有此忽起在位之人居吾上邪?彼固藉我以取富貴,而惡能不唯我是從乎?漢高相蕭何,乃至叱諸將之功為狗而不怒者,實有大服其心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豆盧革、盧程依戎幕以起家,惡足勝其任哉?名之曰相,實均於無相,樞密得操其行止,藩鎮直視為衙官,天子孤立,心膂無托,奪之也如吹槁,弗複有難焉者矣。
天下可無相也,則亦可無君也。相輕於鴻毛,則君不能重於泰山也。
故胡氏曰:“人主之職,在論相而已。”大有為者,求之夙,任之重,得一二人,而子孫黎民世食其福矣。
二十
君臣、父子,人之大倫也。世衰道喪之日,有無君臣而猶有父子者,未有無父子而得有君臣者也。自朱溫以至柴氏,七姓十五人,據中士而稱帝,天下後世因而帝之。乃當時之臣民,固不傾心奉之以為君,劫於其威而姑號之曰天子,君臣之倫,至此而滅裂盡矣。
尤可憫者,並其父子而亂之。漫取一人而子之,遂謂之子;漫推一鬼而祖考之,遂謂之祖考;於是神怒於上,人迷於下,父子之恩,以名相假,以利相蒙,其與禽獸之聚散也奚別?如是而猶望天下之有君臣也,必不可得之數矣。
沙陀夷酋耳,唐蔑天逆理而賜之姓,遂假以競於朱溫曰:吾李氏子也。存勗稱帝,仍號曰唐,以高祖、太宗、懿宗、昭宗、雜朱邪執宜、朱邪赤心之中而祖之,唐之祖宗,能不恫怨於幽乎?嗣是而徐知誥者,不知為誰氏之子,乃自撰五世名諱,選吳王恪而祖之。
嗚呼!蔑論隴西之苗裔,猶散處於人閑;天之弗祐,亡則之耳,絕則絕耳,何忍取夷狄盜賊之子而以為子孫哉?所謂辱甚於死亡也。後世史官猶從而獎之,曰:此唐也,可以紹李氏之統者也。
天理無餘,人心盡椓,至此而人不足以存矣。詩不雲乎?“謂他人父,終莫我顧。”逆風所煽,號為天子者且然,又何怪乎賈謐、秦熺之爚亂天常也。
二十一
李存勗不可以為天子,然固將帥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禦之,與韓信齒。奚以明其然邪?
之走也捷於虎,卒為虎獲者,數反顧也。規規恃其穴以為所據,其偶敗也,急奔而護其穴,其勝也,複慮人之乘己而內熒,於是內未潰而外失可乘之機,敵且蹙之使自斃於穴中,未有不敗者也。存勗知此矣。
自克用以來,太原其根本也,則澤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險一失,則井陘之道且危。存勗殫全力以圖東方,澶、鄆懸隔千裏之外,閑以趙、魏,潞州叛,澤州陷,太原內蹙,而東出之師,若脊斷而不能舉。
於斯時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鄆以旋師而西顧,乃一受其掣,而踉蹌以返,王彥章之流,躡其跡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計此決矣,李繼韜之內叛,視若疥癬;澤州之失,唯惜裴約,而棄若贅疣;急攻楊劉,疾趨汴、雒,一戰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
太原自克用修繕城隍以來,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於東方,繼韜雖狡,梁人雖鷙,必不敢遽爾合圍,不憂歸師之夾逼。敵見吾視澤、潞之亂若罔聞,則益不測吾之所為,膽先自破,沮其乘虛之計,而河上之師終恃此以為撓我之令圖,則慮我之情緩,而相防之計疏。
此一舉而襲梁都、夷友貞、平河南,規恢之大略也。微韓信,孰足以及此?謂存勗為將帥之才,非虛加之矣。
納其身於內,而外日陵乘而不能禦;投其身於外,則內雖未固而自可無虞;大略可以不傾,則姑置之,而縱橫遊衍,無不可以自得,此處身之善地,即安心之妙術也。
嗚呼!知此者鮮矣。項羽急返西楚,而漢追之;唐置太原,聽劉武周、梁師都之侵犯,以亟攻東都,而三寇皆夷;得失之機,決於此耳。庸人怙其所已得,誌士忘其所已能,誌量之不齊,善敗之所自殊也。
知此者,可與立功,可與定亂,可與進善,可與廣業。明此者哲,昧此者愚,豈徒用兵為然哉?
宋齊邱請徐知誥除輸錢代折之法,令丁稅悉輸穀、帛,繇是江、淮曠土益辟,國民兩富,其故何也?
楊氏之有國也,西北不踰淮,東不過常州,南不過宣州,皆水國也。時無冬夏,日無畫夜,舟楫可通,無浹旬在道之久,無越山閘水之難,則所輸粟、帛,無黦敝紅朽之患,民固無推轂經時之費,無耗蠹賠償之害,惡得而不利也?地無幾,稅亦有涯,上之受而藏之也,亦不致曆年未放、淹滯陳腐之傷,上亦惡得而不利也?
且於時天下割裂,封疆各守,戰爭日尋,商賈不通,民有有餘之粟、帛,無可貿遷以易金錢,江、淮之閑,無銅、鉛之產以供鼓鑄,而必待錢於異國,粟、帛滯而錢窮,取其有餘,不責其不足,耕夫紅女,得粒米寸絲而可應追呼,非四海一家,商賈通而金錢易得之比也。
是以齊邱言之,知誥行之,因其時,就其地,以撫其人民,而國民交利,豈虛也哉?
惟然,而不可以為古今天下之通法,亦較然矣。轉輸於數千裏之外,越崇山,踰絕險,堰涸水,犯狂濤,一石之費,動踰數倍,漂流濕壞,重責追償,山積藪藏,不堪衣食,謂齊邱、知誥為良法而師之,民以死,國以貧,豈有爽乎?舟行而汲者以盂水,林居而樵者以手折薪,市廛而欲效之,其愚也,不待哂也。十畝之農,計粒而炊乃不餒,鬻蔬之子,以囊貯錢乃不失,陶、猗而欲師之,其窮也,可立待也。聞古人一得之長,據陳言而信為良法,若此類者眾矣!困天下以自困,不足與有言,久矣。
十六
徐溫大破錢鏐,知誥請乘勝東取蘇州,溫念離亂久而民困,因鏐之懼,戢兵息民,使兩地各安其業,而曰“豈不樂哉”?藹然仁者之言乎!自廣明喪亂以來,能念此者誰邪?而不謂溫以武人之能爾也。
均與人為倫,則不忍人之死,人之同心也,而習氣能奪之。天方降割於民,於是數不仁之人倡之,而鼓動天下,以胥流於殘忍,非必有利存焉,害且隨之如影響。
而汶汶逐逐,唯殺是甘,群起以相為流轉。乃習氣者,無根株者也。
有一人焉,一念之明,一言之中,一事之順,幸而有其成效,則相因以動,而惻隱羞惡之天良複伸於天下,隨其力之大小、心之醇疵,以為其感動之遠近,苟被其澤,無不見功於當時,延及於數世,則楊行密是已。
當行密之時,朱溫、秦宗權、李罕之、高駢之流,凶風交扇於海內。乘權者既忘民之死,民亦自忘其死;乘權者既以殺人為樂,民亦以相殺為樂;剽奪爭劫,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而若不容已者,莫能解也。
行密起於卒伍,亦力戰以有江、淮,乃忽退而自念,為固本保邦之謀,屢勝朱溫,顧且畫地自全,而不急與虎狼爭食。於是工、淮、之寡妻弱子幸保其腰領,以授之徐溫。溫乃以知全民之為利,而歆動以生其不忍昧之心。
蓋自是江、淮之謀臣戰士,乘暴興之氣,河決火延,以塗人肝腦於原野者,皆廢然返矣。故撫有江、淮,至於李煜而幾為樂土。溫之所謂樂者,人鹹喻焉而保其樂,溫且幾於仁者,要皆行密息浮情、斂狂氣、於習氣熾然之中所培植而生起者也。則行密之為功於亂世,亦大矣哉!
嗚呼!習氣之動也,得意則驕以益盈,失勢則激而妄逞,仰不見有天,俯不見有地,外不知有人,內不知有己。易曰:“迷複,凶。”唯其迷,是以不複,有能複者,然後知其迷也。一十年不克”,“七日而反”,存乎一人一念而已矣。當乾坤流血之日,而溫有是言,以留東南千裏之生命於二十餘年,雖一隅也,其所施及者廣矣!
極亂之世,獨立以導天下於惻隱羞惡之中,勿憂其孤也,將有繼起而成之者,故行密之後,必有徐溫。此天地之心也,不可息焉者也。
十七
嚴下吏之貪,而不問上官,法益峻,貪益甚,政益亂,民益死,國乃以亡。
群有司眾矣,人望以廉,必不可得者也。中人可以自全,不肖有所憚而不敢,皆視上官而已。
上官之虐取也,不即施於百姓,必假手下吏以為之漁獵,下吏因之以讎其箕斂,然其所得於上奉之餘者亦僅矣。而百姓之怨毒詛呪,乃至叩閽號愬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賊害之所自生。下吏既與上官為鷹犬,複代上官受縲絏,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
將責上官以嚴糾下吏之貪,可使無所容其私乎?此尤必不可者也。胥為貪,而狡者得上官之心,其虐取也尤劇,其獻也彌豐;唯瑣瑣簞豆之闒吏,吝纖芥以封殖,參劾在前而不恤,顧其為蠹於民者,亦無幾也。且有慎守官廉,偶一不撿而無從置辯者矣。
故下吏之貪,非人主所得而治也,且非居中秉憲者之所容糾也,唯嚴之於上官而已矣。嚴之於上官,而貪息於守令,下逮於簿尉胥隸,皆喙息而不敢逞。君無苛核之過,民無訟上之愆,豈必炫明察以照窮簷哉?吏安職業,民無怨尤,而天下已平矣。
下吏散於郡邑,如彼其遼闊也,此受誅而彼固不戢,巧者逃焉,幸者免焉。上官則九州之大,十數人而已,司憲者弗難知也;居中司憲者,二三人而已,天子弗難知也。顧佐潔身於臺端,而天下無貪吏,握風紀之樞,以移易清濁之風者,止在一人。
慎之於選任之日,獎之以君子之道,奚必察於偏方下邑而待小民之訐訟其長上乎?楊廷式按縣令之受賕,請先械係張崇,而曰“崇取民財,轉獻都統”,歸責於徐知誥也。可謂知治本矣。
十八
張承業之忠,忠於沙陀耳,或曰“唐之遺忠”。豈定論哉?李存勗得傳國寶,將稱帝,承業亟諫止之,欲其滅朱氏,求唐後複立之,削平吳、蜀,則天下自歸,雖高祖、太宗複生,不敢複居其上,以立萬世之基,此其以曹操、劉裕處存勗,而使長有天下也明甚,豈果有存唐複辟之心乎?使能求唐後以立邪?則朱溫篡奪之日,可早立以收人心,承業噤不一語,而必待朱氏既滅之後,此則何心?
惡莫大於弑君,而篡國次之。篡者,北麵稱臣而又攘奪之之謂也。
若夫故主已亡,乘天下無君以自立,則抑可從末減矣。使沙陀滅逆賊,定天下,而退守臣服,洵忠臣之效也。沙陀即不能然,而承業以此為誌,功雖不就,自不損其孤忠。乃承業不然,陽奉李氏,為沙陀欺天下之囮。
藉令果如其言,朱氏滅,吳、蜀平,建不世之功,擁震主之威,然後脅贅疣之君,奉神器以歸己;為之君者,柔懦而安於亡,則如晉恭帝之欣然執筆而終不免於鴆,如其挾不平以圖存,則成濟之刃且剚其胸,存勗之果成乎篡弑,而李氏之子,以頸血易一日之袞冕,不已慘乎?
躁人之意計,偷求一旦之尊榮;奸人之權謀,敢竊欺天之名義。承業奄人耳,盡心於沙陀,而欲欺天下,無足怪者,君子固不可罔也。
存勗不從其策,猶得免於篡弑之元惡,而李氏之苗裔,不致如元魏、宇文之赤族。飾虛名以伏隱慝,猶且謂承業之忠於唐也。導天下以偽而賊仁義,必斯言也夫!
十九
朱溫滅後,五姓之主中土者,皆旋奪於握兵之臣,即不能奪,而稱兵以思奪者,此撲而彼興,無他,唯無相而已。無相者,非必其時之無人也。抑非偏任武人,而相不能操國柄也。藉令有其人,欲授之國柄,固將不能。何也?崛起之日,初不與聞大計,一旦稱帝,姑且求一二人以具員而置之百僚之上,如仗象然,誰從而聽之哉?
李存勗之欲為帝久矣,日率將士以與朱氏爭存亡,而內所任者故奄張承業,外則姑以馮道司筆墨而已。未嚐一日運目遊心於天下士,求一可任者,與定大謀、經畫天下之治理。
至於梁勢將傾、眾爭勸進之日,乃就四鎮判官求一二人以為相。大謀非所與聞。大任非所夙擬,其主雖聞名而非所矜式,其將相雖覿麵而不與周旋,一旦加以枚卜之虛名,使處百僚之上。彼挾百戰之功匡扶以起者,固曰:何從有此忽起在位之人居吾上邪?彼固藉我以取富貴,而惡能不唯我是從乎?漢高相蕭何,乃至叱諸將之功為狗而不怒者,實有大服其心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豆盧革、盧程依戎幕以起家,惡足勝其任哉?名之曰相,實均於無相,樞密得操其行止,藩鎮直視為衙官,天子孤立,心膂無托,奪之也如吹槁,弗複有難焉者矣。
天下可無相也,則亦可無君也。相輕於鴻毛,則君不能重於泰山也。
故胡氏曰:“人主之職,在論相而已。”大有為者,求之夙,任之重,得一二人,而子孫黎民世食其福矣。
二十
君臣、父子,人之大倫也。世衰道喪之日,有無君臣而猶有父子者,未有無父子而得有君臣者也。自朱溫以至柴氏,七姓十五人,據中士而稱帝,天下後世因而帝之。乃當時之臣民,固不傾心奉之以為君,劫於其威而姑號之曰天子,君臣之倫,至此而滅裂盡矣。
尤可憫者,並其父子而亂之。漫取一人而子之,遂謂之子;漫推一鬼而祖考之,遂謂之祖考;於是神怒於上,人迷於下,父子之恩,以名相假,以利相蒙,其與禽獸之聚散也奚別?如是而猶望天下之有君臣也,必不可得之數矣。
沙陀夷酋耳,唐蔑天逆理而賜之姓,遂假以競於朱溫曰:吾李氏子也。存勗稱帝,仍號曰唐,以高祖、太宗、懿宗、昭宗、雜朱邪執宜、朱邪赤心之中而祖之,唐之祖宗,能不恫怨於幽乎?嗣是而徐知誥者,不知為誰氏之子,乃自撰五世名諱,選吳王恪而祖之。
嗚呼!蔑論隴西之苗裔,猶散處於人閑;天之弗祐,亡則之耳,絕則絕耳,何忍取夷狄盜賊之子而以為子孫哉?所謂辱甚於死亡也。後世史官猶從而獎之,曰:此唐也,可以紹李氏之統者也。
天理無餘,人心盡椓,至此而人不足以存矣。詩不雲乎?“謂他人父,終莫我顧。”逆風所煽,號為天子者且然,又何怪乎賈謐、秦熺之爚亂天常也。
二十一
李存勗不可以為天子,然固將帥之才也,知用兵之略矣,得英主而禦之,與韓信齒。奚以明其然邪?
之走也捷於虎,卒為虎獲者,數反顧也。規規恃其穴以為所據,其偶敗也,急奔而護其穴,其勝也,複慮人之乘己而內熒,於是內未潰而外失可乘之機,敵且蹙之使自斃於穴中,未有不敗者也。存勗知此矣。
自克用以來,太原其根本也,則澤潞其喉吭也;太行之險一失,則井陘之道且危。存勗殫全力以圖東方,澶、鄆懸隔千裏之外,閑以趙、魏,潞州叛,澤州陷,太原內蹙,而東出之師,若脊斷而不能舉。
於斯時也,不知兵者,必且舍澶、鄆以旋師而西顧,乃一受其掣,而踉蹌以返,王彥章之流,躡其跡而乘之,太原其委命之墟矣。而存勗之計此決矣,李繼韜之內叛,視若疥癬;澤州之失,唯惜裴約,而棄若贅疣;急攻楊劉,疾趨汴、雒,一戰而朱氏以亡,其神矣哉!
太原自克用修繕城隍以來,非旦夕可拔者,大兵集於東方,繼韜雖狡,梁人雖鷙,必不敢遽爾合圍,不憂歸師之夾逼。敵見吾視澤、潞之亂若罔聞,則益不測吾之所為,膽先自破,沮其乘虛之計,而河上之師終恃此以為撓我之令圖,則慮我之情緩,而相防之計疏。
此一舉而襲梁都、夷友貞、平河南,規恢之大略也。微韓信,孰足以及此?謂存勗為將帥之才,非虛加之矣。
納其身於內,而外日陵乘而不能禦;投其身於外,則內雖未固而自可無虞;大略可以不傾,則姑置之,而縱橫遊衍,無不可以自得,此處身之善地,即安心之妙術也。
嗚呼!知此者鮮矣。項羽急返西楚,而漢追之;唐置太原,聽劉武周、梁師都之侵犯,以亟攻東都,而三寇皆夷;得失之機,決於此耳。庸人怙其所已得,誌士忘其所已能,誌量之不齊,善敗之所自殊也。
知此者,可與立功,可與定亂,可與進善,可與廣業。明此者哲,昧此者愚,豈徒用兵為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