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村最近格外熱鬧,村幹部李成林提議舉辦一場“農民運動會”,活躍村莊氣氛,加強鄰裏關係。這一提議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響應,連平日裏很少出門的老李頭都拍著大腿嚷嚷:“好!村裏該熱鬧一回了!”


    會議室裏,村幹部們圍著桌子商量活動細節。


    “比賽項目怎麽定?咱們村沒有專業的體育場地,總不能讓大家真去跑百米吧。”張麻子一邊喝茶一邊發問。


    李成林笑了笑:“當然不是搞正式比賽,主要是圖個樂子。我想了一些接地氣的項目,比如扳手腕、挑水比賽、拔河,還有大家都熟悉的抓泥鰍。”


    蘇小婉點頭讚同:“這些活動有意思,孩子們也可以參加。”


    “那獎品呢?沒獎勵誰還有勁參加?”一個年輕幹部問道。


    “這個簡單,合作社讚助一些米麵油,還有村裏自製的土特產。雖然不貴重,但象征意義大。”李成林早有打算。


    幾人一拍即合,農民運動會的計劃迅速定了下來。


    消息一傳開,村裏頓時沸騰了。


    “大叔,聽說你以前拔河隊拿過第一,這次一定要出馬!”


    “扳手腕?誰能贏得了咱張麻子啊!他一隻手能提兩袋米!”


    “抓泥鰍我兒子肯定厲害,小家夥一抓一個準。”


    村民們三五成群地討論著比賽項目,甚至有人開始“秘密訓練”。田邊的小河成了孩子們的練習場,大人們也趁農閑時間找夥伴比試。


    蘇小婉則負責組織婦女們準備食物和場地布置。她帶著大家一起清理村廣場,插上彩旗,連大隊部的舊廣播也修好了。


    “到時候用廣播放點喜慶的音樂,氣氛肯定更好。”蘇小婉拍板道。


    母親也加入了隊伍,教村裏的年輕媳婦包粽子、蒸花卷。“這次大家都帶點拿手的菜,咱們比賽後搞個大聚餐,熱熱鬧鬧的。”


    不久後,運動會的場地布置完成了,彩旗飄揚,氣氛熱烈。


    運動會當天,天還沒亮,村民們便陸續聚集到廣場。孩子們嘰嘰喳喳地追逐打鬧,大人們則忙著檢查比賽道具和食品攤位。


    李成林站在廣播前清了清嗓子,打開開關:“村民朋友們,歡迎參加五一村首屆農民運動會!今天的目標隻有一個——玩得高興!”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掌聲和笑聲,活動正式開始。


    第一個項目是拔河比賽。村裏按自然村分組,一邊是東村,一邊是西村,每隊十人。隨著裁判一聲哨響,比賽瞬間進入白熱化。


    “加油!加油!”


    “哎喲,用力啊!”


    東村的隊伍中,張麻子站在最後壓陣,胳膊上的青筋清晰可見。他一邊用力,一邊喊著節奏:“一!二!三!”最終,他的隊伍憑借強勁的力量贏得了比賽。


    西村的老李頭擦了把汗:“不服!下次再來!”


    接下來的扳手腕比賽則充滿趣味性。村裏力氣最大的幾個人輪流上場,最後張麻子和李成林對決,兩人僵持了足足一分鍾,最終李成林以微弱優勢勝出。


    “我服你!”張麻子豪爽地笑著伸出手。


    抓泥鰍比賽引來了最多的歡呼聲,尤其是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小夢瑤也興奮地卷起褲腿下了水,雖然最後隻抓到一條,但依然樂得滿臉通紅。


    “媽媽,我抓到了!”她舉起小泥鰍炫耀。


    蘇小婉在一旁鼓掌:“真棒!下次爭取抓兩條。”


    運動會進行到中午,比賽告一段落,村民們圍坐在一起,開始分享各自帶來的美食。


    “嫂子,這粽子你包得真緊實,味道好極了!”


    “可不是嘛,她家花卷也是一絕。”


    大家一邊吃一邊聊,從農作物種植到孩子上學,甚至還提到了合作社的新計劃。


    李成林見狀,微微一笑:“運動會隻是一個形式,但我希望大家通過這次活動更加團結。以後無論村裏遇到什麽困難,咱們都能齊心協力,共同麵對。”


    張麻子舉起杯子:“成林書記說得對!今天不僅玩得高興,還讓我們明白了,村裏的事就是咱自己的事。”


    這番話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同。


    運動會結束後,村民們意猶未盡,紛紛提議每年都舉辦這樣的活動。蘇小婉提出,可以在運動會之外加入更多文化活動,比如農民歌唱比賽、手工藝展覽等。


    “村裏的文化生活多了,大家才有更多交流的機會。”她說。


    母親點頭:“對,這樣不僅能增進感情,還能給孩子們留下快樂的回憶。”


    李成林當即拍板:“行,明年我們再搞得更大更好!”


    伴隨著歡聲笑語,這場熱鬧的運動會在傍晚的霞光中圓滿落幕。


    運動會的成功讓整個五一村熱情高漲,大家似乎突然意識到,原本單調的農村生活也能充滿趣味和凝聚力。這次活動不僅拉近了村民之間的關係,還激發了大家對村莊未來的更多期待。


    第二天清晨,村裏的廣播再次響起,這次播放的是昨天運動會的錄音片段。村民們一邊忙著幹活,一邊被廣播裏的歡聲笑語逗得哈哈大笑。


    “聽這聲音,不就是張麻子扳手腕輸了後那句‘我服了’嗎?”老李頭樂嗬嗬地說道,“這一句都被錄下來了,哈哈哈!”


    而張麻子則撓著頭不好意思地說:“成林書記這廣播真是‘殺人不見血’,還讓不讓我在村裏當老大了!”


    蘇小婉一邊逗孩子一邊接話:“這叫全民娛樂,你可要當心,明年比賽可能還有更多‘黑馬’挑戰你。”


    村民們紛紛附和,談笑聲不絕於耳。


    運動會的成功讓村幹部們備受鼓舞,李成林趁熱打鐵,召集村民代表開會,討論是否可以將文化活動延續下來。


    “昨天的運動會讓我感觸很深,”李成林開口說道,“原本很多村民彼此之間沒什麽交流,但這次活動讓大家感到團結的力量。我覺得,類似的活動應該多搞幾次。”


    張麻子第一個舉手:“書記說得對!不瞞大家,我昨晚回家就想了好幾種新比賽項目,比如村裏的年輕人可以搞個籃球賽,田間還能辦個捉泥鰍‘升級版’比賽。”


    “麻子哥,你是不是想給自己找回場子啊!”一個村民調侃道,引得全場哄笑。


    蘇小婉跟著補充:“除了體育比賽,我還想建議辦一些文化類活動,比如書法比賽、村史展覽,還有農產品手工藝比賽。我們村有這麽多有才的人,完全可以挖掘出來。”


    母親也主動發言:“這些活動不僅能讓村裏更熱鬧,還能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我家小夢瑤昨天玩得特別開心,說以後還要參加更多比賽。”


    眾人紛紛點頭表示讚同,一場關於村莊未來文化活動的討論持續了整個下午。


    幾天後,張麻子在整理合作社倉庫時,無意間翻到了一本老舊的手工藝書籍,裏麵記錄了許多關於竹編、布藝的工藝技巧。他立刻興奮地跑去找李成林和蘇小婉。


    “你們快看!這些工藝我們村以前不少人會做,要是能恢複這些傳統手藝,說不定還能成為咱們的特色呢!”張麻子揮舞著書籍,激動地說道。


    李成林接過書翻了幾頁,點頭說道:“麻子,你這發現太重要了。這些傳統工藝確實是我們村的寶藏,下一次文化活動就可以圍繞這些展開。”


    蘇小婉接話:“我們可以邀請村裏懂手藝的老人教年輕人,辦個手工藝課堂,然後在活動中展示作品。”


    張麻子撓了撓頭:“可是有些老人家身體不好,怕是教不了多久。”


    “那就用錄像,把他們的技藝記錄下來,留給下一代。”蘇小婉提議道。


    村幹部很快將計劃公布,沒想到村民們的響應超出預期。


    “我奶奶會編竹籃子,我讓她教我兩手!”


    “我家裏還有幾塊舊布料,可以拿出來做手工。”


    連平時不太願意參加村集體活動的年輕人也開始活躍起來,他們用家裏的手機拍下老人們的操作過程,上傳到村裏的微信群中。


    “原來咱們村裏藏了這麽多高手!”一位年輕人感慨道,“這些東西在城裏可貴了,咱們得好好學。”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村裏正式開辦了“文化課堂”,由張麻子和幾位熱心村民組織,邀請了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授課。從編竹筐到做布鞋,從傳統農具修理到土特產製作,課堂內容豐富多樣。


    課堂上,老人們用沙啞卻鏗鏘有力的聲音講解著技藝背後的故事,孩子們圍在他們身邊,聽得入迷。


    “你們現在覺得這些技藝沒用,可當年這些東西可是救過命的。戰爭時期,咱們村靠竹筐裏的幹糧度過了最難的日子……”一位老人感慨道。


    孩子們聽後紛紛表示要認真學習,還爭著向老人提問。


    隨著文化活動的深入,五一村的氣氛變得更加融洽。原本不善交流的村民們因為課堂和活動頻頻聚在一起,鄰裏之間的隔閡逐漸消失。


    張麻子也變得更加積極,他不僅重新學會了幾項傳統手藝,還主動組織了一支村民誌願隊,專門為課堂提供後勤支持。


    “麻子哥,這回你是真成村裏的‘文化大使’了。”蘇小婉笑著調侃道。


    “別取笑我,我是真心希望咱村越來越好。”張麻子靦腆地說道。


    李成林感慨地說道:“這次文化活動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村莊的根不僅在土地上,也在我們的文化裏。如果我們能把這些傳統發揚光大,五一村的未來一定會更光明。”


    蘇小婉點頭附和:“是啊,有了文化的滋養,村民們的生活才會更有意義。”


    夕陽下,村莊裏傳來了孩子們的歡笑聲,那是一種充滿希望的聲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摸魚小郎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摸魚小郎君並收藏山村少年的逆襲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