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與蘇小婉那場坦誠的爭論後,母親明顯變得沉默了許多。她開始留意蘇小婉平時照顧孩子的方式,不再急著插手或發表意見。這一變化讓蘇小婉感到意外,但她並未多言,隻是繼續以自己的方式照顧小夢瑤和剛出生的小兒子。


    一天清晨,蘇小婉正在廚房裏忙著準備早餐,小夢瑤蹦蹦跳跳地跑進來:“媽媽,今天外婆沒喊我起床,她還給我梳了一個好看的馬尾辮!”


    蘇小婉一怔,笑著摸了摸女兒的頭:“那你得謝謝外婆,她是不是還給你講了什麽?”


    小夢瑤點點頭,眼睛亮晶晶的:“外婆說,早上起來要喝一杯溫水,對身體好!”


    聽到這裏,蘇小婉放下手中的碗筷,心頭一陣暖意。她走到客廳,隻見母親正戴著老花眼鏡,手裏拿著一本書仔細翻看。


    “媽,您在看什麽呢?”蘇小婉試探著問道。


    母親抬起頭,語氣中多了一分認真:“小婉,我在看育兒書,想學學現在年輕人是怎麽帶孩子的。”


    蘇小婉愣住了,一時不知道該說什麽。她隱隱記得這本書是自己很早之前買回來的,卻一直被母親嗤之以鼻,說“哪有帶孩子還要看書的,咱們那時候靠的都是經驗”。而如今,這曾經的反對者竟然主動拿起了書本,這轉變實在讓人感慨。


    母親抿了抿嘴,低聲說道:“那天你說得對,我確實有些固執了。我這幾天想了很多,覺得不能因為自己的老觀念影響你們年輕人。科學育兒,或許真有它的道理。”


    蘇小婉笑了,語氣輕柔:“媽,您願意學就好,其實育兒書也隻是提供一個參考,關鍵還是得結合咱們的實際情況。”


    為了真正了解科學育兒,母親開始主動向蘇小婉請教。她一邊讀書一邊觀察,漸漸在一些細節上做出了改變。


    以往,小夢瑤吃飯時總喜歡邊吃邊玩,母親總是大聲訓斥她,甚至不許她離開飯桌。然而,這種方式常常引發哭鬧,最終鬧得家裏雞犬不寧。現在,母親學會了換一種方式。“夢瑤,今天我們玩個小遊戲,看誰能先把碗裏的飯吃光!”母親笑著說,還特意為夢瑤準備了一雙小巧的筷子。


    夢瑤果然很配合,她吃得幹幹淨淨,還得意洋洋地舉起空碗:“外婆,我贏了!”


    母親看著孫女開心的樣子,心裏也跟著樂開了花。她終於明白,愛並不是強加,而是要學會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表達。


    小兒子的照顧更是母親學習的重點。以前,她總覺得孩子越胖越好,常常忍不住喂多了奶粉。現在,她根據書中的建議,嚴格控製喂奶的時間和量,還注意給孩子定時翻身,以防出現偏頭。這一係列的改變讓蘇小婉既欣慰又佩服,母親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力遠超她的想象。


    一次偶然的機會,村裏舉辦了一場由鎮衛生院組織的育兒知識講座,專門針對嬰幼兒健康和營養搭配。蘇小婉原本隻打算自己去聽,卻沒想到母親主動要求同行。


    講座當天,母親拿著一個小本子認真地記筆記,尤其是在聽到關於“孩子發燒時的護理”這一部分時,她還特意舉手提問:“孩子發燒超過38度,用物理降溫效果不好,什麽時候才需要用藥?”


    講師耐心地回答:“一般超過38.5度才建議用退燒藥,但一定要遵醫囑。除此之外,保持孩子的水分攝入和適當的散熱非常重要。”


    母親點點頭,又詳細記錄了下來。這一幕讓蘇小婉不禁為之動容,曾經的母親總是自信滿滿,覺得自己是帶孩子的“老手”,而現在,她卻放下了過去的驕傲,虛心求教。


    講座結束後,母親拉著蘇小婉討論了很多問題,還主動提出要為小兒子調整輔食計劃。“小婉,我看講師提到,六個月大的寶寶可以開始添加蛋黃泥和米糊了,咱們是不是也該試試?”


    蘇小婉笑著點頭:“媽,您比我還用心呢!”


    母親的改變不僅體現在育兒上,也讓整個家庭氛圍發生了質的變化。


    以前,蘇小婉和母親常因為育兒觀念不同而發生爭吵,現在兩人卻變得默契十足。無論是給孩子喂奶,還是安排夢瑤的課後活動,她們都會事先溝通,共同決定。


    有一次,夢瑤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家後一直悶悶不樂。母親見狀,主動摟過孫女,耐心地問:“夢瑤,今天發生了什麽事?可以告訴外婆嗎?”


    在母親的引導下,夢瑤終於吐露了心聲。原來,她在學校的畫畫比賽中沒得獎,覺得很丟臉。


    母親聽後,沒有急著安慰,而是從櫃子裏拿出了一幅自己年輕時的刺繡作品。“夢瑤,你看這幅刺繡好不好看?”


    夢瑤點點頭:“好看。”


    母親笑著說:“可你知道嗎,外婆剛學刺繡的時候,經常被人笑話笨手笨腳,但我沒放棄。後來,我練了很多年,才有了這幅作品。”


    夢瑤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臉上的陰霾逐漸散去。“外婆,我以後也要多練畫畫,不能輕易放棄!”


    看著女兒和母親的親密互動,蘇小婉心中充滿了感激。母親的改變不僅讓家庭更加和諧,也為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夜晚,蘇小婉坐在母親身邊,看著她一針一線縫補衣服,忍不住感慨:“媽,您這些日子的改變,我真的特別感動。”


    母親停下針線活,輕輕拍了拍蘇小婉的手:“小婉,人啊,總是要學著成長的。以前我總以為自己什麽都懂,其實很多東西早就落伍了。謝謝你提醒了我,也謝謝你包容我的固執。”


    蘇小婉鼻子一酸,輕輕靠在母親的肩膀上:“媽,有您這樣的媽媽,是我的幸運。”


    窗外星光閃爍,屋內的燈光暖意融融。經過這一番磨合,母女倆終於真正達成了心靈的和解,整個家庭也因此更加幸福安寧。


    第二天一早,蘇小婉還在哄小兒子睡覺,母親便推開門走了進來,手裏端著一碗湯。“小婉,昨晚看你累壞了,我一大早燉了點魚湯,趁熱喝了吧,補補身子。”


    蘇小婉一邊接過湯碗,一邊打量著母親的神色:“媽,您最近好像特別喜歡搗鼓這些營養湯啊。”


    母親臉上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那當然,我昨天從衛生院的講座上拿了好幾本資料,裏麵專門講產後恢複和孩子營養的。我琢磨著,反正我平時在家閑著,不如多學點有用的東西。”


    蘇小婉感動得說不出話,隻能低頭默默喝湯。母親的這些細微改變,讓她深切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溫暖和關懷。


    母親不僅關心孩子們的健康,也開始關注自身的身體狀況。過去,她總認為“身子骨硬朗就夠了”,從不重視體檢和健康管理。可這次聽了醫生的建議後,她主動預約了一次全麵體檢,還將家裏的生活習慣做了調整。


    最明顯的改變是,母親不再起早貪黑地忙家務了。她堅持每天早上做半小時的廣播體操,飯後會繞著村子散步,甚至還喊著鄰居們一起參加。


    村裏的李大娘打趣道:“喲,嫂子,你這是要和年輕人比耐力啊?”


    母親笑著揮揮手:“這可不是光圖個熱鬧,這是醫生說的,鍛煉身體才能陪孫子們更久。咱老了也不能拖後腿,對吧?”


    鄰居們被她的積極態度感染,很快也加入了她的“晨練隊伍”。每天早晨,村裏的小廣場上便能聽到一群婦女熱熱鬧鬧的笑聲。


    不久後,母親提出了一個新主意:組織村裏的年輕媽媽們開個育兒討論會,把自己的經驗和新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這一提議得到了村幹部的支持,很快就在合作社會議室裏舉辦了第一場活動。


    會上,母親成了主講人,她帶著滿滿幾頁筆記走上講台,一邊講解一邊示範。“比如這孩子發燒,你們一定要記住不能捂得太嚴實,身體需要散熱。還有,像這種秋冬季節,孩子最容易缺乏維生素d,平時得多曬曬太陽……”


    台下的年輕媽媽們聽得津津有味,時不時提問。母親耐心解答,不懂的地方就說:“這個問題我再去查查,下次再告訴你們。”


    蘇小婉坐在台下,看著母親一臉認真的模樣,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時的母親也是村裏的“主心骨”,但更多的是嚴厲和威信,像今天這樣柔和親切,還是頭一次見到。


    討論會結束後,有媽媽激動地拉著母親的手說:“嫂子,您真是我們村的‘育兒專家’,以後這種活動一定要多搞啊!”


    母親擺擺手:“我哪是什麽專家,就是跟著學了點皮毛。以後大家多交流多學習,咱們一起把孩子們帶好。”


    母親的努力和付出漸漸在家庭中顯現出影響。小夢瑤變得更加懂事乖巧,晚上會主動幫外婆整理衣物;小兒子的成長也十分健康,每次體檢都能得到醫生的稱讚。這一切,都讓蘇小婉無比欣慰。


    更重要的是,母親和蘇小婉之間的關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以前,母女倆常因瑣事拌嘴,如今卻能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聊天,甚至一起規劃家庭的未來。


    一次閑聊中,母親忽然感慨道:“小婉,我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家裏的‘***’,什麽事都要說了算。可現在才明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和方法,我該多信任你一些。”


    蘇小婉紅著眼眶說:“媽,其實您一直是我們家的依靠,隻是有時候我們表達方式不同。您能願意理解我,我真的特別感激。”


    母親輕輕拍了拍蘇小婉的肩膀:“一家人哪有什麽隔夜仇,咱們以後好好過日子,別再有那些不必要的爭執了。”


    夜晚,蘇小婉哄完孩子回到客廳,看到母親正端著一碗熱牛奶,輕輕走到父親身邊:“你也得注意身體,少抽點煙,多喝點這個。”


    父親有些不好意思,接過牛奶嘟囔了一句:“行了行了,你管得比以前還多了。”可臉上的笑意卻是藏不住的。


    看著這一幕,蘇小婉的心中充滿了感動。她知道,家庭的幸福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每個人的理解和努力。如今,母親的改變讓整個家變得更加溫暖和諧,而這也正是她一直渴望的生活。


    窗外月光如水,屋內燈光柔和。經過一次次的磨合與交流,這個普通的農家小院裏,洋溢著最真實的幸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摸魚小郎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摸魚小郎君並收藏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