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的喧鬧聲逐漸消失,劉漣的聲音字字泣血,似乎將方才的歡熱氣氛,給完全打破!


    毛驤的身影,鬼魅一般的出現在了劉漣身邊,他的視線一直放在朱元璋身上,似乎隻要其下令,自己就能立刻行動將其帶走。


    然而……


    仿佛是劉漣出現的太過突兀,或許也意味著什麽大事出現,沒有人開口說話,此刻全都保持靜默。


    就連朱元璋也是如此。


    他原本因為對那銅球的好奇,露出的激動情緒瞬間就平息下去,隨後回到座位上,就那麽安靜的坐了下來。


    而在其四周,凡是前來的官員隻感覺心髒震動,旋即一個個目光跳轉,聚集在身上。


    汪廣洋眼神銳利,不再像以往昏昏沉沉。


    而胡惟庸則是一片平靜,隻有放在扶手邊的手掌,微微握緊……


    這一刻。


    就連蘇閑也察覺到了,大本堂的數位先生,先是錯愕,旋即大為驚喜,對這一幕的出現,似乎感覺出乎意料。


    而蘇閑自己,更是腦海思緒翻湧!


    劉漣?劉伯溫?


    他倒是知道,洪武八年,劉伯溫病逝。


    這個在後世的各類傳聞中,其玄乎的“傳說”似乎可以比擬蜀漢那位料事如神的諸葛孔明。甚至還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斬龍”的等等傳言……


    然而,在這大明朝。


    蘇閑卻非常清楚,論及功績,劉伯溫雖然有開國之功。但在朱元璋心裏,其並非“諸葛孔明”於劉備而言,那獨一無二的丞相!


    甚至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劉伯溫也隻是被封了一個“誠意伯”。


    當然,其分析局麵、運籌帷幄,甚至幫助朱元璋定鼎天下的能力和功勞,也毋庸置疑。


    比如現在的衛所製度,《大明律》的初步修訂,就是他來負責。


    而開國之後,由於其是東南出身,再加上曾為元庭臣子,又是理學集大成者,陰陽、詩詞、書法各個都能融會貫通,也一直被很多人,視作為官場上不同於淮西一派的領袖。


    而朱元璋,也曾欲立其為丞相……


    隻是,洪武八年之後,所有關於“劉伯溫”的話題,也就終止於此,因為其去世了!


    而此刻。


    看著劉漣跪在地上,請求朱元璋重起三司的一幕。


    蘇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不對勁!


    在他的記憶裏,似乎根本沒有這一幕,就連史書上也沒記載過。當然,在後世《明史》經過多次修改,再加上,再詳細的史書也不可能麵麵俱到……所以現在,蘇閑自己倒是不確定了。


    他隻能根據已有的信息來推斷……劉伯溫到底是怎麽病逝的?


    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因為其有可能影響著,蘇閑一直以來,或者說……從空印案之後,就一直警惕的明初另一大案――胡惟庸案!


    自從進入大本堂,朱元璋的冷厲、殘酷、霸道的印象似乎在逐漸的距離自己遠去。平常在宮裏看見他的時候,其總是一副樂嗬嗬的樣子,甚至被朱雄英搞怪,推諉責任,其也半點都不生氣。


    但蘇閑可不會就此而疏忽大意!


    其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朱雄英是其最寵愛的大孫。


    但自己要是因此而放鬆警惕,稍不注意陷入原則性的案件中,真的會出大問題!


    胡惟庸案!


    堪稱最為危險的關鍵節點,在這種“血案”上,朱元璋可不是簡單的要殺這個專權的丞相。


    而是和空印案一樣,每一個大案之後,都有其醞釀許久的目的!


    廢中書省,廢丞相製,再度集權!


    可換句話來說,朱元璋到底是什麽時候,在心裏埋下廢除丞相的種子的。


    要知道,從最近這些年的表現,以及官員任免的事情上來看……


    起碼現在的朱元璋並沒有這個念頭,或者說此念,還沒有在他的腦海裏生根發芽,成長為大樹,最終確定行動。


    帝王術的馭人之道,在於平衡。


    他一直也是這麽做的。


    徐達、李善長、楊憲、胡惟庸、汪廣洋。


    再加一個朱元璋曾欲立丞相的“劉伯溫”!


    在此期間,雖有人起起落落,但左右丞相的職位,正如朝中的派係局麵,一直都在互相製衡。


    直到現在,胡惟庸坐大,這個平衡似乎快要被打破。


    再加上此刻,劉漣超出所有人的“驚人之舉”,蘇閑自己都有種茫然……


    是不是蝴蝶效應,早就在不知不覺的開始了?除卻自己主動變動的節點,某些事情似乎也在朝著不可預知的方向改變?


    雖然知道這才是正常的,但蘇閑卻也多了一絲新奇和茫然,這種感覺很複雜。不過很快就被他壓在心裏,因為他又想起,胡惟庸案的另一個重要點!


    有人啟奏,洪武八年劉伯溫遇害一案,是胡惟庸暗中所為!


    當然,還有一個傳言。


    劉伯溫,是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將其害死!


    腦海裏很快出現這些信息。


    蘇閑立刻就對自己當下的態度,做出了判斷。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無論如何,自己一家也不能如“空印案”一樣,扯入此案,否則,到時候就是黃泥掉褲襠,不是死也是死!


    這個劉漣的出現,甚至讓蘇閑出現一種,“大事將起,風雨飄搖”的感覺!


    而這時,類似這種想法的不在少數。


    剛才還是群臣歡慶,跟看蘇閑表演節目一樣,驚呼連連,此刻就連那些皇子皇孫,都變得安靜下來,更不要說那些百姓了……


    “劉漣!”


    正在這時,朱元璋終於開口,其靜靜的看向後者。


    “三年守孝,你才剛回京城,怎麽就直接來這兒了。”


    他並不提及劉伯溫,反而像是長輩問起後輩一樣,開始拉家常。


    “回稟聖上,臣初回京城,每每想到吾父便情緒激動,是以沒有等陛下接見,聽到陛下來到這國子學,臣這才來冒死相見!”


    朱元璋低垂眼眸,聲音溫和,“冒死?隻是見咱一麵而已,何至於此?”


    “不過,為何不等咱回宮?這裏是說國事的地方嗎?”


    說著,他一指四周,此刻這個國子學的學子,還有京城百姓全看在眼裏……


    本來,今日傳播京城的,隻有一個十二匹馬都拉不開銅球的驚聞!


    但現在,卻多了一個!


    而事關劉伯溫,民間對其的傳聞,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在仕林之中,其更是太多人的精神領袖。


    恐怕要不了半天,此事就要傳遍整個京城,屆時,市井中將流傳各路猜想,這一點他不是不知道。


    而之所以如此。


    恐怕不是無意,而是故意!就是想讓咱答應!


    “臣擾了聖上興致!臣罪該萬死!但吾父昔日音容笑貌,三年以來,每每在臣腦海中回想而起,臣便心如刀絞,痛不欲生!”


    “終於丁憂回京,聖上就在眼前,想著深仇大恨就能很快得報,敢問聖上,臣如何能忍住?”


    “請聖上體諒臣一片孝心,饒過臣魯莽之舉!”


    “此事情有可原,咱不會怪你。”朱元璋擺了擺手,他目光掃向群臣,此刻眾臣紛紛不敢言語的表情,他都看在眼裏。


    他不知道想到了什麽,眼神微眯。


    忽然說出的聲音,就字字發寒,讓所有人都不由得心頭狂跳。


    “劉基為誠意伯,助咱開國,其有大功!”


    “三年之前,初聞劉基病逝,咱也是悲痛不已。但當時,當朝所有人都告訴咱,其是病逝!”


    “可為何,你說是有人加害?”


    “堂堂勳貴!朝野重臣!開國功臣!其一心為國,嚴明法紀、公私分明,當今朝中多少國策,因他而定,是咱的子房!朝野上下多少人也是心服口服。”


    “如此重臣,不是病亡,而是有人加害?”


    說著說著,其聲音已經變得冷厲霸道。


    “你且說是誰?若真有人行如此惡事,咱親自將其千刀萬剮!”


    麵對朱元璋的詢問,劉漣隻是悄然抬起頭,轉移視線,而後又趕緊低頭,“臣……臣尚不確定,所以才請求陛下,啟用三司,詳查此案。”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似乎對其的態度有些不喜。


    而這時,禦史大夫陳寧敏銳的察覺到了聖上的表情變化。


    立刻喝道:“劉漣,國事繁重,你若無真憑實據,怎可冒然提及此事?為尊者諱的道理你懂不懂?誠意伯病故固然是國朝悲痛之事,但這也不是你在這裏信口雌黃的理由。”


    劉漣抬頭,與其對視。


    “正是因為沒有真憑實據,所以才請聖上啟用三司……”


    他話還沒說完,就再度有臣子站出。


    蘇閑打眼一看,卻是禮部尚書呂本。


    其聲音發寒,冷聲道:


    “胡鬧!”


    “三司非重大懸案疑案,絕不可啟用,大理寺、刑部、禦史台也不是為一家開的,聖上姑且念你年輕,一片孝心。所以寬恕容納的不法之舉。”


    “但誠意伯已經病逝三年,若無證據,如何來查?”


    “你且看看這當朝之上,有誰敢為一家一戶之私事,像你這樣,無端放言?”


    言罷,其就轉身看向朱元璋。


    “聖上,此人目中毫無禮法規矩,三年丁憂,怕是胡思亂想,連腦子都生出幻象了!現在無端放言,動則陰謀,開口三司?”


    說著,其話鋒一轉,忽然喝道:


    “其言說誠意伯是被人陷害?又是被誰?整個國朝上下,誰能擔得起如此大的指控?此舉顯然是要讓當朝百官陷入人人自危之中?”


    “還選擇了如此多的京城百姓,大明學子在場的時候,在這兒公然而論。”


    “其雖是孝心,但絕不可不重懲!”


    話音剛落。


    立時,便有數道禮部臣子跟著其同一個態度,開口怒斥起來。


    聖上來國子學,說白了這是禮部的地盤,大家看熱鬧看的好好的,突然又來人搗亂,還是一番指控?


    於情於理,禮部都必須站出來,趕緊平息此事。


    否則,誰又能肯定今日聖上心裏到底怎麽想的?會不會因此而怪罪禮部。


    當然……


    若有心者,卻是能從呂本的這些話中,聽出不一樣的意思。


    其雖然是明著怒斥,但話語中卻將在場的京城百姓,以及一眾學子抬了出來,這裏麵的意思就由不得人不多想。


    “聖上。”


    此刻,蘇閑心中再度一動。


    聲音卻是從自己的旁邊傳來,他轉身一看,竟然是宋濂。


    “誠意伯還在京城時,與老夫交好。當初誠意伯突然病重,此後有禦醫前去診治,又拖了數月。”


    “在京期間,老夫也曾去看望,誠意伯尚能有說有笑,行走坐臥均不受影響……”


    “可之後,在回鄉的路途中這才病亡。”


    “當時,劉漣一直陪在誠意伯身邊,其將這些都看在眼裏……本以為回鄉養老,卻不想成了回家守孝,此為人間悲痛!”


    “或許,誠意伯病亡之前後,我等均有不知情之事,今日他時隔三年,才能親自來京城麵見聖上,重談此事!不如,就讓其將心中之話說完。”


    其話音剛落。


    身後,方孝孺也連忙道:“正是此理啊陛下,我大明以孝治天下,但凡一片孝心者,聖上都給其寬恕。”


    “甚至今日……”


    說著,方孝孺竟然將視線看向了蘇閑,“今日我等能看到這陛下稱讚之麒麟子,演示格物新學。其父不足一年時間,九品變五品,掌國朝財權大事。”


    “何嚐又不是陛下當初念在其一片孝心,寬恕其父,才有今日之景?”


    其話音落下。


    蘇閑心中一怔,提我幹什麽?


    而此刻,他顯然看到,那劉漣的視線也朝著自己這邊看來。


    忽然道:


    “啟稟聖上,臣今日能鼓起勇氣,麵見聖上。”


    “正是一路趕來京城之時,聽到此子傳聞,遂起此念!”


    “一介六歲孩童,尚且能不顧一切,逾越禮法,替父上奏大膽奏疏。甚至不僅救了一家之命,還救了空印一案中,其它不幸陷入其中者。”


    “臣今年二十有九,再過一年就是而立。怎可連一介孩童都比不上?”


    “其能為父大膽上書,臣何嚐不能為父不白之冤,而麵見聖上?”


    說著,其再度以頭杵地,“聖上剛才問臣,真凶是誰?可有證據?”


    “臣不敢妄自揣測,也無證據,遂回答不敢確定。”


    “可臣縱有千事萬事,不敢確定,但唯有一事,縱然挖去這一腔憤恨之心血,也敢確定一事……”


    說著,其忽然高聲道:


    “朝有奸佞!禍害忠良,臣父,恐怕也是被其所害!”


    朱元璋高高在上,語氣冷漠,不顧此刻群臣驚變之表情。


    隻是繼續問道:“既然你如此說,咱也直問了,你所言之奸佞是誰?”


    “你且直答,若再顧左右而言他,咱先把你給嚴辦!”


    劉漣抬頭,此刻目光陰狠,猛地看向群臣之首。


    聲音尖利道:


    “奸佞……就在陛下身邊!”


    “臣父就是被其所害――胡惟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空印案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江東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江東月並收藏大明,從空印案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