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


    朱元璋聽著這最後的一段話,卻是忽然想起。


    從始至終,那《鹽引論》上最為讓百姓議論,甚至引起朝廷軒然大波的,可不就是這一句話嗎?


    一紙鹽引,托不起大明!


    蘇閑一直在說這句話。


    可若說結果,前半句,固然讓他心血澎湃,他朱元璋能在元末群雄之中屹立而起,論及兵強馬壯不如陳友諒,論及財力不如張士誠。


    甚至論及勢力版圖、起家實力、幕後支持,全是他一刀一槍打出來的。


    就算是投奔郭子興,除了在對方那裏,找到馬皇後之外,其還屢次將自己視為眼中釘。從自己率領二十四個弟兄,從濠州城走出去的時候,自己就早已和他切割而開。


    “你這些話說在咱的心坎裏。”


    “咱的大明,的確不需要鹽來托,但鹽稅……”


    聽到對方話語有些鬆動,蘇閑則趁此機會繼續道:


    “鹽稅?”


    “陛下,商人賺取利潤,通體可分為兩種,有量稀少,故意抬價賺取豐厚利潤的,諸如古玩字畫,平時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但也有因為量大而賺取微薄利潤的。”


    “陛下認為,事關大明六千萬百姓,日日所需的必需品,到底應該走哪條路?”


    “毫不猶豫的說,以前的鹽,就是走量少,商販抬價,隻不過沒有古玩那麽離譜。”


    蘇閑話語一頓,“可現在,按照我剛才的方法,海鹽就能很快成倍數的增加,屆時,我大明鹽田增多,一兩年內,就可以讓大明百姓的口糧裏,多出平價的精鹽!”


    “而且,陛下難道認為,如此簡單的方法,這麽多年了,真的沒有人試驗出來嗎?”


    “怕是早就出來了,隻是因為地域因素,以及現在各家各戶的敝帚自珍,所以隻傳於秘方之內。陛下如果現在隱瞞,難道就敢保證,永遠有人不使用這種辦法?永遠將好的留在家裏,讓其黴爛?”


    “陛下,大明應該強民,而不是愚民!”


    唰!


    此話一出。


    朱元璋的視線猛地看來,隻是,目中除了驚怒,還有醒悟!


    如果說,蘇閑之前的話,隻是激發起了他往昔的豪情,讓他似乎又回到了當初睥睨四野,縱橫天下的日子,在一次次生死險情之中站起,終於定鼎九州!


    那麽現在說的話,便是未來。


    過去的已經定了,是因為當初的無懼,包容、堅毅、果敢,才鑄就了現在的大明。


    那麽未來,也應該是取決這些才是。


    而不是因為看到了“更好更多的鹽”,就對未來產生了擔憂!


    此種情緒,實在不該!


    朱元璋心中警醒。


    更何況,蘇閑有一句話說的很對,大明的鹽礦隻要自己握在手裏,定價權握在手中。


    那麽如此好鹽、再加上巨量之下,私鹽如何鬥得過官府?


    看著朱元璋的沉吟。


    蘇閑還以為對方,還在猶豫,不由得繼續添加猛料。


    “除了海鹽之外,其實湖鹽、礦鹽、井鹽,依舊可以用這種方法提純。”


    “而且最後的礦鹽和井鹽,此兩類鹽還有一種方法,能夠加快開采。而這兩類鹽,恰恰又是山林多的地方儲藏豐富,剛好可以彌補,非沿海並且道路崎嶇之地的開采。”


    朱元璋還沒開口,朱標已經馬上問道:“如何開采?”


    “注水!”


    蘇閑吐出這兩字後。


    發現朱標還沒有反應過來。


    隨後才看向一旁的高符,“方才高公公說,井鹽和礦鹽開采的時候,一般都是讓人工開采,進入裏麵然後運送礦石對吧?”


    此話一出,高符立刻點頭,“正是如此,海鹽畢竟太遠,這是其它地方主流的開采方式。”


    “其實完全不必如此,隻需要給條件適宜的鹽井、甚至是礦物豐富的地方,注水……”


    蘇閑的話還沒說完。


    卻見朱元璋已經反應過來,“融化鹽?”


    “沒錯,融化了鹽之後,那便是天然的鹵水,而怎麽從井裏麵取水,這一點,怕是簡單太多了。”


    “甚至,井鹽的鹵水可以自己推算,提前導入石灰和草木灰的漿液,這樣一來,打出來鹵水之後,隻需要簡單的晾曬,等鹽晶自然析出即可!”


    “這個方法……妙啊!”高符立刻喊道,卻是連他都覺得這小公子的腦袋,好像就和別人長得不一樣。


    “你不用說這些,還是那句話,這種靈活取用的方法,那些常年沉浸此道的,怎麽都能想到……無非是有些地方條件不適合罷了。”蘇閑對這一點倒是極為清楚。


    “還有……”


    蘇閑隻是沉默片刻,就繼續道:


    “以後,格物院也會對為何添加石灰和草木灰,就能讓鹽更加純粹的情況分析,一旦了解這一點,那麽鹽的產量還能再度增高……”


    “而如果,陛下還是過不了鹽引、乃至是和外邦交易鹽市的這一關……那麽未來,大明的確會將鹽引,看做成國之支柱。”


    “可鹽引換成稅糧運送,還有一種情況陛下有沒有想過?如果邊屯的糧草暫時夠了,未來,北邊的戰事又恰好穩定,有人想提升國朝稅收……”


    “將鹽引製度換‘糧草",改成了鹽引換‘白銀"、甚至是黃金,其它錢幣……”


    當蘇閑說完這些話後。


    朱標和馬皇後已經意識到什麽,神情頓時嚴肅起來,因為,這是很可能發生的事情。


    隻是朱標還是有些不解,為什麽蘇閑會突然談及這些。


    “可就算如此,朝廷看重鹽引,增加稅收,也似乎是一件好事?”


    “好事?”


    蘇閑詫異的看向朱標,“太子殿下難道真的這麽認為?”


    和朱元璋的崇武不同,朱標雖然在武略上不敢放鬆,但卻更注重文治。


    在他想來,如果假以時日,鹽稅的鹽引能增加稅收,可以將這些錢,用在其他地方,這難道不是……


    而正在他想的時候。


    蘇閑則繼續道:“殿下不要忘了,朝廷之所以製定鹽引,就是用鹽引,來換糧草。”


    “一石糧草,換一引鹽,這才是由來。”


    “如果以後,有人談及,將鹽引換成白銀之類的錢,用以增加國朝稅收,那就是舍本逐末!”


    “不要忘記,邊屯的百姓是為了什麽留在那裏開墾土地,種植糧食,是因為商賈的重利聘請。”


    蘇閑之所以要說這一點,是因為接下來,他要替換鹽引,徹底廢掉胡惟庸的一臂,可從來不是說說!


    一邊堅定內心,蘇閑的聲音也繼續響起。


    “沒了商賈的聘請,所謂的邊境屯田,到頭來還是會徹底廢弛,畢竟北方苦寒,時常還有性命之憂。更沒有人去運送糧草……到時候隻憑借朝廷拿軍費支持,那開國初的鼎盛軍力,豈不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就已經廢了大半?”


    此話一出。


    朱標遍體生寒,因為蘇閑這些話,可不是無的放矢。


    他像是跟著蘇閑的話,繼續推演。


    而朱元璋則是回過神來,他聽著這些話,隱隱的有種直覺,蘇閑是在告訴他那句話的根本緣由――鹽引,托不起大明!


    “鹽引設立之初,是軍國利器,非是稅收利器!”


    “一旦如此,或許短期內,國朝的稅收的確會大幅度增加,甚至成為真正的砥柱!但殿下也不要忘記,軍備一旦廢弛,再想扶起來可就難了。”


    “到時候,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而白銀之類的錢財,在沒有糧草等實物的置換下,都是飄在表麵的浮財。浮財最容易貪墨,最容易被人惦記。”


    “當然,真到了這個時候,貪腐之類都是小事了。因為等到朝廷發現軍國大事出現漏洞的時候,這時候再想彌補,已經遲了。”


    “因為之前的鹽引已經敗壞,拿出的錢,又是經過層層貪墨之後的鹽引稅錢,反過來繼續拿著它運送糧草……錢發下去,又是一層貪墨,層層油水。”


    “這時不僅丟了西瓜,還把剛撿到手的芝麻給丟了。到頭來兩頭不討好,反而讓朝廷徹底陷入兩難。”


    朱標的臉色鐵青,蘇閑說的這些,其實很容易在腦子裏推算出來,不是不一定發生,而是一定會發生!


    正是因為他太清楚,朝廷文官對文治天下的渴望,所以在未來,這看似動搖鹽引根基的國策,反而真的會在巨大的利誘之下,逐漸改變。


    “那咱就定下,祖製不可改!”


    這時,朱元璋從一旁開口。


    蘇閑對這句話有些無語,“陛下,沒有改不了的祖製,隻有能用上的祖製。”


    “至於怎麽用,如何用,用什麽,那就看那時候的朝堂,誰的法力高深了。”


    眼看著朱元璋的臉色鐵青下來。


    蘇閑立刻轉回話題,“當然,這些都隻是話題趕到這裏,所以對未來的一番測算,有可能也不會發生。”


    “但有一點至關重要!”


    此刻,朱元璋父子同時看向蘇閑。


    “不能把鹽引看做獨苗,最起碼要雙策、乃至三策並行!”


    “商賈是誘之以利,才雇傭百姓動身運糧,亦或者是在邊屯耕種土地。”


    “那麽道理同然,朝廷也可以如此,誘之以利,讓百姓運送糧草,甚至在邊屯土地。”


    蘇閑正說著,忽然被打斷。


    “等等……”朱元璋皺著眉,“咱怎麽聽著聽著,話題又回去了?你剛才不是還說以後的事情,商賈一旦用白銀兌換鹽引,會丟西瓜又丟芝麻嗎?”


    蘇閑無奈道:“陛下,主動和被動,豈可混為一談?”


    “現如今,大明就定下一條政策,鼓勵百姓去邊屯開荒,同時給予這些百姓每年豐厚的錢財獎勵。”


    “當然這些錢不能太多,否則大部分百姓全部撂下境內的肥沃土地,轉而去邊境,那才是大問題了。”


    “這是其一,其二,大明也可以雇傭百姓去運送糧草,這也是多一條路。”


    “其三、走水路,修南北運河……陸路運送到底不如水路運送多。”


    說完這些,蘇閑才正色說道:“總之,不可太看重鹽引,也不可放棄鹽引,要讓其作為緩衝,而不是作為國朝支柱!”


    此話一出,朱元璋當即醒悟。


    他就知道,蘇閑最後的目的,還在這裏。


    再度過了許久,這一場談話從開始到現在,其實已經到了末尾。


    而朱元璋沉吟片刻後,又澀聲道:


    “你可知,你說的這其它幾種辦法,每一個都是要耗費巨量錢財的!”


    “現在花,總好比將來沒的花!”蘇閑就知道這位‘鐵公雞"還心疼錢。


    “畢竟現在花是給未來鋪墊,而未來花,那是在給以前彌補,這兩者的意思,可是截然不同的。”


    蘇閑說到這裏,話音一頓,等朱元璋反應過來後,他便繼續道:


    “至於陛下有可能擔心錢的問題,還是剛才的術算,如果此次,大明將官鹽全部普及,驅離私鹽。六千萬百姓,每人每年五斤鹽,再加上足夠便宜的精鹽,比如二十文錢一斤。”


    這個數字,在大明絕對是不可想象的精鹽價格。


    要知道此前最下等的鹽,兩淮地區最便宜也要五十文一斤。


    而現在可是精鹽,蘇閑直接縮小兩倍,這個數字說出去,估計外麵的人都難以置信。


    但是,足夠說服朱元璋了!


    “那便是一年六百萬兩的基本鹽稅!”


    “而要知道,大明每年製鹽是十倍於百姓的,按這個來算便是一千兩百萬的白銀。”


    蘇閑正色道:“陛下,這已經是按照最低預估的來算了,比之現在大明的鹽稅,要多出多少倍?”


    “如果朝廷心黑一點兒,哪怕是以現在最低五十文價格的精鹽,去打那些下等鹽,也足夠將私鹽趕到角落。從而便是每年最少一千五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此刻。


    蘇閑每說出一個數字,朱元璋的心髒就猛地跳動一下。


    到最後,聽聽……五十文的精鹽價格,現在放到外麵,搶都搶不到。


    可即使如此蘇閑還說自己心黑……而獲取的基本白銀,那可是一千五百萬啊!


    就算蘇閑隻是大致計算,沒有拋出路途損耗費、製鹽的成本費人工費等等……但不要忘記,蘇閑也沒有按照大明每年製作的十倍於人口的鹽來計算。


    這些東西,吃是一定量,但百姓也會儲存,民間也會另做他用,朝廷也會交易到外麵。


    而此刻的朱元璋甚至已經開始想,交易民間便宜,但跟外邦交易,怎麽著都得狠狠地提一下價格。


    精鹽,一分銀,就是一百文一斤!就這,他們都得求著!


    如果三分銀一斤精鹽。


    嘶!


    越想,朱元璋越是覺得眼前,有一股巨大的財富,似乎要朝著自己的嘴裏喂來。


    而有了這麽多錢,如蘇閑所說,削弱鹽引。


    轉而將軍國利器,引入其它方向,比如加大朝廷雇傭百姓陸運、甚至是漕運的方向……


    光是從鹽政上省下的錢,就足夠了!


    采用此法,不僅可以讓大明多幾條腿走路,還能養一身肥膘!


    事情到了現在……


    哪怕是傻子,也會做出選擇!


    而此刻,看著朱元璋眼中,湧動的情緒。


    不知為什麽。


    蘇閑腦袋裏,卻是浮現出了,胡惟庸的那一張臉……


    曾幾何時,父親蘇貴淵連這位丞相的門都進不去。


    這也就算了,畢竟蘇閑也沒想過和其攀關係。但問題是,從任八品提舉開始,對方就有意無意的想要整個蘇家順從,順從不了便是構陷打壓。


    這期間若非蘇閑經營得當,恐怕他們一家三口早就一命嗚呼。


    而如今,禮尚往來……


    這第一步,算是撬動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從空印案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江東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江東月並收藏大明,從空印案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