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東京城。
在天書降世的大中祥符年間,國朝似乎處處太平安詳,四海升平。
有些人能夠官運亨通,平步青雲,是因為能夠七竅玲瓏,心思機敏。
有些人卻隻能夠貶官下獄,則是因為拋不下骨子裏頭那份兒書生意氣,寧死也要做那錚錚文臣。
東京城就有這麽一個不懂變通的言官,本是寒門讀書人,一朝進士出身,得以拜入天子門下,苦了許多年的一家妻兒也終於跟著他翻身成了東京城的半個新貴人家。
那年打出生以來很少享過福氣的少年第一次托了父親的福見識到東京城的繁華,第一次知曉世上還有如此豪華大院,隻是東京城裏這些個穿得衣裳齊楚的人好像各個都同家鄉那些地主老爺們一樣冷若冰霜。
不過這些,相比於以後能在豪華大院中讀書識字的幸福來說,少年覺得並不算什麽。
從那以後少年便與父親母親一家人住在了東京城內,也第一次成了別人口中的小少爺。
隻可惜,天公不遂人願,這份富足安康,並沒有維持很久。
少年的父親在朝堂上因秉公直言得罪了聖眷正隆的丁相公,在如日中天的丁相公麵前,少年父親這種初入朝堂幾乎毫無根基的出頭鳥,自然就成了他殺一儆百的工具。
方才過了幾天安生日子的少年一家,轉眼間就又變成了孤苦伶仃的少年一人,也是那時候,少年才知道,東京這些人的冷若冰霜,要遠勝過家鄉裏的那些地主老爺。
父親的朝堂之上如此,家裏的朝堂之下也是如此。
被抄家之前,少年的娘親告訴他,不要哭,讓他記住,他爹沒罪,若非要說有罪,那也是因為非要在大是大非麵前說真相。
是啊,在大是大非麵前說真相,大中祥符年間的天底下,哪裏去找比這更大的罪過?
那時候少年還小,其實聽不懂這些,如了娘親的話,沒有哭,隻是懷中抱起了父親留給他的唯一一方古硯,便好似抱起了整個大宋文臣的鐵骨錚錚。
然後那天,少年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又哭又鬧的小女孩,即便再不諳世事,少年也看得出那小女孩的境遇,可惜,同對待自己一樣,街上來往路人依舊是冷若冰霜,隻有這無依無靠的半大少年,出麵攔住了那人販子,將父親古硯換了銀錢,救了女孩。
少年心裏相信,即便父親知曉,也不會怪他,畢竟父親的那份鐵骨錚錚,已經種在了少年的心裏。
後來,少年長大,在東京城的鄉塾裏做了教書先生。
先生姓宋。
————
天色見晚,東京城開始寒風凜冽。
可陳府的馬車卻像瘋了似的朝著府外而去。
車內,陳婉約早已泣不成聲。
今個下午原本正在書房院中插花,便瞧見自家哥哥著急忙慌而來,原本還以為是找自己有什麽要緊事兒,但自家哥哥卻在瞧見自個以後,立馬換作了另外一副模樣。
但這哪裏能瞞過心思聰慧的陳婉約?
便在自家哥哥離去之後,悄悄跟在了後頭,倒不是對自家哥哥不信任,畢竟自己家裏頭除了爹娘,打小最心疼自己的便是這唯一的親哥哥了。但也正是如此,陳婉約對自己這個哥哥的性子極為了解,若非是有什麽事兒瞞著自己,他定然不會是這副模樣。
於是,就這樣,陳婉約在屋子外頭聽見了自己做夢都沒想到的晴天霹靂。
甚至都顧不得責怪一句哥哥對自己這些日子以來的欺瞞,陳婉約在得知了豐壽侯公子相約地點之後,便不顧一切地前去。
她知道,哥哥跟那韓公子猜得沒錯,是宋先生的話,以他的性子,定是會選擇代替自己前去赴約。
她已經欠他很多了,沒法再欠了。
————
城北街口。
大概覺得這裏離家近些,因此這是遼人在東京最多的聚集地,此刻一位揣了一壺酒的書生臥在巷前。
如此醉醺醺的讀書人不多見。他身著一身不知道裏頭一麵有多少補丁的寒酸衣裳,手捧一壺遠比渾身衣裳值錢的佳釀。比起大部分讀書人的道貌岸然,這位不省人事的寒酸窮書生光從衣著打扮一項上就輸了不少。
雖說大宋已經取消了宵禁,但相比於宋人生活的有滋有味,這些來自北方的遼人蠻子,大都還是習慣白日裏做事,晚上回到自己的窩棚裏休養,畢竟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遠不如中原農田耕作溫飽來得穩定,因此祖先開始刻在血液裏的習性,基本到了哪都不會改變。
這些收工回住處的北方蠻子,在巷口瞅見這醉生夢死的宋人書生,也大都隻是轉頭撇上幾眼,除了嘲笑這些文弱宋人的酒量差勁,也會有一些蠻子對最注重禮義廉恥的大宋讀書人醉宿街頭感到稀罕。
隻有一位剛隨自己娘娘在外頭買了蜜餞準備回家的遼朝小女孩,在經過巷口瞧見書生之後,瞪大眼睛用標準的宋人語言大聲道:“先生!”
那明明不省人事的書生在聽到這聲呼喊之後,竟然扭頭認出了這鄉塾裏唯一一名遼人學生。
這個平日裏因為格格不入的打扮和長相而在鄉塾裏備受排擠的小女孩,似乎對這個唯一待自己一視同仁的先生極為親切。
愣了愣,征得了自己娘娘的同意後,便小跑來到自己先生跟前,用小手幫著先生拍去身上沾染的灰塵,隨後拿出一捧蜜餞,柔聲說道:“先生,別在這喝了,你是不是還沒吃飯呀,我娘娘待會兒回家給我做熱騰騰的羊骨湯,要不,你去我家裏,讓娘娘陪你喝。”
書生搖搖頭,瞧著這個心地極為善良堅強的遼人小女孩,自己學生裏書生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了,書生往後挪了挪身子,覺得這滿嘴酒味不會傳到小女孩跟前了,才輕聲問道:“可還記得先生與你常說的話?”
遼人小女孩聞言應聲道:“記得的,先生說,我就是我,至於別人如何瞧我,既不需要,也不重要,”
書生這才笑著點點頭,然後示意小女孩早些隨娘娘回家。
小女孩有些猶豫。
不遠處遼人女子也輕聲勸道:“宋先生,早些回家吧。”
書生瞧了瞧手中一滴不剩的酒壺,又沒由來地望了望城南小甜水巷,最後說了一句:“不回去了。”
在天書降世的大中祥符年間,國朝似乎處處太平安詳,四海升平。
有些人能夠官運亨通,平步青雲,是因為能夠七竅玲瓏,心思機敏。
有些人卻隻能夠貶官下獄,則是因為拋不下骨子裏頭那份兒書生意氣,寧死也要做那錚錚文臣。
東京城就有這麽一個不懂變通的言官,本是寒門讀書人,一朝進士出身,得以拜入天子門下,苦了許多年的一家妻兒也終於跟著他翻身成了東京城的半個新貴人家。
那年打出生以來很少享過福氣的少年第一次托了父親的福見識到東京城的繁華,第一次知曉世上還有如此豪華大院,隻是東京城裏這些個穿得衣裳齊楚的人好像各個都同家鄉那些地主老爺們一樣冷若冰霜。
不過這些,相比於以後能在豪華大院中讀書識字的幸福來說,少年覺得並不算什麽。
從那以後少年便與父親母親一家人住在了東京城內,也第一次成了別人口中的小少爺。
隻可惜,天公不遂人願,這份富足安康,並沒有維持很久。
少年的父親在朝堂上因秉公直言得罪了聖眷正隆的丁相公,在如日中天的丁相公麵前,少年父親這種初入朝堂幾乎毫無根基的出頭鳥,自然就成了他殺一儆百的工具。
方才過了幾天安生日子的少年一家,轉眼間就又變成了孤苦伶仃的少年一人,也是那時候,少年才知道,東京這些人的冷若冰霜,要遠勝過家鄉裏的那些地主老爺。
父親的朝堂之上如此,家裏的朝堂之下也是如此。
被抄家之前,少年的娘親告訴他,不要哭,讓他記住,他爹沒罪,若非要說有罪,那也是因為非要在大是大非麵前說真相。
是啊,在大是大非麵前說真相,大中祥符年間的天底下,哪裏去找比這更大的罪過?
那時候少年還小,其實聽不懂這些,如了娘親的話,沒有哭,隻是懷中抱起了父親留給他的唯一一方古硯,便好似抱起了整個大宋文臣的鐵骨錚錚。
然後那天,少年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又哭又鬧的小女孩,即便再不諳世事,少年也看得出那小女孩的境遇,可惜,同對待自己一樣,街上來往路人依舊是冷若冰霜,隻有這無依無靠的半大少年,出麵攔住了那人販子,將父親古硯換了銀錢,救了女孩。
少年心裏相信,即便父親知曉,也不會怪他,畢竟父親的那份鐵骨錚錚,已經種在了少年的心裏。
後來,少年長大,在東京城的鄉塾裏做了教書先生。
先生姓宋。
————
天色見晚,東京城開始寒風凜冽。
可陳府的馬車卻像瘋了似的朝著府外而去。
車內,陳婉約早已泣不成聲。
今個下午原本正在書房院中插花,便瞧見自家哥哥著急忙慌而來,原本還以為是找自己有什麽要緊事兒,但自家哥哥卻在瞧見自個以後,立馬換作了另外一副模樣。
但這哪裏能瞞過心思聰慧的陳婉約?
便在自家哥哥離去之後,悄悄跟在了後頭,倒不是對自家哥哥不信任,畢竟自己家裏頭除了爹娘,打小最心疼自己的便是這唯一的親哥哥了。但也正是如此,陳婉約對自己這個哥哥的性子極為了解,若非是有什麽事兒瞞著自己,他定然不會是這副模樣。
於是,就這樣,陳婉約在屋子外頭聽見了自己做夢都沒想到的晴天霹靂。
甚至都顧不得責怪一句哥哥對自己這些日子以來的欺瞞,陳婉約在得知了豐壽侯公子相約地點之後,便不顧一切地前去。
她知道,哥哥跟那韓公子猜得沒錯,是宋先生的話,以他的性子,定是會選擇代替自己前去赴約。
她已經欠他很多了,沒法再欠了。
————
城北街口。
大概覺得這裏離家近些,因此這是遼人在東京最多的聚集地,此刻一位揣了一壺酒的書生臥在巷前。
如此醉醺醺的讀書人不多見。他身著一身不知道裏頭一麵有多少補丁的寒酸衣裳,手捧一壺遠比渾身衣裳值錢的佳釀。比起大部分讀書人的道貌岸然,這位不省人事的寒酸窮書生光從衣著打扮一項上就輸了不少。
雖說大宋已經取消了宵禁,但相比於宋人生活的有滋有味,這些來自北方的遼人蠻子,大都還是習慣白日裏做事,晚上回到自己的窩棚裏休養,畢竟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遠不如中原農田耕作溫飽來得穩定,因此祖先開始刻在血液裏的習性,基本到了哪都不會改變。
這些收工回住處的北方蠻子,在巷口瞅見這醉生夢死的宋人書生,也大都隻是轉頭撇上幾眼,除了嘲笑這些文弱宋人的酒量差勁,也會有一些蠻子對最注重禮義廉恥的大宋讀書人醉宿街頭感到稀罕。
隻有一位剛隨自己娘娘在外頭買了蜜餞準備回家的遼朝小女孩,在經過巷口瞧見書生之後,瞪大眼睛用標準的宋人語言大聲道:“先生!”
那明明不省人事的書生在聽到這聲呼喊之後,竟然扭頭認出了這鄉塾裏唯一一名遼人學生。
這個平日裏因為格格不入的打扮和長相而在鄉塾裏備受排擠的小女孩,似乎對這個唯一待自己一視同仁的先生極為親切。
愣了愣,征得了自己娘娘的同意後,便小跑來到自己先生跟前,用小手幫著先生拍去身上沾染的灰塵,隨後拿出一捧蜜餞,柔聲說道:“先生,別在這喝了,你是不是還沒吃飯呀,我娘娘待會兒回家給我做熱騰騰的羊骨湯,要不,你去我家裏,讓娘娘陪你喝。”
書生搖搖頭,瞧著這個心地極為善良堅強的遼人小女孩,自己學生裏書生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了,書生往後挪了挪身子,覺得這滿嘴酒味不會傳到小女孩跟前了,才輕聲問道:“可還記得先生與你常說的話?”
遼人小女孩聞言應聲道:“記得的,先生說,我就是我,至於別人如何瞧我,既不需要,也不重要,”
書生這才笑著點點頭,然後示意小女孩早些隨娘娘回家。
小女孩有些猶豫。
不遠處遼人女子也輕聲勸道:“宋先生,早些回家吧。”
書生瞧了瞧手中一滴不剩的酒壺,又沒由來地望了望城南小甜水巷,最後說了一句:“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