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私!
大公?
剛才麵對自己,蘇閑毫無隱瞞的說出,其之所以說出《鹽引論》,就是想報之前胡惟庸屢次針對他們的仇怨。
這是私怨!
而現在,聽到蘇閑說出那兩個理由,朱元璋不知為何,或許是因為那一番數字,讓自己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悸動。
也或許是真的是身為大明天子,肩上承擔的……沉甸甸的責任。
“好一個把這些錢找回來。”
終於。
朱元璋徐徐開口,目光複雜,壓抑住心中波瀾起伏的情緒。
“單一個鹽引製度,已經是窮盡國朝之力了。既激發起了商人的積極性,又填補了普通百姓去運送糧草的勞民傷財。”
“不論如何,此法目前都是變不了的。”
朱元璋說的也是大明的實情。
把給百姓賣鹽的責任,交給商人,當然,商人是會在裏麵擇取利潤。但是相比較軍國大事而言,這點利潤,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讓朱元璋一直在意的,其實還是私鹽之利。
想到這裏,他便繼續說道:“還是談談私鹽吧,你所謂的把錢找回來,其實就是涉及私鹽吧?”
蘇閑聽到問題,先是看了看那邊的火盆。
說實在的,如果現在是夏天就很好了,也用不到這種方式,看來還得再等等。
而麵對朱元璋的疑問,馬皇後和朱標的視線,也是緊跟著望來。
“對也不對。”
蘇閑不答反問道:“如果是陛下自己來辦,該如何掌控私鹽的利潤?”
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直接把自己想的和盤托出,為下下策。
而是先將其自己的理論體係,徹底擊潰,之後才能順著這個豁口,逐漸的讓其接受外來的理論體係。
而此刻,朱元璋並沒有計較蘇閑的問題,隻是沉吟了一會兒,便直言道:“當然是加強懲治力度,敢於販賣私鹽的,根據其販賣的斤兩,判處杖刑、乃至死刑。這死刑上麵還得分其它類別,比如活剮……”
朱元璋說起這些,那是滔滔不絕,畢竟大明的好多刑罰還是他拍腦袋想出來,再由親軍都尉府的人實施的。
隻是他話還沒說完,就被馬皇後直接打斷,“孫兒在這裏,你說什麽呢?”
朱元璋看向朱雄英,後者小臉巴巴的,黑白分明的眼睛裏似有一片驚恐。
朱元璋這才道:“總之你清楚就行了,鞭打之上是杖刑,杖之上是流放,流放之上,是特別重大的私鹽販子便會判處斬立決。”
“有用嗎?”蘇閑似乎是真的疑惑。
朱元璋啞然但還是回答道:“還是有用的。”
說完這些,他似乎又想起來了什麽繼續說道:“當然,正如那鹽引論上所言,咱大明地大物博。有交通便利的水路,也有山林眾多的山路。”
“有些地方不是你嚴禁就行的,百姓也需要活。官鹽進不去、甚至是沒有足夠利潤去的地方,百姓也隻有自謀出路。”
說到這裏,朱元璋似乎有些感慨,“咱這些年,也用了好些辦法,去遷移百姓。可故土難離的情緒誰都有,有些人那是真的寧願葬在家鄉,也不願意遷移的。所以很多類似之地,甚至是自己找鹽吃的。”
朱元璋這一番話其實已經很明顯了。
對於私鹽,官府采取的雖然是嚴厲打擊的態度,但很多情況下,卻是不聞不問,也是力不能及。
矛盾而又合理。
蘇閑沉吟片刻,才道:“看來陛下也清楚,私鹽並非是想禁就能禁的,就跟之前的寶鈔一樣,如果百姓自己都願意使用銀兩,甚至逼急了私下裏以物換物,那麽以現在地方官府的能力,實際上是毫無辦法的。”
朱元璋點頭。
“而鹽也一樣,百姓自己吃不起官鹽,哪怕是在私下裏,去山裏找礦鹽,找私鹽販子買私鹽。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民不告而官不咎。官府也沒有那麽大的力氣,真的去深入民間查探私鹽。”
這也是正理。
“所以,解決私鹽的辦法,其實和寶鈔的辦法殊途同歸。”
蘇閑這句話說出後。
朱標似乎想起當即眼睛一亮。
“你是說,讓民間百姓,如同接受寶鈔一樣,去接受官鹽?”
“可是寶鈔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還是在錢莊立起來之後才有了一絲成效,未來等新的寶鈔發出去,或許成效會更大。”
朱標歎了口氣,說出當下的實情,“但鹽上,可沒有這種手法。”
“誰說沒有?”蘇閑說著,看向朱雄英,“我那天給了皇長孫那些細鹽,不就是比任何私鹽還要好的嗎?”
“若是這種鹽,百姓難道會不願意?”
“你這小子!”馬皇後無奈道:“咱們又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不懂市井行情。這鹽場的鹽,分為上中下三等鹽。”
“宮裏的禦鹽,那更是灶戶們製作的最好的鹽。可即使如此,也比不上你帶來的那些鹽。”
朱元璋接著說道:“更何況,上等鹽的價格,可要遠遠比所謂的一斤鹽一分銀貴的許多,百姓連最普通的下等鹽都吃不起,如何去吃上等鹽?”
麵對著幾人的疑惑,蘇閑隻是提出了一個疑問。
“如果有一個辦法,能讓下等鹽,也變為上等鹽呢?”
嗯?
此話一出。
幾人頓時想到什麽,先是看向朱雄英,隨即才看向蘇閑,“你說的辦法,不會就是?”
蘇閑肯定他們的想法,“沒錯,那鹽,的確是我變的。”
唰!
蘇閑話音剛落,朱元璋、馬皇後、甚至還有身後的大本堂學子,齊齊看來。
之前朱雄英其實說過,但他們下意識的忽略,甚至不願意去相信,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部分的注意力,全在那味精上。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點――
“那就更不行了。”馬皇後搖頭,“下等鹽變成上等鹽,要不知道耗費多少柴薪?耗費多少時間以及人力?”
“陛下剛才說,大明的鹽場,一年定下的官鹽是十倍於人口。可說是這麽說,但真正能做到的可太少了,而且其中是比下等鹽還要不堪的雜鹽,還有交易給外邦的商鹽……”
“如此多的鹽,尚且需要灶戶一次次的去做工,若是再將其全都製成精鹽……無異於癡人說夢。”
看著幾人萬分不信的樣子。
蘇閑再度看了看遠處,果然,這種方法論還是得實踐。
實踐才能出真知.
而真知才是最有利的舉證!
所以蘇閑話鋒一轉,“那就說說另外的方法吧。”
“陛下方才也說了,大明地大物博,有很多地方山林眾多,道路險峻,或者人口稀少,不值得鹽商進入此地,也不值得鹽商從這些地方獲取食鹽!”
“所以也就造成了,有些地方的鹽根本不夠,有些地方的鹽,則是每年會多出許多。”
朱元璋點頭,“這一點,《鹽引論》上說過,舉的最多的例子,就是那福州府!”
“所以現在就有一個辦法。”蘇閑道:“也是在現在的鹽引製度、以及巡鹽禦史之上做出一番改變。”
“改變?”朱元璋萬分好奇。
“小子,你還能攆著那些商人的腿,讓他們跟著你跑不成?咱可告訴你,沒有利益,什麽都白搭。”
“在利益麵前,這些被錢財蒙蔽了雙眼的商賈,膽子有時候是冒著被砍頭的風向,都敢闖闖閻王殿的!”
蘇閑接過話,“巧了,我說的也是利益。”
嗯?
迎著幾人越發疑惑的目光,這一次,蘇閑倒是沒有賣關子。
“《鹽引論》上,關於官商勾結、鹽引販賣的可能,陛下認為有沒有?”
朱元璋下意識的吸了口氣,臉上有些怒氣
而朱標則臉色冷峻道:“當然有,這幾年,已經處理過許多事件了,甚至其中還有皇親國戚跟著後麵站台的!”
“這些狗東西,拿著咱北防的名目,肥自己的口袋,把朝廷的鹽引當成了自己的財力。哼!和一些巨貪狼狽為奸,售賣鹽引,咱對此抓一個殺一個!”
朱元璋說的冷血霸道。
而蘇閑則是溫聲細語,蠱惑十足,“所以,這才是我方才說的,並非是廢除鹽引製度,而是改製。”
“現如今官府的鹽商,大部分已經不是最初規規矩矩的從一個地方雇傭百姓,運送往北防的商賈了。”
“這些小商賈,有的時候根本就是在大商賈下麵混。而這些大商賈,則掌握著和朝廷溝通鹽引的渠道。”
“其中最大的一夥人,便是在山西就近取材的晉商。山西鹽場,從古至今就一直產鹽。”
蘇閑沒給他們解釋,鹽其實就是可再生物,有好些地方的湖鹽,你刮了一層後,幾年內就能再結晶出來。
“晉商在鹽引製度下逐漸坐大,就會形成一個極大的利益團體。這個團體裏麵可不隻是商人,還有他們雇傭的平民百姓,屯田的田產。和衛所各大軍戶的往來,和當地官員的一些交集……”
隨著蘇閑說出這些,朱元璋顯然已經意識到什麽,眉目逐漸嚴肅起來。
“當然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山西距離近,百姓多,鹽商隻需要提供雇傭,就能解決問題。甚至朝廷如果換其他人,最後也是一樣的效果。”
“但是,朝廷能不能借用一下此類辦法,隻需要一種手段……”
蘇閑說著,隨即吐出八個詞語,“利而誘之,分而擊之!”
“什麽意思?”朱元璋不解。
“很簡單,從現在開始,朝廷不再用之前誰都可以往防線運送糧草,從而獲取鹽引的製度。”
“也不是由著自己,都想去路途方便的鹽場去運鹽,反而不去路途偏僻之地。”
“而是由朝廷圈定官商,凡是運送鹽引的商戶,必須在朝廷的名冊上記錄在案。”
蘇閑看著眾人傾聽的樣子,為了更方便理解,索性舉了個例子。
“比如外麵現在有很多鹽商,但咱們隻選擇十個比較大的鹽商。讓他們去運送糧草,運送一石糧草,換取一引。”
“采取積分製度!”
“每一年,誰運送的糧草多,積分多,則繼續留置鹽商。”
“誰若運送的少,積分也少,則淘汰出局。”
此時此刻。
聽到蘇閑的話後,朱元璋和馬皇後紛紛露出一臉新奇。
積分?
這個他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你繼續說,這倒是真沒聽過,怎麽個積分法?”朱元璋趕緊道,同時使眼色,讓一旁看著的夫子趕緊記下來。
李希顏有些無奈,但還是默默點頭。
蘇閑還是等了一會兒,才繼續說道:“比如,咱們南直隸水路暢通,那運送南直隸的鹽場,就是一分!”
“而將福州府、川蜀等深山僻壤之地,則定為兩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王三從兩淮鹽場運送一萬引鹽得到了一分。”
“那麽相反,從福州府運送出來一萬引鹽,那麽就給他記為兩分。”
“當然,給一些偏僻的地方運送,道理也同樣。”
“至於針對已經坐大的,諸如晉商。那就從他們分化,同樣采用積分製度,讓他們也分為幾家,然後無形之中競爭起來。”
“而官府則以此考評,每一年、或者三年考核一次,分多者可參與下一次官商運送,優秀者可獲取更多份額的鹽引。分少者或者無分者,則減少鹽引數量、或淘汰出局,選用其它鹽商!”
這一刻。
隨著朱元璋聽得越多,他自己也是越發愕然,這種法子這腦袋怎麽想出來的?
“的確可以用在山林之地上,這樣一來,福州府等地的鹽場,就不用無故堆積了。甚至為了更細致的,咱還可以在其中換算,比如川蜀的一些險地,咱甚至給他們兩分、甚至是五分!”
“將這些鹽運送出來,咱大明的鹽就更多,很多地方也可以控製鹽價。”
眼看著朱元璋舉一反三,蘇閑點頭,“正是如此!”
怎麽分配運輸鹽,已經落定了。
而接下來,正是給胡相插一刀。
奪權!
乃至是真正的,收割天下之鹽的利潤的時候了!
而就在蘇閑準備開口時。
在他們一旁,朱雄英和常森等人,卻是聽得越發古怪。
忽然,朱雄英再也忍不住了,“蘇閑,這加分減分的機製,怎麽跟我們的一樣啊?”
“你們?”朱元璋一愣,旋即很快想起。
大孫說過:他們這裏麵也有學首、左班、右班,也是積分製……
嘶!
突然,朱元璋倒吸口涼氣!
早就知道這小子走一步看三步,現在看來,早就在這兒等著了?
等等……
朱元璋心中一動,這加減分,怎麽還真能在官員考核上用?
大公?
剛才麵對自己,蘇閑毫無隱瞞的說出,其之所以說出《鹽引論》,就是想報之前胡惟庸屢次針對他們的仇怨。
這是私怨!
而現在,聽到蘇閑說出那兩個理由,朱元璋不知為何,或許是因為那一番數字,讓自己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悸動。
也或許是真的是身為大明天子,肩上承擔的……沉甸甸的責任。
“好一個把這些錢找回來。”
終於。
朱元璋徐徐開口,目光複雜,壓抑住心中波瀾起伏的情緒。
“單一個鹽引製度,已經是窮盡國朝之力了。既激發起了商人的積極性,又填補了普通百姓去運送糧草的勞民傷財。”
“不論如何,此法目前都是變不了的。”
朱元璋說的也是大明的實情。
把給百姓賣鹽的責任,交給商人,當然,商人是會在裏麵擇取利潤。但是相比較軍國大事而言,這點利潤,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讓朱元璋一直在意的,其實還是私鹽之利。
想到這裏,他便繼續說道:“還是談談私鹽吧,你所謂的把錢找回來,其實就是涉及私鹽吧?”
蘇閑聽到問題,先是看了看那邊的火盆。
說實在的,如果現在是夏天就很好了,也用不到這種方式,看來還得再等等。
而麵對朱元璋的疑問,馬皇後和朱標的視線,也是緊跟著望來。
“對也不對。”
蘇閑不答反問道:“如果是陛下自己來辦,該如何掌控私鹽的利潤?”
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直接把自己想的和盤托出,為下下策。
而是先將其自己的理論體係,徹底擊潰,之後才能順著這個豁口,逐漸的讓其接受外來的理論體係。
而此刻,朱元璋並沒有計較蘇閑的問題,隻是沉吟了一會兒,便直言道:“當然是加強懲治力度,敢於販賣私鹽的,根據其販賣的斤兩,判處杖刑、乃至死刑。這死刑上麵還得分其它類別,比如活剮……”
朱元璋說起這些,那是滔滔不絕,畢竟大明的好多刑罰還是他拍腦袋想出來,再由親軍都尉府的人實施的。
隻是他話還沒說完,就被馬皇後直接打斷,“孫兒在這裏,你說什麽呢?”
朱元璋看向朱雄英,後者小臉巴巴的,黑白分明的眼睛裏似有一片驚恐。
朱元璋這才道:“總之你清楚就行了,鞭打之上是杖刑,杖之上是流放,流放之上,是特別重大的私鹽販子便會判處斬立決。”
“有用嗎?”蘇閑似乎是真的疑惑。
朱元璋啞然但還是回答道:“還是有用的。”
說完這些,他似乎又想起來了什麽繼續說道:“當然,正如那鹽引論上所言,咱大明地大物博。有交通便利的水路,也有山林眾多的山路。”
“有些地方不是你嚴禁就行的,百姓也需要活。官鹽進不去、甚至是沒有足夠利潤去的地方,百姓也隻有自謀出路。”
說到這裏,朱元璋似乎有些感慨,“咱這些年,也用了好些辦法,去遷移百姓。可故土難離的情緒誰都有,有些人那是真的寧願葬在家鄉,也不願意遷移的。所以很多類似之地,甚至是自己找鹽吃的。”
朱元璋這一番話其實已經很明顯了。
對於私鹽,官府采取的雖然是嚴厲打擊的態度,但很多情況下,卻是不聞不問,也是力不能及。
矛盾而又合理。
蘇閑沉吟片刻,才道:“看來陛下也清楚,私鹽並非是想禁就能禁的,就跟之前的寶鈔一樣,如果百姓自己都願意使用銀兩,甚至逼急了私下裏以物換物,那麽以現在地方官府的能力,實際上是毫無辦法的。”
朱元璋點頭。
“而鹽也一樣,百姓自己吃不起官鹽,哪怕是在私下裏,去山裏找礦鹽,找私鹽販子買私鹽。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民不告而官不咎。官府也沒有那麽大的力氣,真的去深入民間查探私鹽。”
這也是正理。
“所以,解決私鹽的辦法,其實和寶鈔的辦法殊途同歸。”
蘇閑這句話說出後。
朱標似乎想起當即眼睛一亮。
“你是說,讓民間百姓,如同接受寶鈔一樣,去接受官鹽?”
“可是寶鈔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還是在錢莊立起來之後才有了一絲成效,未來等新的寶鈔發出去,或許成效會更大。”
朱標歎了口氣,說出當下的實情,“但鹽上,可沒有這種手法。”
“誰說沒有?”蘇閑說著,看向朱雄英,“我那天給了皇長孫那些細鹽,不就是比任何私鹽還要好的嗎?”
“若是這種鹽,百姓難道會不願意?”
“你這小子!”馬皇後無奈道:“咱們又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不懂市井行情。這鹽場的鹽,分為上中下三等鹽。”
“宮裏的禦鹽,那更是灶戶們製作的最好的鹽。可即使如此,也比不上你帶來的那些鹽。”
朱元璋接著說道:“更何況,上等鹽的價格,可要遠遠比所謂的一斤鹽一分銀貴的許多,百姓連最普通的下等鹽都吃不起,如何去吃上等鹽?”
麵對著幾人的疑惑,蘇閑隻是提出了一個疑問。
“如果有一個辦法,能讓下等鹽,也變為上等鹽呢?”
嗯?
此話一出。
幾人頓時想到什麽,先是看向朱雄英,隨即才看向蘇閑,“你說的辦法,不會就是?”
蘇閑肯定他們的想法,“沒錯,那鹽,的確是我變的。”
唰!
蘇閑話音剛落,朱元璋、馬皇後、甚至還有身後的大本堂學子,齊齊看來。
之前朱雄英其實說過,但他們下意識的忽略,甚至不願意去相信,更重要的是……他們大部分的注意力,全在那味精上。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一點――
“那就更不行了。”馬皇後搖頭,“下等鹽變成上等鹽,要不知道耗費多少柴薪?耗費多少時間以及人力?”
“陛下剛才說,大明的鹽場,一年定下的官鹽是十倍於人口。可說是這麽說,但真正能做到的可太少了,而且其中是比下等鹽還要不堪的雜鹽,還有交易給外邦的商鹽……”
“如此多的鹽,尚且需要灶戶一次次的去做工,若是再將其全都製成精鹽……無異於癡人說夢。”
看著幾人萬分不信的樣子。
蘇閑再度看了看遠處,果然,這種方法論還是得實踐。
實踐才能出真知.
而真知才是最有利的舉證!
所以蘇閑話鋒一轉,“那就說說另外的方法吧。”
“陛下方才也說了,大明地大物博,有很多地方山林眾多,道路險峻,或者人口稀少,不值得鹽商進入此地,也不值得鹽商從這些地方獲取食鹽!”
“所以也就造成了,有些地方的鹽根本不夠,有些地方的鹽,則是每年會多出許多。”
朱元璋點頭,“這一點,《鹽引論》上說過,舉的最多的例子,就是那福州府!”
“所以現在就有一個辦法。”蘇閑道:“也是在現在的鹽引製度、以及巡鹽禦史之上做出一番改變。”
“改變?”朱元璋萬分好奇。
“小子,你還能攆著那些商人的腿,讓他們跟著你跑不成?咱可告訴你,沒有利益,什麽都白搭。”
“在利益麵前,這些被錢財蒙蔽了雙眼的商賈,膽子有時候是冒著被砍頭的風向,都敢闖闖閻王殿的!”
蘇閑接過話,“巧了,我說的也是利益。”
嗯?
迎著幾人越發疑惑的目光,這一次,蘇閑倒是沒有賣關子。
“《鹽引論》上,關於官商勾結、鹽引販賣的可能,陛下認為有沒有?”
朱元璋下意識的吸了口氣,臉上有些怒氣
而朱標則臉色冷峻道:“當然有,這幾年,已經處理過許多事件了,甚至其中還有皇親國戚跟著後麵站台的!”
“這些狗東西,拿著咱北防的名目,肥自己的口袋,把朝廷的鹽引當成了自己的財力。哼!和一些巨貪狼狽為奸,售賣鹽引,咱對此抓一個殺一個!”
朱元璋說的冷血霸道。
而蘇閑則是溫聲細語,蠱惑十足,“所以,這才是我方才說的,並非是廢除鹽引製度,而是改製。”
“現如今官府的鹽商,大部分已經不是最初規規矩矩的從一個地方雇傭百姓,運送往北防的商賈了。”
“這些小商賈,有的時候根本就是在大商賈下麵混。而這些大商賈,則掌握著和朝廷溝通鹽引的渠道。”
“其中最大的一夥人,便是在山西就近取材的晉商。山西鹽場,從古至今就一直產鹽。”
蘇閑沒給他們解釋,鹽其實就是可再生物,有好些地方的湖鹽,你刮了一層後,幾年內就能再結晶出來。
“晉商在鹽引製度下逐漸坐大,就會形成一個極大的利益團體。這個團體裏麵可不隻是商人,還有他們雇傭的平民百姓,屯田的田產。和衛所各大軍戶的往來,和當地官員的一些交集……”
隨著蘇閑說出這些,朱元璋顯然已經意識到什麽,眉目逐漸嚴肅起來。
“當然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山西距離近,百姓多,鹽商隻需要提供雇傭,就能解決問題。甚至朝廷如果換其他人,最後也是一樣的效果。”
“但是,朝廷能不能借用一下此類辦法,隻需要一種手段……”
蘇閑說著,隨即吐出八個詞語,“利而誘之,分而擊之!”
“什麽意思?”朱元璋不解。
“很簡單,從現在開始,朝廷不再用之前誰都可以往防線運送糧草,從而獲取鹽引的製度。”
“也不是由著自己,都想去路途方便的鹽場去運鹽,反而不去路途偏僻之地。”
“而是由朝廷圈定官商,凡是運送鹽引的商戶,必須在朝廷的名冊上記錄在案。”
蘇閑看著眾人傾聽的樣子,為了更方便理解,索性舉了個例子。
“比如外麵現在有很多鹽商,但咱們隻選擇十個比較大的鹽商。讓他們去運送糧草,運送一石糧草,換取一引。”
“采取積分製度!”
“每一年,誰運送的糧草多,積分多,則繼續留置鹽商。”
“誰若運送的少,積分也少,則淘汰出局。”
此時此刻。
聽到蘇閑的話後,朱元璋和馬皇後紛紛露出一臉新奇。
積分?
這個他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你繼續說,這倒是真沒聽過,怎麽個積分法?”朱元璋趕緊道,同時使眼色,讓一旁看著的夫子趕緊記下來。
李希顏有些無奈,但還是默默點頭。
蘇閑還是等了一會兒,才繼續說道:“比如,咱們南直隸水路暢通,那運送南直隸的鹽場,就是一分!”
“而將福州府、川蜀等深山僻壤之地,則定為兩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王三從兩淮鹽場運送一萬引鹽得到了一分。”
“那麽相反,從福州府運送出來一萬引鹽,那麽就給他記為兩分。”
“當然,給一些偏僻的地方運送,道理也同樣。”
“至於針對已經坐大的,諸如晉商。那就從他們分化,同樣采用積分製度,讓他們也分為幾家,然後無形之中競爭起來。”
“而官府則以此考評,每一年、或者三年考核一次,分多者可參與下一次官商運送,優秀者可獲取更多份額的鹽引。分少者或者無分者,則減少鹽引數量、或淘汰出局,選用其它鹽商!”
這一刻。
隨著朱元璋聽得越多,他自己也是越發愕然,這種法子這腦袋怎麽想出來的?
“的確可以用在山林之地上,這樣一來,福州府等地的鹽場,就不用無故堆積了。甚至為了更細致的,咱還可以在其中換算,比如川蜀的一些險地,咱甚至給他們兩分、甚至是五分!”
“將這些鹽運送出來,咱大明的鹽就更多,很多地方也可以控製鹽價。”
眼看著朱元璋舉一反三,蘇閑點頭,“正是如此!”
怎麽分配運輸鹽,已經落定了。
而接下來,正是給胡相插一刀。
奪權!
乃至是真正的,收割天下之鹽的利潤的時候了!
而就在蘇閑準備開口時。
在他們一旁,朱雄英和常森等人,卻是聽得越發古怪。
忽然,朱雄英再也忍不住了,“蘇閑,這加分減分的機製,怎麽跟我們的一樣啊?”
“你們?”朱元璋一愣,旋即很快想起。
大孫說過:他們這裏麵也有學首、左班、右班,也是積分製……
嘶!
突然,朱元璋倒吸口涼氣!
早就知道這小子走一步看三步,現在看來,早就在這兒等著了?
等等……
朱元璋心中一動,這加減分,怎麽還真能在官員考核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