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太祖數微行,或以不虞為戒,而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英雄欺人,為大言耳。其微行也,以己之幸獲,虞人之相效,察群情以思豫製,私利之褊衷,猜防之小智,**之所以衰也。
野史載其乘輦以出,流矢忽中輦板,上見之,乃大言曰:“射死我,未便到汝。“流矢者,即其使人為之也。則微行之頃,左右密護之術,必已周矣。而諫者曰“萬一不虞“,徒貽之笑而已。
凡人主之好微行也有三,此其一也。其下,則狂蕩嬉遊,如劉子業諸君耳。其次,則苛察以為能,而或稱其念在國民,以伺官箴之汙潔、民生之苦樂、國事之廢舉者也。
若此者,其求治彌亟,其近道彌似,其自信彌堅;而小則以亂,大則以亡。迄乎亂與亡而不悔其失,亦愚矣哉!何也?兩足之所至,兩目之所覘,兩耳之所聞,斤斤之明,詹詹之智,以與天下鬥捷,未有能勝者也。
且夫人主而微行,自以為密,而豈果能密邪?趾未離乎禁闈,期已泄於近幸;形一涉乎通逵,影已徹乎窮巷;此之伺彼也有涯,而彼之伺此也無朕。
於是懷私挾佞者,飾慧為樸,行諂以戇,醜正而相許,黨奸而相獎,麵受其欺,背貽其笑,激怒沽恩,而國是不可複詰矣。即令其免乎此也,一事之得,不足以蓋小人;一行之疵,不足以貶君子;一人之恩怨,不足以定仁暴;一方之利病,不足以概海隅。
而偶得之小民者,無稽弗詢,溢美溢惡,遂信為無心之詞,自矜其察微之睿,以定黜陟,以衡興革,以用刑賞,以權取與,而群臣莫敢爭焉。此尤不待奸人之詭道相要,而坐受其蠹。小之以亂,大之以亡,振古如斯,而自用者不察,良足悲已!
夫欲成天下之務,必詳其理;欲通天下之誌,必達其情。然而人主之所用其聰明者,固有方也。以求俊乂,塚宰公而側陋舉矣;以察官邪,憲臣廉而貪墨屏矣;以平獄訟,廷尉慎而誣罔消矣;以處危疑,相臣忠而國本固矣。
故人主之所用智以辨臧否者,不出三數人,而天下皆服其容光之照。自朝廷而之藩牧,自藩牧而之郡邑,自郡邑而之鄉保。聽鄉保之情者,邑令也;聽邑令之治者,郡守也;聽郡守之政者,藩牧也。
因是而達之廷臣,以周知天下之故。遺其小利,懲其大害,通其所窮,疏其所壅。於是而匹夫匹婦私語之情,天子垂旒纊而坐照之以無遺。天下之足,皆吾足也;天下之目,皆吾目也;天下之耳,皆吾耳也。能欺其獨知,而不能掩其眾著,明主之術,恃此而已矣。愚氓一往之情辭,不屑聽也。而況宵人之投隙以售奸者哉!
古之聖王,詢芻蕘、問工瞽、建鞀鼓、以達臣民之隱者,為己救過也,非以察人也。微行者反是,察愈密,聽愈惑,自貽敗亡而不悟。故曰良足悲已!故微行者有三,而皆君道之所惡。若宋祖者,即不微行,亦豈有攘臂相仍以奪其所奪於人者乎?則亦均之乎愚而已矣。
七
劉禪、孫皓之容於晉,非晉之厚也,誠有以致之也。劉先主以漢(主)[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賢圖治,民用乂安,尚矣。孫文台奮身郡將,討董卓,複雒京,父子三世,退保吳、楚,民不受兵者百餘年。
天之所佑,人之所懷,司馬氏弗能重違而絕其世,有不可絕者在也。禪雖闇,皓雖虐,非稱兵首難、爚亂天紀者;降為臣仆,足償其愆,而惡容殄滅乎?
李煜、孟昹、劉鋹以降王而享國封,受賓恪之禮,非其所應得者也,宋之厚也。
跡其先世,無積累之功,無鞏固之守,存乎蓬艾之閑,偷以自王,不足以當白馬之淫威久矣。其降為皂隸,可無餘憾。而優渥之禮加乎其身,故曰:宋之厚也。
雖然,責蜀、粵、江左之亢僭爭衡,不夙奉正朔於汴、雒,而以俘虜之刑處之,則又不可。臣服者,必有所服也;歸命者,必有所歸也;有君而後有臣,猶有父而後有子也。唐亡以來,天下之無君久矣。
朱溫,賊也;李存勖、石敬瑭,沙陀之部夷也;劉知遠、郭威,乘人之熸,乍踞其位,猶螢之耀於夜也。剖方州而稱帝,僅得其十之二三。特以汴、雒之墟為唐故宮之址,乘虛襲處,而無識者遂題之以正統。
如是而欲雄桀足恃者納土稱臣,以戴為共主,天其許之而人其順之乎?故徐溫、孟知祥、劉岩之與朱、李、石、劉相為等夷,而非賊非夷,較猶愈焉。則其後嗣之守土不臣,勢窮而後納款,固君子所矜,而弗容苛責者也。
若夫因亂竊立,窮蹙而俘,宜膺王者之誅;則抑必首亂以劫奪,而非有再造之誌者耳。
項羽雖負罪有十,而誅秦猶因義憤,故漢高封魯公以厚葬之,而不掩其功。王莽之亂,人心思漢,諸劉鵲起,而隗囂、公孫述、張步、董憲之流,俶擾天紀,以殃求莫之民。楊廣凶淫,民雖靡止,而竇建德、蕭銑,徐圓朗乘之以掠殺既困之民;劉武周、梁師都、薛仁杲倚戎狄以戕諸夏;王世充受隋寵命,狐媚而售其攘奪。
凡此者,皆首禍於天下,無已亂之情而利於亂者也。故雖或降附,而私種懸,邱民鹹快。其與蜀、粵、江南,不可同日而語矣。王者上溯天心,下軫民誌,操不爽之權衡以行誅賞,差等之殊,不容紊也。
徐溫佐楊行密以禦畢師鐸、秦宗權之毒,而江、淮安。江、淮之亂,非楊、徐始之也。劉岩坐擁百粵,閉關自擅,而不毒民以與吳、楚爭強。
孟知祥即不據蜀疆,石、劉惴惴以偷立,契丹外逼,諸鎮內訌,救死不遑,固無能越劍閣以綏兩川也。
則此三方者,未嚐得罪於天人,嗣子保其遺業,嬰城以守,眾潰而後降,苟非殘忍惎害以為心,亦惡能以竇建德、蕭銑之誅,違理而逞其淫刑乎!
天之所怒者,首亂者也;人之所怨者,強爭者也。仁有不可施,義有不可襲,必如宋祖之優處降王,而後可曰忠厚。
八
口給以禦人,不能折也。衡之以理,度之以勢,即其禦我者以相詰,而固無難折。夫口給者,豈其信為果然哉?懷不可言之隱,相誘以相劫,而有口給之才,以濟其邪說,於是坐受其窮。
唯明主周知得失禍福之原,秉無私以照情偽之始終,則不待詰而其辯窮矣。曹翰獻取幽州之策,太祖謀之趙普。普曰:“翰取之,誰能守之?“太祖曰:“即使翰守之。“普曰:“翰死,誰守之?“而帝之辯遂窮。是其為言也,如春冰之脃,不待鑿而自破,而胡為受普之禦也!
取之與守,其難易較然矣。勞佚饑飽之勢既殊,而攻者處可進可退之地,人無固誌,守則生死之爭也。能奪之於強夷之手,而畏其不保乎?因其城壘,用其人民,收其芻糧,則蟻附者不能爭我於散地。
況幽州者,負西山,帶盧溝,遝嶂重崖以東迤於海,其視瀛、莫、河朔之曠野千裏,可恣[胡]騎(兵)之馳突者奚若?得幽州,則河朔之守撤;不得幽州,則趙、魏之野,莫非邊徼。能守趙、魏,而不能守幽州乎?
憂曹翰死而無能守幽州者,則姑置之,徒不憂守趙、魏之無人,抑將盡取大河南北而授之契丹也與?翰死而不能更得翰,則幽州之取愈亟矣。所患者,幽州不易得耳。既已得之,而使翰經理守之之事,則雖不如翰者,倚其所繕之營堡,食其所儲之米粟,用其所備之甲兵,自可百年而屹然以山立。繇漢以來,踞燕山以捅(邊)[狄],豈人皆如翰,而短垣卒不可逾,又何憂翰之不再得哉?
慮之遠者,亦知其所可知而已。呂後問漢高以社稷之臣,至於一再,則曰:“非汝所知。“非獨呂後之不知,漢高亦不知也。所可知者,育材有素,掄選有方,委任之以誠,駕馭之以禮,則雖百年以後之幹城,皆早卜其勳名之不爽。何事於曹翰膂力方剛之日,而憂其難繼哉?逆料後之無良將,而靳複其故宇;抑將料子孫之無令人,而早舉中夏投之戎(敵)[狄],以免爭戰之勞與?
故普之說,口誠給也;以其矛,攻其盾,破之折之,不待踟躕,而春冰立泮。然而以太祖之明,終屈於其邪說也,則抑有故矣。謂誰能守者,非謂才不足以守也;謂翰死無能如翰者,非謂世無如翰之才者也。
普於翰有重疑矣。而太祖曰:“無可疑也。“普則曰:“舍翰而誰可弗疑也?“幽燕者,士馬之淵藪也。天寶以來,範陽首亂,而平盧、魏博、成德相踵以叛。
不懲其失,舉以授之亢衡強夷之武人,使拊河朔以瞰中原,則趙氏之宗祏危矣!嗚呼!此其不言之隱,局蹐喔嘶於閨闈,而甘於朒縮者也。不亦可為大哀者乎!
夫直北塞垣之地,阻兵而稱亂者,誠有之矣。漢則盧綰、陳豨、彭寵、盧芳;唐則始於安祿山,終於劉仁恭父子。然方躍以起,旋仆以滅,亡漢唐者,豈在是哉?
且其擁兵自保,而北(邊)[狄]闌入之禍消,雖倔強不戢,猶為我吠犬以護門庭也。迨及朱溫屠魏博,李存勖滅劉守光,而後契丹之突騎長驅於河、汴,而莫之能遏。
禦得其道,則雖有桀驁之夫而無難芟刈。即其不然,割據稱雄者,猶且離且合,自守其疆域,以為吾藩棘。此之不審,小不忍而寧擲之敵人,以自貽憑陵之禍。
四顧懷疑,密謀而安於棄割,弗能告人曰吾之憂在此也,則口給之言,入乎耳而警於心;普曰:“翰未可信也,繼翰者愈可疑也“,則畫河自守,鞭易及而馬腹無憂耳。宋之君臣匿情自困,而貽六百年衣冠之禍,唯此而已矣。
乃若普者,則又不僅是。以幕客之雄,膺元勳之寵,睥睨將士,奄處其上,而固無以服其心也。陳橋之起,石守信等屍之,而普弗與;下江南,收西川,平兩粵,曹彬、潘美等任之,而普弗與;則當時推誠戮力之功臣,皆睨普而憤其軋己,普固有不與並立之勢,而日思虧替之以自安。
所深結主知以使倚為社稷臣者,豈計安天下以安趙氏哉?唯折抑武臣,使不得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而已。故其受吳、越之金,而太祖曰:“彼以為天下事盡繇書生也。“則太祖亦窺見其情,徒疑忌深而利其相製耳。
惟然,而太祖之任普也亦過矣。不仁者,不可與托國。則他日之惎害其子弟以固寵祿,亦何不可忍也!誠欲崇文治以消桀奡與!則若光武之進伏湛、卓茂,以敦樸純雅之風,抑幹戈之氣,自足以靖方夏而化強悍。
若湛、茂等者,皆忠厚(之)[立]心,而無陰騺鉗伏之小知者也。故功臣退處,而世效其貞。當宋之初,豈無其人,而奚必此懷槧倚門、投身戎幕之策士乎?
弗獲已,而竇儀、呂餘慶之猶在也,其愈於普也多矣。險詖之人,居腹心之地,一言而裂百代之綱維。嗚呼!是可為天下萬世痛哭無已者也。
九
曹翰之策取幽州,勿慮其不可守也,正惟欲取之而不克。何以明其然也?兵者,非可乍用而勝者也,非可於小康之世,眾誌惰歸而能當大敵者也。
宋承五代之餘,人厭幹戈,梟雄之氣衰矣。江南、蜀、粵之君臣,弄文墨,恣嬉遊,其甚者淫nue逞而人心解體,兵之所至,隨風而靡,宋於是乘之以有功。
彼未嚐誓死以守,此未嚐喋血以爭,如項羽、公孫述、竇建德、薛舉之幾勝幾負而始克者也。乃天下已收其八九,而將卒之情胥泮渙矣。
以此而驟與強夷相競,始易視之,中輕嚐之,卒且以一衄而形神交餒。故太宗之大舉北伐,驚潰披離而死傷過半。孰是曹翰之奮獨力以前,而可保堅城之遽下邪?
雖然,抑豈無以處此哉?漢高帝嚐困於白登矣,至武帝而幕南可無王庭;唐高祖嚐稱臣於突厥矣,至太宗而單騎可使卻走。
夫漢與唐,未嚐不偃戈息馬以靖天下也;未嚐不製功臣使蹲伏而不敢窺天位也;特不如趙普者惴惴畏人之有功,而折抑解散之,以偷安富貴。則遲之又久,而後起者藉焉,何憂天下之無英傑以供驅使哉?
句踐,一隅之君耳,生聚之,教訓之,卒以沼吳。惟長頸鳥喙之難與共功,而範蠡去,文種誅,以終滅於楚。一得一失之幾,決於君相之疑信,非繇天下之強弱,其(當)[亦]審矣。
以普忮害之小慧,而宋奉之為家法,上下師師,壹於猜忌。狄青、王德用且如芒刺之在背,惟恐不除焉。故秦檜相,而叩馬之書生知嶽侯之不足畏。
則趙普相,而曹翰之策不足以成功,必也。翰之以取幽州自任也,翰固未之思也。
十
記曰:“禮從其朔。“朔者,事之始也;從之者,不敢以後起之嗜欲狎鬼神也。又曰:“禮,時為大。“時者,情之順也;大之者,不忍於嗜欲之已開,而為鬼神禁之也。
是故燔黍而有敦黍,捭豚而有燔肉,玄酒而有三酒,太羹而有和羹。不廢其朔,質也,而將其敬,不從其情,則文也;不違其時,文也,而致其愛,不蘄乎美,則質也。兼敦而互成,仁人孝子之以事鬼神者乃盡之。
祭用籩、豆,周製也;夏殷以上,固有不可盡考者矣。不可考者,無自而仿為之,則以古之所可考者為朔。祭之用籩、豆、鉶、俎、敦、彝,仿周製而備其器,所以從朔而將其敬,非謂必是而後為鬼神之所歆也。
尊其祖而不敢褻,文治也,而質為之詘矣。太祖欲撤之,而用當時之器,過矣。過則自不能晏然於其心,而必為之怵惕,故未幾而複用之。然而其始之欲用當時之器,以順情而致養,亦未甚拂乎道也。
歉然不愜,而用祖考之所常禦;怵然中變,而存古人之所敬陳;皆心也。非資聞見以仿古,徇流俗以從時也。愛不忍忘,而敬不敢弛;質不忍靳,而文不敢替;故兩存之。於其必兩存者,可以察仁孝之動以天者矣。
雖然,其未研諸慮而精其義也。古者天子諸侯之事其先,歲有祫,時有享,月有薦。薦者,自天子達於庶人,而祭以等降。祭以文昭敬,位未尊而敬不得伸;薦以質盡愛,苟其親者而愛皆可致。
夫祭必有屍,有屍而有獻斯有酢,有酢斯有酬,有酬斯有繹,周洽彌綸,極乎文而不欲其相瀆。故尊罍設,玄酒陳,血膋燔,牲升首,太羹具,振古如斯。而籩、豆、鉶、俎、敦、彝,皆法古以重用其文,而後尊之也至;尊之也至,而後敬無不伸。
若夫薦,則有不必其然者矣。薦非不敬,而主乎愛;主乎愛,則順乎其時,而以利得其情。古之薦者,所陳之器、所獻之味無考焉。意者唯其時而不必於古與!
其器,習用而安之;其味,數嚐而甘之;仁人孝子弗忍絕也,則於薦設之焉可矣。且夫籩、豆、俎、鉶,亦非隆古之器矣;和羹、燔炙,亦非隆古之食矣;古今相酌,而古不廢今,於祭且然,而況薦乎?
漢、唐以下,所謂祭者皆薦也,未有舍今以從古者也。唯不敢不以從朔之心,留十一**百,則籩豆相仍,用誌追崇之盛。而古器與今器雜陳,古味與今味互進,酌其不相拂者,各以其候而遞用之,極致其敬愛,必有當也。而太祖未之講耳,卒然而撤之,卒然而複之,義不精而典禮不定,過矣。
然而其易之之情、複之之心,則固誠有於中憬然而不容抑者存也。有王者起,推此心以求合精於義,而質文交盡,存乎其人焉。非可以意之偶發而廢興之也。
太祖數微行,或以不虞為戒,而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英雄欺人,為大言耳。其微行也,以己之幸獲,虞人之相效,察群情以思豫製,私利之褊衷,猜防之小智,**之所以衰也。
野史載其乘輦以出,流矢忽中輦板,上見之,乃大言曰:“射死我,未便到汝。“流矢者,即其使人為之也。則微行之頃,左右密護之術,必已周矣。而諫者曰“萬一不虞“,徒貽之笑而已。
凡人主之好微行也有三,此其一也。其下,則狂蕩嬉遊,如劉子業諸君耳。其次,則苛察以為能,而或稱其念在國民,以伺官箴之汙潔、民生之苦樂、國事之廢舉者也。
若此者,其求治彌亟,其近道彌似,其自信彌堅;而小則以亂,大則以亡。迄乎亂與亡而不悔其失,亦愚矣哉!何也?兩足之所至,兩目之所覘,兩耳之所聞,斤斤之明,詹詹之智,以與天下鬥捷,未有能勝者也。
且夫人主而微行,自以為密,而豈果能密邪?趾未離乎禁闈,期已泄於近幸;形一涉乎通逵,影已徹乎窮巷;此之伺彼也有涯,而彼之伺此也無朕。
於是懷私挾佞者,飾慧為樸,行諂以戇,醜正而相許,黨奸而相獎,麵受其欺,背貽其笑,激怒沽恩,而國是不可複詰矣。即令其免乎此也,一事之得,不足以蓋小人;一行之疵,不足以貶君子;一人之恩怨,不足以定仁暴;一方之利病,不足以概海隅。
而偶得之小民者,無稽弗詢,溢美溢惡,遂信為無心之詞,自矜其察微之睿,以定黜陟,以衡興革,以用刑賞,以權取與,而群臣莫敢爭焉。此尤不待奸人之詭道相要,而坐受其蠹。小之以亂,大之以亡,振古如斯,而自用者不察,良足悲已!
夫欲成天下之務,必詳其理;欲通天下之誌,必達其情。然而人主之所用其聰明者,固有方也。以求俊乂,塚宰公而側陋舉矣;以察官邪,憲臣廉而貪墨屏矣;以平獄訟,廷尉慎而誣罔消矣;以處危疑,相臣忠而國本固矣。
故人主之所用智以辨臧否者,不出三數人,而天下皆服其容光之照。自朝廷而之藩牧,自藩牧而之郡邑,自郡邑而之鄉保。聽鄉保之情者,邑令也;聽邑令之治者,郡守也;聽郡守之政者,藩牧也。
因是而達之廷臣,以周知天下之故。遺其小利,懲其大害,通其所窮,疏其所壅。於是而匹夫匹婦私語之情,天子垂旒纊而坐照之以無遺。天下之足,皆吾足也;天下之目,皆吾目也;天下之耳,皆吾耳也。能欺其獨知,而不能掩其眾著,明主之術,恃此而已矣。愚氓一往之情辭,不屑聽也。而況宵人之投隙以售奸者哉!
古之聖王,詢芻蕘、問工瞽、建鞀鼓、以達臣民之隱者,為己救過也,非以察人也。微行者反是,察愈密,聽愈惑,自貽敗亡而不悟。故曰良足悲已!故微行者有三,而皆君道之所惡。若宋祖者,即不微行,亦豈有攘臂相仍以奪其所奪於人者乎?則亦均之乎愚而已矣。
七
劉禪、孫皓之容於晉,非晉之厚也,誠有以致之也。劉先主以漢(主)[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賢圖治,民用乂安,尚矣。孫文台奮身郡將,討董卓,複雒京,父子三世,退保吳、楚,民不受兵者百餘年。
天之所佑,人之所懷,司馬氏弗能重違而絕其世,有不可絕者在也。禪雖闇,皓雖虐,非稱兵首難、爚亂天紀者;降為臣仆,足償其愆,而惡容殄滅乎?
李煜、孟昹、劉鋹以降王而享國封,受賓恪之禮,非其所應得者也,宋之厚也。
跡其先世,無積累之功,無鞏固之守,存乎蓬艾之閑,偷以自王,不足以當白馬之淫威久矣。其降為皂隸,可無餘憾。而優渥之禮加乎其身,故曰:宋之厚也。
雖然,責蜀、粵、江左之亢僭爭衡,不夙奉正朔於汴、雒,而以俘虜之刑處之,則又不可。臣服者,必有所服也;歸命者,必有所歸也;有君而後有臣,猶有父而後有子也。唐亡以來,天下之無君久矣。
朱溫,賊也;李存勖、石敬瑭,沙陀之部夷也;劉知遠、郭威,乘人之熸,乍踞其位,猶螢之耀於夜也。剖方州而稱帝,僅得其十之二三。特以汴、雒之墟為唐故宮之址,乘虛襲處,而無識者遂題之以正統。
如是而欲雄桀足恃者納土稱臣,以戴為共主,天其許之而人其順之乎?故徐溫、孟知祥、劉岩之與朱、李、石、劉相為等夷,而非賊非夷,較猶愈焉。則其後嗣之守土不臣,勢窮而後納款,固君子所矜,而弗容苛責者也。
若夫因亂竊立,窮蹙而俘,宜膺王者之誅;則抑必首亂以劫奪,而非有再造之誌者耳。
項羽雖負罪有十,而誅秦猶因義憤,故漢高封魯公以厚葬之,而不掩其功。王莽之亂,人心思漢,諸劉鵲起,而隗囂、公孫述、張步、董憲之流,俶擾天紀,以殃求莫之民。楊廣凶淫,民雖靡止,而竇建德、蕭銑,徐圓朗乘之以掠殺既困之民;劉武周、梁師都、薛仁杲倚戎狄以戕諸夏;王世充受隋寵命,狐媚而售其攘奪。
凡此者,皆首禍於天下,無已亂之情而利於亂者也。故雖或降附,而私種懸,邱民鹹快。其與蜀、粵、江南,不可同日而語矣。王者上溯天心,下軫民誌,操不爽之權衡以行誅賞,差等之殊,不容紊也。
徐溫佐楊行密以禦畢師鐸、秦宗權之毒,而江、淮安。江、淮之亂,非楊、徐始之也。劉岩坐擁百粵,閉關自擅,而不毒民以與吳、楚爭強。
孟知祥即不據蜀疆,石、劉惴惴以偷立,契丹外逼,諸鎮內訌,救死不遑,固無能越劍閣以綏兩川也。
則此三方者,未嚐得罪於天人,嗣子保其遺業,嬰城以守,眾潰而後降,苟非殘忍惎害以為心,亦惡能以竇建德、蕭銑之誅,違理而逞其淫刑乎!
天之所怒者,首亂者也;人之所怨者,強爭者也。仁有不可施,義有不可襲,必如宋祖之優處降王,而後可曰忠厚。
八
口給以禦人,不能折也。衡之以理,度之以勢,即其禦我者以相詰,而固無難折。夫口給者,豈其信為果然哉?懷不可言之隱,相誘以相劫,而有口給之才,以濟其邪說,於是坐受其窮。
唯明主周知得失禍福之原,秉無私以照情偽之始終,則不待詰而其辯窮矣。曹翰獻取幽州之策,太祖謀之趙普。普曰:“翰取之,誰能守之?“太祖曰:“即使翰守之。“普曰:“翰死,誰守之?“而帝之辯遂窮。是其為言也,如春冰之脃,不待鑿而自破,而胡為受普之禦也!
取之與守,其難易較然矣。勞佚饑飽之勢既殊,而攻者處可進可退之地,人無固誌,守則生死之爭也。能奪之於強夷之手,而畏其不保乎?因其城壘,用其人民,收其芻糧,則蟻附者不能爭我於散地。
況幽州者,負西山,帶盧溝,遝嶂重崖以東迤於海,其視瀛、莫、河朔之曠野千裏,可恣[胡]騎(兵)之馳突者奚若?得幽州,則河朔之守撤;不得幽州,則趙、魏之野,莫非邊徼。能守趙、魏,而不能守幽州乎?
憂曹翰死而無能守幽州者,則姑置之,徒不憂守趙、魏之無人,抑將盡取大河南北而授之契丹也與?翰死而不能更得翰,則幽州之取愈亟矣。所患者,幽州不易得耳。既已得之,而使翰經理守之之事,則雖不如翰者,倚其所繕之營堡,食其所儲之米粟,用其所備之甲兵,自可百年而屹然以山立。繇漢以來,踞燕山以捅(邊)[狄],豈人皆如翰,而短垣卒不可逾,又何憂翰之不再得哉?
慮之遠者,亦知其所可知而已。呂後問漢高以社稷之臣,至於一再,則曰:“非汝所知。“非獨呂後之不知,漢高亦不知也。所可知者,育材有素,掄選有方,委任之以誠,駕馭之以禮,則雖百年以後之幹城,皆早卜其勳名之不爽。何事於曹翰膂力方剛之日,而憂其難繼哉?逆料後之無良將,而靳複其故宇;抑將料子孫之無令人,而早舉中夏投之戎(敵)[狄],以免爭戰之勞與?
故普之說,口誠給也;以其矛,攻其盾,破之折之,不待踟躕,而春冰立泮。然而以太祖之明,終屈於其邪說也,則抑有故矣。謂誰能守者,非謂才不足以守也;謂翰死無能如翰者,非謂世無如翰之才者也。
普於翰有重疑矣。而太祖曰:“無可疑也。“普則曰:“舍翰而誰可弗疑也?“幽燕者,士馬之淵藪也。天寶以來,範陽首亂,而平盧、魏博、成德相踵以叛。
不懲其失,舉以授之亢衡強夷之武人,使拊河朔以瞰中原,則趙氏之宗祏危矣!嗚呼!此其不言之隱,局蹐喔嘶於閨闈,而甘於朒縮者也。不亦可為大哀者乎!
夫直北塞垣之地,阻兵而稱亂者,誠有之矣。漢則盧綰、陳豨、彭寵、盧芳;唐則始於安祿山,終於劉仁恭父子。然方躍以起,旋仆以滅,亡漢唐者,豈在是哉?
且其擁兵自保,而北(邊)[狄]闌入之禍消,雖倔強不戢,猶為我吠犬以護門庭也。迨及朱溫屠魏博,李存勖滅劉守光,而後契丹之突騎長驅於河、汴,而莫之能遏。
禦得其道,則雖有桀驁之夫而無難芟刈。即其不然,割據稱雄者,猶且離且合,自守其疆域,以為吾藩棘。此之不審,小不忍而寧擲之敵人,以自貽憑陵之禍。
四顧懷疑,密謀而安於棄割,弗能告人曰吾之憂在此也,則口給之言,入乎耳而警於心;普曰:“翰未可信也,繼翰者愈可疑也“,則畫河自守,鞭易及而馬腹無憂耳。宋之君臣匿情自困,而貽六百年衣冠之禍,唯此而已矣。
乃若普者,則又不僅是。以幕客之雄,膺元勳之寵,睥睨將士,奄處其上,而固無以服其心也。陳橋之起,石守信等屍之,而普弗與;下江南,收西川,平兩粵,曹彬、潘美等任之,而普弗與;則當時推誠戮力之功臣,皆睨普而憤其軋己,普固有不與並立之勢,而日思虧替之以自安。
所深結主知以使倚為社稷臣者,豈計安天下以安趙氏哉?唯折抑武臣,使不得立不世之功以分主眷而已。故其受吳、越之金,而太祖曰:“彼以為天下事盡繇書生也。“則太祖亦窺見其情,徒疑忌深而利其相製耳。
惟然,而太祖之任普也亦過矣。不仁者,不可與托國。則他日之惎害其子弟以固寵祿,亦何不可忍也!誠欲崇文治以消桀奡與!則若光武之進伏湛、卓茂,以敦樸純雅之風,抑幹戈之氣,自足以靖方夏而化強悍。
若湛、茂等者,皆忠厚(之)[立]心,而無陰騺鉗伏之小知者也。故功臣退處,而世效其貞。當宋之初,豈無其人,而奚必此懷槧倚門、投身戎幕之策士乎?
弗獲已,而竇儀、呂餘慶之猶在也,其愈於普也多矣。險詖之人,居腹心之地,一言而裂百代之綱維。嗚呼!是可為天下萬世痛哭無已者也。
九
曹翰之策取幽州,勿慮其不可守也,正惟欲取之而不克。何以明其然也?兵者,非可乍用而勝者也,非可於小康之世,眾誌惰歸而能當大敵者也。
宋承五代之餘,人厭幹戈,梟雄之氣衰矣。江南、蜀、粵之君臣,弄文墨,恣嬉遊,其甚者淫nue逞而人心解體,兵之所至,隨風而靡,宋於是乘之以有功。
彼未嚐誓死以守,此未嚐喋血以爭,如項羽、公孫述、竇建德、薛舉之幾勝幾負而始克者也。乃天下已收其八九,而將卒之情胥泮渙矣。
以此而驟與強夷相競,始易視之,中輕嚐之,卒且以一衄而形神交餒。故太宗之大舉北伐,驚潰披離而死傷過半。孰是曹翰之奮獨力以前,而可保堅城之遽下邪?
雖然,抑豈無以處此哉?漢高帝嚐困於白登矣,至武帝而幕南可無王庭;唐高祖嚐稱臣於突厥矣,至太宗而單騎可使卻走。
夫漢與唐,未嚐不偃戈息馬以靖天下也;未嚐不製功臣使蹲伏而不敢窺天位也;特不如趙普者惴惴畏人之有功,而折抑解散之,以偷安富貴。則遲之又久,而後起者藉焉,何憂天下之無英傑以供驅使哉?
句踐,一隅之君耳,生聚之,教訓之,卒以沼吳。惟長頸鳥喙之難與共功,而範蠡去,文種誅,以終滅於楚。一得一失之幾,決於君相之疑信,非繇天下之強弱,其(當)[亦]審矣。
以普忮害之小慧,而宋奉之為家法,上下師師,壹於猜忌。狄青、王德用且如芒刺之在背,惟恐不除焉。故秦檜相,而叩馬之書生知嶽侯之不足畏。
則趙普相,而曹翰之策不足以成功,必也。翰之以取幽州自任也,翰固未之思也。
十
記曰:“禮從其朔。“朔者,事之始也;從之者,不敢以後起之嗜欲狎鬼神也。又曰:“禮,時為大。“時者,情之順也;大之者,不忍於嗜欲之已開,而為鬼神禁之也。
是故燔黍而有敦黍,捭豚而有燔肉,玄酒而有三酒,太羹而有和羹。不廢其朔,質也,而將其敬,不從其情,則文也;不違其時,文也,而致其愛,不蘄乎美,則質也。兼敦而互成,仁人孝子之以事鬼神者乃盡之。
祭用籩、豆,周製也;夏殷以上,固有不可盡考者矣。不可考者,無自而仿為之,則以古之所可考者為朔。祭之用籩、豆、鉶、俎、敦、彝,仿周製而備其器,所以從朔而將其敬,非謂必是而後為鬼神之所歆也。
尊其祖而不敢褻,文治也,而質為之詘矣。太祖欲撤之,而用當時之器,過矣。過則自不能晏然於其心,而必為之怵惕,故未幾而複用之。然而其始之欲用當時之器,以順情而致養,亦未甚拂乎道也。
歉然不愜,而用祖考之所常禦;怵然中變,而存古人之所敬陳;皆心也。非資聞見以仿古,徇流俗以從時也。愛不忍忘,而敬不敢弛;質不忍靳,而文不敢替;故兩存之。於其必兩存者,可以察仁孝之動以天者矣。
雖然,其未研諸慮而精其義也。古者天子諸侯之事其先,歲有祫,時有享,月有薦。薦者,自天子達於庶人,而祭以等降。祭以文昭敬,位未尊而敬不得伸;薦以質盡愛,苟其親者而愛皆可致。
夫祭必有屍,有屍而有獻斯有酢,有酢斯有酬,有酬斯有繹,周洽彌綸,極乎文而不欲其相瀆。故尊罍設,玄酒陳,血膋燔,牲升首,太羹具,振古如斯。而籩、豆、鉶、俎、敦、彝,皆法古以重用其文,而後尊之也至;尊之也至,而後敬無不伸。
若夫薦,則有不必其然者矣。薦非不敬,而主乎愛;主乎愛,則順乎其時,而以利得其情。古之薦者,所陳之器、所獻之味無考焉。意者唯其時而不必於古與!
其器,習用而安之;其味,數嚐而甘之;仁人孝子弗忍絕也,則於薦設之焉可矣。且夫籩、豆、俎、鉶,亦非隆古之器矣;和羹、燔炙,亦非隆古之食矣;古今相酌,而古不廢今,於祭且然,而況薦乎?
漢、唐以下,所謂祭者皆薦也,未有舍今以從古者也。唯不敢不以從朔之心,留十一**百,則籩豆相仍,用誌追崇之盛。而古器與今器雜陳,古味與今味互進,酌其不相拂者,各以其候而遞用之,極致其敬愛,必有當也。而太祖未之講耳,卒然而撤之,卒然而複之,義不精而典禮不定,過矣。
然而其易之之情、複之之心,則固誠有於中憬然而不容抑者存也。有王者起,推此心以求合精於義,而質文交盡,存乎其人焉。非可以意之偶發而廢興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