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淨業助行
欲想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願行外,還要兼修眾善,回向發願,作為助行。釋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教導韋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極樂國土,當修十種淨業。
一孝養父母:忍辱經說:‘善至極莫大於孝;惡至極莫大於不孝。’所以止惡行善,首先應該孝養父母。世間孝子,不外是敬親、愛親、養親,進一步善體親心,‘父母之 所愛,愛之;父母之 所惡,惡之。’或繼承父母的遺誌,發揚光大父母的事業,使自己善名遠播,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孝子賢孫了。
但學佛人孝敬父毋,除了物質供養,還要提供精神補品,勸導父母修學佛法,作出世因;不止令父母現生享樂如意,還要令父母來生得生善處,甚至出三界,了生死,究竟離苦得。不但令今世父母,法喜充滿;還要令過去生中,所有父母,皆得離苦得樂。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我色身,師長生我慧命,色身止於今生,慧命則永劫不滅;所以既要孝敬父母,更加要孝敬師長。師長有普通的老師,也有佛教的老師。普通老師教人知識,培訓人的謀生技能;佛教的老師,則教人止惡行善,勤求佛道,建立自利利他的事業。身為弟子,除了應該親近事奉師長,執役服勞,四事(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供養外,還要力行眾善,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報師恩。能報師恩,亦是淨業之一。
三慈心不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人類愛護自己的生命,豈可隨便殺害其他動物的生命?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既然六道眾生,曾經互為父母,彼此有恩,而今殺生食肉,何止損害慈悲,而且違背孝道。何況殺生,屬於惡業?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慈悲不殺生,免被業債牽連,不能往生。
四修十善業:十善業是身不殺,不盜,不婬;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心不貪,不嗔,不癡。三業清淨,既是人天正因,亦是往生佛國的淨業。
五受持三皈:三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能領導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法是宇宙真理,人天眼目,能指示眾生,舍惡從善,斷除煩惱,入佛知見;僧是世間福田,濁世的善知識,能住持佛法,化導群迷,福利人天。所以念佛求生淨土,先當皈依三寶,恭敬三寶,供養三寶。在皈依三寶的虔誠意識中,奉行佛的正法,持戒,修福,念佛求生淨土,以此淨業,決定可以往生佛國。
六具足眾戒:戒是佛道的階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為戒能令人防非止惡,增長善根,助長定力,出生智慧。所以梵網經說:‘戒如明日月,亦如纓絡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涅槃經說:‘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凡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都應該受持佛戒。佛的製戒有多種,最普通的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以及菩薩戒。今言:‘具足眾戒’,顯然是不止但求受五戒,還要進一步求受八戒,十戒,具足戒,甚至受持菩薩的三聚淨戒,自利兼他,作為往生佛國的正因。
七發菩提心:在大寶積經中,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即是發起追求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念佛人固然是為了自己離苦得樂,求生佛國,也要同時觀眾生苦,發菩提心,願將自己念佛、持戒的功德,回向法界眾生,同登佛國,得不退轉。是以發菩提心,亦是淨業之一。
八深信因果:世間事必由因,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類,因果相隨,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又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都是勸人明白因果,止惡行善的至理名言。而事實上,中外古今,曆史記載因果報應的事實,不勝枚舉。
據說:民國初年,廣州市有一啞子,事母至孝。因為母親雙足有病,不能行走,所以一年四季,除了食飯與睡覺,其餘所有時間,都將母親背在身上,生活起居,皆由啞子待奉;乞食所得,先供養母親,人皆知他是孝子,都樂意施給。直至母親死後,啞子日間乞食,夜間還到墳墓去倍伴母親;一年夏天,啞子忽然被雷殛死。當時有一個在蘇聯留學回來的楊博士,見孝子觸電而死,便在屍體的手掌寫上‘天爺無眼’四個大字,以譏笑天道不公平,也表示他本人不相信因果之說。
事隔十多年,楊博士被派往蘇聯出任大使;有一次在莫斯科國宴中,看見俄國太子,右手不能伸直,掌心中隱約有中文字跡,由於好奇心驅使,用力一拉,太子的手指被拉開,現出‘天爺無眼’四個字,正是自己的筆跡!原來啞子由於宿生惡業,應該一生受啞報,一生受雷殛,今因事母至孝,故一生受盡苦報,即生帝王之家享福,至此,楊博士始肯相信因果報應,善惡分明。
又福慧寺的高僧,在十字路口,坐地化緣,修建佛寺,但一直都沒有人肯施舍一分錢。正想離去,剛巧有個賣點心的年青人經過,看見老和尚空缽離去,頓生同情憐憫之心,毫不考慮,就將當天做小販所得的錢,都投入老和尚的缽中,老和尚道:青年人呀!你的善心一定是有善報的,將來如果你有需要幫助,來福慧寺找我好了。
原來這是個窮苦無依的青年人,每天全靠代人賣點心,換取食宿;當天因為將錢布施給老和尚了,回到食物店,不能將賣點心的錢交 出來,竟被老板開除,自此無家可歸,淪為乞丐。由於缺乏飲食營養,又流離失所,環境汙染,最後眼睛肓了,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
當天早上,老和尚己經吩咐知客師說:‘今天有一位大施主會來找我,請即帶他入來相見。’可是自早至晚,都不見知客師出現,老和尚唯有親自往客堂一次。知客師說:今天沒有大施主求見老和尚,隻是傍晚時分,有個盲眼的小乞兒來求見,因為您正在做晚課,所以沒有帶他入內相見。老和尚急問:現在呢?答:他已經走了,不過在臨走前,曾經問廁所在那裏?老和尚說:快去看看!回人報告:盲眼的小乞兒,已經倒在糞池中溺斃了。
老和尚告訴眾人,因果實在不可思議,這窮苦的青年人,由於前生惡業所追,今生要淪落為乞丐,來生要受盲眼之報,再生還要在糞池淹死,今生隻因一念之善,借用老板的錢布施,一生同時受報,現在惡業己經受盡,生天享福去了。
可知因果報應,通於三世,有人即生現報,有人來生或多生受報,所以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念佛的人,更加要深信因果,自作自受,除了念佛為正行外,還要力行眾善為助行。
九讀誦大乘:大乘經典,詮實相理,開佛知見;時常讀誦,一定善根增長,智慧明了。特別是念佛人, 讀誦大乘經典,可以激發菩提心,修二利行,助長淨業,蓮開上品。
十勸進行者:自己念佛,求生淨土,同時也要勸導他人,精進念佛,共修淨業,同生佛國。大品般若經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唐朝有一老翁,姓房名翕,一日突然暴死,到陰府見閻羅王,王說;‘根據簿記,你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你承此福,亦得往生,故召來相見。翕曰:我曾許願,誦金剛經一萬卷,及朝禮五台山,未想往生。王言: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不如早生淨土,但願亦不可違,仍然放他回人間。所以念佛的人,也應該勸導他人念佛,以念佛法門,自利兼他,以助長自己的功德。
修以上十種淨業,亦即是修三福。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但我們欲想上品上生,還要發三心。三心是: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專心念佛。積聚無量功德,是名深心;即廣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亦即以念佛法門,勸進行者。宏願無盡,名回向發願心;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回向發願,願與眾生,同登極樂。故觀無量壽佛經言:‘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綜上可知,念佛法門,說難不難,上智下愚,忙碌清閑,僧俗皆可,老少鹹宜;說易不易,必須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的正行外,還要持戒修善,發三心,修三福,作為助行。具足正助二行之外,更要發願回向,然後可以決定往生。
所以,我們無論是打佛七,或是平常念佛,最後一定要回向。甚麽是回向呢?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己的誌願與目的,就是回向。回向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回事向理,二是回因向果,三是回自向他。
無論是持名念佛,或是觀像、或是觀想念佛,都是有能念的我,以及所念的佛,在事相上有所表現。至於實相念佛,則能所雙亡,內外空寂,心佛一如。念佛的人,若能由事相念佛,至一心不亂,進而證入理性一心不亂,就是回事向理。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由一心稱念佛號之因,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證不退轉,得一生補佛之處,終證佛果菩。念佛人將因中持戒念佛,正助二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是回因向果。
將自己持戒,念佛,修福的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共生極樂。如往生論說:‘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是回自向他。
我們能夠將正助二行所有功德,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發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同證佛道。臨命終時,決定得生淨土。
欲想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願行外,還要兼修眾善,回向發願,作為助行。釋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中,教導韋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極樂國土,當修十種淨業。
一孝養父母:忍辱經說:‘善至極莫大於孝;惡至極莫大於不孝。’所以止惡行善,首先應該孝養父母。世間孝子,不外是敬親、愛親、養親,進一步善體親心,‘父母之 所愛,愛之;父母之 所惡,惡之。’或繼承父母的遺誌,發揚光大父母的事業,使自己善名遠播,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孝子賢孫了。
但學佛人孝敬父毋,除了物質供養,還要提供精神補品,勸導父母修學佛法,作出世因;不止令父母現生享樂如意,還要令父母來生得生善處,甚至出三界,了生死,究竟離苦得。不但令今世父母,法喜充滿;還要令過去生中,所有父母,皆得離苦得樂。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我色身,師長生我慧命,色身止於今生,慧命則永劫不滅;所以既要孝敬父母,更加要孝敬師長。師長有普通的老師,也有佛教的老師。普通老師教人知識,培訓人的謀生技能;佛教的老師,則教人止惡行善,勤求佛道,建立自利利他的事業。身為弟子,除了應該親近事奉師長,執役服勞,四事(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供養外,還要力行眾善,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報師恩。能報師恩,亦是淨業之一。
三慈心不殺: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人類愛護自己的生命,豈可隨便殺害其他動物的生命?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既然六道眾生,曾經互為父母,彼此有恩,而今殺生食肉,何止損害慈悲,而且違背孝道。何況殺生,屬於惡業?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慈悲不殺生,免被業債牽連,不能往生。
四修十善業:十善業是身不殺,不盜,不婬;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心不貪,不嗔,不癡。三業清淨,既是人天正因,亦是往生佛國的淨業。
五受持三皈:三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佛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能領導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法是宇宙真理,人天眼目,能指示眾生,舍惡從善,斷除煩惱,入佛知見;僧是世間福田,濁世的善知識,能住持佛法,化導群迷,福利人天。所以念佛求生淨土,先當皈依三寶,恭敬三寶,供養三寶。在皈依三寶的虔誠意識中,奉行佛的正法,持戒,修福,念佛求生淨土,以此淨業,決定可以往生佛國。
六具足眾戒:戒是佛道的階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為戒能令人防非止惡,增長善根,助長定力,出生智慧。所以梵網經說:‘戒如明日月,亦如纓絡珠,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涅槃經說:‘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凡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都應該受持佛戒。佛的製戒有多種,最普通的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以及菩薩戒。今言:‘具足眾戒’,顯然是不止但求受五戒,還要進一步求受八戒,十戒,具足戒,甚至受持菩薩的三聚淨戒,自利兼他,作為往生佛國的正因。
七發菩提心:在大寶積經中,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即是發起追求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願成佛道,願度眾生。念佛人固然是為了自己離苦得樂,求生佛國,也要同時觀眾生苦,發菩提心,願將自己念佛、持戒的功德,回向法界眾生,同登佛國,得不退轉。是以發菩提心,亦是淨業之一。
八深信因果:世間事必由因,有因必有果,因果相類,因果相隨,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不報,時辰未到。’又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都是勸人明白因果,止惡行善的至理名言。而事實上,中外古今,曆史記載因果報應的事實,不勝枚舉。
據說:民國初年,廣州市有一啞子,事母至孝。因為母親雙足有病,不能行走,所以一年四季,除了食飯與睡覺,其餘所有時間,都將母親背在身上,生活起居,皆由啞子待奉;乞食所得,先供養母親,人皆知他是孝子,都樂意施給。直至母親死後,啞子日間乞食,夜間還到墳墓去倍伴母親;一年夏天,啞子忽然被雷殛死。當時有一個在蘇聯留學回來的楊博士,見孝子觸電而死,便在屍體的手掌寫上‘天爺無眼’四個大字,以譏笑天道不公平,也表示他本人不相信因果之說。
事隔十多年,楊博士被派往蘇聯出任大使;有一次在莫斯科國宴中,看見俄國太子,右手不能伸直,掌心中隱約有中文字跡,由於好奇心驅使,用力一拉,太子的手指被拉開,現出‘天爺無眼’四個字,正是自己的筆跡!原來啞子由於宿生惡業,應該一生受啞報,一生受雷殛,今因事母至孝,故一生受盡苦報,即生帝王之家享福,至此,楊博士始肯相信因果報應,善惡分明。
又福慧寺的高僧,在十字路口,坐地化緣,修建佛寺,但一直都沒有人肯施舍一分錢。正想離去,剛巧有個賣點心的年青人經過,看見老和尚空缽離去,頓生同情憐憫之心,毫不考慮,就將當天做小販所得的錢,都投入老和尚的缽中,老和尚道:青年人呀!你的善心一定是有善報的,將來如果你有需要幫助,來福慧寺找我好了。
原來這是個窮苦無依的青年人,每天全靠代人賣點心,換取食宿;當天因為將錢布施給老和尚了,回到食物店,不能將賣點心的錢交 出來,竟被老板開除,自此無家可歸,淪為乞丐。由於缺乏飲食營養,又流離失所,環境汙染,最後眼睛肓了,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
當天早上,老和尚己經吩咐知客師說:‘今天有一位大施主會來找我,請即帶他入來相見。’可是自早至晚,都不見知客師出現,老和尚唯有親自往客堂一次。知客師說:今天沒有大施主求見老和尚,隻是傍晚時分,有個盲眼的小乞兒來求見,因為您正在做晚課,所以沒有帶他入內相見。老和尚急問:現在呢?答:他已經走了,不過在臨走前,曾經問廁所在那裏?老和尚說:快去看看!回人報告:盲眼的小乞兒,已經倒在糞池中溺斃了。
老和尚告訴眾人,因果實在不可思議,這窮苦的青年人,由於前生惡業所追,今生要淪落為乞丐,來生要受盲眼之報,再生還要在糞池淹死,今生隻因一念之善,借用老板的錢布施,一生同時受報,現在惡業己經受盡,生天享福去了。
可知因果報應,通於三世,有人即生現報,有人來生或多生受報,所以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念佛的人,更加要深信因果,自作自受,除了念佛為正行外,還要力行眾善為助行。
九讀誦大乘:大乘經典,詮實相理,開佛知見;時常讀誦,一定善根增長,智慧明了。特別是念佛人, 讀誦大乘經典,可以激發菩提心,修二利行,助長淨業,蓮開上品。
十勸進行者:自己念佛,求生淨土,同時也要勸導他人,精進念佛,共修淨業,同生佛國。大品般若經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唐朝有一老翁,姓房名翕,一日突然暴死,到陰府見閻羅王,王說;‘根據簿記,你曾勸一老人念佛,已生淨土,你承此福,亦得往生,故召來相見。翕曰:我曾許願,誦金剛經一萬卷,及朝禮五台山,未想往生。王言: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不如早生淨土,但願亦不可違,仍然放他回人間。所以念佛的人,也應該勸導他人念佛,以念佛法門,自利兼他,以助長自己的功德。
修以上十種淨業,亦即是修三福。觀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但我們欲想上品上生,還要發三心。三心是:一至誠心,二深心,三回向發願心。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誠心;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專心念佛。積聚無量功德,是名深心;即廣修六度萬行,下化眾生,亦即以念佛法門,勸進行者。宏願無盡,名回向發願心;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回向發願,願與眾生,同登極樂。故觀無量壽佛經言:‘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
綜上可知,念佛法門,說難不難,上智下愚,忙碌清閑,僧俗皆可,老少鹹宜;說易不易,必須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的正行外,還要持戒修善,發三心,修三福,作為助行。具足正助二行之外,更要發願回向,然後可以決定往生。
所以,我們無論是打佛七,或是平常念佛,最後一定要回向。甚麽是回向呢?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己的誌願與目的,就是回向。回向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回事向理,二是回因向果,三是回自向他。
無論是持名念佛,或是觀像、或是觀想念佛,都是有能念的我,以及所念的佛,在事相上有所表現。至於實相念佛,則能所雙亡,內外空寂,心佛一如。念佛的人,若能由事相念佛,至一心不亂,進而證入理性一心不亂,就是回事向理。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由一心稱念佛號之因,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證不退轉,得一生補佛之處,終證佛果菩。念佛人將因中持戒念佛,正助二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是回因向果。
將自己持戒,念佛,修福的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共生極樂。如往生論說:‘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是回自向他。
我們能夠將正助二行所有功德,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發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同證佛道。臨命終時,決定得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