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ss=maintext>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b>


    悟一子曰:二心者,不但是道心、人心間雜,即道心不力,半途疑貳者亦是;不但是一人二心,即三徒三心,而與唐僧不合一者亦是。何也?必三家合一而結嬰兒。若隻一體孤修,難修真寂滅也。故“三藏遵菩薩教旨,收了行者,與八戒、沙僧剪斷二心,鎖籠猿馬,同心戮力,趕奔西天。”既結上文修性之要旨,又起下文修命之妙義。此篇火焰山者,乃火之炎上真陽也。真陽必得真陰相濟,而得中和,生萬物。苟偏陽無陰,則至道失中,法性不圓,雖有千思萬慮之能,終成幻妄。走了東西錯路,何能收結金丹,煉成大道?


    篇首特冠一詞,以示性命妙諦。雲“若幹種性本來同,海納無窮。”言人、已無二性,非可離人而獨立。“千思萬慮終成妄,般般色色相融。”言思慮之神並般般色相,總成幻妄,切須融化。“有日功完行滿,圓明法性高隆。”言能知人、己之性本同,而合體同修,至功完行滿,而法性圓明無上也。“休叫差別走西東,緊鎖牢籠。收來安放丹爐內,煉得金烏一樣紅。”言隻此自東至西,一路為取經之正道,休叫差別錯走西東。謹謹修持,收歸自己爐內,方可煉我金烏之陰丹,而成一樣之陽丹也。“朗朗輝輝嬌豔,任叫出入乘龍。”言得此圓陀陀、光燦燦之元本,任我乘龍直上天也。


    三藏問:“秋天反有熱氣?”八戒疑為斯哈哩國,日落之處;沙僧疑為秋行夏令之故。見路旁莊院,一片都是紅,不過引起火焰山之氣色耳,原無深義。老者道:“敝地四季皆熱,正是西方必由之路。”指明修丹者,推此真陽之處經練而成,舍此別無取經之道也。“紅車兒”,“熱氣糕”,又提火焰之氣色。逆入火裏,下種之妙,必須真陰相濟,而後能生育也,故曰:“若要糕粉米,敬求鐵扇仙。”芭蕉扇一扇息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乃三陰生而《坤》道成之義。鐵扇仙坐落在西南方翠雲山芭蕉洞,西南即《坤》方,《易》雲“西南得朋”是也。“翠雲”、“芭蕉”,借碧洞秀鬱,能消暑氣之意。


    稱“花紅表裏等物,誠求方得”,即“欲求天上寶,須用世間財”也。樵子說知鐵扇公主即羅刹女,牛魔王之妻,行者不覺大驚。借扇之難,想起紅孩兒及解陽山破兒洞故事,見羅刹所愛者善財。今不見善財,而無花紅表裏等物,徑欲空手借扇.豈不又與解陽山破兒洞一轍乎?雖得毛女通殷勤,難解羅刹心頭怒。隻因善財不見麵,一扇推開八萬路。行者、羅刹,一問一答,逐段曲曲描寫,總寓言欲求真寶,非財不得,任爾令色巧言,頑頭強力,亦屬無用也。


    行者被陰風刮到小須彌山,歎道:“好利害婦人!”知婦人不得不近,又不容易近也。記得靈吉菩薩,訪問消息路程,說出“芭蕉扇本是昆侖山混沌開辟以來,天地產成的一個靈寶,乃太陰之精葉,故能滅火”。分明指出太陰之真水,能製烈焰之真火。若用定風之寶而善法以取之,何慮不成大功?靈吉助以定風丹,誠修持必需之法則也。行者既得定風丹,複回借扇,連被三扇,巍然不動。如本固邦寧,民安國富而求戰,有取於人,無損於已矣。


    “噙丹口中,變作蟭蟟,入其腹內。”言必推心置腹,令其勿隱勿瞞,如見其肺肝,而後可得其相濟。此非可弄術以欺之,在真誠以動之也。行者道:“老孫一生不會弄術,都是些真手段,實本事,已在尊嫂尊腹之內耍子,已見其肺肝矣。”此本理氣感通之神用,而非有造作之術也。《詩》。雲“式飲庶幾”,“式食庶幾”,乃是以誠相動。故曰:“我知道你饑渴了,我送個坐碗兒解渴。”又曰:“我再送個點心你充饑。”此等恭敬誠求之妙喻,真筆歌墨舞,極文人之樂事矣!


    然我以誠求,而彼以偽應者何?羅刹先有言矣,曰;“陷子之仇,尚未報得;借扇之意,豈得如心?”子者,母之息也。母不見子,則無利以悅其心。雖用吾恭敬之心,而未用我親愛之意。才能得扇,而不能得其真扇。以其情未盡輸,而真寶猶匿也,總由我未能深識耳。故行者得假扇而不能辨,取而誤用之,一扇,二扇,三扇,而火光益熾矣。


    夫火為取經必由之路,既不能別轉無火之方;扇為取經濟火之寶,又不可假借無用之物。自必依有力為之,蓋“見金夫而不有躬”也。“頭頂偃月冠”之老人,自能深明爐火中之法物。古仙雲:“偃月爐中摘下來”,良有秘旨。故曰:“若還要借真芭蕉,須是尋求大力王。”尋求大力之義,一以結求取真陰,必須善用法財;一以起下真陰走失,如大力王之難製。句內包涵要訣,如神龍夭矯,莫測其首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真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悟一子陳士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悟一子陳士斌並收藏西遊真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