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人母女二人也走後,巷口便真正空空蕩蕩了。
隻是今個的燈籠,比平日裏熄滅得更晚。
書生閉上眼享受這大概是最後的寧靜,希望時間過得快些,醉意走得慢些。
他其實明明可以一切都如了那豐壽侯世子的願,那樣的話,興許他便不用再辛辛苦苦為生計發愁,興許便可以給鄉塾的孩子們多添置一些書本,甚至真如那豐壽侯世子承諾那般不再蜷縮在這巷口鄉塾裏頭,可他若那樣的話,他也不是他宋青柏了。
原本他是抱著一絲僥幸的,希望這位小侯爺隻是一時興起,希望這位小侯爺沒有那麽老謀深算,希望自己可以好巧不巧地糊弄過去。畢竟,他還不想死,倒不是怕,隻是還有鄉塾那那麽多孩子沒教完,還有大娘跟小嬋無依無靠,還有父親的案子未翻。
可是在這些大人物麵前,他似乎真的無能為力,在金鳳樓知曉這位小侯爺決心的那一刻,他便想通了結局,因為不論如何,自己的把戲遲早會暴露,這位小侯爺此次對陳家的謀劃,也並不會因為自己而停止,似乎自己以身入局,擋下這一遭,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也許那小侯爺並不會因此就輕易放棄,但是最起碼,擋下一劫是一劫,他能做的,也隻有這些了。
————
烏古幫是東京城遼人自發組織起來的一個小幫會,自從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互通貿易,遼人裏頭也有不少心思機巧的,跟宋人接觸多了,學了宋人的本事,跑到大宋來做生意,起先有那麽幾個遼人嚐到了甜頭,後來一琢磨,這可比在草原上打獵放羊要來得穩妥多了,於是便叫著自個部落裏的親朋好友們紮堆經營了起來,久而久之,便在東京有了專門的聚集點。
烏古幫便是這塊遼人聚集地的地頭蛇,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遼人到了大宋的地盤,自然也是要遵守大宋的律令,其實這些遼人自己心裏頭也清楚,畢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嘛。隻是在宋人的骨子裏,從上到下都是對這些北方蠻子還是沒有什麽好感的,普通百姓也就罷了,就連官府差役,明裏暗裏都會對這些遼人格外苛刻。因此烏古幫的存在,便是給在宋遼人解決這些麻煩的,遼人聚集在一起做生意,遇到麻煩,給烏古幫上繳一定費用,烏古幫便出麵給擺平。
說來也是稀奇,宋人拿錢辦事的江湖規矩,在烏古幫這裏,也非常的受用,隻要是這烏古幫應下來的事,在這東京城內,幾乎沒有它不能擺平的,久而久之,在遼人眼裏,烏古幫就變成了這塊地盤上最有話語權的一幫人了。
阿石大就是烏古幫的一份子,在草原上,二十多歲的漢子早就該自己自立門戶獨當一麵了,但很可惜,阿石大沒有同齡人那般高大健碩的身材,就連射術馬技,都隻能稱得上是勉強入門,於是便在自己阿耶的安排下,跟著來了大宋做生意。
不過在宋人的東京呆了一段時間,阿石大生意跟著做得沒什麽起色,倒是對宋人的生活很感興趣,於是阿石大最大目標,便從最開始的想要賺銀子,變成了如今加入烏古幫,好在宋人東京站穩腳步。
對此,阿石大可以說是不留餘力,苦苦哀求,以至於烏古幫的幾個小頭頭大老遠瞧見阿石大都恨不得躲得遠遠的,畢竟這家夥,除了瘦弱纏人之外,也是實在沒別的用處了。
不過奇怪的是,前兩天卻突然有烏古幫的人找上了阿石大,說是有一項活計,問阿石大願不願意去做,若是做好了,自然能夠答應他加入烏古幫的請求,甚至還能夠直接按照幫裏頭老人的月例給他發工錢。
阿石大一聽,自然是大喜過望,連是什麽活計都沒問,直接就一口答應了下來,畢竟他心裏頭已經打定了主意,即便是再苦再累,也要咬著牙給堅持下來,隻要過了這一關,以後在宋人這兒就算是站穩腳跟了。
這兩天等信兒的過程中,阿石大可是一刻都沒閑著,每天一早起來重新拾起草原時候的手藝鍛煉不說,還特意去經常來往宋遼邊境的那幫安答那裏換來了一柄匕首,這是他們平日裏預防匪寇用的,阿石大拿來防身,他這次可是做足了上刀山下火海的準備。
但是直到今天收到了消息,阿石大才有些難以置信,烏古幫上頭安排自己辦的事,竟然就隻是晚上找個宋人接頭送信。
雖然有些奇怪,但阿石大自然不會拒絕這等好事兒,而且心裏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跟個宋人接頭送信而已,這不比上刀山下火海要強?
於是阿石大便掐著點候著,剛到時辰,就快馬加鞭地朝著烏古幫上頭交代下來的地兒趕來過來。按照宋人的說法,小事兒看細節,阿石大覺得,這一定是烏古幫裏的那些老前輩對自己的考驗,應當是看得出自己雖然體魄沒有家鄉安答們壯碩,但是頭腦卻要比他們聰慧,像這種需要注重細節的事務,還是交給自己去做更為靠得住。
因此阿石大不僅僅格外守時,就連書信內容更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去好奇看上一眼,畢竟他對宋人的禮儀規矩也是特地有所了解,誠信忠厚是宋人最為看重的,阿石大可不想因為這些細節而落了宋人話柄。
到了烏古幫上頭交代的地點附近,阿石大先是謹慎地在周圍轉了兩圈,確定瞧見沒什麽異樣,他才朝著上頭交代的那塊地兒過去,至於轉兩圈的意義是啥,他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隻是覺得保不齊就有人在暗處盯著自己,這樣一來顯得自己辦事更謹慎一些。
到巷口後,阿石大露了個頭,瞅了一圈兒,也沒瞧見有宋人出來接頭,起先阿石大還以為自己來早了,又等了一會兒,還是沒人,阿石大這才覺得不對勁,照理說宋人應當不會來遲才對,於是走近一些,又瞅了瞅,才在巷口的角落裏發現臥著一個宋人書生。
“你可是來尋小甜水巷的故人?”
隻是今個的燈籠,比平日裏熄滅得更晚。
書生閉上眼享受這大概是最後的寧靜,希望時間過得快些,醉意走得慢些。
他其實明明可以一切都如了那豐壽侯世子的願,那樣的話,興許他便不用再辛辛苦苦為生計發愁,興許便可以給鄉塾的孩子們多添置一些書本,甚至真如那豐壽侯世子承諾那般不再蜷縮在這巷口鄉塾裏頭,可他若那樣的話,他也不是他宋青柏了。
原本他是抱著一絲僥幸的,希望這位小侯爺隻是一時興起,希望這位小侯爺沒有那麽老謀深算,希望自己可以好巧不巧地糊弄過去。畢竟,他還不想死,倒不是怕,隻是還有鄉塾那那麽多孩子沒教完,還有大娘跟小嬋無依無靠,還有父親的案子未翻。
可是在這些大人物麵前,他似乎真的無能為力,在金鳳樓知曉這位小侯爺決心的那一刻,他便想通了結局,因為不論如何,自己的把戲遲早會暴露,這位小侯爺此次對陳家的謀劃,也並不會因為自己而停止,似乎自己以身入局,擋下這一遭,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也許那小侯爺並不會因此就輕易放棄,但是最起碼,擋下一劫是一劫,他能做的,也隻有這些了。
————
烏古幫是東京城遼人自發組織起來的一個小幫會,自從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互通貿易,遼人裏頭也有不少心思機巧的,跟宋人接觸多了,學了宋人的本事,跑到大宋來做生意,起先有那麽幾個遼人嚐到了甜頭,後來一琢磨,這可比在草原上打獵放羊要來得穩妥多了,於是便叫著自個部落裏的親朋好友們紮堆經營了起來,久而久之,便在東京有了專門的聚集點。
烏古幫便是這塊遼人聚集地的地頭蛇,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遼人到了大宋的地盤,自然也是要遵守大宋的律令,其實這些遼人自己心裏頭也清楚,畢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嘛。隻是在宋人的骨子裏,從上到下都是對這些北方蠻子還是沒有什麽好感的,普通百姓也就罷了,就連官府差役,明裏暗裏都會對這些遼人格外苛刻。因此烏古幫的存在,便是給在宋遼人解決這些麻煩的,遼人聚集在一起做生意,遇到麻煩,給烏古幫上繳一定費用,烏古幫便出麵給擺平。
說來也是稀奇,宋人拿錢辦事的江湖規矩,在烏古幫這裏,也非常的受用,隻要是這烏古幫應下來的事,在這東京城內,幾乎沒有它不能擺平的,久而久之,在遼人眼裏,烏古幫就變成了這塊地盤上最有話語權的一幫人了。
阿石大就是烏古幫的一份子,在草原上,二十多歲的漢子早就該自己自立門戶獨當一麵了,但很可惜,阿石大沒有同齡人那般高大健碩的身材,就連射術馬技,都隻能稱得上是勉強入門,於是便在自己阿耶的安排下,跟著來了大宋做生意。
不過在宋人的東京呆了一段時間,阿石大生意跟著做得沒什麽起色,倒是對宋人的生活很感興趣,於是阿石大最大目標,便從最開始的想要賺銀子,變成了如今加入烏古幫,好在宋人東京站穩腳步。
對此,阿石大可以說是不留餘力,苦苦哀求,以至於烏古幫的幾個小頭頭大老遠瞧見阿石大都恨不得躲得遠遠的,畢竟這家夥,除了瘦弱纏人之外,也是實在沒別的用處了。
不過奇怪的是,前兩天卻突然有烏古幫的人找上了阿石大,說是有一項活計,問阿石大願不願意去做,若是做好了,自然能夠答應他加入烏古幫的請求,甚至還能夠直接按照幫裏頭老人的月例給他發工錢。
阿石大一聽,自然是大喜過望,連是什麽活計都沒問,直接就一口答應了下來,畢竟他心裏頭已經打定了主意,即便是再苦再累,也要咬著牙給堅持下來,隻要過了這一關,以後在宋人這兒就算是站穩腳跟了。
這兩天等信兒的過程中,阿石大可是一刻都沒閑著,每天一早起來重新拾起草原時候的手藝鍛煉不說,還特意去經常來往宋遼邊境的那幫安答那裏換來了一柄匕首,這是他們平日裏預防匪寇用的,阿石大拿來防身,他這次可是做足了上刀山下火海的準備。
但是直到今天收到了消息,阿石大才有些難以置信,烏古幫上頭安排自己辦的事,竟然就隻是晚上找個宋人接頭送信。
雖然有些奇怪,但阿石大自然不會拒絕這等好事兒,而且心裏總算是鬆了一口氣,跟個宋人接頭送信而已,這不比上刀山下火海要強?
於是阿石大便掐著點候著,剛到時辰,就快馬加鞭地朝著烏古幫上頭交代下來的地兒趕來過來。按照宋人的說法,小事兒看細節,阿石大覺得,這一定是烏古幫裏的那些老前輩對自己的考驗,應當是看得出自己雖然體魄沒有家鄉安答們壯碩,但是頭腦卻要比他們聰慧,像這種需要注重細節的事務,還是交給自己去做更為靠得住。
因此阿石大不僅僅格外守時,就連書信內容更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去好奇看上一眼,畢竟他對宋人的禮儀規矩也是特地有所了解,誠信忠厚是宋人最為看重的,阿石大可不想因為這些細節而落了宋人話柄。
到了烏古幫上頭交代的地點附近,阿石大先是謹慎地在周圍轉了兩圈,確定瞧見沒什麽異樣,他才朝著上頭交代的那塊地兒過去,至於轉兩圈的意義是啥,他自己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隻是覺得保不齊就有人在暗處盯著自己,這樣一來顯得自己辦事更謹慎一些。
到巷口後,阿石大露了個頭,瞅了一圈兒,也沒瞧見有宋人出來接頭,起先阿石大還以為自己來早了,又等了一會兒,還是沒人,阿石大這才覺得不對勁,照理說宋人應當不會來遲才對,於是走近一些,又瞅了瞅,才在巷口的角落裏發現臥著一個宋人書生。
“你可是來尋小甜水巷的故人?”